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脑的门面,桌面一旦整理好了,整个电脑就能清爽不少,后续的文件管理工作也会更有干劲。可惜,现实中我们面对的往往是堆满零件的「杂物仓库」,各种类型的文件层层叠叠,似乎永远都处理不完,看一眼就让人烦躁。

堆满文件的桌面

而理想的桌面应该是有序的工作台,只留最近正在使用的文件在桌面,尽量保持清爽;桌面上的工作文件摆得整整齐齐、一目了然,要找东西非常快。

整理后的桌面,文件精简、排列有序

要达到理想的桌面整理效果,我们可以先中 macOS 自带的文件堆(Stack)功能开始,体会一把整洁桌面的感觉;之后,再通过手动操作进行深度整理,把用不到的文件都从桌面移走,将桌面空间真正变成工作区域,长期保持整洁。

从「文件堆」开始体验整洁的桌面

针对桌面容易乱的问题,苹果在 macOS Mojave 中推出了一项 Stack(叠放)功能,不管桌面多乱,只要随便找个空白处右键一下,点击「Use Stack(使用叠放)」启动 Stack 功能,可以把桌面文件分成几摞,几乎瞬间就能还原一个干净的桌面。

使用 Stack「一键」整理桌面

这样简单整理过的桌面,首先在视觉上就让人觉得舒服得多。整理前的满桌面文件图标几乎把背景都要盖住,而整理后桌面一下子就空了很多,只剩几个紧紧贴着显示屏边缘的文件堆。可以说,Stack 整理的桌面就像做过大扫除的房间一样,让人感到豁然开朗。

通过 Stack 分类快速找文件

满足美观需要的同时,Stack 功能寻找文件更加方便。我们要找一个文件时,脑海中通常会浮现出关于这个文件的大致印象。Stack 功能巧妙之处在于,它自带的几个分类条件都是我们对于文件的主要印象,可以快速帮我们找到文件。我们可以在桌面右键菜单的「Group Stacks By(叠放分组方式)」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分类条件。

Stack 支持种类、日期、标签等多种分类条件

最直观的条件是文件类型(Kind),这也是 Stack 默认的分类依据。类型往往是我们对文件的第一印象:一个文件要么是图像、要么是文档、要么是其它某种类型,一般不存在含糊之处。通过确定文件类型,往往能够快速、准确地缩小寻找文件的范围。下图展开显示了文档类文件(Documents),这一文件堆可用于集中显示 Word 文档。

根据种类分类后的 Stack 效果

第二个条件是文件日期(Date),按从近到远分为今天(Today)、最近 7 天(Previous 7 Days)、最近 1 个月(Previous 30 Days)、更早的月份、年份,再往前就统一划入更早(Earlier)。最近文件的时间单位较细致,再往前的划分就比较模糊,符合我们记忆文件日期的习惯:对于近期打开的文件印象往往更深,不难想起在哪天打开过;较早前的文件则记忆模糊,往往只能定位到月份或者年份。下图展开显示的是最近 1 个月的文件,近期好像用过但又想不起来具体是哪天打开的文件往往就在这里。

根据日期分类后的 Stack 效果

Stack 支持的日期包括上次打开日期(Date Last Opened)、添加日期(Date Added)、修改日期(Date Modified)和创建日期(Date Created),考虑到我们常常对刚用过的文件印象比较深,最推荐使用的日期标准也是上次打开的日期。而如果要找一个下载完就从来没开启过的文件,也可以试试添加日期

最后一个条件是标签(Tags),如果你已经有使用标签整理文件的习惯,也可以依据不同的标签将桌面文件分成几堆。标签一般是我们对文件的主观描述,比如我自己会把所有工作文件打上 SSPAIPower+ 的标签,如果它们混在桌面文件中,就可以通过 Stack 把这些工作文件分出来(下图高亮区域就是有 Power+ 标签的文件)。

根据标签分类后的 Stack 效果

此外,无论在使用哪种分类条件,所有文件夹都单独放在文件堆外面,不会和文件混在一起。

💡 知识点:Stack 不会改变文件排布

往桌面上摆文件时,一般人都会有自己习惯的摆放方式,比如,不常用的丢在左下角,常用的顺手搁右下角,等等……这种习惯和 Stack 并不冲突。虽说 Stack 看似「一键清理」,其实只是暂时改变文件呈现方式,原先的桌面布局并没有发生改动,随时可以恢复到堆叠前的摆放样式。你可以随时取消勾选「Use Stack」,从而恢复到之前的桌面状态。

