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纷纷攘攘,人人都在大谈教育,而我不想谈。世界上仍然有一种东西是无关于阶级升降、竞争内卷、机会公平与否的,那就是发自内心对万物、人间的好奇之心,以及由这好奇之心推动着去探寻的“学问”。

见到杜甫的《秋兴八首》,直觉感受到其中时空交织的美丽,想要读懂字句、篇章、诗人与时世,这是求学问。

在博物院遇到青铜尊,想知道这样一个大型器具是怎样被先民铸造出来的,这是求学问。

穿行于茶马古道,在昔日马帮驻留的古镇停下。能看到明代建成的那些老房子上的窗楹细节、匾额对联在不同地方的微妙差别,这是求学问。

学问不是技能,不能让年轻人更会考试或者更容易进入高收入行业,它甚至不能保证一个人优雅得体、气质端庄。但在一切外物消逝的独处之时,它是忠实的伙伴。

因此我开设了这个“学问入门课”,公开发布、小班讨论,期望能带着一些人体验学问的乐趣。

这次课程适用于从初中到大学本科的年轻人。其他年纪的人们如果很感兴趣,也不妨参加一试。

请添加我的微信开启这次课程。

此课讲些什么知识

不讲知识。尤其是不讲“知识点”和“知识体系”。

不讲我国历史有多久、有哪些朝代,每个朝代有哪些名人和重要事件、“社会的起源”有几种观点、明清的科举考试分成几个级别、文艺复兴是什么、地理大发现持续多久。

一言以蔽之,被整理成一条一条让人背诵准备考试用的东西,所谓“历史文化常识”,统统不讲。

为什么不讲

手艺要自己去练,学问要自己去求。天下没有哪种学问是把现成的东西背会了就大功告成的。

所谓知识,归根结底只是一种“陈述”,它的结尾,必然是句号。比如“1977年6月10日,Apple II 电脑发布。” 那些喜欢背诵“知识点”的人,头脑的焦点不会越过这个句号一步。

比“知识点”价值高出百倍的是什么?是促使人们自己去提出解答、验证解答的“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好像学会语言一样,是人类幼年时的天赋。只不过各种各样的规训,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让主动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直到在大学中或者就职后,彻底成为沉默寡言、只管听命执行的标准社会人。

这是现实,根深蒂固,因此治疗起来更需要一剂猛药。“不讲知识”,也就是要让学习者自己动手尽早自救。

其一,无论过去多么害羞胆怯,都需要用尽自己的勇气和头脑,去提出自己的问题。问题,会成为接下来行动的目标,也是通往目标的指南针。

其二,不要指望教师、父母或者任何权威人物代替自己回答问题。基于职责或关爱,长辈或许会用自己的经验、学问尽可能解答后辈的疑惑,但真正的大问题,是不可能仅仅靠别人的回答就能击破的。

其三,问题不是负担,而是动力。脑中如果没有任何疑惑的问题,这人不是天才,恰恰是典型的庸人。问题如果持续一天找不到答案,那是个普通问题。一个月不得其解,可能就是个值得全力思考的好问题。一年乃至五年解答不了,要么是问题错了,要么,就是个惊天动地的大问题。

问题如此重要,这个课程能够把它从人们头脑中激发出来一点点,就已经达到目标了。至于“知识”,头脑能够自主思考问题的人,每分每秒都在自动获取。

课要怎么上

每一期的课程都包含三个行动阶段:

阶段一:阅读。

阶段二:答疑。

阶段三:带着卡片来聚会(线上)。

现在开始的正是第一阶段“阅读”。

本阶段我会准备一批摘录自不同领域书籍与文章的阅读材料。可以只快速阅读一遍,也可以在此之后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仔细重读。请注意,这不是“阅读理解”练习,没有人会问你“作者这句话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因此请让头脑保持自由。

阅读时,请做到两件事情:

【制作问题卡片】、【制作资料卡片】

下面是一个演示:

要读的文章是 刘小枫 | “全球史”与人文政治教育

5年后(1789年),以诗人和剧作家闻名的席勒(1759-1805)受聘为耶拿大学哲学教授,他开设的第一门大课即“普遍历史导论”。席勒在大课堂上以具有诗人风采的语式说:“咱们欧洲航海家在遥远的海洋、偏远的海岸所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出既富有启发又精彩绝伦的戏剧。航海家向我们展示了居住在我们周围的各个不同民族,分别处于教化的不同阶段,就好像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围绕在一个成年人周围。”这段话有三个要点:第一,西欧人的地理大发现为基督教欧洲的西方知识人带来了全球化视野;第二,这个视野看到了“各个不同民族分别处于教化的不同阶段”,在这里,“教化”的含义就是“文化涵化”;第三,文化人才是“成年人”,这无异于说,只有欧洲人才是“成年人”。

上面是我在这篇文章当中注意到的一小段。全篇文章当然有自己的主题和结构,而我注意到这一段时,脑中出现的问题与作者想要讨论的主题几乎没有关联,对我来说却很有趣。这就是一张问题卡片:

这就是问题卡片

第二种卡片是资料卡片。

阅读时你会发现有一些文本刺激着问题的产生,有一些又好像暗示着问题的思考方向。有一些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都像是能够被投进问题篝火中的木柴,准备得越多越好。

在读 阎云翔 | 小地方与大议题:用民族志方法探索世界社会 这篇文章时,注意到这么一段话。

这就是资料卡片

 

人类学的产生,本来是帝国主义纵横七海的影响产物。到了20世纪,大名鼎鼎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却说“人类学就是傻瓜学”。用这一张资料卡片和上面的那张问题卡片放在一起,并不能让问题直接获得一目了然的答案,但有趣的程度,不是变得更强了吗?

第一阶段“阅读”的目标就是让你手上积攒出若干张问题卡片和资料卡片。做到这一步,请你把它们用文本格式丢到本文的评论区里,像这样:

【问题卡片】:欧洲人要怎样维持成年人、教化者的形象?

如果在这个阶段遇到困难,我会替换阅读材料、或者给你一些思考线索的建议。

如果对一整批阅读材料都不感兴趣怎么办?那么请保持围观,在下一期课程前提前把感兴趣的主题告诉我。

阅读哪些呢?

本次课程准备的阅读文章有七篇。

《感官的盛宴》节选:艺术中的正多面体

《独孤信印与秦汉酒骰的几何学》节选

《人文学科该退场了吗?》节选

《黄河青山》节选

《是学者还是工匠塑造了近代科学》节选

《撒马尔罕的金桃:导论》节选

《自下而上的称重标准创造了第一个欧洲自由市场》

如果你对这些文章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感兴趣,可以用电脑浏览器打开“万能卡片”页面并自行排列。

请记住,阅读阶段的任务是制作【问题卡片】与【资料卡片】,如果你发现在列举的七篇文章之外有更好的来源能够让你做出主题相关的卡片,请不用犹豫,尽管去用(但别忘记带上链接)。

后续

不少读者(高中生、本科生、职业人士)乐于参加,却对阅读材料一时摸不着头脑。因此有必要讲一些题外话,分享我选择这些篇目时的一部分想法。请见 “学问”入门课(1.2) —— 人文为什么要谈数学和技术?

1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