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20 年的最后一期,感谢诸位的陪伴。
这一年下来,林林总总写了近 20 万字,也因此认识了许多朋友。在有知有行交流的时候,孟大反复就说,文字本身具有最强的网络效应,也是最具复利价值的一种方式。
回头看看,确实如此。这个邮件组让我对许多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不仅是在文字上,还在脑海中的记录加深。另一方面,因为这个邮件组也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和这些朋友的交流中,也不断的让我有更多的维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
这期的标题来自《详谈:左晖》的副标题,也和这些年的心境变化有关。不再追求速成,而是希望能积累的更多,这个过程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关键是选择,并且笃定的坚持下来。
愿你面临选择时,也能如此笃定选择「难而正确的事情」。
思维碎片
良好生活的提示(via The LessWrong)
试图在过于泛化的 Navalisms 和关于会改变你生活的特定思考和过于具体的提示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
任何生活建议并不是为你量身定制的,也并不是为了严格遵守而设计的,试着与产生它的哲学产生共鸣。
或许就是这些建议的出发点。
- 工作区不是存放东西的地方,它是一个完成事情的地方,只有你的工具。
- 如果你想知道人们对某个产品真实的想法,搜索 xxx + reddit,这比搜索结果 SEO 后的内容更真实。
- 在谷歌上搜索一个食谱时,在它前面加上 best。
- 占据你生命时长中很重要的东西值得投资(bed: 1/3rd, office-chair: 1/4th)¹。
- 如果你的大部分工作是在电脑上完成的,那么建议你再买一台显示器,减少在窗口切换,花更多时间思考。
- The 20-20-20 rule:每隔 20 分钟,看着 20 米外的地方 20 秒钟。
- 花几个小时为一周准备饭菜。
- 补充维生素 D 似乎确实有效,这很重要,因为缺乏维生素 D 是常见的,其他的或许思考思考 ²,
改变已经发生,只是还没有觉察(via 老六)
专业比热爱重要,如果没有基本功扎实,那么再多的热爱也无法交付,最终导致没有成绩,没有正反馈。
太多的娱乐形式不断刺激人的多巴胺,让人们成瘾,但后续也会削弱人们的注意力。
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抗干扰能力,不要对坏的事情过于敏感。
上网会导致现在人的注意力蜂巢化,大家在同一时间谈的都是相同的东西,导致思想特别单一。
现在信息太多,必须贴标签才能迅速抵达。感受力就不够细腻了。这也是现在所有的交流都渴望金句的原因。但所谓的金句是多少阅读多少经历才总结出来的,缺少了这些背景之后得到的只是加强了个人的偏执。成功学之所以无效就是因为,里面都是金句,无法指导行动。
什么叫为生命负责?认认真真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自己的知音能欣赏的,对自己一辈子有个交代的事情。
近期更新
沉思录年度精选 PDF 完成度 90%, 还需要重新处理下细节排版等,请诸位耐心等待。
会员计划升级,大家应该都能在 会员通讯录 中编辑自己的信息了(如果没权限微信联系 Plidezus),做了个有趣的模板,每个人可以来推荐「五样事物」给大家,还没更新的同学记得去更新下。
pmthinking.com 官网可以方便的查看历史邮件。但需要重新开一个权限(需要你的邮箱),有需要的同学请回复此邮件给我。
文章
微信的分发
Recommended by fonter
看待超大型 App 或者商业组织的时候,什么样的视角才可以能观察的深入和细致,而不是人云亦云粗浅的批判或赞美,我想到公众号「啃饼随想」里面提到的 2 个维度。
维度 1:看见的 + 看不见,冰山之下和冰山之上的是一个动态平衡。
微信是一个生态有 2 个,一个是看得见的,一个是看不见的。
看得见:用公众号、小程序、微信支付、企业微信和微信广告构建起来的全能连接器。
看不见:借助朋友圈、聊天、转账和面对面支付自然生长起来的灰色信息分发器。
看得见的被设计的有秩序,遵循基本法则,去中心化,看似稳定却有难以捉摸和不确定。
看不见的没有被设计,可能很大是被忽略的部分,遵循流量逐利法则,看似不稳定却可预测确定。
维度 2:类比到现实的不同概念之间,运用现实的常识反思虚拟的设计。
微信是一个鱼塘。
经过多年的发展,微信从一个小鱼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渔业帝国,产业链基本成型:基础产品负责挖坑和换水,开放和支付负责养鱼,搜索负责钓鱼,广告负责卖鱼。
微信是一个大脑。
关系构成的网络就是它的回路,关系包括三种:通信录关系、关注关系和组织关系。几种关系代表性的产品功能是朋友圈、订阅号和群。
微信是一个房子。
有公众号、小程序、行业支付、面对面支付、广告等等房型,这些房型是有机组合的形成一个院子。有了院子,就可以更好的指引用户走进房间,甚至是房间里准确的位置。顺便看一下这个 App 早期的人与事,年末的一个集锦理解微信的维度。
各种采访里面透露的是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一个 11 人的小团队在小黑屋里面做出了微信,那么这 11 人可能是谁?
