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搭载 M1 芯片的 Mac 系列电脑发布后,我的原计划是稳一稳、看一看,没想到电商平台给出了一波价格很高的旧机回收补贴,让我突然从后排围观群众变成了第一批拿到新机的冒进用户。

不仅如此,旧机回收还取走了我主力机——2016 款 15 寸 MacBook Pro 超顶配定制款,所以我必须「被迫」把 M1 版 MacBook Pro 当作新的主力机来用。因此,我对这款产品的观察也完全基于「把新电脑完全当成主力机」的视角展开。

在这篇文章中,我选择了几个我自己及许多数码爱好者关注的问题并给出解答。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入手新电脑,希望文章中提及的使用体验和细节能减少你的困惑。

速度真的很快吗?

——确实很快。

在新机发布之初,许多科技博主就展示了新机影片渲染上能力。而在我的使用中,我的关注点和感知最强的部分则主要集中在日常体验的变化——所有原生支持 M1 芯片的 Universal 应用的加载和运行速度都有明显提升,譬如大部分应用冷启动都能秒开、Pixelmator Pro 零延迟加载图片,Logic Pro 冷启动打开音频项目只需要两三秒,甚至连 M1 版 Chrome 的网页开启和加载速度都变快了,这种瞬时打开应用的感受和在 iOS 上启动应用的体验非常近似。

相比之下,使用 Rosetta 打开的兼容应用在启动速度上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开启应用时「图标要在 Dock 栏上弹跳几下才能启动」的状态和原生应用一比也显得慢了几拍。尽管使用 Rosetta 模式运行的应用理论上会损失一定的性能和效率,但就我的实际体验来看,x86 应用在 Rosetta 模式下的基础功能和流畅度都不成问题。

不过,在需要完全仰赖 CPU 算力的场景下,使用 Rosetta 模式运行的应用还是能体现出一定的性能差距。在新机到手的第一天,我就以 Rosetta 模式用 Reaper 录制和剪辑了一期播客节目,Reaper 本体和外挂插件都在 Rosetta 环境下运行。经过实测,M1 版 MacBook Pro 的渲染速度略低于我的 Intel 版 MacBook Pro——Intel 版本的渲染速度通常在 3× 到 5× 之间(即渲染速度是实际音频长度的 1/3 到 1/5),M1 版则稳定在 3× 左右。

我之所以确定这种性能差距不是 M1 本身的问题,是因为我在 ARM 原生环境下进行了类似的测试:使用 Universal 版 Logic Pro 挂载 Apple 自带插件渲染一段 1 小时左右的音频,实际渲染速度只用了 1 分多钟(相当于 60×)——和 Rosetta 模式下的 Reaper 相比,这种超过 10 倍的速度提升已经是不同量级间的较量。

注:截至发稿前,Reaper 更新了支持 Apple Silicon 的 beta 版,整体速度提升极大。鉴于 beta 版还有诸多不确定性,该测试结果不具备严谨的参考价值,我会在未来专门针对音频渲染撰写文章详细阐述。

简言之,新架构让 MacBook Pro 在运行程序时的整体观感都焕然一新,新应用速度大幅加快,老应用也没有拖后腿。随着 Universal 应用数量越来越多,M1 版 Mac 在运行速度上还有更多潜力可以挖掘。

x86 应用的兼容性怎么样?

——Rosetta 模式下大多可用,少量应用有兼容性问题。

在拿到电脑之后,我也第一时间测试了常用应用的兼容性情况。在首次打开尚未进行 Universal 更新的 x86 应用时,系统会提示加载 Rosetta 进行转译,下载并安装完毕后即可像打开原生应用一样开启 x86 应用。不仅如此,只要某款应用能通过 Rosetta 的方式打开,从启动到加载再到使用的过程就完全和原生环境没有任何区别。

查看应用运行模式的方式:在「Get info」中找到「Kind」,即可看到相应提示

我日常使用的大部分应用都没有兼容性问题。我简单按类别整理了自己常用的应用,它们都能在 Rosetta 模式下正常使用:

  • 写作工具类:Evernote、Word、Kaleidoscope、Xmind
  • 作图类:Figma、Photoshop、Illustrator、《图压》
  • 社交类:Telegram、WeChat
  • 其它工具类:1Password 、Alfred、AppCleaner、Downie、EuDic(欧路词典)、Keyboard Maestro、IINA、iMazing、MacUpdater、PDF Expert、Setapp(本体)、Startupizer、TextExpander
  • 音频剪辑类:Audacity、Reaper、Podcast Chapters、iZotope RX8、Permute

需要一提的是,这份常用应用列表不包含已经 Universal 化的应用,如 Affinity Photos、Pixelmator、OmniFocus、Todoist、Ulysses 等,这些应用既然已经原生支持 M1 芯片,自然也无需担心兼容性。另外,Telegram 尽管没有任何功能问题,但播放影片时会有乱码情况,我猜测应该和芯片解码有关。

还有一个特殊情况是 iState Menus,这款应用本身的开启和使用都没有问题,但其风扇控制模块无法读取电脑的风扇数据。我使用另外一款风扇管理工具 smcFanControl 也有类似情况,有可能是新电脑在更换芯片的同时调整了硬体驱动所致。

