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理论部分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写诗是一种略显古旧的文艺活动。在人群之中,它不能用于社交;独身一人时,它也对冲不了刷视频、打游戏带来的快感。所以说,即使在父辈的青春记忆里,写诗伴随着摇滚、和喇叭裤,都曾经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但它终究还是过时了。

1994 香港红磡体育馆 窦唯

而就算没有过时,作为流行文化,也向来以普世性为重心,传播广度与作品深度没有必然联系。故而,虽说我们每个人都还有些模糊的诗歌记忆,其中一大部分也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习得的古诗,只懂得背诵和标准答案下的赏析;另一部分则来自于父母的校园回忆和复古文化,或者偶然从上世纪的经典歌曲里窥探一角。总体上,我们对诗歌的认知是不完整的、非主动的、不成体系的。

文理之辩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以学术研究为主的诗歌研习有何特别的优越性。自科学革命以来,理科教育和理性思维就是社会主流。从炼金术到近代物理化学,着眼于现实的亚里士多德解开了上帝的秘密,在理解了世界运行规律的基础上,以此为纲目再造世界。

拉斐尔所绘《雅典学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一个指天 一个指地

而固守着人文精神的柏拉图则被束之高阁,理想国和哲人王的畅想虽被奉于神坛之上,却始终未能实现。

文与艺皆被看作神坛上的祭品,或某种贵族、有钱人的玩物,这导致它失去了逻辑、难以被解释。换言之,说起一个人的文艺天赋,我们通常不把其看作经年累月的技术积累,而视之为天赋与悟性,称之为天才。这其实是懒惰和被愚弄的思考方式。所谓「天才」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天才们绝非以先天或血脉因素习得能力,而是对规律的正确认知和不断进步获得了正面反馈的良性循环。反而在科学上,曾几何时,「火」也是被天神所盗,才得以降临人间;而今每一个初中生都明白火焰燃起的三个条件。遗憾的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科学革命之前,却未有像赛先生一样用理性思维和理学知识武装地球上的每一个受教育者。这致使我们仍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但精神匮乏的社会里。

但或许有一天——或许,就像如今因时代改变而发生的、普通人用一把手枪也可以威胁一位冷兵器时代全副武装的绝顶高手那样,一个中学生亦能创作出比肩李白的诗歌、超越毕加索的画作。当然,这不是说中学生在智识和经验上能超越李白和毕加索。剑艺大师的能力来自于一生武学,持枪者的能力则来自于整个现代工业体系的背书。如若在未来任一个受教育的年轻人都能有极强的文艺功底,那这背后需要整个社会的强大文化生产力。

大人,时代变了

工厂的生产力来源于生产工艺,工艺来自于技术进步,进步来自于夯实的基础科学。基础科学,则是科学界众多先驱从观察现象中提纯得来。文艺界若欲达成理科如今的成就,亦需同样的积累。如今的教育里,文艺教授方式只模仿形式,理科只记公式不背题,文科背题而无公式可用。长此以往下去,人们产生了「文科需要死记硬背,理科需要逻辑推理」的印象。

但这并不是事实,文艺创作也应符合客观规律。在过去,我们有一些诸如「写作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这样的简单规则,却缺乏延展和更深层次的探讨。

文艺创作、人生阶段与文明发展

规律来自于对实践的总结。随着人的成长,对规律的掌握和运用也会逐层递进。颇为有趣的是,掌握文艺创作规律的过程和文明的发展历程颇为相近,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知世界时期,需要理解世界的运行法则;在文明史上,对应科学的萌芽,西方的雅典,东方的诸子百家。这一阶段,知识来自于权威,宗教和天赋人权,学校和父母耳提面命。在社会对人的规划中,这是义务教育阶段。

第二阶段,认知自我时期。了解世界以后,发掘自我在世界中的价值。对应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是所谓「发现你自己」。这一阶段,了解到权威知识仅是前人经验,不同于能使自身发展的智慧。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自己与他者的不同,是形成价值观的时期。在社会对人的规划中,这是大学阶段。