从一份国家工信部推荐的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名单 里面可以看出一些核心人员的名单。
专题丨微信
详谈丨左晖 —— 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Recommended by 少楠Plidezus
在飞机上看完了《详谈:左晖》,补全了 贝壳相关 里面缺失的起源部分。恰巧和 lightory 在北京见到 daimajia 的时,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这本书。访谈的好处是,保留了当时的情境,留白的空间有许多,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看到,会有不同的收获。
比如关于组织结构,可能我的感触并不深,但是对于 daimajia 和 lightory ,前者能从投资的角度来思考链家如何管理庞大的线下团队,而 lightory 则是觉得,需要先把组织分为两类,一类是组织直接提供服务的(如链家),一类组织提供产品,产品来最终提供服务(比如丁香),所以不同的业务形态会导致创始人思考的优先级不同。
daimajia 还认为这本书中值得学习的是左晖关于如何跨越公司边界的思考,即如何从线下中介变成一个平台,再从平台走向房后市场,这其中根本没变的愿景和使命是如何出来的。
在这里我仅摘录一部分个人有启发的细节,能从中看到关于中介行业问题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于贝壳这个平台的思考。
贝壳面临的挑战:有能力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线下服务网络。
- 庞大:10 万人规模(同样规模的还有美团和滴滴)。
- 线下:都要在真实的物理空间工作。
- 服务:要有很好和人打交道的能力。
- 网络:庞大的团队成员彼此会存在协作,所以如何建立信任,如何激励协作而不是让团队内部竞争。
房产中介是一个激励人的生意。
- 链家之前,没有一个品牌在一个城市二手房交易市场超过 14% 的份额。但本身房产中介就应该是一个具有网络效应的事,为何没起来?
- 原因是体系足够大的时候,竞争其实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
- 所以经纪人合作网络(ACN)就很重要,对于平台信任,组成有效合作网络,就能改变这个状况。
- 链家(2017)在北京有 7000 个服务超过 5 年的经纪人,这些人违约成本很高。所以本质是一个长期的生意。
所以需要有尊严的服务者:
- 芒格,你想得到什么,最好的方式就是配得上它。
- 配得上,最关键的是对内。先不骗人,好的服务精神等。
- 配得上对外,需要消费者给他们鼓励,激励,尊重。
- 先把自己做好,消费者能感受到。
如何做到有尊严?
- 保证大家值得被尊重,先被同事尊重,然后再被消费者尊重。
- 狠狠地成功,对于当代人来说是一剂毒药。因为这样会让人急功近利,选择短视的单次博弈。
- 当职业的安全感有了之后,从业者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愿意接受长期的投资,卖什么房子不重要,不卖什么房子才重要;
组织管理:
- 不自信的管理者,要么示威于人,要么施惠于人,但这些都是短期有效。
- 让从业者得到 1.2 倍社会平均收入水平,这样才能支持较好的经纪人
- 经纪人不通过信息不对称挣钱,而是通过帮助解读信息挣钱。
- 不要能干的人,能干的人不依赖组织和系统,而且很自私不需要帮助。自认为比较弱的人,才需要别人的帮助,也才会帮助别人。
- 基于上述理念,绩效创新关注单边比,一张单子有多少个人参与进来。另一个是扁平化,不通过高薪留人,关键是从这个职业中得到快乐。
做平台(贝壳)的原因:希望行业变的良性;希望经纪人得到尊重。
贝壳作为操作系统,最核心的是输入和输出问题:
- 真正干活的人无法长期留住,进入单次博弈;
- 贝壳提供的一系列解决方案,有人或者组织需要的时候,嵌入就好。保证标准输出。
贝壳「baseline」的目标:
- 行业效率水平,行业店面交易额温饱线,5000 万/年。
- 行业总体 nps 值到达 30%。
- 经纪人平均从业时间,提升到 30 个月(经纪人的职业化程度,目前只有 6 个月)。
在贝壳相信的事情:
