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在过去的 4 年里我一直使用印象笔记沉淀知识,直到去年年中在少楠的产品沉思录中了解到 Notion 后,便将自己的全部知识转移到 Notion。起初按照 P.A.R.A 方法来构建知识库框架,但后来发现并不适合自己。在深入了解了 Zettelkasten 以后,决定按此方法来完善知识库方法。

相信许多少数派的读者已经在 少楠 或者 玉树芝兰 老师那里了解过 Zettelkasten 笔记方法。我在 上一篇文章 里也介绍了 Zettelkasten 笔记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文将再次 介绍 zettelkasten 及其重要思想 ,并介绍我 如何在 Notion 中实践 zettelkasten。

如果你已经了解 notion 和 zettelkasten,可以直接跳到第三部分阅读如何实践。

一、工具:Notion

01

Notion 是一款集写作、计划和数据库于一身的笔记软件。

对比其他笔记软件,Notion 的优势在于高度自由的页面结构、丰富的页面展示和简约的 UI 设计。

Notion 的 万物皆可 block 无限嵌套的 page反向链接 ,让 Notion 中的页面结构或页面排版结构都无限自由。而多种的 datebase 样式 embed 功能 ,也极大地提升了页面的信息 「容量」。其简约美观的 UI 设计也让人赏心悦目。

有人评价道,notion 自由得不像是一个笔记软件,更像是一个建站工具。也有人说,Notion 是一种全新的信息组织格式、全新的文档格式,其意义可比肩当年超文本(Hypertext)给 Web 带来的冲击。

02

二、方法:Zettelkasten

zettelkasten

Zettelkasten 是一种有助于保存、关联和启发思想的网络结构笔记方法。

因为中文世界里对 zettelkasten 的翻译不一,有的叫卡片盒笔记法,有的叫滑箱笔记法,有的叫原子笔记法。我个人觉得这些名字都很难全面地概括 zettelkasten,因此本文直接使用原称 「zettelkasten」 作为笔记名称。

在定义中的 「思想」 一词,我本想使用 「知识」 或 「信息」,但这两者显得或太宽泛或太狭小,于是折中使用了 「思想」 一词,寓意为思考的结果。

关键思想

1. 强调复述

zettelkasten 强调我们在笔记时,要使用自己的语言将知识复述一遍,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这一思想来源于 「费曼技巧」:理解一个知识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话把他讲出来。

2. 强调联系

使用 zettelkasten,要求每次新增笔记时,都思考新增笔记与现有笔记之间有哪些关联,并将他们联系起来。由多个笔记之间的联系便构成了一个网络结构,这一结构与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最接近,而且如此记载,我们也可以顺着联系阅读笔记,启发更多的思考。

使用网络结构的好处还在于,知识本身是具有网络效应的。随着所学习到的知识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容易在知识与知识之间找到联系,我们也可以基于现有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并记忆知识,也让我们更容易发现新的问题。也就是说,随着记录的笔记越来越多,笔记之间的联系会更多,记笔记的成本也会越来越低。

3. 强调大脑与笔记之间的互补

大脑的优势在于思考,而注意力和记忆力是有限的。zettelkasten 的思想在于让大脑和笔记负责各自擅长的工作。大脑负责思考和理解,笔记负责客观地记录和存储信息,并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可视化。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让大脑可以将仅有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专注于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释放出更多大脑的创造力。

工作流

zettelkasten 的具体流程,可以查看我的上一篇文章 《使用 Zettelkasten 笔记强化学习》

简单地说,在记录笔记时分成 2 两次记录,第一次用复述的方法记录文献笔记,第二次将文献笔记从其原有的语境中抽离,转化为空白语境中的直白的文本表述,方便未来的自己阅读。

使用卡片盒笔记法,要求我们拥有两个滑箱(zettel),一个用于存放笔记(zettelkasten)一个用于存放参考文献(reference)。我们还需要用到链接来关联笔记,使用索引页面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笔记。

三、实践:Notion 中的 Zettelkasten

构建滑箱 - [[Zettelkasten]]

再新建一个页面,并将页面设置为 Gallry-database。

同样的,为 database 中的页面添加属性(property):

  • 标签(tags)
  • 链接(Url)
  • 是否已阅读(checkbox)
  • 是否已复盘(checkbox)

图中我根据自己的需要,还添加了话题属性

  • 话题(tags)

设置按照创建时间降序排列,并将未完成的笔记排在最前面。(Sort)

zettel
zettelkasten 实现效果

Notion 中丰富的 database,支持我们根据需要,设置 database 的展现形式、排序方式,筛选条件等,创造多样的视图。

日历视图 - 你今天 Zettel 了吗?

