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听到 Mac 要换成自研芯片的消息时,第一反应是肯定要先观望。因为处理器常被比喻作计算机的大脑,而苹果这次把整个芯片都换了,相当于换了中枢神经系统;再加上苹果官方的谨慎口吻,宣称要花两年时间来过渡,以及我对第一代产品的畏惧心理,因此一开始并没有打算第一时间入手。

但是,当我收到了公司的这台 M1 Mac mini 并体验了一周之后,发现从 Intel 芯片到 M1 芯片的迁移过程意外地平稳,并没有出现太多预想中的兼容性问题,硬件性能的提升也让我感到满意。

这篇文章,我会分享自己的一些日常使用体验,并从「消费级电脑」的角度,给大家在购买前提供一些参考。

日常使用没有问题的 M1 芯片

一开始我确实很担心兼容性问题,因为 M1 芯片采用的是和 Intel 芯片完全不同的 ARM 架构,底层的编译方式就不一样。但后来发现其实多虑了,一方面是开发者们的响应足够积极,提前将应用为 M1 芯片适配(分为专门的 M1 芯片版本和同时能运行在 M1 芯片和 Intel 芯片的 Universal 版本);另一方面则是苹果提供的转译工具 Rosetta 2 足够好,大部分没适配 M1 芯片的应用也能转译后正常运行。

如果你好奇自己在用的应用是什么版本,可以在「 - 关于本机 - 系统报告 - 软件 - 应用程序」找到所有应用的版本信息:

查看所有应用的版本信息

我日常在用的 Chrome、Photoshop(Beta)、LaunchBar、Ulysses、Todoist、Fantastical、Drafts、DEVONthink、Sketch 等都已经适配了 M1 芯片。稍微小众一点的自动化工具 Keyboard Maestro、BetterTouchTool、Hazel、Karabiner-Elements、Pastebot 也都第一时间适配了。

其余比较常用的微信、Spotify、1Password、欧路词典、Setapp、IINA、Dropbox、MarginNote,以及一些小工具 TextExpander、Bartender、AdGuard for Safari、Mosaic、CleanMyMac,都能通过 Rosetta 2 正常运行在 M1 Mac mini 中。广受欢迎的 Homebrew 则需要稍微修改一下终端应用的参数,强制通过 Rosetta 2 运行后使用。

理论上 Rosetta 转译后的应用会有性能折损,但由于 M1 芯片的性能提升非常大(后文会提到),所以在日常使用中感觉不大出来。如果不告诉我应用版本信息根本分不出来哪些是适配过的 M1 版本,哪些是没有适配过的 Intel 版本。唯一比较明显的例子是 Photoshop,在 M1 Mac 中安装最新版本的 Creative Cloud,可以在侧边栏的「Beta 应用程序」里找到已经为 M1 芯片适配过的 Photoshop Beta。一个简单的操作就能看出差别,当我导出图片时,Intel 版本的 Photoshop 会感受到明显的卡顿,而 M1 版本则快很多。

适配了 M1 芯片的 Photoshop Beta

所以 Rosetta 2 只是一个过渡工具,为还没来得及适配 M1 的应用提供保底方案。如果想要更高效地利用 M1 芯片,还是得尽早适配。

在 M1 Mac mini 中完全运行不了的例子也有,比如飞书,会循环闪退——重启——然后再闪退。有一则未经确认的消息,由于底层架构改造较大,适配 M1 芯片的版本预计在明年 1 月底全量上线;飞书团队会先上架 iPadOS 版飞书到 Mac App Store,可以在 M1 Mac 上实现大部分功能。

如果你需要在 Mac 上使用 Windows,那也是建议先不要购买 M1 Mac。目前所有的 M1 Mac 都无法通过 Boot Camp(启动转换助理)安装 Windows 系统,主流的虚拟机应用 Parallels Desktop、VMware、VirtualBox 也均未适配 M1。现在仅有的方案是通过 CrossOver 运行 Windows 应用,但根据官方公布的游戏视频来看,性能表现并不理想。苹果软件副总裁 Craig Federighi 在接受 Ars Technica 采访时提到,能否在 M1 Mac 中运行 Windows 是由微软决定的,M1 Mac 已经具备了运行 ARM 版 Windows 系统的能力,只是微软需要决定是否将授权给予用户。