第三阶段,建设时期。首先围绕自身建立内心、生活状态和工作效率,继而从自身出发建设家庭、朋友圈乃至社会。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规则,包括生物钟、话语体系、生产力、方法论等等。对应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现代国家的形成。这一阶段,沿习过去的经验,同时认识到自我的独特性,找寻到独立于社会需要的自身价值,并以此为基础身体力行验证价值观。在社会对人的规划中,这是步入工作、建立家庭阶段。

本文所涉及的诗歌方法论,就是在观察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我自身习惯再度总结的。正如世间所有规则律令一般,它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是适宜当前状况的一种解题思路。虽说其来有自,也同样仅供参考。

三梯度法则

我的整套写诗方法论由一个理论和一个模型构成。理论部分,我称之为「三梯度法则」。它来自于我几年来对电影评分机制的思考。核心观念是:任何一个文艺作品都可以分为三个梯度,分别是「思想、情节、技术」。从上到下呈金字塔状排列。

三梯度法则

若将此理论拓展开来,也可以从许多先哲的思想结晶里找到相近之处。譬如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抑或如 L.Dorfman 的「概念系统层次框架:价值、事件、细节」。再加以发散,则可以延伸更多:在人的精神如情感领域,从上到下可分为「爱、喜欢、好感」三个层次;在上层建筑如社会政治领域,从上到下可分为「意识形态、法律法规、道德习惯」三个层次;在生活技艺如炊事领域,从上到下可分为「食材、菜谱、烹饪手法」三个层次……诸如此类,不再赘述。

归纳出三梯度法则原本是为了规范自己对电影的评分,总有人说打分是主观的事情,但要是真的主观到无迹可寻,那语文类的试题除填词默写外,怕是没有什么能纳入考试范围的了。具体的电影评分方法可以在这篇此前发布的文章《从零开始构筑你的电影打分体系》里看到。

在诗歌创作中,同样以三梯度加以划分。由于诗歌篇幅较短,在抒发思想时往往不展示以复杂的逻辑,而是用简洁的话语表达凝练的母题。母题的数量是有限且已被穷尽的,比如爱、死亡、自由、性、中年危机等等。大的母题下有小的母题,有高低之分。一般而言,先天的、诞生于自然的母题质量更高,因为其关乎意义更广,是全人类的共同思考,如讨论「人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生死」长存的母题,其蕴含价值要高于像是讨论废除奴隶制的「自由」时代性母题。

但时代母题和所处时代紧密相关,对身处其中的人们而言,探讨与自身紧密联系的时代母题有时要比探讨永恒母题重要的多。所以母题之间不宜做重要性上的比较,在不同境况之下、对于不同的人群,母题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

故事五步法

关于情节部分,我构筑了一个模型,名为「故事五步法」,它脱胎于《Rick and Morty》的编剧丹·哈蒙所总结的「故事八步法」,即「任何一个好故事都遵循以下八个步骤:角色、需求、出发、探索、得到、代价、归来、改变」。「一个角色因为某种需求踏上了冒险之旅,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也失去了一些。待回归原本生活之时,一切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一切却已悄然改变」。

丹哈蒙 故事八步法

在《Rick and Morty》的第四季第六集里,丹·哈蒙用故事列车的故事对这个结构进行了一次元叙述,虽说观众普遍摸不着头脑导致评分不高,但从编剧角度看来这是堪称教科书的一集。

而在五步法中,八个步骤被进一步缩短为「环境、角色、困境、改变、结局」。如此改变的灵感之一来自电影的视听语言:开头的环境和最末的结局都可以视作交待故事背景的大全景,环境到角色的切换可以是全景切特写的两极镜头,也可以是传统的「全、远、中、近」依次递进。「困境」是来自环境的压力导致的戏剧冲突爆发点,「改变」是角色面对压力的行动和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

