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周末的晚上,我猜你可能会在沙发上坐下,然后随手点亮那面熟悉的黑色屏幕(电视?电脑?iPad?手机?)然后投入声画的盛宴里。又或许,你仍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愿意抄起一本书或杂志凝神,但这样的你,似乎已不是更多人的缩影;而就连这样的你,也并不总是选择纸媒,而会在更多的时刻,潜移默化、或身不由己地,被手机和各式各样的屏幕锁定了注意力 ——

正如这篇试图浅尝辄止的关于纸质杂志的文章,也是通过手机的入口,推送到你的面前。这样带有象征性和黑色幽默的举动,也是一场默认了权力交替的仪式。

今时今日再谈什么「纸质杂志的未来」是不是一个伪命题?逆流而上的媒体人 Tyler Brulé 倾力打造的风生水起的杂志新标杆 MONOCLE 会不会只是一个回光返照的特例?

是纸本杂志也是跨界甚广的文化品牌,摄 / Shooca

除了「电子杂志」,以下提及「杂志」则默认指纸质杂志 —— 瞧,在这样的「声明」背后隐藏的逻辑便已经是纸质传媒的式微。正如同我们说到买「苹果」,渐渐地需要加上「水果」这一脚注。

要说比长较短,自然免不了谈到,对于继续为杂志买单的人,有什么东西是令其继续不愿转会的,或电子杂志和杂志比,缺少了点什么(对于已将杂志归为上世纪文物的人来说,答案可能是什么不缺)。

答案之一曾经是优雅的排版。要说纸媒被人念念不忘的一大卖点恐怕便是精美的编排。像那个「为什么每天发生的新闻都刚好填满一张报纸」的老笑话,恐怕在若干年内就不会再能被新一代所理解。把文本、图像等以有机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讨好金主、彰显品味,做特辑、开天窗,借排版的各种特征本身表达态度、暗示立场,这些都是印刷时代有趣的游戏。

现代报纸排版博取了杂志和信息图之长,图 / SND.ORG

新的 iPhone 12 到来了,1792 x 828 的旧分辨率再次升级,被 2532 x 1170 所替代。3G 到 4G 又到 5G,时代进步之速,令我们很少再回忆起,那个传统报纸「进化」到「手机报」的「蒙昧时代」。现在回看起来那种 128 x 128 像素小屏幕上用 WAP 连接的几个超链接、或是几条定期推送的新闻短信,就被冠以「手机报」的名号,与这样的家伙平起平坐,报纸是什么心情?

随着高密度像素屏幕、多媒体内容、移动宽带加持之下,终于在 A4 大小的显示屏上是可能显示出完整报纸的大小了。之所以将「进化」打上引号,是因为这种发展方向是否是单向的「改良」,是存有疑虑的:如果蜕去了传统印刷媒体所谓的种种桎梏,那电子阅读,在轻装上阵的同时,也变成了一件完全不同的东西,这一进程似乎是有得有失,用一些新的卖点,弥补一些传统上吸引人的特质,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或多于一千的「进化」,至少不能算是非常绝对。 

之所以先谈到报纸,是因为在这个电子化的过程中转型更剧烈,它被牺牲得更多。相对之下杂志稍微幸运一点,因为开本的天然差异,把传统杂志填充进现代的电子显示屏的工作容易些,无非是借助高密度像素屏幕来弥补规格不足(大部分泛电子阅读器毕竟仍比大多数传统杂志规格更小),而便携性的增加显然鼓励了这一交易。

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的情况下,无论是报纸还是杂志,都采用了一种分别对待的策略,即在电子版本上使用一种「精简版」「缩编版」「灵活版」,而不倾向于完全还原印刷版。这原因有纯商业考量(电子版的价格往往更低,但考虑到它的边际成本,是完全合理的),也有受制于显示屏尺寸和分辨率的技术因素,此外,还有个不可忽略的点,便是电子显示屏天然有别的交互逻辑

电子显示屏是对印刷品的异化和再造,图 / MEDIUM

纸本天然具有作为一种「手工艺」的亲和力,在这种语境里的时候,甚至它的种种因为物理世界不完美带来的缺陷都堪称是成就了它的优点。我们很轻易地能观察到现在的数字世界也察觉到这一点,并且在竭力地模仿这一点 —— 有趣的是,这一趋势随着扁平设计普遍取代拟物设计的现象,反而变本加厉了。

先不考虑别的差异,假如我们人为消除这个不同,也就是,如果电子屏幕上呈现的是和纸本一模一样的内容 / 排版呢?假如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对电子杂志和杂志没有了偏好,甚至还因为电子版更轻薄便携、色彩还原度更高,更加青睐电子版,那么也就可以认为电子版成功地完整复制了传统杂志的体验。那是不是这样呢?