比如,我想查看自己添加笔记(zettel)的节奏,可以使用了 Calendar 视图。

 日历视图
日历视图

每日回顾 - 间隔重复,增强记忆

筛选创建时间在一周内,且已完成的笔记,可以查看最近需要回顾的笔记,我将其命名为【每日回顾】,养成习惯每天回顾。间隔重复让我们更牢固地记住知识。

 每日回顾
每日回顾最近一周的笔记

随机漫步 - 在思想中漫游

依赖于 Notion 中 database 强大的数据库功能。

每一个页面都自动带有一个 [Created time](创建时间)的属性,记录了页面生成的时间,因为理论上不存在两条同一时间创建的笔记,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创建时间的时间戳为每一条笔记添加唯一标识(UID)。

timestamp(prop('Created'))

更进一步,还可以利用时间戳实现类似于 flomo 中【随机漫步】功能的效果。

方法是新增一个 formula 属性,使用下面的公式,之后按照这个属性降序 / 升序排列即可。

公式原理大概是通过两个质数之间进行运算(具体我也不是很懂),生成另一个质数。因为 now(当下)的时间不断在变化,所以这个属性也会不断变化。

mod(mod(timestamp(prop("Created")) * 100011979 + 500067713, 900066731) *
mod(round(timestamp(now()) / 600000) * 600000 * 800067089 + 800068411,
800053967) + 900067309, 900066571)

这个公式会每 10 分钟变化一次,你可以通过控制公式中的 600000=10(min)x60(s)x1000(ms) 来改变它的变化频率。

 代码
notion
 随机漫步
随机漫步 效果图

构建参考文献库 - [[reference]]

在 notion 中新建一个页面,并将页面设置为 List-database(也可以使用 **Table-database)

根据你的需要,你可以给 database 中的页面设置任何你想要的属性,并在 database 属性中设置想要展示的属性。我自己给页面添加页面属性(property),如下图。

  • 标签(tags)
  • 链接(Url)
  • 是否已阅读(checkbox)

将 database 设置为按照创建时间降序排列,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到最近阅读的文章。

reference
Reference 效果图

参考文献页面来源于剪藏

这些参考文献多是使用 chrome 的第三方插件剪藏创建的

推混合使用 Save to Notion Web Clipper 两款插件。Notion Saver 的优势在于可以自动为页面添加图标,并可准确地保存到想要的页面。Web Clipper 的优势在于抓取内容最准确,并支持按照 markdown 的格式输出。

每当我需要剪藏微信文章时,我会先使用 Notion Saver 将页面保存到 Notion,接着打开页面,再次使用 Web Clipper 智能提取页面内容,并复制内容,粘贴到 Notion 中。

创建连接 - @

在文档中的空白处输入 「@」 符号,即会弹出一个浮窗,输入你想要连接的 page 会自动在你的知识库里搜索,选择页面即可生成反向链接。如果你想要连接的 page 还没有创建,也可以在使用图片中浮窗最底部的选项来创建新 page。

 反向链接

索引页 - [[Index]]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中说道:

为了更容易被找到笔记,我们可以为笔记添加索引。但记住要非常克制地使用。

不要将所有的笔记都添加到索引中。而是把索引当做一个切入点 ,以更快地找到笔记。当我们需要寻找其他笔记时,可以根据这些标签之间的联系进行跳转,这也就是真实地与笔记系统进行对话。

使用索引将笔记放到一个特定的语境中,从而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因此索引的名称也需要有讲究,需要做到,一开看到索引名称,就可以进入笔记所需要的语境。

以下是我关于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一书的索引页(的一部分):

Index

结尾

以上是我的 zettelkasten 在 notion 中的实践方式。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关于 Zettelkasten 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学习方式

我想引用费孝通先生说的:

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存储什么样的知识。

相信在笔记系统里也是一样的。

使用 网络结构 更适合存储我们原子化的知识,例如读一篇论文的想法,读一篇公众号文章的想法。

使用 树状结构 更适合存储线性的,有明确学科分类的知识,例如一门机器语言的学习,一本书的读书笔记。

而树状结构之所以不再适合这个时代,是因为互联网让我们可以轻松地接触到跨学科的知识。一方面随着笔记数量的增多,我们总是需要重新调整分类体系(树状结构),也总会纠结于新增的笔记应该放在哪个分类下。另一方面,知识的创新总是在传统学科的边缘地带产生。使用树状的知识库结构,显然不利于这种创新的出现。

反观网络结构笔记,可以很好地解决树状结构的痛点。把每次新增笔记时思考笔记应该放在哪个分类下,变为思考新增的笔记与现有的笔记之间有哪些关联。而这些关联正是启发、创意生成的地方。

扩展阅读:关于网络结构的讨论,还可以看看 少数派的圆桌

> 下载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