故事五步法

举例来说:桌子上(环境)有一个热水壶(角色)。热水壶通了电,在不断加热(困境)。终于,水温达到沸腾点,蒸汽奔腾,水壶发出啸叫(改变)。温热的水雾向桌子四方流淌(结局)。于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一些极致的叙事技巧里,故事五步法会被压缩到极限。譬如皮克斯动画的标准开头:顽皮跳跳灯。空旷的视线中大写着「PIXAR」的字幕(环境),顽皮跳跳灯(角色)从一旁入画,走过字母 I 旁回头端详(困境),跳上去把 I 踩下(改变),跳跳灯替代了字母 I,成为皮克斯 LOGO 的一部分(结局)。

因为结构明确,五步法是拆解一个故事的有利工具,可以快速剔除复杂的旁支,继而了解叙事者的核心思路。反过来,也可以帮助叙事者在创作时,迅速厘清故事发展的着重点。

角色,情节,某种意义上只是抒发主题的工具。评价一部作品,最重要的就是看它立意如何,以及表达的成效是否高超。这也是我在二零二二年依然讨论诗歌的原因: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可以被高度概括、压缩至一首诗的篇幅。而这个底子被敲打得越牢靠,拓展成的作品也就越成熟。

练习

琢磨出「三梯度法则」和「故事五步法」后,我据此做了不少习作,并且是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其实只要掌握了这两项技巧,所谓「七步成诗」也不成什么难题。

首先,选择一个母题,再将目力所及的任何物品视为主角。如此刻我眼前的水杯,里面是喝了一半的温水;母题选定为中年危机。

冰冷的玻璃杯(环境),半温的水(角色),热量正在丧失(困境),无人回应(改变),冰冷的水(结局)。

这就是最基础的结构。其中无人回应也即没有改变,没有改变也是一种改变,一种沉默的高潮。

整段诗描写的是半杯温水逐渐冰冷的过程。这是诗的明喻。而所有的诗都包含隐喻,所有的隐喻都指向人。半杯温水逐渐转凉,也就是一个中年人逐渐放弃心中热火,在沉默中消亡。也许语句此时还比较白描,不像诗歌,那我们略加修饰,可以得到:

冰冷的杯子和半温的水,热气伸向风中,吐露出愤怒的泡泡,冰冷的杯子和冰冷的水。

开头与结尾呼应,代表着不可撼动的命运,吞没所有试图反抗的行为;而所谓的改变也不过是吐吐泡泡,再如何愤怒也无济于事。

修饰了语言后再加入些语言技艺,如夸张手法,此时故事就可以脱离杯子和水,走向母题所关怀的芸芸大众了:

行走在铁壁上的冰冷(玻璃杯),浸入尚有余温的骨头(温水),握紧拳,却发不出吼叫,冰冷行走在铁壁之上。

你也可以据此做一些短诗练习。

诗的语言技艺

前述「故事五步法」是用以梳理故事情节的基本方法,但不包含叙事技巧。实际上,在当今的故事叙事中,按照时间顺序逐一排列环境、角色出场、困境诞生、做出改变和故事结局的流程,虽说算不上过时,但也是种颇为古典和学院派的方法了。

这里的「古典」是一种形容词,并不意味着古老。恰恰相反,很多真正的古诗实际上很时髦。如唐诗中,陈陶的《陇西行》四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

这首诗描绘战争的苦痛,却不正面书写,而是采用双线叙事,前两句讲迎敌的战士,后两句讲等待战士回家的妻室。因此实际是围绕同一场战争事件的两个故事。我们依次拆开。

前两句背后故事的正确顺序是:家中/军中(环境),战士(角色),听闻匈奴来犯(困境),战士发誓守卫边疆(改变),死战后五千貂锦尽丧胡尘(结局)。

后两句背后故事的正确顺序是:空闺之中(环境),妻子(角色),思念丈夫(困境),梦见丈夫归来(改变),实际上丈夫已战死沙场,化作河边白骨(结局)。

诗词使用了第一条故事线的改变、结局,接上第二条故事线的结局、改变。故事的其余部分,统统交由听者自行想象,非常巧妙。如此不在战斗现场做直接描摹,却通过两条故事线的侧面描写,实实在在地表达出战争的残酷,手法成熟老道。这就是诗的语言技艺。

