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

本文是少数派 2021 年度征文 活动 #效率 21 标签下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和往年不同,今年文章的数据表现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征文活动的最终走向,包括「双倍稿酬(由飞书赞助)」活动奖励、最终票选名单以及征文奖品类型。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不妨通过充电或评论的方式支持作者。


写在前面

大家好,我是 Kenshin,简悦的作者,这次跟大家分享我对极简效率工作的一些理解,我接触效率相关的内容,与简悦的诞生有关:

简悦始于 2016 年……那时因为家里的一些事情,我解散了团队,注销了公司。

曾有段时间特别沮丧,精神无法集中,看什么都看不下去,所以当时的想法就是找一个可以让我产生沉浸式阅读体验的 Chrome 扩展,但找了很多都不满意……

于是决定自己开发,而另一原因则是:我发现只有沉浸在代码的世界中,我才能集中精神,不再胡思乱想。

故事的最后,我的「毛病」被简悦治愈了。借助简悦,我体会到了极简效率带来的改变,自此开启了我的「极简效率之旅」。

极简之「简」

我非常不喜欢安装各种 App,再加上越来越强大的电脑性能与大前端的普及,所以一个浏览器几乎可以覆盖全部的工作,因此我的工作环境被压缩为下面几个工具:

  • Chrome
  • VS Code
  • Github + git
  • iTerm + oh-my-zsh

无论是前端、还是后端开发,使用 VS Code 足够了,余下的项目环境相关:Trello、Slack、Notion、Github 等均可使用浏览器替代对应的 App,甚至于大部分的 App 也只是套壳浏览器的 Electron 方案,如:大名鼎鼎的 VS Code,因此更没有安装 App 的理由。

我的写作工具一直是 Typora;聊天方面因为不喜欢使用微信,但有时无法逃离,所以微信也只使用网页版,即时通讯工具仅安装了 Telegram,虽然 Telegram 有 Web 版,但无奈视觉效果和性能确实不如原生 Telegram,因此特别安装了 App。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上面几个工具构建了我全部的工作环境。

集中精力、排除杂念和保持「桌面」整洁都很重要,它们能让你专注于当前的工作。

这就是我使用上面这些工具的原因,一直以来,我都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极简不代表简单

大多数对极简效率感兴趣的朋友,大多都看到过下面这幅「教主」的图:

不止乔帮主,即便在双链笔记流行的当下,知名效率界名人 Tim Urban 仍旧使用着最简单的记录方式,在接受 Creator Lab 播客 采访时的回答时,他说:(节选,原文来自 happy xiao

  • 我用 text editor(文本编辑器),我甚至都不需要 Word 或 Pages
  • 我使用 Chrome 浏览器,每次复制好引用部分,我就 Cmd+Tab 找到 12 个窗口里对应的那个然后扔进去
  • 我不需要复杂的功能,因为我知道我的东西是什么,它们在哪
  • 现在我有 12 个段落,有时我事先就列好了 12 个段落的提纲,然后把我所有的研究分发进去

极简的例子比比皆是,让很多喜欢效率的朋友趋之若鹜,但大多数人(包括我)都忽略了一件事情:上面的例子都是各个领域的精英,因此他们做的很多事情并不能被普通人「成功效仿」,这些人不仅使用着最简单且最高效工作方式,甚至很多理论在几十年后仍影响着我们。

比如现在流行的双链笔记(卡片笔记法)实际发明者 Niklas Luhmann 来自上个世纪,大致的发明时间为 1954 至 1955 年之间,但他的理论却影响了 70 多年后的我们。

不止如此,金庸前辈在他的《神雕侠侣》里面也描述过:

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只有独孤求败可以「草木竹石均可为剑」,如果换到我们呢?拿着「草木竹石仗剑江湖」?