后续我们会介绍其它整理方案,不过 Stack 仍然可以和它们共存:偶尔遇上文件数量骤增的情况,就可以通过分类找文件,不用担心打乱原有的桌面布局。

通过 Stack 整理前后的效果对比,大家都能体会到整洁的桌面应该是什么样子:

  • 内容精简:桌面上只有几个文件堆,开多个窗口也不会挡住桌面上的文件图标。
  • 图标对齐:文件图标排成了整齐的队列,不重叠、不交错。
  • 分类存放:文件按种类、日期或标签分成了几摞,找东西时有据可循,即便文件总数多,也知道要找的东西大致在哪个位置。

曾经沧海难为水,相信感受过这样的桌面后,很少有人愿意再回到杂乱无章的桌面。

Stack 的局限

不过,Stack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桌面文件整理问题。经过 Stack 整理后,文件实际上仍然存在于桌面中——如果继续任由它们堆积,每堆文件内部也会慢慢变得拥挤不堪。一段时间不清理桌面,很可能点开一堆文件后,你就会上百张扑面而来的图片撞个满怀。从这些挤满屏幕的图标中翻找要用的文件,显然并不轻松。

Stack 内部的文件仍然杂乱无章

Stack 带来的只是视觉上的整齐,可如果不配合手动整理,桌面的整洁就只是一个「眼不见为净」的把戏。接下来,我们将采用更深入的方法,手把手带你打造整齐的桌面,一步一步找回在 Stack 中体会过的整洁感。

初步找回整洁感

取消 Stack 功能后,桌面文件夹可能瞬间就被「打回解放前」,又回到图标杂乱堆叠的状态。不用着急,我们先通过几个简单的 Finder 设置初步找回整洁感。

调整显示效果

人是视觉的动物,在整理桌面时也不例外,我们首先要找回视觉上的整齐。

第一步,让文件对齐到网格(Snap to Grid)。有时候桌面文件是可以随意摆放的,这就导致了部分文件会重叠在一起,看着烦、找起来更烦。批量复制粘贴或导出文件后这种堆叠情况十分常见,可以说,让桌面显得乱糟糟的「元凶」之一就是默认的排序方式(即缺少对齐)。

简单的对齐操作就能带来整齐感

只需一个设置就能解决堆叠问题。在右键菜单的排序选项中可以看到对齐设置「Snap to Grid」,勾选后后能有效避免因文件太多而演变出「层峦叠嶂」的景观。

桌面右键菜单中的 Snap tp Grid 设置

第二步,显示桌面图标预览。这样设置是为了让文件内容更明显,方便辨识,比如找图片时,只要想起图像的大致轮廓,就能从一堆图标中区分出这些图片。

显示文件图标前后的对比

操作方式为右键桌面空白处,选择「Show View Option(查看显示选项)」,勾中「Show icon preview(显示图标预览)」即可。

桌面显示设置菜单中的 Show icon preview 选项

可选项:同步桌面到 iCloud

刚开始整理桌面时,文件堆积是最常见的问题。通过 iCloud 设置能对桌面文件管理起到督促作用。

首先,开启 iCloud 同步。将桌面文件同步到 iCloud 上,就可以利用空间预警,避免囤了几 GB 的文件而浑然不知。相关设置在电脑菜单栏「About This Mac - Storage - Manage - Store in iCloud」中,勾选「Desktop and Documents(桌面与文稿文件夹)」即可。

勾选「Desktop and Documents」,同步文件到 iCloud

之后,在 Finder 中通过快捷键 ⌘Command-, 打开偏好设置、进入「Advanced」菜单,在其中关闭删除 iCloud 文件时的提醒(Show warning before removing file from iCloud Drive)。这样可以避免在删除桌面文件时发出提醒,因为在理想状态下桌面文件应该被尽快用完归档,如果每次删除文件都要被系统警告,体验显然很糟糕。

不一定需要设置 iCloud 文件删除提醒

当然,这里开启 iCloud 仅仅是为了利用预警功能,iCloud 的同步、备份功能我们还会在后续章节介绍。

把桌面变成工作区

做好初步的显示、iCloud 相关设置后,我们再来处理文件本身。

桌面乱,源头就是文件。桌面文件夹拥有充满整个屏幕的宽大空间,这「惯坏」了不少用户,让大家不知不觉就把各种文件搁在了桌面上。最常见的桌面文件有三类:临时文件、截图和工作文件。

第一类随手放在桌面上的临时文件,种类很杂,从同事发来的微信文件到网上看到的有趣图片都有囊括。对于这些文件,我们习惯顺手拖到桌面,这本身无可厚非,只是后续的整理得跟上。

