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2019 年度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篇征文的投稿赛道为:效率有心得。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作为一名传统的学生,我从高中开始就深受文科应试教育熏陶,到了大学就读的依旧是一个需要写的专业,也算是与写作结下了一些缘分。

在过去的 2019 年里,我写了不少的字,主要覆盖了以下范围:各个学科的课程论文、个人公众号上(偏感性)、少数派、知乎、什么值得买等平台(偏理性)以及两份实习中的文字工作。

这半年我写了多少字(少数派、公众号、知乎)

我自知天赋浅薄,但在反复的实践中,我也琢磨出一些心得,形成了一套写作流,借此年度征文的机会与大家分享,如果能对你有所帮助,倍感荣幸。

本文内容较多,可参照思维导图选择性阅读。

思维导图

开始写作前必须解决的事儿

在开始动笔前,得先重新认识下「写作这件事」。

告别应试教育时代的写作

很多人谈写色变,对写作存在诸多误解乃至生理性恐惧,搞不好是我们对写作的认识还停留在「上学」那会儿。

应试教育时代的写作有什么特点呢?限制多,严格规定字数、时间、话题——着实令人头大。但本文所讨论的写作,是区别于应试教育时代作文的广义写作,从选题到成文,虽然限制在所难免,但其实都赋予了相当大程度的自由。

  • 写作时间往往较为充裕,如果你有提前准备的习惯,可以把战线拉得很长;
  • 你也可以自由地查看丰富的参考资料,为己所用;
  • 评判者不再是一锤定音的批卷老师,更多的时候有修改的机会。

重新认识写作的意义

除了误解产生的畏难情绪,另一个拦路虎是我们对写作意义的错误认知——要么认为只有作家才拥有写作天赋; 要么认为只有靠写作谋生的撰稿人,才需要打磨这项技能;或者认为只有想成为文人才需要开始写作。

其实,写作和沟通一样,是一项再基础不过的技能,而非高门槛的专业能力。小到写一封请假邮件,大到完成一篇毕业论文,都离不开这一技能。

那么,抛去这些实打实的应用场景,写作的意义还有什么呢?

  • 首先,当大众习惯了碎片化阅读、发表情包式的聊天和朋友圈式的表达,写作这项能力正变得越来越退化乃至稀缺。社交媒体时代,我们不可能和每个人都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多的是线上通过文字交流,写作能力强的人,自然能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 其次,写作有利于帮助我们避免浅显的认识。为了将一件事情写清楚,我们往往会对这个主题进行深究。在搜索引擎几秒钟就能得到答案的时代,思考和提问实在是难得的品质。即使最终的结论并不十分准确,但这份探索精神与真诚就足以超越许多普通人了;
  • 最后,写作是倒逼精进的有效方法。每一位作者或多或少面临过「无话可写」的难题,不断向外输出内容,知识存量确实会很快枯竭,但与此同时,正是因为有一颗想要输出的心,才倒逼我尽可能地学习,不断输入新知;或者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产出自己新的思考。由此形成一个增强回路——不断产出,从外界获得反馈,调整个人认知。

我的写作 SOP 及常用工具

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这是一个具备普适性和一般性,尽可能全面的写作流程。

一、收集、遴选、确定选题

选题是自发写作(被动接受的选题,如命题作文、工作安排等不在讨论之列)的第一步,它决定了内容的走向。关于选题的问题往往走向两个极端:选题过多,无从下手;选题匮乏,无从下笔。它们导致的问题都是,没有产出。

哪里找选题?

「艺术源于生活」,只要生活足够有趣,并且勤于思考,选题永远不会枯竭,毕竟创作是生活的缩影,缩影都没了,生活得缩水成什么样?如果一段时间没有选题也不用着急,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最近是不是过得不够好,如果是,不如放下选题,把生活过好,选题自然会如约而至。

「场景触动」是另一大选题来源,比如要毕业了,我很迷茫;比如过年了,我不想回家……场景也不需要总是宏大,有时单单是在公车上的胡思乱想,如果能有心记录下来,也能成为选题或素材。像严锋老师,微博的灵感经常就来自于「刷牙」。

再有就是「模仿」,或者说参考,有时候选题就在身边,你却没能敏锐捕捉到,但你看到相关文章,甚至只是看到一个标题,突然就 get that point。还有一些聚合类 App / RSS 订阅都可以成为选题的来源,比如今日热榜。但需要谨慎的是,请保持原创,以划清参考与抄袭的界限


如何管理选题?

