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整理外公的笔记本,记叙心得,与诸君分享。
外公自退休后入股市,二十多年来周一至周五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工作,晚上再耕耘三两钟头,笔记主要记录整理新闻资料、分析行情走势数据。早年间,他多是做剪报,后因家中失火心血化为灰烬。近十余年间,他的笔记又渐渐积累了数十本,自成体系。本文简单梳理其笔记系统,并做简要讨论,以做纪念。
基本体例
外公的笔记系统非常简单,一言蔽之,按专题分块分区,以时间为线索依次排列,利用活页本灵活调整结构。
材质选用
他的笔记少量存于电脑,主体部分是纸笔笔记。近年来,笔记本统一为 A5 活页本,封面花色和纸质没有什么特殊的选择。笔分三色,黑色水笔、红色水笔、铅笔。黑色部分记录主体内容,红色标注重点信息或用于增补内容,铅笔记录不确定的内容。
目录
笔记本以板块进行区分,每一个专题对应一本专用笔记本。单个专题用完一本(即厚度最大无法再加纸)后接续第二本。透明封面的笔记本通常不另贴标签,不透明封面的笔记本封面处会贴标签注明,同一专题若干本笔记以一二三顺序标注。
每本笔记第一页是目录,目录内容会随正文内容增加而不断增补,或定期更新版本。一级目录以天干排序,二级目录以一二三四排序,未见三级目录。更新目录版本即新誊抄一份夹进活页本中作为首页,旧版即可丢弃。
笔记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业产业信息,二是自选股信息。从笔记使用目的来看,外公记笔记目的明确,以选股为最终目的,因此有选股意愿的专题会增加自选股信息专栏,配以相应的自选股小目录(如下图所示)。
记录方式
无论是产业行业信息还是自选股信息,笔记均以时间为线索录入信息。如下图所示,每当看到新材料便记录到相应专题页下,首先记录日期,随后记录具体内容。有些信息时间跨度会非常大,如下图中所示,关于钠电池的第一条记录记于 2013 年 4 月,第二条记于 2016 年 7 月,第三条则记于 2020 年 2 月。(此处感慨一句,随着日期推进可以明显看出字迹对比,看到老大爷渐渐笔力不支,岁月不饶人。)
外公是一个日常用度非常俭省的人,但在做笔记的时候从不会省纸。每新增一个小话题都会新加一页,如下图所示锂电池正极材、负极材、新技术均独立一页,部分页面内容还很少,但依旧独立一页。
若关于某个话题正反已写满,则直接在其后新加一页空白页,继续写。若某个话题衍生出子话题,或有密切相关的其他话题,也会直接放在该话题之后。
链接
我翻阅了几本笔记,发现外公的笔记有人工设置的单向链接,如下图所示,标注日期和话题。但总体来说链接较少,没有见到双向链接,也没有我常用的便签、符号、贴纸等标记方式。
反思
我以为,外公笔记最大的可取之处在于充分利用了活页本的灵活。活页本便于随时加纸或调整顺序,这样一方面使得结构非常清晰,另一方面也适应终身学习不断积累的需求。一定程度上看,他的活页本与卡片盒的核心思想基本是相通的,这一点也是最让我意外与欣喜的。下文主要谈一谈关于笔记结构、索引和链接的问题。
活页本与卡片盒
在读了卡片盒笔记法一书之后,就总会想拥有一个装满各种卡片的柜子,实操一下卢曼教授的方法。这回整理外公笔记的时候意识到,外公的活页本实际上也就是他的卡片盒。卡片盒的一大要义是将相关的卡片排在一起,外公的笔记恰恰是一个专题下不断补充新信息,相关专题前后陈列。同时,在写新的笔记时可以不断回顾前后信息,加强联结。
《智识的生产技术》一书里,作者其实也提到他们卡片非常时候做田野调查,但卡片容易散落,因此他们采取了打孔穿线的方式。换言之,其实就是把卡片做成了活页本。
这里的区别在于外公会把新日期下的笔记写在同一张纸上。若将每一张活页纸看作一张卡片,这里外公并没有每一个原子笔记单独一张卡片,但个人认为这种操作本身没有大碍,可能还更方便回顾。只要每一页(每一个卡片)上记录同一个专题内容即可。
此外,外公的笔记对他来说类似于永久笔记,每个段落写得非常完整。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笔记经过了思考和认真写作印象比较深刻,找起来不是很难,因而他的索引和链接系统几近缺失。(他有专门写随手记的本子,那些都不是活页本,记录一些零散的信息。)
活页本与结构化
