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时分,满载的电梯里,本来心照不宣的寂静被左边一个甜美的电子声音打断:您有一个订单将在 2 分钟后超时。几秒钟后,右侧传来一个声音说道:「请重新识别」,我看到他手机页面上有一个让他露出全部五官的指示,他无奈地扯下口罩。那一刻,我灵魂出窍,仿佛置身于 2029 年的旧京山1,脑中恍恍惚惚地还留下一句话:赛博未来,就是现在。
 

是形式,也是本质

 

每每路过电动汽车华丽的展厅(在加上电动的前缀之后,汽车这个名词是否已经丧失本意?),我回想起我母亲的一句感叹:买这种电动汽车的人,似乎不是买辆新车,而是个新的电子产品。这个结论很直白,也相当精准。除了还能将人的身体物理转移,更大,更可见,新涌现的电动汽车一系列特性:越来越大的屏幕中控、定期充电、OTA 远程升级、个性化、app 操控……哪一点看起来不更像是智能手机的延展?车辆交互的逻辑也已经变得更接近消费电子产品,而特斯拉(Tesla)在坊间正是被戏称为「买平板电脑送车」。

「我的车里空无一物」,图 / TESLETTER

在结果导向的人眼里可能这也是毫无必要的纠结点:无论是车内的平板和覆盖于平板外的车体,有什么不一样呢?而当运输的目的达到了,马力、内燃机或电池,又有什么本质差异呢?殊途同归。

可是那样的转换,确实成就了一个个历史的转折点。

如果你不是咖啡爱好者,在热水里加意式浓缩咖啡,和在意式浓缩咖啡里加热水,更直觉的反应是二者并无二致。但实际上顺序换了,出于温度和融合方式等区别,它们在口感上是有细微差异的,因此后者叫 Americano(美式)而前者也有自己的专属名字叫 Long Black(澳黑)。

在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形式就是本质
 

 机器人会梦到满汉全席吗? 

 

我在一家厨具商见到一款主推的万能料理机,价格不菲,但据称能依靠一块触摸屏和一个旋钮,一劳永逸地解决一系列的烹饪需求,只要能跟着屏幕的步骤傻瓜式操作,便能轻松料理出千人一面、永远稳定的佳肴。

某种料理机,图 / XIAOSHOU.INFO

人工调节仍然是可行的,但就像智能手机厂商声称「用户仍然拥有最大程度的对系统的控制权和客制化选项」一样,地位越来越无足轻重,充其量成为机器学习时代的安慰剂:安抚着用户内心最后的不安,一边赋予机器和算法更多的权重和智慧,令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做更多更复杂、更两难的决定,最后在我们意识到之前,他们或可以包揽更多超前的决定。

一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经典电影《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里面呈现的一个悖论:如果犯罪可以被预警,那么被阻止的犯罪其实并未发生,这本身是否将嫌犯免罪?而概率的胜算无限逼近命运,它和决定论的区别又在哪里?

《少数派报告》用三个特异人士完成犯罪预警,图 / 影片截图

而我们又是否愿意为了那剩余的一点不可见的差别,来剥夺算法的特权,转而冒这个「人工驾驶」的风险?在机器可以更有效地完成手术、撰写诗歌、称霸棋坛的日子里,人对作为「智人」之智,还剩下多少信心

城市中的年轻一代家中已经未必开伙,外食和外卖都无需大惊小怪。说声称自己做菜的年轻人,很可能菜是一键下单等快递配送的净菜,甚至已经搭配好正确用量的调料,同时,餐毕的善后同样有贴心的洗碗机代劳,所谓做饭,在当下的语境可能特指将食材在锅中搅拌的过程。甚至微波加工的快速食品,还有自热食品,都不再像若干年前,听来像是对厨师职业的嘲讽。我们最多也就是嗫嚅一句「木得灵魂」,半推半就地接纳了机器的味觉。没有意外,也没有惊喜。

今天是这样,数千公里外的明天也是这样。一切刚刚好,可靠得令人担心。

如果在三十年前,我们都不会想到,网络是这样一个潘朵拉的魔盒,它如此深刻地勾引和迎合了人的欲望,又这样成功地以自我应验的形式将人类存在的物理空间蚕食,它是如此舒适,以至于再想着往外扩张已经是一种既不经济又不识相的提议。

我们不曾想到,未来不是会飞的汽车和火星殖民地,而是足不出户就有机器人外送到家(在酒店里现在逐步普及的送货机器人已经开始见怪不怪,而快递机器人除了在分捡环节普遍应用,也已准备推向 C 端)。VR(虚拟现实)和 MR(混合现实)的革命已经暗流涌动,只欠一场眼镜的东风,而人脑接口开始抢先一步排上日程。

今年 7 月 Elon Musk 公布脑机接口计划,图 / CSDN

我们乐于投喂、欺骗和安抚我们躁动的大脑,而不是予以它拓展疆域的可能,套用流行的内卷(involution)警告,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整个人类都内卷了?
 