如果不是写作爱好者,写作只是偶尔的需求,那么管理选题的必要性不大,或者一般 GTD 的思维就足以胜任。但是,一旦选题超过一定的数量,这种方式的管理效率就会大打折扣。2019 年,我成为少数派签约作者,被邀请进入少数派选题 Trello(现已改为 Notion),这种看板式的管理思维给了我巨大的启发。

具体来说,所谓看板,就是给每一个写作阶段一列泳道,处于该阶段的写作项目自然而然被划分到该看版。比如,常见的写作看板有「选题」「正在写」「已发布」这几个阶段,你还可以按照重要性、截稿日期的紧急程度、发布平台等给协作项目打上标签。如此,一个逻辑清晰的选题库就搭建完成了。

可用于制作看板的软件除了 Trello、Notion,还有 Teambition、滴答清单等。

滴答清单支持看板模式

二、收集、整理信息

有了选题库,是不是就该想着怎么码字了呢?并不,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坐在屏幕前,希望凭空憋出一篇妙文?恐怕一天下来,也未必能敲出几个让自己满意的字符来。

这时,应该尽可能利用零碎时间,收集起与选题相关的信息,为后面的正式写作积累素材。这段素材准备期越长,理论上后面的写作就会越顺利。我在大学写论文有一个习惯,如果某课的期末作业是课程论文/读书笔记,我会在主题公布的第一时间开始准备,虽然损失了部分娱乐时间,但这份牺牲会换来后面的相对顺利,更重要的是,不至于在 deadline 前仓促赶工交上一份粗糙的作品。

信息的来源

  • 内在思考:这当是一篇文章信息最主要的来源,也是原创性的保证。但在选题压力下短时间内生产大量原创信息也不现实,这就需要平时积累了,我个人非常推崇通过记电子日记的形式记录日常的思考。这种方式非常便于记录,即开即写,同时也很方便复盘和搜索。即使无法在写作时派不上用场,这些日记也能成为珍贵的回忆。
使用 Dayone 记录日常思考和灵感
  • 外部参考:个人的思考难免有疏漏和不全面之处,就需要外部参考进行补充和订正。除了老生常谈的搜索引擎搜索,也要善于使用其他平台,比如虽然权威性在下降但在国内依然少有对手的知乎,或者有着丰富宝藏被低估的B站。

信息的保存

如果内容较少,一般我会选择「趁热打铁」,比如看到一条金句,我会将其打上相应的标签,将其直接放置在对应的选题之下,以备不时之需;如果内容较多,或者在地铁等不方便操作的地方,那么可以践行「稍后读」思想,先归档到印象笔记之中,它吸引我的点主要在于其易用性与全面性。

之所以选择印象笔记,主要是看中了它的全面性,几乎在各种应用中,印象笔记都有集成。微博,绑定账号后,只需在评论中 @我的印象笔记;微信,转发到我的印象笔记服务号;浏览器,插件剪藏……我可以放心且迅速地把这些讯息,从头脑中暂时清空,把它交给印象笔记。

使用印象剪藏收藏网页信息

当然如果你有其他的使用习惯,也完全可以胜任,我曾在一段时间里使用过微信群聊进行信息收集。

当你觉得围绕一个主题的素材已经足够支撑起一篇文章,那么就可以开启下一步了。

三、大纲与导图

写文章,除了基础的素材,还需要自顶向下的规划,也就是大纲/导图。大纲与导图,二者功能相似,都是为文章提纲挈领,大纲胜在撰写方便,导图胜在一目了然。

一个好的大纲工具有一些必备的属性:

  • 提供备注功能,可以将详细的内容记录到备注,保证;
  • 具备承载所有主流信息类型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档、录音等;
  • 有丰富灵活的导出机制,至少可以导出为 PDF、图片、OPML 等格式。

