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J. Kelly Brito on Unsplash

今天的这个话题,是从星友 Focus 的提问引发的:

我发现自己做过的电子笔记很少去看第二遍。每次只要做电子笔记,大部分内容都感觉像是存档了,很少回去翻第二遍的。电子笔记缺少纸质笔记的那种随手翻翻的感觉。一本纸质书,你可以随手翻一翻,就能在一瞬间看完整本书的内容。但是电子笔记你却没有办法模拟这个过程。

上面是他问题的前半段。在后半段里面 Focus 提出了一种设想,很有意思。这里咱们只专注讨论「做完电子笔记,想不起回顾」这个问题。

实际上,一本《卡片笔记写作法》主要是在探讨这个问题的。

解决方法也很直接 —— 做两遍笔记就可以了。

第一遍,是钩住灵感;第二遍,是重新阐释,建立链接。

说起来,很轻松。但是做起来,那就不一样了。如果我们都能够自律到对所有接收到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做这样的处理,那么学习和成长就不会成为问题了。

我们的头脑,就是会欺骗自己,说「我记下来了,那就随时可以检索到,不用再管了,往前看吧」。

实际上,你知道的,这是个谎言。你「记下来了」,是指信息记录落在了某个笔记工具中,而不是融入了你的第一大脑(原生那个)或者第二大脑(也就是 Roam Research 或者 Logseq 等图数据库笔记系统做的事儿)。

甚至,即便你直接把信息记录扔进第二大脑,也不管用。因为这些散碎的信息,不会给你的知识网络带来什么价值,相反,还会带来干扰和噪声。

因为,这加重了你将来试图通过 random access (例如我们平时常做的全库检索)来找寻信息的时候的负担。这些缺失上下文的「孤独」笔记,会让你更容易迷路。

为了避免这种糟糕的后果,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系统,来督促甚至是强制自己做出一些有益于知识「结网」的操作。

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设立一个「中转站」。

临时笔记,可以来自于四面八方。例如说 Marginnote 的抹画、高亮与批注;苹果备忘录在 iPadOS 15 下面,可以右下角呼出 Quicknotes 快写,还能加入当前网页或者应用链接;或者,是我现在正在用的 drafts 直接输入文字…… 这些临时笔记,都是电子版的。

 

「中转站」则是临时笔记走向第二大脑的唯一入口。你可以选择不同的应用作为「中转站」,我只是恰好选择了 Bear 。

我给自己强加一条规定 —— 上述各种类型的临时笔记,都不能直接进入第二大脑(目前我用的是 Roam Research ),而是必须先经过 Bear 。

这样一来,我需要做各种调整。例如说 drafts 写了一段话,可能需要连接几个不同的卡片,做出顺序调整与拼接;或者导出到 Bear 需要一个标题,就得回顾一下内容,提炼总结之后才能加上。因为 drafts 不能方便支持拖拽插图,我之前可能用了 hook 链接钩住图片,那么现在可以把原始的图片点击显示出来,直接复制粘贴到 Bear 里。这样,顺便连图片都回顾了。

Marginnote 笔记也是一样。我需要调整一下缩进,建立好引用的结构。并且加上引用符号(> )以便区别引用的原话和自己的批注。对于一本书的多则笔记,我还会进行笔记的合并。这个工作,一般都是在 Devonthink 里面完成。

Quicknotes 里,很多都是潦草的手写笔记,需要转换成文字。我一般会采用语音输入的方式来完成。现在有了 iOS 15 的文字识别支持,一些不那么潦草的文字还可以直接变成文本。然后,我会将这些文字连同原先里面的图片、链接一股脑扔到 Bear 里。

在做上述动作的时候,我还会思考一下这些笔记跟什么内容可能有联系,于是打上标签(例如某门课程),甚至是状态标签,例如我用 #seed 代表这是个还没有开始的项目,而 #active 则代表进行中的内容。后面我会在 Roam Research 中用这样的状态标签来辅助动态检索,并且进行后续操作。而这些基础要素的提供,都是在 bear 里面的时候,就完成了。

这样,从 Bear 导出笔记到 Roam Research 时,我就已经对之前的电子临时笔记,做了至少一次加工。于是就有了第一次笔记回顾动作。这当然不是全部,因为 Zettelkasten 的奥妙,就在于内容的最大化重用。后续的回顾、把玩和应用,就可以在 Roam Research 里面进行。我会通过各种线索,查看是否有必要建立链接,以便形成 context access 。

 

顺便说一下 Roam 中的扩展 42Smartblocks 提供的随机 block 功能,对有效的信息偶遇,会有促进作用。虽然目前智能化还不高。

希望上述内容,对你的问题能有帮助。

祝笔记愉快!

延伸阅读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请点赞

如果本文可能对你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科研利器」,以便及时收到后续的更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