此外,我在用的一款将 2K 显示器开启 HiDPI 的工具 SwitchResX 目前也无法在 M1 Mac 上使用,被广泛使用的开源工具 Docker 也仍未支持 M1 芯片。

有一些网站整理了应用的适配情况,并制作成列表供用户查询,如果你正在持币观望 M1 Mac,可以先通过这几个网站搜一搜自己的常用工具:

总体而言,M1 Mac 在日常使用中不会有太大问题,常用的 App 也基本进行了适配。

意味深长的 iOS 应用

M1 应用、Universal 应用、Rosetta 2 转译后的 Intel 应用,在显示内容与操作方式上其实都没有明显的区别,唯一能让我感觉到自己在用一台 M1 芯片电脑的是 Mac 上可以运行 iOS 应用了

当我满怀着期待在 Mac App Store 里搜索 iOS 应用时,发现大家最期待的 Instagram、小红书、抖音、Netflix、Gmail、淘宝等都没有提供,我自己最期待的快捷指令、Timery、Annotable、VSCO、Snapseed 等也没有出现。开发者可能出于用户体验一致性的考虑,也可能出于信息安全方面的担忧,或者出于商业角度的考量,最终主动选择在 Mac App Store 中下架这些应用的 iOS 版本,我认为比较遗憾。

不过当我仔细浏览了一遍自己的 iOS 应用后,发现还是能找到一些有趣的角度,供大家参考。

首先最实用的我觉得是小工具。macOS 上大部分图片标注软件都年久失修,一直缺少一款功能全面、且简单易用的图片标注软件。iOS 上一直是 Annotable 和 iMark 双雄争霸的天下,Annotable 很可惜没有上架 Mac App Store,但庆幸的是 iMark 有!

iMark

iMark 功能和 iOS 版完全一致,而且支持从外部直接拖入图片进行标注,完成后可以导出到相册或剪贴板,非常方便。

图片拼接工具 Picsew 也可以在 Mac App Store 中下载到,功能也和 iOS 版一致,支持长截图、横向拼接、竖向拼接等方式。比较可惜的是 Picsew 只能从系统相册中选择图片,无法从外部进行选择,或许开发者之后可以稍微优化一下。

值得注意的是,macOS 也是支持 URL Schemes 的,所以我们可以用 URL Schemes 来快速实现 Picsew 的拼图功能,具体用法可以查阅 Picsew 的 URL Schemes 语法文档

Picsew

另一个用法的思路是调用小组件。小组件功能在 iOS 和 macOS 之间是互通的,有的 app 本身可能在 macOS 上体验并不太好,但它的小组件本身并不具备太多交互功能,单单作为展示的部件我觉得是可以接受的。比如你不喜欢 macOS 自带的天气小组件,那么就可以用 iOS 版的彩云天气、我的天气等小组件将它替换掉。又比如 Widgetsmith 这款最近很火的小组件定制应用,在 macOS 上同样也是可以使用的。

iOS 小组件在 Mac 同样可以用

此外还有:

  • Overcast 算是适配比较好的一款应用,随着窗口宽度的增大会自动展开成 iPadOS 版;
  • 米家可以控制智能设备,同时它的小组件也可以正常使用,比如显示室内温湿度等;
  • 饿了么可以在 macOS 上点外卖,美团外卖和大众点评则没有上架;
  • 扇贝单词可以在 macOS 上背单词;
  • 微信读书、多看阅读可以在 macOS 上看书;
  • 微博客户端不像网页版那样会频繁退出登录;
  • 部分 iOS 游戏也可以在 macOS 上运行,比如发布会上展示的纪念碑谷;
  • ……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 Mac 上的 iOS 应用体验不怎么样,但我认为这恰恰展示了 M1 芯片的潜力。开发者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已经能获得一款正常运行在 macOS 上的应用。或许稍稍优化一下,就能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需求。尤其是小工具类的应用,往往是更重需求而不是重体验,有当然比没有强。在 Mac 上运行 iOS 应用也意味着常驻后台,以及自动化的可能。

出乎意料的硬件性能

当我在苹果官网选购 Mac 时,有一项很明显的变化,苹果只提供了一种规格的 M1 芯片,都是 8 核 CPU、8 核 GPU 和 16 核神经网络引擎1,于是选购流程中不再有选择芯片规格的步骤。