主流的大纲工具有 OmniOutliner、Workflowy,以及国产的幕布,甚至你还可以手绘导图。

手绘思维导图 图源:曹将

大纲确定之后,如果可以,最好将大纲转成思维导图,把思考的结果更为形象地呈现出来。以幕布为例,直接导出为 OPML 格式文件,再使用 XMind 等思维导图工具打开即可得到,并不需要花费时间额外编辑。这之后我可以在思维导图中方便地拖拽触角,把不同组块的顺序重新排列调整,直到逻辑自洽。

另外,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思维导图最适合的使用场景不一定是整理信息,而是打开思路、激发创意。许多信息点,都是我在梳理了大纲后,再添加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破案的相关电影中,侦探们总是会把所有线索贴在墙上的原因吧。

关于大纲和导图也有一些基本准则,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简」:语言上尽可能从简,过多的内容除了无形中增加工作量,还容易让你陷入整理的欲望泥潭中,迟迟不肯开始,并给予你一种虚假的「我已经开始了」的满足感,影响后续写作进程。

同时,想要提醒的是,这种方法的写作成本比较高,如果你的写作内容结构简单,这一环节可以省略或与草稿写作一并完成。

四、卡片式段落撰写

连贯的写作,可以使作品浑然一体、逻辑严密,因此如果能一气呵成再好不过,但现实是,我们很难有大段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去完成这样连贯的写作。

玉树芝兰老师的 建议 很具有参考性:写作应切分成有效的相对独立单位——这个单位,最好是卡片级别。一张卡片,聚焦描述且只描述大纲中的一个最小单位,在未来它将成为一个独立的段落或小节。

能作为卡片编辑工具的很多,我的选择是 Drafts ,这款工具的优点在于轻量——「快速启动,点开即写」,快捷记录功能也十分方便。

关于整理卡片段落,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 写作是一种可以时刻发生的行为:写作应该是一件可以实时发生的行为,早起洗漱时的妙手偶得,睡前的突发奇想,看完电影的观后感……甚至发一条微博、朋友圈,都可以为写作所用。不要想着憋大招,一口气把东西写完,工作生活,随时随地,都是写作。用 Louiscard 在《高效信息管理术》里的说法,就是「重新定义写作的最小单位」
  • 不要局限在「打字」这一种形式:关于写作的一个误解就是打字,其实信息社会发展到今天,「写字」的方法早就不止一种,比如准确率已经很高的语音输入,甚至说在周边缺少设备时,返璞归真,必要时回归手写也未尝不可。总之,是不要让用电脑打字才叫写作这一刻板印象限制了你的创作;
  • 卡片式段落与信息的区别:在梳理本篇思路时,我也有尝试刻意将二者进行区分,但很遗憾,最终我也没能弄清楚其中最本质的区别。如果非要说,也许是信息更为零散,而卡片段落则聚焦于特定的主题。事实上,在日常写作中,这两者本就是孪生兄弟——收集信息的同时也是卡片写作的过程。

五、整合初稿

有了卡片,你就如同有了预制件。有了大纲或思维导图,你也就有了整体设计方案。卡片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撰写初稿了。将零散的卡片按照导图串联起来听起来没什么挑战性,但是我们依然需要投入更多的专注和耐心。

你可以直接将思维导图导出成 markdown 格式,再用支持 markdown 格式的编辑器打开,这样你就得到了一个自动生成的目录。这时,再把 Drafts 里的卡片逐个转移,就得到了天然的初稿。

2.5 大纲导出MD到编辑器

又或者你可以直接在 Drafts 中将卡片按顺序 merge,导出成文。

当做到这一步时,你会发现,我们前面所做的,无论是信息还是卡片,都是重要的铺垫,而不是白费力气。

关于撰写初稿,同样有一些建议:

  • 预留出整段的时间(如一整个半天):这样有利于保证写作的连贯性和风格的统一性,不至于让最后的成文看起来像是拼凑出来的;
  • 避免边写边改的陋习,刻意避免回头看:在撰写初稿时,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去编辑,你应该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绝不回头调整格式,甚至是修改错别字。事实上,不要期待一边写一边改对你有什么价值,事实上,这除了打断你的思路,以及让你产生不自信外没有任何帮助。美国著名编辑 Grant 描述这个过程类说「试图在吃饭的时候收拾桌子一样不合理」,所以把写作和修改分开吧,关于修改的部分,在后面也会专门提到;
  • 如果遇到不确定的内容,先搁置:不建议卡壳去搜索,而是先用【】打上标记,并简明扼要标记出你需要的内容,最后再统一补充。写作中间,如果有卡壳的地方,例如需要插图,或者考证一条资料的数据,都不要停下。使用一个占位符,然后跳过去。只有这样,你才能够一气呵成,把你要表达的东西先堆出来。这个阶段,你的座右铭该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在编辑器的选择上,我选择的是 Ulysses。除了因为我是 Setapp 订阅用户,这款 App 也确有其过人之处。

  • 首先,作为一款 Markdown 编辑器,Ulysses 一旦上手能有效提高输入效率,各种快捷键的组合能让你专注于写作本身。我身边还有很多人在用 Word 写作,每每在抱怨 Windows 死机/自动更新没有来得及保存,而使用 Ulysses 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
  • 其次是颜值, Ulysses 在我看来很好地平衡了简洁和美感。你可以时常换用一些广受好评的新主题,在写作的时候享受一流的设计美感。
  • 再然后是丰富的导出格式:Ulysses 支持几乎全部的主流格式,并且可以一键复制、预览、打包等,具体到某个格式下,还有多种模版可供选择,在导出功能上,Ulysses 在我用过的Markdown 编辑器中可以说是无出其右。
  • 最后是一些细微之处的体验:比如 Ulysses 会帮你把图片缩小到一个合适的展示大小,并显示标题,又不至于影响观感;再如附件栏,可以添加图片和注释等写作素材,我习惯将参考资料和思维导图放在其中,查阅十分方便。

六、配图的处理

配图在一篇文章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也着实令人头大,尤其是有大量图片时。

我的建议是写作与配图分开,配图先统一保存在文件夹中,最后再集中处理,以免造成流程上的脱节。基于这种理念,我的图片处理主要分以下步骤:

图片的命名

写作中有明确需要配图的地方,我会统一用《x.x + 标题》(x.x 为图片所在小节编码号)的格式命名,等配图编辑完毕你,也修改成同样的名字。这样一来,当你在配图文件夹中按照名称排序时,就能够快速找到各个小节所对应的图片。

图片的编辑

如果是简单的图片标注,系统自带的预览就足够好用,当然如果你习惯在印象笔记中 all in one,那么推荐你使用象厂出品的印象圈点,可以直接将图片保存到印象笔记。

另一种高频配图需求是拼图: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将照片 AirDrop 到手机,然后使用手机上的 Piscew 来进行拼图,最终再将成品 AirDrop 到电脑。Piscew 提供了很高的自由度,可以设置边距、间距等。缺点是步骤较为繁琐,以及在设备间切换会让完整的写作流程产生割裂感;
  • 最后我寻找到一个电脑端的替代方法——使用「预览」来实现拼图效果, 用预览合并多张图片 ,无需在设备间切换,并且可以做出高度自定义的拼图效果。

图片的上传

如果写作的目的是发布于网络,那么别人要想正确看到文中的图片,就需要你把这些图片也存储在网上的图床里面。 像微信公众号有自己的图床,使用他们的图床优点是很安全,几乎不用担心数据丢失的问题,只是步骤很繁琐。

不过,你也可以将图片上传到其他图床上,比如一些作者会选择自己搭建图床,在这方面我是个门外汉,因此我还是依赖于一些图床工具,比如 uPic,支持从剪切板、文件、链接上传图片,生成链接后复制到文章中。

七、修改与完善

很多人以为草稿写完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如果按照这套流程走下来的草稿,完成度是很低的,甚至不足以称之为「成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修改的作用一直被严重低估了。