外公的笔记让我在笔记系统的结构设计上有了新的思考。当我们面对一个新笔记本,或新笔记软件时,常常苦于如何建立合理的文件夹体系,如何构建合理的笔记结构。但事实上,如少楠《从目标到工具再到方法,十年产品人的知识管理体系》一文中提到,当我们刚开始了解一个领域的时候因了解不深,恰恰是最难把握结构的时候,我们需要积累到一定的笔记量后让结构慢慢浮现出来。因此,当下流行的一些笔记软件则凸显自己可以不用建立文件夹体系,打开就写。我深以为然,因而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尝试摆脱自上而下的模式,即先建立笔记框架,再依框架做记录,但由于笔记量一直不大,因而还没有到真正地浮现结构的时候。当我看到外公笔记清晰的结构,忆起这么多年来看他一步步增加内容的过程,也给了我许多信心。
但事实上,我们通常也不会从完全混沌中开始,总会有一些初始结构,就如外公会首先依行业、板块分不同的笔记本。个人认为实践中我们可能需要融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初期可以先有一个简单的分类,这样不至于完全混乱,但也不必苛求一步到位建立完美的体系,让结构随着笔记的充盈而不断优化。那么,选择一个便于调节的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但似乎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笔记,都可以充分利用活页本灵活这一特点来帮助我们建立结构。比如说,我自己有一个 A4 开的纸质笔记本,记录每天学术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遵从「一元论笔记法」(参加奥也宣之《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书)的方式,相当于一个以时间戳为索引、包罗万象的大杂烩,我将它作为自己的收集箱,会对本中的内容做进一步整理。但整理的时候确实会常常遇到问题,因为时常几个研究课题并行,因而发现前后笔记内容常常并不相关。本来打开一页可以回顾一下前文,但时常由于不是同一课题而直接放弃回顾,其实损失巨大。我近期也计划将我的收集本换成一个活页本,专题化管理。
时间戳
一元论笔记法提倡以时间线记录,所有信息都记录在一个本子里,以时间戳为首要索引方式。卢曼教授的方法和卡片笔记法早期的软件(如 The Archive, Zettlr 等)也都提供了时间戳作为文档 ID 的选项。外公的笔记中也同样记录了每一条的时间,并在建立链接时通过时间点做索引。看来,当没有其他更好的标记或搜索功能时,大家都不约而同选择了用时间点标记,做纸笔笔记时或许可以考虑增加一个时间戳。
链接的意义
从我个人的视角来看,外公的笔记美观整洁、结构严谨,但链接的使用是比较少的。首先,前后串联的提示存在,但数目极少,形式也非常单一。比如说我在翻阅的过程中,看到多处重复的名词,都预留出了足够的页面,说明外公是计划在下面补充信息的,但相互间并没有任何关联。如下图两条关于「宁德时代」彼此完全独立。此时,我的脑中不禁脑补出如果使用双链笔记软件,那么可以轻松汇总阅览,这该多么方便、有效。
另一点,外公笔记分三种颜色,但总体标记形式比较单一,不像我的笔记中常常花里胡哨各种标记、贴纸、颜色等等。我使用这些标记的根本原因一是醒目,二也是方便建立关联,如在同一个位置贴了同一个颜色便签的肯定是一类问题。这在外公的笔记本里是没有见到的,或许他并不需要这项功能。到底什么场景依赖笔记间的链接,什么场景对笔记链接需求程度较低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至今也没有很好的答案,有待慢慢寻找。
写在最后
之前每次见到外公,他基本都在书桌前写啊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一直感叹他的勤勉,却总因为他记的内容我并无兴趣,从来没有细看过他的笔记,也没有和他讨论过记笔记整理笔记的心得。此回整理遗物才第一次认真翻阅,发现自己这两年间一直在四处寻访个人独特的笔记系统,却独独错失了身边的人。
幸运的是,多年来外公的笔记系统非常稳定,大致可以描画出框架。外公似乎并没有专注于探索如何更好地记笔记,但就是基于多年的实践建构了完整且有延续性的系统,他的许多方法与我在书中读到的笔记法不谋而合,也便坚定了我坚持基于这套方法建立和完善自己笔记系统的信心。虽然读了许多理论,想了许多问题,但实践上终究还是刚刚起步,需要继续努力,好好写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