第二类桌面常客是系统截图。默认情况下它们会自动保存在桌面上,很容易会混进原有文件之中,也给整理带去负担。

最后一类是最近正在处理的文件。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文件可能是 Word 文档和 PPT 幻灯片,对写作者而言则可能是几份文稿和一堆配图……联想一下我们在现实中的书桌上的工作习惯就知道,工作文件才应该是桌面的主角,其它文件要靠边站。

对于这三类桌面常客,通用的处理原则是:用文件夹收纳临时文件和截图,将空出的空间让给工作文件,并按项目、进度、轻重缓急等标准将它们分区摆放,方便处理。

临时文件:统一收纳

临时文件的数量往往很不可控。上学时我有次拜托同学拍课件照片,结果对方就发了一连串几十张照片过来,桌面空间即刻捉襟见肘。包括这些照片在内的各种临时文件可能稍后就要处理,不会马上归档,但散在桌面上终归不像样。解决办法很简单,打造几个收件箱文件夹把它们装起来。

将文件夹设为收纳箱

虽然收件箱本质上仍然是文件夹(你可以通过 ⇧Shift-⌘Command-N 来创建一个),但视觉效果上我们可以做很多文章,让它和普通文件夹区分开来。首先是取名,收件箱尽量别取「收件」「临时」这种不起眼的名字,一不留神把它删了或者和下载的文件撞名字都不一定。更好的区分方式是改图标,网上搜一些比较个性的文件夹图标换上,一眼就能在桌面中看到它。

修改过图标的收纳箱在一众文件夹中脱颖而出

换图标的方式很简单,用预览工具打开图标图片,按下 ⌘Command-C 复制内容,再选中收件箱文件夹、按下 ⌘Command-I 查看详细信息,点中图标,最后按下 ⌘Command-V 把刚刚拷贝下来的图标粘上去。

在文件信息界面修改文件夹图标

为了和桌面相融合,最好使用 PNG 格式的图标,它们拥有透明背景,不会带上突兀的「底边」。

下次再有临时文件就可以放进专门的收件文件夹,比如微信聊天收到的文档拖进「Inbox-微信」,有趣的图片塞到「Inbox-图片」。如果你经常全屏使用一些应用,也可以把收件文件夹拖到 Dock 栏上,方便在全屏状态下随手搁文件。

将收件箱放到 Dock 上

考虑到操作难度,暂时我们只是手动整理。在有了「收件箱」的概念后,以后章节我们会引入自动化的概念,让符合条件的文件自动归到所属文件夹,进一步减轻整理压力。

截图文件:自动汇总

默认情况下,macOS 的截图会散在桌面上,稍不留意就容易和其它图片混在一起。这些截图文件应该汇集在一处,而不是直接堆在桌面。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截图文件保存路径把它们收集起来。

截图的保存位置默认是 ~/Desktop,我们可以打开终端(Terminal),输入一条命令把它定位到别处:

defaults write com.apple.screencapture location -string 新文件夹

其中的 新文件夹 就是你自定义的截图保存位置,需要改成你的实际文件夹位置。先把上述命令除了 新文件夹 以外的部分都复制进终端,再在桌面上按 ⇧Shift-⌘Command-N 新建一个截图文件夹,接着把新文件夹拖进终端,就得到了完整的命令。运行完整命令后,再进行截图操作就能看到新截图文件进了自定义文件夹(下图演示所用的是桌面上的 截图专用 文件夹)。如果你更喜欢用快捷键,也可以选中新文件夹后按下快捷键 ⌥Option-⌘Command-C 获得路径,并非一定要通过拖曳获得。

修改截图的存放位置

如果还是遇到问题、没有看到截图顺利搬家,把 新地址 改成桌面文件夹重新跑一遍,可以恢复系统设置。恢复截图默认保存位置的命令是:

defaults write com.apple.screencapture location -string ~/Desktop

工作文件:分区摆放

通过整理临时文件和截图文件,我们已经在桌面上腾出了不少空间,现在桌面上剩下的应该只有工作文件。这些桌面上的主角也需要合理摆放,此时就需要注意桌面的分区方式

将桌面分区的做法在 Windows 系统中不算罕见,比如分区工具 Fences 就能够把文件按种类、项目划分开,从而缓解桌面文件杂乱的问题。

Fences 的分区存放效果

碍于系统限制,macOS 上没有现成软件可以对桌面进行分区,不过还有一个取巧之道:使用壁纸划分桌面区域,根据壁纸图案把文件划到不同位置。下面介绍 3 种常见的思路。