这时候就要祭出「质感」的大旗了。

质感是个了不起的东西。在目前身处的这个时代,各大公司代表的科技进化方向所做的一大工作就是模仿,用数字的方式模仿线下的世界。所有线下的服务逐渐线上化,甚至反噬了真实世界的业务;工作、娱乐、社交的全面数字化;物联网的黎明,意在将万物标识为电子符号从而进行交互……文化产品也是如此。

另一本独辟蹊径的杂志《Magazine B》,摄 / Shooca

过去出版社费尽心机研究纸张、油墨、装订、剪裁、特种印刷方式,现在产品经理绞尽脑汁死嗑内存、刷新率、显示屏、网速,还有,以 Apple 公司 Taptic Engine 为代表的震动模拟器。这一项对于完成「数字照进现实」如此重要,因为它在触觉这一过去束手无策的物理鸿沟上打开了一道口子。这个元件在包括 MacBook 和 Apple Watch 在内的一系列产品线上的应用,还有爆料出的「隔空触摸」技术则更为直接地暗示了 VR 和 AR 的前景,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模糊着线下和线上世界的边界。

有一天数字化(在人类感受的极限下)应会做到完全复制真实体验(或曰无限逼近但不可达到),而距离那一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目前没有任何迹象,遥遥无期。因此质感仍然是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它在真实世界里的不可替代性,和人类进化历史中的心理层面安全感一般重要。

棘手的正是这里 ——「质感」还比单纯的「触感」包含的内容复杂得多。如果说触觉的模仿和重现只是一个物理上的技术问题,质感还关系到个体对于材料、内容、纹理、载体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理解以及背后的成长背景、教育、族群、性格等,这么一来,说是半部玄学也不为过。就像是无法一一说明细节理由时的「偏好」,将是未来物理世界数据化道路上的一个巨大障碍。

专注度是另一个致命的问题。

专注不是这个时代的美德,图 / CITYMAC

对于标榜样样都精通的电子硬件本身,阅读,仅仅是相当多的一批功能中,并不算得多硬核的一项;阅读杂志,仅仅是阅读的一个选项;这一种杂志,仅仅是众多杂志其中一个阅读入口;而甚至这一期杂志,也仅仅是储存这一种杂志的分区中,不起眼的一小块记忆体。这种渺小感,和纸质杂志的厚重(literally)感往往形成别有意味的对比。

是的,我们抱怨机械表笨重迂腐娇贵怕水外加走时不准,该垂涎的时候仍旧不理性地对着透明背壳里的几百个精密小零件痴心。更不必提胶片党对于数码相机时代的痛心疾首。相形之下,其实不肯拥抱这种万能硬件的杂志迷,倒是更有充分的理由的。来电的粗暴介入、提示音的叨扰、无缝切换到其他功能的便利……就和杂志中被激活了的丰富古怪的多媒体内容一起,站到了不少在意阅读体验的读者对面。「动态」本来是电子杂志载体的卖点,却也是令人疲劳的痛点。

当我们谈论阅读的体验,又岂止是谈论那阅读的内容?

对于杂志的记忆中,阅读它本身亦非链条的全貌。从如何获取杂志、熟悉的报亭、与老板的对话,或是查看信箱的期待、油墨的气味、收到破损杂志的不满、溅湿杂志的惋惜,杂志时代独有的赠品营销、创意拼贴,杂志遮阳挡雨的便利,杂志给搬家时增添的烦恼……这些的总和才构成了「杂志」体验的全部。

纸本杂志的使用场景是个性化的,图 / BUSINESSTOWN

电子杂志毫无疑问整合了获取的统一入口,也移除了以上种种在真实世界中的痛并快乐,更便利、更省心,也阉割了相当的乐趣。与其说这一部分人怀念杂志,更准确地说他们怀念的是旧时(模拟时代)生活方式中浪漫主义的那一部分。这种情怀随着数字时代不可逆转的全面制霸,而变本加厉了起来。杂志就是回不去的乡愁。像 MONOCLE 就聪明地抓住了这种心态,拒绝推出电子版杂志,而它玩跨界、打造文化品牌的心思又是精准的互联网时代标配。

从环保的角度上,确实纸张、油墨的消耗和污染是一个足够大的转会诱因,然而坚持杂志独特价值的人士会反驳把这作为对「体验」「文化」与「审美」的某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投资,及捍卫。而电子杂志要做的不外乎是把五感的模拟投射做得尽善尽美;或是另辟蹊径发挥多媒体视觉上的优势(注意续航)令其瑕不掩瑜;二者其一。

其实,我们不妨另辟蹊径地认为,电子杂志和杂志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就像并不是把电视在影院里用 IMAX 屏放映就成为了电影,平板电脑装个键盘鼠标就成为了生产力工具,电子杂志是杂志的一个全新世界线分支,不必然存在替代和被替代的关系。对热烈拥抱赛博世界的一代来说,新的未来已经能独当一面;而对于沉浸在拟物时代乡愁的原住民和以复古为时尚的新访客来说,这样的旧时代还没有完全逝去。再美好不过。


相关阅读:权力和算法:电影革命要革谁的命?
相关阅读:别了,优雅争吵的日子
灵魂拷问:设计的价值真实存在吗?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