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控制消费、增加储蓄时,常常会有人说「我还是更希望享受当下,满足当下的需求」。

但是限制消费一定等于减弱幸福感吗?我觉得其实不会,相反,有计划的消费反而能提升幸福感。这个幸福感的提升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 提高单位消费的效率
  • 高储蓄带来心理上的正面暗示
  • 财务稳定改善生活的波动

可能有朋友会觉得储蓄带来的幸福感提升太间接了,所以今天不谈储蓄和投资对于生活的改善,单单从消费的角度考虑。

本文是鼓励有计划的、理性的消费,而不是倡导激进的完全不消费。而且事实证明,过于激进地控制消费是很容易导致报复性“反弹”的,所以并不可取。

消费到幸福感的传导

首先,消费确实可以实打实地产生幸福感,这个是没什么争议的。我也不是想要劝大家不消费,而是希望能够把从消费到幸福感的传导过程效率最大化。对于购物和幸福感,最有效的衡量方法就是「单位消费的幸福感产出」。

我的观点可能和普遍的看法相反,我个人认为,对消费进行有效的规划和限制,是可以有效提高消费幸福感的:

  • 有限的预算会促使我们优先考虑最需要、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想到什么立刻就买。这会提升单位消费的利用率。
  • 因为消费有限,我们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发挥已有物品的更多用途,每笔消费产生的幸福感更持久。
  • 用更便宜的价格实现了和高价产品一样的功能,幸福感至少翻倍。而且真正适合自己的好东西,往往其实都不贵。

提高每笔消费的利用率

如果消费没有计划,想到什么东西立刻下单,就会常常需要买什么重要物品的时候却没有钱了。最后真正需要的东西一拖再拖,而买下的东西没多久就又被束之高阁。

一笔成功的消费是可以持续产生幸福感的。每天使用所购物品时都会有种暗爽的感觉,而且很久也不会腻歪。

而有计划的消费可以帮我们提高成功消费的几率。因为预算有限,容错率较低,会倒逼我们消费前仔细做好功课。

优先购买最必需的东西

这个优先不仅体现在购物的先后顺序上,还体现在资金的分配上。最理想的情况是,不买没用的东西,省下的钱买最好的必需品

如何判断是否必需?我的标准是会每周使用,并且预期使用寿命 5 年以上。

如何判断「最好」?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而且往往不是最贵的。好东西不一定要多花钱,稍微花点时间,多研究一下评测还是比较有必要的。

不论是「必需」还是「最好」,其实都和高消费不搭边。根据德国的一家专业评测机构 test.de 的报告,证明评测冠军很少是最贵的产品。(每次必需消费前,我都会花 3~5 欧元买一份评测机构 test.de 的评测,几乎从来没让我失望过。👇 贴一张报告的截图,相当详细。这类机构虽然国内还比较少,但是前景还是相当明朗的。)

test.de 评测截图,博朗的入门款 3 系剃须刀评分完全不输顶级版,价钱却差了好几倍。
test.de 评测截图,博朗的入门款 3 系剃须刀评分完全不输顶级版,价钱却差了好几倍。

理性消费的行动清单

可能是因为我和领导都是理工科出身,所以我们总是把理性和收益最大化放在第一位,希望一笔消费能够获得最大的幸福感产出。这是我平时使用的一些 Tipps:

  • 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财目标明确消费预算。
  • 平时注意收集自己的愿望清单,想到要买什么东西,优先放进清单里,而不是直接下单。
  • 消费前根据需要或者想要的优先级来排序愿望清单。
  • 事先研究评测,做功课,必要的时候可以买一下专业评测。
  • 相互送礼物,如果选得好,幸福感翻倍加成很容易,这也是我最近才学会的新技能😳。(不过送不好,也可能掉沟里😫)

专门提一嘴「愿望清单」,清单能够给消费欲望一个沉淀的过程,把真正必需的物品和一时的冲动分开。很多东西几天之后再看清单,就完全没有消费的欲望了。另外我还写过一篇关于 愿望清单的推文,感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一下。

我本人就是从消费大手大脚一路过来的,后来按照一定的方法,从记账、设置预算到设立欲望清单,再到现在实现大约 50~60% 的储蓄率。整个过程其实完全没有感觉到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下降。

做投资不能保证立刻赚钱,但是通过理性消费带来的省钱效应却是立竿见影的,这也是作为工薪阶层最有效的「找钱」方法了。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让你的生活更精彩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