我们可以拿一门非常贴近生活的艺术来对比:「炊艺」。在炊事和诗歌的对应中,食材是母题,菜谱是情节,而烹饪的手法就是语言技艺。同样的菜和菜谱,不同的厨师制作,味道也会大不相同。这是因为二人在刀工、火候、经验等多方面的不同,会令看起来相似的菜肴尝起来大相径庭。

写诗也是一样,同一场赏桂蟹宴,蟹螯蘸着姜醋,贾宝玉说「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黛玉却说「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性格与关注点相异之处可见一斑。

前文在介绍「三梯度法则」时说过,三梯度从下到上呈正三角形。母题可以被穷尽,故事情节可以被总结概括,唯独技术是不断革新,总会有不服于主流的叙事风格、韵律、角度、用词等技巧推陈革新。就像从灶台到燃气,从铁锅到微波炉、电饭煲等现代电器那样,惯用旧的并不足够,随时代进步也要掌握新的技能,而研究技巧也是每个创作者一生的功课。

所以本文在技巧上不作太多讲解,当然它们可以被总结归纳,但篇幅过长无法展开。不过,纯论技艺上,每一首流传下来的古诗都是千年经典,包含大量这样精巧的叙事技艺。若想要多加学习,可以下载一些古诗 APP,用小组件功能在首屏上查看每天更新的诗词,培养自己每日解读一首诗的习惯。

由于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在文艺道路上没什么进步,不断重复造轮子,所以只要把古诗的结构拆解并加以运用,就可以创作出许多远超现代电影、流媒体等消费娱乐工业体系里的作品了。要么怎么说每次上映电影大家都在讨论剧情,因为剧情已经是电影工业水桶效应里最明显的短板,已经是人人都挑得出刺的程度了。

实践部分

理论的部分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讲实践环节。

输入

从操作性上来讲,写诗的工具选择太多太多,这里只讲我的创作流程。

诗歌因为篇幅短小,理论上不需要进入笔记工具编辑,写作部分完全可以在手机端完成。所以,我的常规思路是:灵感快速录入、推敲、定稿。在录入阶段,就像大家平时记录灵感的诸多选择一样,备忘录、微信对话框、Flomo 都是很好的方式,只要记得住就可以。为了方便归类,我在 Flomo 里建立一个「#诗」标签,并将浮窗放置在首屏上,保证最快速度的启动。

Flomo

Flomo 的微信回顾功能可以时不时地把我的旧诗推送回来,这样我还能够在日后看到时反复斟酌。不方便打字时,可以用微信的 Flomo 服务号语音输入。不过我不常用这个功能,因为诗的语言还是需要构思一下,嘴巴跟不上。

整理

输入之后进入整理阶段。推敲的用时取决于诗的性质,如果只是习作,大可以直接保留;如果是用于后续创作的先行文本,最好还是找个地方编辑一下。这些年,我分别用过 Pages、Notion、Obsidian、Craft。目前在用 Craft。

Craft 整理诗歌库

这几项软件各有优劣,从优势上来说,Pages 免费、功能强大;Notion 精美、有数据库、可以分享网页;Obsidian 免费、有全局关系图谱;Craft 排版好看,移动端使用方便。从劣势上说,Pages 麻烦;Notion 写入体验和网络不佳;Obsidian 适合长文不适合短诗;Craft 贵。我整理了一个表格:

软件功能性分享价格便捷度
Pages免费
Notion极强外链可用免费版
Obsidian一般免费
Craft一般外链、图片248/年

目前由于已订购套餐和习惯,我的首选是 Craft;不过,对于几个软件综合比对后,总体上我更推荐 Notion。这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Notion 的免费计划已足以应对整理短诗的需求;
支持分栏,可以在页面内保留同一首诗的数个版本;
使用数据库中的 Gallery 视图可以高效展示所有诗歌并通过 Filter 分类排列;
数据库功能支持为诗篇打分、标注日期、分类等;
支持协作,可以和好友共享诗歌库,分别管理;
支持外链,可以对外展示自己的作品
与 Flomo 联通,降低输入成本
……