第一种是按所属项目分。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同时进行多个项目,我有段时间就同时进行 Power+ 文章写作、网易课程录制、作者文章审核 3 个项目,处理文件时当然不希望各个项目互相影响,当时我就按项目在桌面上「分地而治」。我当时采用的是最直观的上下左右四等分划法,这种方法胜在简单易行,对壁纸的要求不高,把文件往桌面四角一堆就完成了分区。

直接将文件放在桌面四角

⚙️ 小技巧:复杂的图案也能当壁纸

有些人喜欢图案复杂的壁纸(比如动漫、风景类的壁纸),不过这类背景很难和文件图标区分开,找文件时比较碍事。其实,使用修图工具给壁纸添加一层半透明的黑色图层,就能让图标在复杂背景上凸显出来。

简单调暗背景壁纸,就能增强文件的「存在感」

如果你喜欢一些图案复杂的壁纸,通过这个小技巧也能同时照顾到效率和个人爱好。

第二种分区方式是按处理流程分。最常见的处理流程是 GTD(Get Things Done),可以照着 GTD 处理任务的方式把桌面分成收集、整理、执行几块。这种划分方式尤其适合排版、设计等流程化属性较强的的工作,文件照着从素材收集到成品的顺序排开,取用时能够有的放矢。以排版为例,相关文件在桌面上的分区可以是这样:

  • 左侧收集区:文章素材,包括 Markdown 文件和配图。素材文件一定要单独保存一份,处理时万一出错(比如图片压缩过头变得模糊不清),还可以从素材中取出文件重新处理。
  • 中间处理区:处理中的文件,比如改为 HTML 格式的文稿和压缩后的图片。
  • 右侧待归档区:处理区的文件用完后就会移到归档区,在文章发布后打包(放进同一个文件夹或者压缩包)存档。

分配区域时有个小细节,考虑到日常的阅读顺序,上述划分也是从左到右的,不过 macOS 上的文件被自动保存到桌面、或者刚刚从 iOS 端桌面文件夹同步过来时,都会出现在桌面右上角,所以也可以把右侧作为收件区,这样新文件就会自动「进」到 Inbox 区域。我提供的壁纸上没有用文字标出各区域的用途,就是考虑到各位在细节上有不同的要求,不把文字写死,也就更容易自己赋予各区域意义,相对灵活。

GTD 式桌面分区

最后一种是按四象限分。例如,亟待处理的放一块儿,闲着不急的放另一块儿。下图是四象限的一个例子,划分标准参考了最早提出四象限法则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根据是否重要、是否紧急把文件分为 4 大摞。自己绘制壁纸时可以根据需要修改每个象限的具体意义,我就把传统四象限中「不紧急不重要」的象限换成了「其他」,因为「不紧急不重要」的文件显然没必要放在桌面上占空间。

四象限式桌面分区

此外,上一节推荐大家把文件设置成对齐到网格,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方便分区,把文件拖到大致的区域后它们就会自动贴边对齐。看着桌面上的文件排得整整齐齐,工作起来也比较有干劲。

这些壁纸在网上有不少现成资源,搜 象限壁纸 就能找到不少现成的,这里我也提供 3 张自制的 GTD 分区壁纸,适配 MacBook 的屏幕尺寸。

> 壁纸下载 🔗

⚙️ 小技巧:让文件图标贴准壁纸分割线

如果你使用的壁纸上带有分割线(比如 GTD 壁纸),可能出现文件图标横跨区域边界的情况,不美观的同时,也影响了正常的分区。

文件图标可能「撞」到壁纸上的分割线

这种情况是显示器尺寸和比例不同、桌面图标大小设置各异造成的,可以通过微调桌面文件图标显示方式来避免。具体方法为:

  1. 右键桌面空白处,选择「Show View Option」;
  2. 在弹出页面中来回微调「Icon size」和「Grid spacing」,通过图标大小和间距来避免图标叠在壁纸的分割线上。
调整图标尺寸

小结

对于没有系统性整理过桌面的人来说,macOS 自带的 Stack 是个很好的入门功能,能让人一下子感受到整洁桌面应有的样貌。不过,Stack 带来的整洁只是外观上的,为了更深层地整理桌面,我们还需要手动整理,先通过 Finder 设置改善桌面文件显示效果,再把文件分类处理后打造一个为工作文件设计的「工作区」。

我们对比一下经过这套整理流程的桌面(下图右),再回顾一下文章开头的截图(下图左),整理效果一目了然。下图右侧是我真实工作中的桌面截图,其中包含了一批尚待归档的排版素材,文件数量虽多,但并不混乱。

整理前后的桌面对比

我们整理的目的是让桌面变得适合工作,它不见得需要达到「空无一物」的极端状态,关键是要从「乱」走向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