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在第十一场「和派聊聊」Matrix 作者群讨论活动中,作者们各自分享了他们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积攒下来的经验和走过的弯路,机器人为大家整理了讨论中的精选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 大家也可以到「和派聊聊」讨论文章 的评论区中留下你在外语学习这个话题上的经历和看法,参与到同一话题的讨论中,更有机会获得我们送出的滴墨书摘兑换码。

Roy

🔗 查看该作者的更多作品

 我觉得说到学英语就是背单词这一定是关于英语学习的最大误区/弯路了。

想想我们从小到大是怎么学语文的?一定不是以背词汇、学语法为主,而是以读文章、写作文、探索文字之下表达的意思为主。一定不是听、说、读、写分别攻坚,而是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

所以背单词很无聊,但是努力增加使用场景,聚焦于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交互就有趣了。到目前我探索到的场景有:

  1. 资讯阅读中关注内容,以不区分语言为目标。我之前因为做程序员,不得不阅读很多技术文档,现在更要阅读很多科研论文,这些场景保证了每天的阅读量。久了之后已经不再抵触看英文,几乎达到了跟母体一样的熟练度。现在查找资料时我不会刻意找中文版甚至会优先找英文版(这里的原则其实是原文优先),平时阅读的资讯也不对语言做区分,是什么就看什么。
  2. 有空阅读英文文学。几年前我还闲的时候,找来了将近十本阿婆的侦探小说原文来读,效果拔群。首先是侦探小说作为我颇感兴趣的一类通俗文学,保证了趣味性,较容易坚持。如果不喜欢侦探,也推荐找自身感兴趣的类别。其次阿婆的语言既通俗流畅,又不乏一些地道成语,堪称西方白居易了。特别推荐一段时间里只看某一个作者的书。
  3. 电影看英文字幕的。同样效果拔群。我通常会去国外网站下载没字幕的感兴趣的电影,然后找英文原版字幕(不会有自带原文字幕的电影的!!)挂上看。一开始的时候几乎每句话都要暂停查词,坚持下来就好了。现在剧情流的电影几乎不用暂停,超级英雄电影我连字幕都懒得找反正就是打打打。
  4. 用英文写作。这方面可以一点一点上。比如我作为程序员,首先是要求自己程序里不要有中文(因为 python2 处理不方便!),这包括用英文写注释,再后来要求自己用英文写文档,接着就是用英文写技术博客,接着就是用英文写一切。大家可以结合自己工作特点一点一点来,我过渡了有多年了。这里推荐 Grammarly,用免费版就够了。
  5. 除此之外,我还每天打卡扇贝。最初是用扇贝全家桶,但是每天花的时间就太多了,而且按前面所说,我的阅读量和写作都是有保证的,于是最后精简到听力和炼句了,另外每天打卡后有一个成语我也会保存下来加入 Anki。就好像我们上学时学语文一样,好的句子要记下来。

这是我平常的英语学习方式,英语是一项交流的工具,所以最重要的一是增加使用场景,二是关注语言之下的意义。如果做到这些,单词不需要特别背,因为常用的单词一定会反复出现的。

TP

🔗 查看该作者的更多作品

我中学六年是在外语特色学校学习的,在外语学习方面,我个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一个字「用」。无论是什么语言,只有将它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才能有快速的提升。

个人而言,我「用」英语的机会主要有:

  1. 浏览英语网站、听英语播客:科技界的许多第一手资料都是出自英文网站,因此在了解相关资料的时候,不得不用英语去获取信息。对于不懂的单词,及时查阅字典。如果英语听力不太好的朋友,可以先以 0.5 倍速聆听英语播客,一集播客多听几遍。甚至可以将其作为工作、学习的背景音,让自己置身英语氛围中。
  2. 义务翻译:我经常浏览 iFixit 社区,许多文章并没有中文版。iFixit 官方提供了翻译的入口,任何人都可以提交自己的翻译作品,以供不同语言的读者浏览。我常做的翻译流程是先将文章的内容通读一遍,将要点标出来,再用中文润色一遍。这么做的好处就是不容易产生机译或逐字翻译的生硬感。其次,许多国外独立开发者都有在自己的 App 中留下联系方式,你也可以像我一样给开发者发邮件申请帮助翻译。(比如我就帮助翻译了 Memento 🌚)
iFixit 的官方翻译入口

如果实在找不到用英语的机会,观看无字幕的原声电影、美剧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观看的同时,你也可以尝试学他们的说话方式,对英语学习也有提升。

Bravo Ciao

🔗 查看该作者的更多作品

以前老师教过如果一个单词不懂,不要查英中字典,查英英的能学习到句法、提升语感,但这个方法在前期词汇量低的时候不太有可操作性、挫败感太强,为了查一个单词可能还需要另查5个单词。

但是用浅显一点的词汇去解释复杂词汇,或者解释某个现象是个很好的习惯,因为用简单清晰的语言去和人解释事情更难做好,这样锻炼的不仅是语言能力,还有思维习惯,在这个过程里面要把事情发生的步骤弄明白,很容易暴露出来自己原本以为懂了的地方其实没懂。