Notion 整理诗歌库

以上的整理思路基于「建立自己的诗歌库」这一想法,如果没有相关要求,诗写好后发在朋友圈、微博、即刻等处也都可以。社交网络的好处在于有互动、数据反馈,坏处在于有审核、内容有遗失风险。不过,既然短诗是这个时代里颇不被看重的一种艺术形式,那么大多时候流量和审核应该都不会找上门来。

除了社交网络,还有一些像锤子便签这样的简单文字工具也可以选择,导出图片后用管理相册的方式管理诗集即可。

输出

就像本文多次提及的那样,诗已经不是时兴形式,写诗和探讨诗都是小众圈子。所以,在输出诗这件事上,不建议直接对外展示原作,更建议把诗当作创作的骨架,填补出肌理、血肉后再面向世人。可供挑选的类目有很多种。

一、歌以咏志

首先,所谓诗歌,诗与歌从来不分家。把诗以歌的形式传唱出来,这大概是当代人最能接受的诗的形式了。

Notion 歌词单

因此这两年我也尝试了一些歌词的写作,比如这首《Joker》。创作目的是纪念 2020 年底拼多多买菜部那位逝去的年轻人。在最初几版歌词里,言辞是比较露骨的;数次修改后,渐渐看不出原事件的影子,变成模糊且普世起来。从歌词的感染力上来讲,修改前更有情绪,而修改后内敛了许多,隐藏了一些锋芒。

Joker 四版歌词演变

在第一稿中,我以相对纪实的写法描述那位每月三百八十个工时、新年前夕猝死在回家路上的 22 岁买菜部门员工。这是我看到新闻后第一时间的反应,因为当时比较愤怒,所以用词相对凌厉。后面的版本以「房间里的大象」为核心意向,逐渐脱离愤怒,转为客观描述。

到了第四稿,构造了一个人人带着面具、脱下面具者会被通缉的世界观,以双线叙事的结构,前两段讲一个打工人的社畜生活,后两段讲一个马戏团小丑在对世界的迷失后摘下面具,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了脸,于是被冠以傻瓜之名遭到通缉。

相比起前三稿「世界还会变好吗」「请问哪里有光」「从来平凡不是罪,理想何时成荒唐」的诘问,最终版的问题变成了「难道我也会这样」「请问谁是傻瓜」。在表述母题的深度上更进一层。

这首词由我的朋友@听爵 作曲和演唱,现在可以从网易云、QQ 音乐等平台搜索到。

再介绍一首《停电时间》,这是我硕士毕业前、在某天宿舍停电时作的词。

这首词隐去了故事五步法中的角色,描绘的是众生相。而群像往往都是对主角自己的侧写,也就是我。临近毕业,同学中各色人等。停电了,在这平常的房间、平常的一天里,也许下一秒电力就会恢复,灯会亮起,也许永远不会恢复。也或许它会闪烁起来,使所有未来的日子不再黑暗。借着《边城》的结尾,感慨了一下命运。

这首词由我的同学@峰哥 即兴弹唱,现在可以在小宇宙上搜索到。

二、影以兴情

另一种时代特色的诗的表现形式,是电影。

文学性一直是评价电影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对文艺电影来说。在文艺电影的诸多类型里,我自认为,有一种可以被称之为「诗人电影」。这类电影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如诗;而藏在台词里的故事结构,更是像诗一样迷离、琐碎,看似不合逻辑,实则在通过诗人、即导演的基于现实的再创造来完成自恰。

这类电影里,最知名的导演是王家卫,较近的是毕赣。不过文艺片导演大多自带些诗意和诗情,有些潜藏在寻常逻辑里的超现实画面也可以看作导演的一时诗兴。比如贾樟柯、万玛才旦。甚至于姜文、张艺谋们有时也这么搞。我也一直很痴迷于那些接地气的画面里不接地气的部分,那些在真实世界中演绎出的不属于现实的浪漫。