改到什么时候才算完成呢?如果预览文章时,连你自己都看不下去,那就证明还有继续修改的余地。只要截稿日期没到,你甚至可以修改到 Deadline 的最后一刻。

关于要修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错别字、语病等

想必我们都有检查的经历,但自己阅读自己的文章,除非拿出写作时同等的精力,否则很难检查出来。这时,一些工具也许能帮到我们。

Word、Pages 也有所谓的检查功能,但想必大家都有所体验,小波浪线永远标不到你想要的地方。

之前在我派看到的一款叫「秘塔写作猫」的中文语法检查工具,只需将文本粘贴/文件拖拽上传到网页,就会自动帮你检查错误,除了基本的字词错误,标点误用,还能帮你找出语法问题。定位到需要替换的部分,点击建议就可以「一键替换」。

此外,写作猫还提供文本情感分析、句子长度分析等分析结果。对于个人而言, 秘塔写作猫是一款实用的文本检查工具。写完稿子先拖上去溜一圈,低级错误就不用手动查找修改了。

使用秘塔写作猫修改错别字

如果是英文写作,则可以使用 Grammarly 等服务。

当然,我还是建议找几位读者朋友,有劳他们人工替你检查,毕竟最终作品的读者还是个体,而非机器。

写作风格与逻辑

在零散的写作过程中,难免有的地方简单与有的详细,有些甚至是直接复制过来的,它们在语法上也许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风格上迥异,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风格上的统一。我所采用的方法是通读一遍,所有你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多多少少是有问题的。

逻辑是另一个重要的纠错方向,逻辑比文采更重要,如今网络上的很多很多的文章,读起来很美,其实连基本的逻辑自洽都做不到。

根据「品控手册」自查

修改有很多标准可以参考,比如最近很流行的词——「品控手册」,我对它的理解是「自我检查的模版」,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品控手册,里面总结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和疏漏,只需对照个人实际加以补充,修改文章时依照品控手册逐一调整即可。

以公众号写作为例,曹将有一版「品控手册」,在修改时对照观看,能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八、排版与发布

排版是信息输出非常重要的部分,好的排版可以让读者的阅读成本变低,让文章的阅读体验更佳。我的作品发布主要覆盖三个平台:

发布到公众号

虽然微信公众号的风口浪尖早已过去,但它依然是当前环境下非常推荐的一个平台。

微信官方的编辑器功能少的可怜,也并不好用,大量第三方编辑器大行其道,给微信排版平添了很多困难。

其实如果你不追求花里胡哨的版式,微信排版的成本可以很低,比如直接导出富文本到微信后台。

如果你希望在排版上有更多自定义的空间,则可以使用一些服务,比如 WeChat Format ,可以很方便地将 Markdown 格式内容渲染成适合微信后台的富文本格式,对于我这种技术小白来说非常实用。

类似的服务还有 可能吧排版Paste to MarkdownMD2ALL 等。

如果想在排版上多花点功夫的话,除了臃肿的秀米、135 等第三方编辑器,不妨试试 新媒体管家 这款插件,能够实现一些复杂的功能,并且由于是内嵌的网页插件,使用起来不会有太强的割裂感。

新媒体管家插件提供的功能

发布到平台(知乎、头条、微博等)

如果除了公众号,还需要发布到知乎等平台,

发布到其它平台,比如头条文章、知乎专栏通常导出「富文本」,复制粘贴在平台发布文章的区域,一般都会自动处理,但是图片等非文字资源,因为平台自己的图床系统,不一定会起作用,可能还需要自己再手工处理下。如果想要更方便地发布,可以使用新媒体管家插件的一键同步到其他平台。

新媒体管家一键发布

整理成文档/电子书/打印

如果你想你的作品以一种更长久的方式保存,那么也可以试试 epub 格式导出成电子书或者存储为 PDF 保存。

无论发布在哪里,请一定记得在发布前预览,发布后备份。另外,如果可能,请将全部输出发布,对于写作会有激励效应,也会让你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有助于提升写作体验的软硬件们

硬件:舒适的工作台

舒适的工作台是写作时最重要的硬件,我个人喜欢夜晚打开台灯写作,如果有笔记本能接上扩展显示屏就更合适了。降噪耳机对我来说很重要,能有效将舍友开黑声、窗外车流声等噪音隔绝在外。