极简不是目的,高效才是

我们追求极简的目的:更专注,减少外界对我的干扰,最终实现:高效率,那什么又是高效:在相同或更短的时间里完成比其他人更多的任务,而且质量与其他人一样或者更好(来自百度百科)。

我没法像 Tim Urban、独孤前辈、Niklas Luhmann 教授一样「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所以我的极简并不意味着更高效,而 提升单位时间的效率,才是高效的必要手段

例如:我每天都要固定做八件事情,每件事情需要四个步骤,每个步骤花费十五分钟,这样每天正好每天八小时。如果将这些步骤简化 / 优化后,每个步骤只要简化为三步,就能节省 15*8 共计 120 分钟,也就是在相同条件下,六个小时后,我就可以休息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对工具是提升效率的必要手段。

放弃纠结,拥抱妥协

开发简悦之后,经常能遇到喜欢效率的朋友 / 用户,也会常常听到下面这些讨论:

  • Notion、Obsidian、Logseq 我该如何选择?
  • 印象笔记、OneNote、为知笔记选哪个?
  • Typora、Bear、Ulysses 买哪个?

这些都是典型的 All-in-One 思想导致的,因为极简所以同类产品你「只能使用」一个,孰不知存在即合理,既然同一类别有这么多可选择的方案,则说明每个产品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如果为了极简而极简则显然丧失了极简的目的:高效

  • 只选择 Notion 的用户,虽然可以一键登录你全部的数据,但失去了 Obsidian / Logseq 本地应用的高效性。
  • 只选择印象笔记的用户,虽然得到了强大无比的全平台一键导入的便利性,但失去了「数据所有权」。
  • 只选择 Typora 的用户,虽然得到了完美的所见即所得,但失去了同步的便利性。

所以,不应奢望 All-in-One 想法,没有一个工具可以 100% 满足全部用户的需求:

应该允许在你的生活 / 工作中,出现功能相似,但用途不一样的产品;应该接受每一款你使用的产品的瑕疵,只要它能节省你的时间。

重器轻用

上面这段内容来自少数派对四位效率工具使用者访谈时的一段内容,截图 来源

很简单、朴实的一段内容,最终彻底解决了我的困扰:

放弃纠结、拥抱妥协、重器轻用后,你会得到一个真正的高效工作环境。

增加个浏览器,效率增加不止一倍

前文中提到使用一个浏览器「打天下」,在放弃纠结、重器轻用与拒绝 All-in-One 思想趋势下,我获得了更加高效的工作效率。

利用 Vivaldi 的侧栏功能和标签组功能,将主浏览器常开的网站如: Trello、Slack、Notion、Github、Gmail 全部转移到 Vivaldi 中,并根据 域名分组

实现简洁、高效的标签组效果。

并且设置每次打开都显示上一次的会话,实现一键还原工作场景。

利用侧栏与顶部菜单栏

不止增加 Vivaldi 我还使用 Slidepad 将常用的 Slack、Notion 放到侧栏,随时随时记录,尤其是配合 Notion 使用间隔笔记的方式做工作日志。

利用 MenubarX 将常用的工具放到顶部菜单栏,包括:

  • Boomb 方便传图到自己的 Github repo 图床
  • TIME.IS 方便查看简悦团队小伙伴各自的本地时间
  • 简悦的收藏助手,方便从任意 App 拖拽 URL 到此自动生成稍后读和快照
  • Simplenote 方便做速记,因为拥有自动保存、Markdown 支持、全平台覆盖的特点

纠结书签工具,不如看看实际使用场景

我有跨设备的工作需要,再加上开发遇到问题时,需要查阅和临时使用大量的页面,甚至于晚上在 iPad 上继续查找问题的习惯,但目前暂时没有一个 App 可以完美的符合这个场景,所以我使用了组合方案:OneTab + Slack 的组合方案:

  • OneTab 负责一键保存全部标签页
  • Slack 负责全设备的跨平台使用

在有需要的时候,一键将 Tabs 保存到 OneTab 并手动复制给 Slack,而后在 iPad 上继续调查并更新这个列表,有需要的时候导入到 OneTab 中一键全部打开。

为什么使用 Slack 作为暂存方案而不使用 Raindrop 等书签工具?