Didier903

🔗 查看该作者的更多作品

说起外语学习,我觉得发音在开始学习的阶段很重要。学习外语的发音就和我们小时候学拼音一样,音对了才能说得正确,才能听得明白。

其次是词汇量。大家在学英语的时候十分推崇词汇量,认为词汇量大就能读懂文章。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词汇量对阅读确实有一部分影响,但并非是唯一因素。我们小时候学汉字也不是每天背字典,而是通过阅读和听说的方式在积累。我个人偏好通过阅读和听来积累词汇,优点是见过的单词会记得很牢,缺点是阅读量不够的话可能词汇量偏小。

除了自身因素,一位好的老师也很重要,这是我在法盟补课时的真实感受。我本科学的法语,学校老师偏重于细节,上课一句句带着我们学,讲课就是在讲词汇,我学了三年也没觉得自己学了什么。法盟的老师则是强调方法,从大的方面统筹,掌握了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平常在学校不懂的东西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就是一位好老师的作用。

Stevapple

🔗 查看该作者的更多作品

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提的小建议:

  1. 检验词汇背诵成果还是互查最有效,乱序默写其次,顺序默写或者词汇默写本敌不过一般人并不充分的毅力;
  2. 不一定是要外语,比如文言文和英语的很多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语法现象就很类似,但现代汉语里并不常有,不失为辅助手段;
  3. 一本好的语法书 很 很 很 重要,以及很多人外语语法学得比中文好。

Harvey Janson

🔗 查看该作者的更多作品

高中的时候拿剑桥的一个什么鬼测试考过一次期中,感觉被侮辱了,就开始抄词典,抄着抄着发现没意义就不抄了,结果这成了我唯一认真学语言的时期……

之后就全凭感觉在学了。感觉学语言需要的是形成一个很玄的「惯性」,之后就能顺其自然。后来上大学,二外从德语跳到日语,又顺便学了希伯来语,感觉语言学习的难度本质上还是和与母语的相似程度成反比。但总而言之,再也没有那么认真地学过了。

要说窍门的话,第一,学习用的难度适当高于自己目前的水平。我蹭日语课的时候,标日初上没看过,直接蹭初下,但两个礼拜就追上了(前提是我之前可以默写五十音了,虽然这是一个挺低的标准)。

第二就是能遵循教材则遵循教材,能遵循课堂则遵循课堂。duolingo 这种也在用,但感觉打基础还是不能靠 duolingo,毕竟他不会解释基本的语法现象,就是靠强背来强化记忆。虽然这样是人类语言学期的策略,但成年人(或者年龄上去的人)还是应当在得知规律的基础上再学习,先有骨架,再填充血肉。

Heeeron

🔗 查看该作者的更多作品

  1. 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和掌握程度成正比,方法不是特别重要
  2. 我也曾经笃信不以考试为目的学习外语,但是自由学习往往打脸,成效很低。相反 GMAT 是我考的最值的一场考试,收获非常大
  3. 好的老师非常重要,师父领进门
  4. 双语字幕很有用,能快速记住一些单词或者习语,并且掌握运用的场景
  5. 从我学习的英语的经历来看,“正音”非常重要,包括最基本的音标,比较复杂的连读、弱读(旗帜鲜明的反对发音无用论,掌握正确的发音受益无穷),会说才会听。口语听力双提升。---> 推荐「剑桥语音在用:高级」。个人觉得比那个「Amerian Accent Training」更适合初学者。尽管是英式发音,但是并不影响迁移到其他口音。最精华的部分就是连读、弱读的规律总结。
  6. 学日语的时候会反复咀嚼新编日语,用默写的形式背单词,用费曼学习法来学教材,虽然耗时,但是基础扎实(N2 以满分为目标,因为真的每一个考点都无比常用)。

Ghin Yang

🔗 查看该作者的更多作品

在我看来,外语学习本来就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确你学习的目标。我的外语学习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由于我对文化的热爱,我会去以了解一个国家/民族为目的去学习一门外语,相比之下我更乐意与将其称为对语言文化的学习。当我有了这么一个目的,我会去体会这种语言的表述特点,就像日语和俄语对人的称呼大相径庭一样。所以我的语言学习是偏感性的,在有了初步能力之后我更乐意与去接触那种语言的文学。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我的目标是感受文化,所以文化是大于语言本身的。对文化不了解,再了解语法也没什么用。我认为学语言是要和 native speaker 一样可以做到感同身受,不然别人的话对你来说也只是 make sense 而非 emotional 的一个东西。

在这过程中,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词汇量是决定阅读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懂了词汇,阅读就不是什么难事,在对句意的猜测中反而可以获得更进一步的体验。a

思维混乱地扯了这么些,我想说的就是:我将语言学习视作一种对文化的了解,文化大于语言本身。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 Unsplash。

想要参与 Matrix 作者群和作者们一起讨论?申请成为 Matrix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