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在过去一年里,我读了很多 PKM(个人知识管理)有关的书籍和文章,并依据学习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阅读需求,调整我的阅读工作流。

随着阅读内容的变化,新工具的出现,我的阅读工作流也在不断更新迭代。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分享在 2021 年底这个时间点,我在用的阅读工作流。

开门见山,直接上图:

阅读工作流

我把我的阅读工作流,分为了七步:

信息源->稍后阅读->划线批注->临时笔记->永久笔记(知识库)->回顾系统->创作输出

文章内容将对每一步使用的方法和工具进行介绍:

01 信息源

我日常阅读的内容 ,包括文章、书籍和动态。

文章

文章是我日常读的最多的阅读材料,我会从 Newsletter、公众号、blogger 或是朋友推荐的文章中筛选出我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

在我关注的领域(效率工具、互联网、商业),我会保证我的信息源是最优质的。每两周我也会在我阅读的文章中,挑选出有用或有趣的文章,在 我的 Newsletter《草稿拾遗》中推荐。如果你也对这些领域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或将这份 Newsletter 订阅到你的邮箱。

书籍

书籍相较于文章,内容更加系统。想要系统地学习一个领域,离不开阅读书籍。

阅读非虚构类的书籍时,我追求的是高效阅读和记录,会优先选择电子书,便于记笔记和存档;阅读非虚构类书籍,如散文或是小说时,我则会选择纸质书更加容易沉浸在作者构建的世界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动态

除了文章与书籍,推特/即刻/微博/豆瓣等社交媒体上,还有许多 KOC/KOL 的动态也值得一读。

动态的篇幅或许非常短,却是作者思想的浓缩,且实时性更高。关注认可的社交媒体账号,可以了解到他们正在关注的领域,思考的问题。

像是王兴的饭否账号,张一鸣在 2013-2017 年间的微博动态、Naval 的推特账号等等,都很值得关注。

02 稍后阅读

真正开始阅读之后,大多数人面临的困境都不是应该读哪些书,而是想读的东西太多了,怎么也读不完,文章和动态亦是如此。

我们的注意力和时间有限,想读的又太多,永远也无法读完。因此,将发现内容和消费内容两个步骤分开,非常重要。也就是「稍后阅读」(read it later)。在看到想读的内容时,先收藏起来,稍后在阅读。

收藏夹谬误

但稍后阅读非常容易陷入「收藏家谬误」(收藏=我读过了),Read It Later 就变成了 Read It Never。

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看看你的微信收藏夹和浮窗里,有多少收藏了但还没读的文章呢?

很多人在收藏时,并不是真的想读。往往是因为内容字数太多,自己当下无法处理完。所以先收藏起来。此时,收藏的动作其实是一种逃避,而不是真正的收藏。

克服收藏家谬误,我总结出来的方法是只收藏真正有用的内容。

正确的收藏方式应当是:

先将内容大体过一遍,知道这篇文章在讲什么?然后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我为什么要读这个?
  2. 要怎么用这个知识?
  3. 什么时候可以使用?

确保内容真正是对自己有价值的,再收藏起来。

最后,应该给收藏的内容做上标记,确保下一次自己看到这内容时,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阅读它。

工具:Cubox

在稍后阅读这一步,我选择 Cubox

他的主要功能是「收藏」,快速地收藏链接、文字、图片、文件等。相较于国外的 Pocket、Instapaper、Raindrop.io 等服务,Cubox 胜在本土化,更加符合我们的使用习惯。

例如 Cubox 的微信收藏助手服务,在微信中查看公众号消息时,看到一篇曹政老师的文章,只需要转发到 Cubox 微信收藏助手,在转发时加上「#元宇宙」就可以自动将文章收藏到 Cubox 中,标签功能也满足了我对内容进行标记的需求。

cubox微信手机拼接
Cubox 微信快速收藏

除了收藏功能外,Cubox 还支持后续在阅读过程中的划线批注,高亮回顾,保存页面快照等等。但因为其他功能无法满足我的需求,我没有深入使用,后面会再讲其原因。

03 划线批注

在阅读的过程中,批注是很自然的事,从学生时代用荧光笔划考试重点开始,在阅读的过程中划线和批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阅读时,我会:

  1. 在重点以及有力量的句子下划线;
  2. 把自己的见解、共鸣、不解和想法批注在书本的内容上。

工具:Hypothesis

Hypothesis 可以对几乎所有的网页和 pdf 文件进行划线与批注,并且支持 API 导出,可以和其他的软件完美适配,是我工作流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我之前在《Hypothesis|网页荧光笔》这篇文章中介绍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跳转阅读。

