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一个小县城,从我记事起,就觉得这个县城被英语诅咒了。

我的舅舅是我们县高考理科第一名,在他上大学的年代,必须过英语四级,大学才能毕业。而他从大二开始一直考四级,考到大四下学期才勉强过关,有惊无险地拿到毕业证。在他四年的大学生涯中,最为经常叮嘱我的话就是:别的科目无所谓,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英语。

我的表哥是我们县高考文科第二名,在他上大学的年代,必须过英语四级,大学才能毕业。而他从大二开始一直考四级,考到大四结束后一年才勉强过关,也就是说,他在工作之后一年才拿到大学毕业证。在他四年的大学生涯中,最为经常和我说的话就是:别的科目都简单,唯独英语我学不会。

他俩是我们县城当中无数「整体学习成绩好,但偏偏英语不好」的例子中的两个。

而我自己,从小学开始,成绩便名列前茅。在义务教育阶段,带给我最大的困扰并不是学业,而是如何找借口来应对老师的家庭作业检查。高中时期,老师对我放任自流,虽然高三每天早上六点到学校,晚上十一点才能回家,每个月休息半天,但是就学校的学习任务而言,算是我比较轻松的时期。

我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通常就算不是满分也接近满分,语文在模拟考试时期甚至能考到 140+(满分150)。如果你曾经精通过某件事,你一定体会过一种感觉,就是你在出手之前就知道一定能成,至少知道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不夸张地说,对于这些科目,我就是这样,甚至可以说,在我走出考场之前,就知道这份卷子我能拿多少分。

但是对于英语——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我的英语成绩一直在 90 到 120+ 这个区间波动(满分 150),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也许还算个不错的成绩,但我想说,这件事真正的恐怖之处在于,当你考好的时候,你不知道为什么能考好,当你没考好的时候,你也不知道为什么没能考好。那种对于数理化的掌控感在英语这里彻底消失了。

于是,英语变成了我高中三年投入学习精力最多的一个学科。对于别的科目,我上课一般不记笔记,偶尔要记的也会随手写在课本边上,而且除非学校要求,我从不买参考书。相反,对于英语,我的笔记写满了整整三个 B5 大小的本子,主动买了许多参考书,也一直在做风行小县城中学的《英语周报》。我当时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只要按照老师教的方法,付出足够的精力,那么一定能够收获满意的成绩。

但年少的我忘记了南辕北辙这个成语:如果方法错了,再怎么努力,最好也就是事倍功半。对于我们制式教育中英语教学的问题,在本教程后面也会详细论述。在此我只想说,这样的学习法并没有给我学习英语带来什么好处,事后回想起来,反倒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也许是天公疼憨人,英语不好没有给我高考带来太大困扰。我考到了我们县理科第一名,英语出人意料地考了 130 多分。我自己也产生一种虚妄的幻想,觉得无论如何,付出总还是有回报,但其实我忽略了一些事实:首先,这一年是我们省第一次对英语自主命题,高考英语卷子题目非常简单,很多人说只有初中水平;其次,平时英语不如我的人,这次也有很多考到了一百三十多分;再次,我们省不考听力。

于是在我大学入学之后,那种天真的幻想很快就被现实打脸了。入学伊始,我们有英语分级考试,最高四级,最低一级。在听力完全听不懂,阅读不知道做对几道题的情况下,我毫不意外地被分到了一级——全宿舍最低。这也意味着我需要在大学期间整整上两年英语课,相比之下,分到四级的同学只需要上半年(我的大学学分比人多是有原因的😜)。

第一节大学英语课上,我赫然发现班里有来自自己邻县的同学。我一边用方言和他交流,一边脑海里回荡着一个乡音「那里果然是被英语诅咒了」。

上大学之前,我还曾有出国读书的雄心壮志,但看着大学英语一级的教材生词表竟然有 fourteenth 这个单词的时候,我的心彻底凉掉了。学了六年英语,在大学的第一课,我真的要从「第十四」这个数词学起吗?

当时我有一种绝望的感觉:也许我这辈子注定是没办法学好英语了。这甚至不是对这门语言的恐惧,而是痛恨,更是一种习得性无助:一种无论怎么努力,我就是学不好的感觉。

放弃了对英语的幻想,我让自己专注于其他事情。在大学里我和朋友开公司,我们的创业计划书拿到了首都挑战杯特等奖,全国挑战杯银奖;与另外的伙伴合作的学术论文也在学院竞赛中拿到了本科生罕见的理论类特等奖。此外,还有一个用英文的商业计划比赛,我和另外两位小伙伴合作,也成了全校唯一一组进复赛的团队。也在这个时候,我差不多需要开始完善自己的简历,找工作和实习了。

我们学校有一种强调实干的文化,利弊不论,很多本科生大一就出去找实习,大三大四可能已经在兼职工作了。与他们相比,我大三开始完善自己的简历,似乎已经有些晚了。不过有这么多奖项和开公司的经历,在当时的我看来,我的履历简直熠熠夺目。于是,我开始在大脑中模拟面试。

我能想到的针对我们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面试问题都问不倒我,那么我是不是一定能找到想要的工作呢?我开始逆向思考,如果有公司拒绝了我,会是什么样的理由?