  • Slack 有着全平台覆盖的优势,免费版足够使用。
  • 当保存链接后会自动生成链接的 Deeplink。
  • 同时具有 Thread 功能,非常方便对同一话题的链接进行细分。
  • 支持适度的富文本语法,可以方便的对添加的链接进行有效描述。
  • 强大的中文搜索支持,可方便的检索任意内容。

笔记的不纠结

因为没有 All-in-One 的思维方式,进而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考虑,所以 Notion、Obsidian、Logseq 我全部都在使用,利用它们自身的优势:

  • Notion 多视图功能、协作功能。
  • Obsidian 完美的 Markdown 支持,可以作为团队内容 Wiki 使用。
  • Logseq 方便的 Publish、以及类似 Roam Research 层级展示方式,非常使用做 Knowledge Garden。

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写作工具

之前的写作环境是 Typora 一把梭,现在利用多种工具协作完成,比如本篇文章包含了下面的几个工具:

因为大部分的灵感都来自于在外面的时候而非电脑前,所以基本上最初的灵感捕捉都没法使用电脑,现在使用锤子便签快速记录灵感,利用锤子便签的离线、便利、简单特性,撰写大纲。

然后会不时的在脑海中构思这篇文章,当有必要开始写的时候,我会将锤子便签的内容 → Workflowy 继续扩展,直至在 Typora 中开始。

当文章完成后的校稿阶段,需要可以深度阅读的场合(一般这个场景只发生在咖啡馆)。事先将 Markdown 导入到 Notion,为防止多个版本互相干扰,我一般使用 Comment 来添加备注,在 iPad mini 批阅。

Notion 用来辅助 Trello 做简单的子项目处理

我是 Notion 深度使用者,一直在使用 Notion 辅助 Trello 来管理简悦的全部项目,但我从不使用 Notion 做「仓储管理」。

以下就是利用 Notion 视图、协作优势的一些使用场景。

使用 Timeline 视图,直观查看简悦每个子项目的时间。

使用 Board 视图,作为简悦每个功能发布产品动态一览,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简悦团队的激励。

使用协作方式,将需要对外宣传的文章进行校对。

关于我在 Notion 的更多细节,可以看少数派的 这篇文章

使用 Logseq 作为简悦教程的展示方案

得益于 @pengx17 发布的 Logseq Publish GitHub Action,可以非常方便的使用 Logseq 编写,使用 Git 发布,再加上双链笔记最大的方便之处在于:可以通过一个知识点关联另外一个知识点,因此非常适合 简悦教程

甚至于可以结合 Hazel 的文件夹监控自动化方案,做更多的事情,详见 简悦 + Logseq + Github Page 无代码全自动化知识管理发布方案

串联多个产品背后的粘合剂

无论是锤子便签、SimpleNote、Notion、Typora 还是 Logseq、Obsidian 能让多个产品中的内容方便流转的原因,它们的背后都有默默工作的简悦:

  • 锤子便签(富文本)可以方便的导出 Markdown
  • Notion、Obsidian、Typora 互相转换
  • 多个浏览器共享一套稍后读方案

这些都是简悦的功能,也是 2.0 版的目标:做各种生产力工具的粘合剂,但简悦不可能是万能的,所以我在选用这些工具时有个标准:

  • 支持 Markdown
  • 支持 Web 端,当然全端更好
  • 方便的导入、导出
  • 支持公有文本格式、API

只要是网页就能使用简悦的阅读模式,如:锤子便签、Notion 均是如此;只要支持 Markdown 与 API,就能方便地导入 / 导出;使用公用格式就可以利用本地检索工具,进行全文检索,如 DEVONthink。

虽然,看起使用的工具很多,但只是共享了「一份数据」而已。

更少的操作就是更高效?