由于目前只支持阅读 pdf 文件和网页,阅读文章时我会尽量在浏览器上进行,阅读书籍时我甚至会将其他所有格式的电子书(.mobi、.equb 等)转化为 pdf 再阅读。

例如下图,是我在阅读《这就是 OKR》一书时的划线与批注:

Hypothesis划线
使用 Hypothesis 在书籍中划线批注

但 Hypothesis 目前对移动端的支持比较差,在手机上阅读时的批注行为,只能寻找替代方案。

恰好前面提到的 Cubox,也支持在移动端阅读时划线与批注,多端同步(如图)。可惜手机那样小小的屏幕,用来阅读始终还是太费劲,我就比较少使用这个功能。

cubox划线批注
使用Cubox在手机和PC划线批注

如果你是 在微信读书阅读公众号文章 或书籍,使用微信读书自带的划线和批注功能,是最方便的。但也必须接收微信读书的划线导出方式单一,只能按整本书或整个公众号的维度导出划线。

04 临时笔记

我在阅读时会记录临时笔记,在阅读完一篇文章或是书的一个篇章后,用自己的话将作者论述的过程记录下来,简单描述论据,把知识写进一张知识卡片里。

工具:flomo

flomo 是一款轻量级的笔记工具,我在 这篇文章 中有介绍过这款工具。

创始人刘少楠,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很深入,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很多用户都是受到少楠笔记理念的影响开始使用 flomo。

flomo 的功能非常简单但有效,简单到像是一个只有一个人使用的微博或饭否:

  1. 记录卡片式的笔记;
  2. 支持给笔记加上标签;
  3. 笔记支持随机回顾。
flomo介绍
flomo产品介绍

除了 flomo 的基础功能外,神通广大的用户们也利用 flomo 开放的 API 接口,给 flomo 开发了如导入微信读书划线,导入 Kindle 读书笔记等功能(flomoplus 插件)。

flomoplus
图源:flomoplus 的插件详情页

在 flomo 的最新版本中,支持了自动将 flomo 笔记导入到 Notion 中,也成功将我的工作流变得更加自动化。

出于对 flomo 笔记理念的认可,和对创始人的信任,相信 flomo 未来一定会越做越好,买它!用它!

如果有一天

我需要和别的产品去 PK 功能丰富度

请把我卸载掉 

因为我丧失了灵魂

——flomo 创始人刘少楠

临时笔记与永久笔记有什么区别?

临时笔记和永久笔记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来源于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的卡片和笔记法,我在《使用 Zettelkasten 笔记助力学习》这篇文章中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简单地解释:

  • 临时笔记:在阅读的过程中,用自己原创的语言将知识记录下来。像是一个复述知识,翻译知识的过程,将作者的知识翻译到空白的语境中。
  • 永久笔记:整理你的临时笔记,放到你的滑箱中,思考新学习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并将他们连接起来。

05 永久笔记(知识库)

开始搭建一个知识库,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在《How to take smart notes》中论述到:「我们的大脑擅长思考,却并不擅长记忆。而知识库擅长的便是存储和记忆。

创造一个知识库,其实是大脑的延伸。让大脑和知识库都做自己更擅长的事,大脑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思考,知识库帮助大脑更好地存储和记忆,使用知识库帮助你更好地学习

工具:Notion

不知道该如何去形容 Notion,只能说遇到 Notion 的时刻,它比心动女生更让我心动!

使用 Notion 作为知识库,如所有河流终将东流入海一样,所有的知识,最终都会流入 Notion。我在《如何在 Notion 实践 Zettelkasten》这篇文章中,详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跳转阅读。

文章的末尾,我用项目这段话概括了我对知识库理解:

如费孝通先生在形容社会结构时所说: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存储什么样的知识。

相信在笔记系统里也有一样的道理的,知识库的结构,是根据你想要存储的知识来设计的。

使用网络结构存储的知识更适合存储我们碎片化的思想,例如读一篇论文的想法,读一篇公众号文章的想法。而对于那些有明确归属学科的,线性的的知识,例如一门机器语言的学习,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则可以使用树状结构来承接。

我的知识库,可以分为:

  • 网络结构的滑箱笔记
  • 树形结构的读书笔记
知识库滑箱
网络结构的滑箱笔记
知识库读书笔记
树形结构的读书笔记

06 回顾系统

人类的大脑有遗忘机制,唯有理解与重复,才能把知识牢记于心。

  • 划线批注,初步理解了内容;
  • 临时笔记,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
  • 永久笔记,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把新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链接了起来。
  • 接着,就是创造一个回顾系统,来对知识进行重复,记忆。