合适的外接键盘是很好的加分项,在键盘的选择上,我先后尝试了红轴和青轴,手感上的差异我感受不到,但噪音都比较大,尤其是像我住在集体宿舍。最终我选择了宁芝的静电容,美中不足的是蓝牙连接不够稳定,经常会出现延迟,必须连上臃肿的数据线。当然,平价的罗技K380/K480也是手感与噪声平衡的不错选择。

硬件设备们

对写字台的要求上,整洁和温馨是第一要义,这样能避免精力被分散到写作以外的事情上。

软件:音乐及其他

音乐/白噪音

前面提到用降噪耳机隔绝噪音,如果只戴耳塞降噪的话会有耳鸣等不适现象,因此弄出点声是很有必要的。网易云有许多学习用的纯音乐歌单就很适合,如果你觉得这种音乐容易使你分心,那么也可以尝试白噪音,各大番茄钟 App 都提供有白噪音功能,还有专门的 App 如潮汐。当然,也可以放你喜欢的歌手的作品,如果你不担心会跟着唱,以及不小心把歌词打出来的话。

一键进入工作状态

每个人在写作上多有一套自己的习惯,在界面布局上亦如此,比如写作时习惯左侧编辑器,右侧草稿箱,暗黑模式,后台播放器,并打开图床上传系统。

如果你不希望每次都这样操作,可以提前通过设置 Keyboard Maestro,在需要时 一键进入工作状态

除了它,还有 Magnet 可以让你一键对齐窗口,One Switch 提供了更改设置(暗黑模式、夜览、勿扰模式等)的快捷操作,都可以在细微处提升你的使用体验,使你更快进入专注状态。

另外,大部分编辑器都有专注模式。

关于写作的几条建议

聊完了写作流程和工具,还是免不了讨论一些形而上的东西。

写作心态:维持热情,降低预期

写作遭遇滑铁卢是常态,难免会遇到讽刺或者说成就感不足。比如我写公众号到现在,粉丝增长遇到瓶颈,至今没有突破 1k 大关,这让我几次萌生了想要放弃的想法。但是,每当我的文章被转发、被粉丝期待着,一种成就感又油然而生,减少无所事事的不安,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这些收益更多是无形和长期的。

我觉得这还是心态问题,不妨反问自己,是不是对写作这件事能带来的东西预期太高了。如果不能有效提高收获,那么降低预期是维持热情不错的方法。

工具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同工具在写作中所起的作用也完全不同,比如手机更倾向于灵感记录与信息收集,电脑则更适合正文写作。

但工具不是写作的全部,甚至不是重要的部分。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作家,有的只靠纸和笔都创造出了不朽的作品,如今的我们坐拥这么多工具,更当自强,而非将没有合适的工具作为自己停滞不前的理由。我身边也有不少人,「从一而终」地使用 Word,最终的写作成品并不差。

无论是否使用工具,使用何种工具,都是个人选择,而没有高下之分,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即可,切莫被工具所绑架。

永远处在一个中长期的写作项目中

虽然选题并不难得,但我们并不总是有选题可写,一段时间停止写作或写作较少不仅手会生,人也会变懒。

因此,我建议制定一个稍微长期的目标,最好不是一两个礼拜可以完成的,这样一来,你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阶段,围绕着一个主题有意识地持续输出。比如我每个月例行的「月度总结」和正在做的 Notion 项目,它们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磁体,把每天的价值信息都吸引到这里,同时还有我的专注力。关于长期项目的推进,有一个小技巧——置顶,将该项目在编辑器中置顶,对于激发写作的积极性很有帮助。

最后的话

以上流程是我个人在这两年的写作中的实践总结,在写作流的完善过程中,曹将的公众号 与 Louiscard 的《高效信息管理术》使我受益良多。

纸上谈兵了将近一万字,最后我想说,最好的方法永远都是马上拿起笔来写。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提高写作的效率,提升写作获得的正反馈,从写作中寻找到意义。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寻找更多写作贴士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