  • 应该不会因为学校不好而拒绝我;
  • 应该不会因为专业不好而拒绝我;
  • 应该不会因为没有实操经验拒绝我;
  • 应该不会因为学术成果不好拒绝我;
  • ⋯⋯

想来想去,如果长相不是问题,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英语不够好。这时,我想起了先前提到的那个英文的商业计划比赛,我和两位小伙伴的合作方式大概是:我用中文撰写商业计划,然后交由他们翻译,最终宣讲的英文稿件也是他们写的。这也许是一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合作方式,但我英语不够好却也是铁打的事实。

虽然这时我对英语依然有心怀畏惧,但看到我的短板就只有英语一块时,我内心再次躁动了起来:不如再试试?

于是,我像高中时那样,再次将精力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为了避免自己动力不足,我决定给自己报一个考试。那时同学们都说 GRE 是「最难的英语考试」,那么就它吧。

与此同时,我也报了一个培训班。1 在这个培训班上,我知道了 GRE 严格讲其实并不是语言测试,而是一种能力测试,只因为它最初设计来测试美国本科毕业生的通识及通用能力,所以对英语要求本身比较高;更重要的是,我习得了一些能够让我真正体会到英语进步的方法,即我在逐步找回那种像掌控数理化一样的掌控感。2 

这是我接触 GRE 的开始。之后的故事我的作者介绍也许能够简单概括,但我仍然想做一些补充。

在我考完 GRE,成功应聘为新东方的 GRE 讲师之后,依然不敢说我的英语很好。只能说我的阅读和写作不错,但在听力和口语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我可以帮助同学解决一道复杂的 GRE 题目,认识那些很长的单词,但我看美剧时依然听不懂多少。

于是我想,既然阅读写作能够靠一腔热血加上正确的方法搞定,听力口语也一定可以。可是造化弄人,我再一次感觉被英语诅咒了。各种细节不再赘言,结果就是我又一次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觉无论我付出多大代价,总是听不懂电视剧里的人说什么。

至于口语,也许你不相信,虽然我讲过几百人的大课,经常当众演讲,也做了很多档播客节目,但我骨子里是个很内向的人。简单来说,我第一次和人交流的时候总是很有压力,如果说错话,经常羞愧不能自已。我的同事当中,有很多听力口语老师在台上挥洒自如,和人交流也经常是自来熟。他们会觉得张口说话对人来说自然而然,没有任何困难,每念及此,就觉得像我这样内向的人将永远无法自如使用口语。

事后看来,这些当然都是大错特错的想法,因为我也遇到过很多性格比我更内向的人,英语说得和母语者一样好。只是当时的我对于语言学习的本质其实依然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因此对摆在眼前的最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视而不见。这其中的道理,我也会在本教程中详细解释,但我可以先把结论放在这里,非常朴素地一句话:英语和前面提到的物理、化学、生物、数学都是不同性质的学科。

直到后来,遇到一位教授听力口语的前辈——赵东坡老师,在和他做了简单的交流之后,他一下子点出来了我的问题,给我讲授了一种适合我的方法,并讲清楚了背后的道理。听他讲完之后,我瞬间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在那之后,我一边用这种方法自学,一边继续思考我的英语学习流程。思考自己学习英语这些年来:

  • 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哪些方法是无效的?
  • 有效的方法为什么有效?无效的方法为什么无效?
  •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对有效的方法视而不见?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执迷于无效的方法?

这套教程可以说就是在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它不仅仅是答案这么简单,严格讲是在这些答案的基础之上,提炼出来的一套系统性地英语自学方法。

写了这么多,最终想说的是,也许我学习成绩好,但是就英语这门学科来说,我并不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也并没有什么语言天赋。在这套教程中,我也会讲到,没有语言天赋也可以学会一门语言。而且,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有语言天赋的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优势也是非常小的。

反过来说,其实正是因为我的英语和其他科目成绩之间的这种落差,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也是不必要的痛苦。在一个「被英语诅咒过的县城」长大(终于可以加引号了),并且性格内向,我所承受的习得性无助是你不必要承受的,当然如果你和我一样也在这样一个地方长大(毕竟中国有很多这种小地方),或者也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请相信我,这些都不是学不会英语的理由。


我们这套教程不会从 ABC 讲起,但只要你完成了中学教育,或者上过大学,使用本套教程应该都不会有问题。下一篇中,我会详细讲到本教程主要面向的受众,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适合使用本套教程学习,请继续读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