- 信息的浓度决定消费者的选择。而浓度的重点在真实性上,所有人都要添砖加瓦。
- 关于信息浓度,始于最初的楼盘字典;而楼盘字典始于放弃通过信息差挣钱,因为需要知道每一户房屋的当下的真实数据。
- 2017 年 1.2 万 PV 一个成交,同行是 3000。这意味着链家聚集了第一批房地产互联网用户,第二意味着生产了第一批可供消费的房地产数据。预期未来 3 万 PV 转化一个线下交易。
- 努力让用户不是看的更少,而是看的更多。而看得更多,就能让用户从一个低频行为,变成高频行为。
竞争思维是低效的:
- 太多人关注竞品,而关键应该在用户身上。
- 想赢两个方法,让自己变强,让别人变弱。关心竞争多了后,就很容易变成后者。甚至会暗示自己,不是我笨,而是他坏。
- 真正强的团队都会做三件事,承认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
- 真正的战斗力不是亮出獠牙,而是发自内心,从自我生长出来。
「用一杯咖啡的钱,和这个时代优秀的价值创造者进行一轮精神上的详谈」,这个定位还是颇有意思的。想想每年年底都要跑到北京见几个老朋友进行长谈,收获也总是颇丰。
Airtable 的 CEO
Recommended by fonter
2020 年的协同工具市场异军突起的几家公司 Zoom、Notion 以及 Airtable,他们的 CEO 兼创始人或多或少都和中国有着一些关系。如果算上闹着满城风雨的 TikTok(创始人朱骏、控制人张一鸣) ,你甚至都以为「中国人」 开的公司要占据美国乃至全球人的工作和娱乐了。
Zoom 的袁征作为程序员从中国移民过去,Notion 的赵伊出生在新疆后移民加拿大到美国读书工作。Airtable 的 Howie Liu 虽然不在中国出生但是他的父母都出生在中国是二战时候韩裔华人。从 Howie Liu 的经历至少有一些启发,如果中国本土企业想在企业服务领域做一个全球化的企业,在对这个企业的组织建设上得有什么配置。一个由关联业务 CEO 们组成的企业家教练网络作为顾问团,一个由产业体系里面训练出来的熟练高技能技工。从这 2 点看,中国要经历的时间还有一段路。
如何借鉴蔚来,打造一个高认同感的社区生命体
Recommended by 少楠Plidezus
在北京恰巧遇到了 Roc 余鹏 (前 Airbnb 中国区产品负责人),期间聊了他关于平台许多独特的思考。
比如关于 Airbnb ,他认为这是一个社区驱动型的交易平台,因为低频的业务长期需要通过沟通来建立信任,之后才能转化。如果没有社区作为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建立,一味追求转化会导致进入低价竞争循环。目前我们在国内没有感受到类似的服务,主要是因为竞争环境是不同的。在国外许多房屋本身确实便宜,加上国外的装修和自然环境好,所以会给人极强的「性价比」震撼。但在国内看来,忽略了其中的价格因素,只看到了「惊人的体验」,这就造成了「民宿 = 高端」的误解,也丧失了平等的沟通性。
另一个有趣的是关于蔚来的案例,他本身也是 NIO 的车主,又是 NIO 线上社区的顾问。他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拼多多相比当年的团购,增长更加迅速?其中一个关于流量的洞察是「流量在小群」,展开来讲就是,日常拼团的群多半不是几百人的大群,而是三五人的小群,这些毛细血管群才是最终成交的主体(比如家族群,几个人的朋友群)等,而如果想做好社群运营,则需要把大小群分开,即「大群做通知,小群做转化」。
他同时还是 NIO 的线上产品顾问,他讲了一个案例是,在 NIO 大群基本上只发活动和通知信息,而会安排许多 KOC 来分成小群互动,比如太阳宫附近的 NIO 车主,甚至会进一步细化到太阳宫附近的美食探店群。这样群里面能沟通的话题多了,探讨和碰面的机会多,最终的信任感和口碑也才会慢慢加强。
恰好前几天朋友 Super 黄研究社区的认同感,专门加入了 flomo 的微信群研究,这篇文章就是 Super黄 研究蔚来汽车的笔记,沉思录拿到了独家授权,分享给大家一睹为快。
另,super 黄也是一位资深的产品经理,也是沉思录的读者,在这里能 看到他的文字。他也比较期待和大家交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微信「lookfor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