因为目前我的划线批注、笔记等散落在各个工具中,虽然他们最终都会流向 Notion,但 Notion 的回顾对移动端的支持却比较,所以不的不使用不同的工具来回顾。

① 划线批注回顾:Readwise

Cubox 目前也支持了高亮回顾的功能,但功能相对比较初级,而且前面也说道我使用的不多,此处便不展开描述。

重点是介绍 Readwise——这款将我的阅读工作流串在一起的工具。

Readwise 做的事情:

  • 整合了 20 多种阅读服务工具,像我使用的 Hypothesis,Kindle,Inoreader 等等,都支持将划线和批注实时同步到 Readwise;
  • 支持将你的划线和批注同步到知识库软件中(Notion/Roam/Obsidian);
  • 按照记忆遗忘规律,每日提供 15 条回顾,发送回顾消息到你的 Readwise 和邮箱。

有了 Readwise,我可以将我的划线和批注,流入到 Notion,定期回顾,实现了阅读工作流的闭环。

Readwise概览拼接
Readwise 的产品截图(移动端+web)

② 临时笔记回顾:flomo

flomo 也提供了在微信或是小组件中回顾笔记,支持设计更新频率和回顾规则。

flomo回顾设置拼接
flomo 设置回顾规则

为了提醒自己多回顾,我甚至手机首页大部分篇幅都给了他们。

回顾小组件拼接
Cubox/Readwise/flomo 的回顾小组件

③ 永久笔记回顾:Notion

依旧是在《如何在 Notion 中实践 Zettelkasten》这篇文章中,我介绍了利用时间戳来实现「随机漫步」和「每周回顾」数据库视图,推荐你阅读。

随机漫步
Zettelkasten的随机漫步视图

07 表达创作

在学习到一个知识后,需要将它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或是表达,与人交流。

或是创作,留下作品。

费曼学习法

物理学家费曼公认地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他总结道:理解一个知识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话把它讲清楚。这个理念被后人成为费曼学习法或费曼技巧:只有当你把一个知识表达清楚,才算真的掌握它。

费曼学习法的具体步骤:

  1. 选择你想要学习的知识,讲起写在白纸上;
  2. 假装你正在向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解释这个知识;
  3. 如果解释遇到困难时,回到书中寻找答案;
  4. 简化你的解释,并创造类比。

在消费盛行的时代里,去创作吧

大多数人在结束了教育生涯后,便不再创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我们做得最多的事情,是消费——消费金钱,消费内容,消费情绪……

消费主义确实让人很爽,但人活在世界上,人生的意义其实是靠创造性的行为,一点一点地构建起来的。

你可以选择你擅长的方式,向世界表达。

做视频、写文章、画画……任何创造性的行为……

写作是创造性行为中的一种,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如果你不知道写点什么。就从写日记开始吧,写日记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察觉自我,察觉生活中细小的美好,这些美好一点一点构建出了生活。

工具:任何写作软件/硬件

只要你愿意写,用手机或是电脑,用 Word 或是记事本,甚至是纸和笔,都是可以的。

当然,我推荐 使用双拼输入法 和 Markdown 语法,推荐使用 Notion/wolai 来写作,推荐使用 Typora 来完成半自动化排版。大可不必理会我的推荐,先写起来再说。

最后:不足与展望

这套阅读工作流,是不完善的,但仍需要不断迭代。

全局标签系统的缺失

可以看到,阅读工作流的每一环都离不开 # 标签 ,但现在还没有一个工具,可以将所有工具的标签串联起来。 

我理想的效果,是点击 #营销 标签,我就能看到所有与营销相关的划线批注、临时笔记和永久笔记。那得多酷啊!

但目前还没有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的产品,而且因为所有的内容都分散在各个系统中,这样的标签系统似乎难以实现。

Cubox 有望替代全流程

在收藏、阅读、划线、回顾等阶段,都可以看到 Cubox 的身影。但它现在并不完美,甚至有些别扭:

  1. 使用它来划线批注,但 Cubox 里的批注不支持导出到知识库;
  2. Cubox 目前的归档系统设定并不好,归档后的文章无法再回顾;
  3. Cubox 的回顾目前只支持小组件回顾, 回顾规则也比较简单;

因为 Cubox 的不完善,我目前仍需要使用 Hypothesis 和 Readwise 来连接我的工作流。

以上是我的阅读工作流。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明显地察觉,我无法将所有学习到的知识在这篇文章中表述出来,越写想表达的东西越多,难以取舍。所以这篇文章只写了我目前在使用的方法。

后续我会将这些知识更好地梳理,将最重要的内容写进文章里。如果你也对阅读、对个人知识管理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我,不错过新文章。

我的个人公众号:不苟活日记

我的 Newsletter:草稿拾遗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妙的数字生活 🍃

> 想申请成为少数派作者?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