Telegram 的影片乱码(左)和没有风扇转速数据的 iState Menus

我目前遇到兼容性问题最严重的应用就是《飞书》,在启动之后,《飞书》会迅速闪退并自动重启,然后重复「闪退——重启——闪退」的过程,无限循环。《飞书》的产品经理已经确认这是《飞书》在底层架构上不支持新架构所致,并承诺会在近期先将 iPad 版上架于 Mac App Store,2021 年 1 月底则会完成整体原生应用的适配工作。

总体来说,M1 版 MacBook Pro 的兼容性其实比我预期得更好,大部分日常应用都能正常开启和使用,启动后的使用体验也与 Intel 版基本无异。如果你像我一样直接抛弃了旧机迁移到 M1 平台,不会出现「熟悉的工具全都挂掉了」的情况。

除了桌面版应用,我也简单测试了 iOS 应用在新电脑上的兼容情况。相比 x86 应用,iOS 应用的情况其实更复杂:其一是并非所有 iOS 应用都能在 Mac App Store 内搜到,需要开发者本人主动展示才行;其二是大部分 iOS 应用在 Mac 上调用的都是 iPad 版本,鼠标点击和手指触控之间的交互尚未统一,而且其中一些应用还涉及系统权限、UI 排布方面的兼容性问题。和 x86 应用「只要打得开就能正常用」相比,iOS 应用在 M1 版 MacBook Pro 上的表现不确定性反而更大,我不建议你在当前阶段下把其当作 Mac 应用的替代品,而应该作为某些细微需求的补充。

我目前经过测试后稳定在用的两个 iOS 应用是《喜马拉雅极速版》和 VSCO,前者偶尔听听郭德纲,后者用来修图体验还不错

发热和续航能力如何?

——发热量大幅下降,续航能力大幅提升。

除了软体层面的体验,M1 版 MacBook Pro 在硬体上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发热量大幅下降。

我的上一部 Mac 是个发热大户,为了更好地散热,我常年使用 smcFanControl 来手动控制风扇速度,并且设置了很激进的风扇转速规则。即便如此,由于电脑发热量很大,用电脑自带键盘写半篇文章手部就灼热得难受,如同抱着个火炉写稿,所以我极少开盖使用,几乎把笔记本用成了台式机。

但在换上新 Mac 之后,直接使用内建键盘成了常态。得益于 M1 优秀的功耗控制,M1 版 MacBook Pro 即使在充电状态下使用也仅仅勉强算是温热,我使用至今都还没听到过风扇的声音,因为机身温度完全不足以引发风扇高速旋转。

我目前遇到机器最热的场景是有线连接 iPad 传输数据的时候——由于电脑会同步给 iPad 充电,所以机身的左手掌托位置会有明显的发热,拔掉 iPad 之后温度就会迅速回落。除此之外,无论我浏览网页、写文章还是剪辑音频,M1 版 MacBook Pro 都处于相当「冷静」的状态,即使长时间放在大腿上使用也不会觉得热到不适。

低发热还带来了额外的隐形好处,那就是对电池健康更为有利。按照 Apple 给出的电池健康指导,一部 MacBook 的电池循环通常需要达到 500 次左右才会进入非健康状态。但我的上一部电脑电池循环才刚过 200 次,系统就已经提示电池需要更换。在找天才检测之后,对方也惊讶于我的电池健康度消耗之快——我的电脑常年出于高温工作状态,很可能因此导致了电池寿命的非正常下降。

在温度降低的同时,新版 MacBook Pro 的续航也有着可感知的大幅提升。在把新电脑当作主力机并全天用于工作的同时,我每天只需要最多充电一次。头天剩余百分之三四十的电量就足以让我在第二天一直用到下午,而且这段时间中我会高频使用网页浏览、IM 聊天、文字写稿、图片处理、格式转换、GTD 管理等功能,新电脑的续航能力可见一斑。

从 60% 多的剩余电量开始到剩余 15%,全程跨度近 24 小时,其中还包含大约 8 小时的重度使用

总结: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便携生产力设备

这一代的 Mac 新品外观没有变化,但其使用体验却是「从上到下崭崭新」。尽管正在经历跨架构的大变化,但实际上手之后却没有因为兼容性问题而影响我的正常使用。相反,在具备了低发热、长续航、高性能的特点之后,新一代 MacBook Pro 在我心中的定位已经不只是一台笔记本电脑,而是一部真真正正的便携智能设备。

M1 版 MacBook Pro 整合了此前电脑和 iPad Pro 在我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的角色——电量充沛让我可以随时把它带在身边而不需要考虑续航和充电问题;低发热让我可以长时间坐在床上、沙发上使用电脑而不觉得发烫;高性能让我可以把无论轻重的任务都交给它处理,不用担心撑不住。尤其对比我之前那台又重又热的 15 寸 MacBook Pro,现在这种「把生产力工具随时带在身边」的感觉让我非常开心。

虽然只用了一周新电脑,但新款 MacBook Pro 带给了我久违的、体验电子产品特有的快乐。我愿意将这次以旧换新视为我的「2020 年年度最佳消费」。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尝试新机,这款新电脑或许也在等待你给它一个「最佳消费」的机会。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Apple 资讯不错过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