AnimatedImage.gif
毕赣

这里聊一下毕赣。毕赣的电影更偏向自我,围绕故乡凯里打造的语境,囿于资金和人脉匮乏使《路边野餐》怎么看都不具备现代工业电影的产品质量,透露着一股手工艺活计的淳朴气息。这也使毕赣习惯了用自己创作的诗歌来带动画面节奏、修补工艺问题带来的粗糙感。长镜头在毕赣手中的运用有鲜明的诗歌语言风格的特色,重复的意象、人物关系的互相对照,也都是诗歌技巧的一部分。

但这些还只是表面。重要的是,在毕赣的一系列影像作品里,从大放异彩的长片首秀《路边野餐》,到此前的获奖短片《金刚经》,再到最早的校园时期作品《南方》,几部作品里常常提到的「凯里、荡麦、镇远」三个地点构成了毕赣诗歌体系里的三种重要喻示,这恰好符合「三梯度法则」。

就像弗洛伊德的「本文、自我、超我」那样,「凯里」是本我,指代现实,是构成毕赣生活经验的由来;「镇远」是超我,指代理想,是毕赣想去而不能抵达的地方,乌托邦;「荡麦」是自我,指代现实与理想间的妥协,即此刻的毕赣和他的创作。

在电影里,荡麦是主人公陈升的一场梦;在现实里,毕赣为电影成立的发行公司就叫「荡麦文化」,因为电影和诗对他来说,都是在拘泥于现实、又渴望理想的状态下的一场梦。

在《金刚经》中,毕赣就用一首诗表明了荡麦的含义:

荡麦的公路被熄火延长
……
地狱颠覆地狱成为天堂

AnimatedImage.gif

这就是荡麦,在凯里拍摄以镇远为目的地的电影,毕赣将束缚自己的地狱颠覆成了天堂。

三、短诗非短

电影无疑是这个时代里最具备综合性的艺术,它涉及工艺之广、投入之巨大,再加上动辄数年的摄制时长,堪称艺术众多形式中的集大成者。一般人不付出巨大的代价很难用拍电影的方法搞创作。像毕赣,为了《路边野餐》的拍摄多方集资,在很艰难的情况下才完成摄制,尤其涉及到几十分钟的长镜头,重拍一次就是巨大的资金支出,所以不得不在牺牲质量的妥协下选择了现在这个有几处穿帮的版本。而一般人更没有办法做那么大的投入。

不过,现在是短视频的时代,而短视频的创作成本和电影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诗可以作为故事的灵魂,而现在的很多短视频作品叙事能力不足,行业的人才储备和理论基础都跟不上时代发展。

电影拍摄需要撰写大量剧本与脚本,需要搭建棚景、创建影视基地来完成工艺制作,而这些成本短视频却并不需要。如果以短诗为大纲去拍摄短视频,在诗的基础上加固一些基础运镜方式、人物动作的描述,放弃耗时耗力的复杂脚本,就可以极大地提高视频质量和拍摄效率。

由有限的诗篇延展开的有限视频,反而会因为制作周期的缩短和灵活度的提高而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期待未来会有一些这样的作品。在影视行业遭遇疫情致使整个产业陷入困顿的时刻,这似乎是短视频行业弯道超车的机会之一。

也许

这是一个信息过载的年代,我们并不缺乏精神食粮;但多不意味着好,重复的噪音疲倦了人们的眼睛和耳朵。不管是处于兴趣爱好还是考试需要,我们都在课本上见证过人类伟大艺术的结晶,却又并不真正了解它们。

也许有一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拥有强大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许多人从事着不啻于达芬奇、莎士比亚的创作工作;也许有一天,再也没有人会觉得孤独,再也没有自卑和嘲笑,人们的精神像如今的物质一样充实饱满。也许有一天,农夫可以拥有他的每一颗稻谷,与金黄的秋色。牧羊人则可以为羊群讲述天上所有星星的故事;也许有一天,诗能够成为一切艺术的骨干,化作容身于每个复杂故事背后的精巧载体。

也许命运和巧合并没有什么两样,而这关于未来的想象,就像一段黑白音符组成的旋律,早已栖身在无数的排列组合之中,只等合适的人敲击琴键。

这段音乐,也许明天就会响起,也或许会一直沉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