「效率圈」一直在流行这样一个观点:用更少的工具串联你的工作流。这个思路看起没什么问题,工具的选择越少越好,甚至于越简单越好,如:

  • 选择线上而非 Local first 产品
  • 全平台方案
  • 一键登录

试想一种所谓极简方案:

  • 使用手机号,甚至于仅扫码微信即可登录(最差也得用 Email 登录)
  • 在不同的平台安装对应的 App
  • 登录后会得到你的数据
  • 方便的一键导入,哪怕是微信公众号也能容易导入

我也曾这么理解,几年前一度纠结于信息的线上管理,因而辗转在印象笔记、OneNote 中,直到开发了简悦后再到现在流行的「A Text Renaissance」才发现,一切的线上信息保存都是不可取的,原因在于:

  • 线上存储只不过将信息从 服务器 A → 服务器 B,无论是 A 还是 B 都不是你自己的「地盘」,你只是租用了某个线上存储服务的空间而已。
  • 在线快照最大的问题是「成本」:用户增多 → 成本指数增加(如带宽成本、容量成本等)→ 涨用户年费,这是唯一的一条路,印象笔记的 VVIP 就是最好的证据。

基于此,市面上的几乎全部的存储服务都具有:易导入但难导出的特点,原因也很简单:

  • 只要是线上存储,一键导出全部数据是需要付出带宽成本的, 导入数据虽然也是要成本,但这是它的本职工作,导出却不是。
  • 越没法离开就越离不开,最终只能将用户绑在同一服务上。

我在 本地存储 + 线上获取:我的个人数据库建构路径 已经非常明确的阐述了这个「问题」,而这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因为数据是线上的,你没法使用便捷的本地全流程自动化,如:

  • 在网页标注后,自动导入到 Obsidan / Logseq
  • 通过 DEVONthink 检索刚刚导入的本地数据内容
  • 你的标注 / 稍后读数据保存到坚果云 / Dropbox 甚至支持任意网盘
  • 通过 Alfred / Raycast / uTools 等一切快捷检索工具简单到你刚刚保存的稍后读数据

而基于 Local First 概念的简悦,可以完全做到这点,正因如此:我才能方便地使用简悦作为 Obsidian / Logseq 等产品的粘合剂,不仅如此,简悦还支持多种线上保存方案,并包含了快照功能:

  • 利用 Telegram bot 可全设备的保存导入的稍后读
  • 支持 Pocket / Instapaper / Raindrop / Pinbox / Inoreader 的导入
  • 支持 IFTTT / Zapier / integromat / integrately 各种自动化方案

虽然实现上述方式需要配置,但配置只是一时而已,配置完后,就可以拥有一整套的信息归于一处的方案,并且是你「自己的地盘」。

少即是多,多即是少

诚然我的工具虽然增加了:

  • 常用浏览器变成了两个:Chrome + Vivaldi
  • 书签管理变成了:Slack + OneTab 结合方式
  • 同时使用 Notion、Obsidian 与 Logseq 作为笔记工具
  • 需要配置的简悦作为知识管理的粘合剂

但效率却增加了不止一个量级:

  • 虽然使用了两个浏览器,但减少了常用 Tab 反复切换 / 开启 / 关闭的时间,解决了常用服务多开 Tab 的问题
  • 虽然使用了两个工具,但增加了一键保存,全设备同步,方便检索的便利性
  • 虽然多了配置,但获得了全部设备归于你的地盘的信息收集 / 处理方案

这就是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最好的诠释吧。

补充

因篇幅有限不仅使用上述内容,还包括:

  • 使用 VS Code - insider 作为增强文本编辑器(辅助 Typora、Logseq 编写 Markdown)
  • 使用 Typefully 作为写作工具,用于不同的写作场景
  • 使用 Fig 增强在 iTerm 的自动补全功能
  • Typora + Upgit + Github repo 一键传图到自己的地盘

等等,我的工具们比原来的多了不止一倍,但效率的提升也不止一倍。

最后

复杂都是相对的,你认为的复杂可能是他人的利器,反之亦然。只要能解决你的问题、节省你的时间就是简单的,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存在即合理,即便是同类型产品,有些是为了解决简单需求的,所以它简单;有些是为了解决复杂需求的,所以它专业;有些需要配置,是为让你更好的使用;有些没有配置,只为让你放弃「自由」。

放弃纠结拥抱妥协,重器轻用才是我的高效率!

本文配图来自: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