 架空了的现实 

 

纵然是马斯克(Elon Musk)还嘱咐大家警惕人工智能,火星也被他宣布为未来的自治领地,星链工程(Starlink)的卫星在按部就班地布局,太空好像还在梦想的版图里安好。但收回视线,现在的车仍然被一块巨大屏幕中控所引导,而车仍然是摆放在像 Apple Store 一样一尘不染的超现实展厅里。

—— 物件的实体存在,愈发被空心化,它们只是皮囊。而里面的内核是一致的:它们就是芯片,就是运算。也正是这样的小而强大的集成中心,在不远的未来即将接管我们的物理世界。互联网公司,从头部的到臀部的,谁不有一个大一统的梦想?又有谁不言必称智能,机器学习,和万物互联?看看 Apple 新推出的 macOS Big Sur,one OS 的未来遮遮掩掩却呼之欲出,而 M1 芯笔记本和 Intel 核笔记本,外表一样,区别是芯。

对于智能手机变得千篇一律的喟叹已由来已久,而发出这样感慨的人,怀念的究竟是前智能时代的什么呢?一望无际的黑镜并不比百花齐放的外壳更缺乏魅力,否则又将如何解释沉迷其中的智能用户们?

外形的多样是前智能手机时代的卖点,图 / USA TODAY

未来人的躯体是否也会走上这一条路径,仅仅成为大脑(或芯片增强大脑)的一个赛博皮囊,那也将是毫不意外的进展。实际上,在根据英国小说家理查 · 德摩根(Richard K. Morgan)制作的美剧《副本》(Altered Carbon)中就有这样精巧的设定:人的记忆和意识储存于脊柱的皮质盘中,身份的社会和自我认同依据的是这一颗芯片而不是外表,肉体如衣服,芯片可转移甚至复制,而旧时代的死亡已不存在(除非毁坏芯片)。

《副本》设定真正的「人」存在于一块皮质盘中,图 / 影片截图

芯片原本驱动的是一个虚拟世界,而它现在也在驱动我们的真实世界(什么是真实?)。智能的空调、智能的灯、智能的车、房门、热水器、摄像头、冰箱、咖啡机……智能一切。我们生活的还是生活的本身?或是「虚拟生活」在真实世界的投影?!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世界似乎在某个时刻跨过了临界点,实现了实际意义上的维度展开(《三体》)。从一个极小化的方寸展开极大的广阔的虚拟世界,从体验上讲,你无法说「虚拟世界」的体验是「假的」,毕竟脑中的化学物质产生的电流交互给予我们所谓感知的东西,而虚拟体验释放的也是货真价实的肾上腺素。

抛开意识形态上的争议,我们借用唯心主义的主旨(思想决定物理世界),能不能这样说:人的体验其实并不是像铁板一块的一整个物理存在,而是由无数的细微感官接收器和化学物质交换的总和,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唯心和唯物的边界是很暧昧的 —— 感觉,是建立在实在的化学物理基础上的,而经过感觉所转译、描绘的世界,却又是一定程度上失真和变形的。但是对于发生感知的主题来说,这是他们获取「真实世界」唯一的途径,对于失真和变形的程度我们一无所知,只能将这些感知的总和视为真实的物理世界。所以物质决定了想法,或是反过来,都很难击倒另一派。
 

 两种异化 

 

在拥有漫长历史的未来想象里,人被机器人所取代是其中一项永恒的恐惧,这种焦虑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达到了高潮,这是跟赛博世界迎来爆发性的发展相连动的。有趣而反讽的是,本世纪的 1/5 过完了,按照现在的情况看起来,取代人的很可能不是人工智能 —— 也不是人,而是并没有什么「取代」。只不过,人类在用两种方式「自我异化」:

第一,精神化至上,而边缘化肉体,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架空物理世界」。被当作新时代座右铭写进无数交友 app 简介里的陈词滥调「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倒是相当到位的一句注脚。因为不再需要出门,不再需要在真实的物理世界中社交,不再需要一个和精神世界高度一致的外在肉身为思想背书,确实不再有人介意网线的那端是不是条狗,听着虚拟歌手,约会 VR 对象,皮囊的价值迅速缩水。

日本虚拟偶像初音未来为今年中国 618 购物节站台 / KR-ASIA

第二,廉价的精神产品因为易得性愈发高,门槛愈发低,肉体的价值重新绽放了生机。无论当我们听到「匠人精神」「手工打造」等渲染前工业化时代价值的概念,还是看到健身房、医美、微整形这样的治理肉体的机构渐渐凌驾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观念之上,撇开同质化不谈,却是商品社会在加码投注皮囊的价值。手动挡车,机械表,中古着……下一个,会不会是「原生母出肉体」?

有意思的是,看似背道而驰的趋势,浮现的是同一条线索:数码化的即时性与可复制性,是赛博世界的杀手锏也是命门。我们消费着数码的红利狂欢,然后又投去鄙夷的眼神。

电影《机械姬》(ex machina)中人和机器人都在自我质疑图 / 影片截图

这样看起来,人类正处在一个历史上空前「精神化」的阶段。赛博皮囊,我们再看一眼这个词语。赛博是虚无缥缈的幻境世界,而皮囊又是多么空洞与工具属性的存在。这样的表述本身就充满了虚妄的暗示。人正在从两个方向变得更像机器人:躯体的可改造化,精神的可植入化。

皮囊也由此变得同时兼为彻底地不重要(可修复、可替换、无需真实),和无比重要(它决定那个可被任意定义的内核归属于谁,也可说是物理世界苟延残喘的最后一道防线)。

关联阅读

   

首发:重新想象 Lab(公众号 ID: rei-lab)
作者:Shoo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