如果你问一位需求是消费级电脑的用户,i3、i5、i7 的区别是什么,我相信没有几个人能答得出。即便能回答得出来,处理器的定位界限也是很模糊的,它不像储存空间那样实际用多少 GB 就是多少,消费级用户(甚至大多数用户)对处理器的区别根本没有概念。

你可以在网上找到 M1 芯片的各种跑分测试,Geekbench 单核跑分已经超过了迄今为止的所有 Mac,多核跑分也超过了去年的 16 寸 MacBook Pro 顶配,仅比 Mac Pro、iMac Pro 和一些高配型号 iMac 低。即使你不关注跑分,也大概能明白 M1 到底有多快。

Geekbench 单核跑分排行榜和多核跑分排行榜

我们唯一需要纠结一下的是选择内存大小。三款 M1 Mac 均标配了 8GB 内存,最高可选配至 16GB 内存。

我在用的这台 Mac mini 是标配 8GB 内存,日常使用都没有问题,多个应用、网页之间的切换都依旧流畅。普通用户的多任务操作基本不会同时涉及太多应用,根据我不严谨的主观观察不会超过 5 个,而且我认为也应该养成随时关闭不需要的应用和网页的习惯(可以用 Quitter 实现自动关闭/退出)。在这些条件下,8GB 或 16GB 基本是够用的。

此外,今年的新款 M1 Mac 采用了统一内存设计,让内存在 CPU 和 GPU 之间的数据共享更高效;而且,M1 Mac 的内存带宽约为 60GB/s,比 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快了约 3 倍;此外,三款 M1 Mac 的硬盘读写速度也均比旧款更快,我的 M1 Mac mini 硬盘读取速度为 2900MB/s 左右,写入速度为 2200MB/s 左右。综合这些因素,基本可以解释 M1 Mac 的内存不大,但性能依旧优秀的原因。

如果你只是听别人说内存要越大越好,并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这么多内存,那基本可以认定是不需要,买标配款的 8GB 内存就行。如果你非常明确自己的需求,那再考虑升级 16GB,或者等明年的高端款式。

其实纠结内存大小也没什么用,因为苹果把内存卖得很贵(🤦‍♂️),从 8GB 升到 16GB 要加 1500 元,所以最终还是看你钱包里有多少预算,就买什么配置的电脑。

Mac mini 稍微特殊的地方在于它的内部有更大的空间,并且也具备散热风扇,这也让它在三款 M1 Mac 中荣列跑分第一名。虽然有一块风扇,但平时根本听不到任何声音。我尝试用 Final Cut Pro 里导出一段 4 分 20 秒的 4K 视频,也无法让 Mac mini 发出半点声响。Mac mini 的风扇并不是在电脑高负荷的时候才工作的,而是平时一直开着,持续稳定地帮电脑降温。由于 M1 芯片的能耗控制实在太好,我从 Mac mini 风口的位置感受到永远是冷风,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可以把 Mac mini 的背面对着自己当电风扇用了。

其它配置方面,M1 Mac mini 的可扩展性稍微有所减弱。M1 Mac mini 比旧款 Mac mini 少了两个 USB-C 接口;网口也无法升级到 10Gb,只能选择千兆;最多能外接两台显示器,支持一台 6K + 一台 4K,旧款则支持 3 台 4K 显示器或一台 5K 显示器 + 一台 4K 显示器。

结语

这次更新的三台 Mac(MacBook Air、13 寸 MacBook Pro、Mac mini)都属于消费级电脑,和我本身的需求很契合,电脑就是我的日常消费设备。稍微进阶一点的,就是跑跑自动化,偶尔涉及一些专业工具,但也不会太过重度。对于我来说,这三台 M1 Mac 都是接近完美的消费级电脑——强劲的 M1 芯片,相对便宜的售价,用上了各项最新技术,并且没有明显短板。

兼容性方面,大部分常用应用已经进行了适配,或者能通过 Rosetta 2 运行,只有虚拟机和 Docker 比较受到影响,日常使用基本不会有大问题。iOS 应用的加入也让 M1 Mac 充满了潜力。如果你垂涎 M1 已久,我认为「这只螃蟹可以吃」。

拓展阅读: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第一时间关注 Apple 资讯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