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 iPad 上的学习工具,MarginNote 一定会是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选择。除了最基础的阅读和批注功能,MarginNote 还支持大纲、脑图、学习卡等高阶并且复杂的功能。在 MarginNote 3 for iOS 推出 3 个月后,软件的第 3 个大版本更新终于来到了 Mac 上,并且同样足够胜任学习工具中的全能管家。

为什么 MarginNote 在默默「耕耘」了几年之后才走进大家的视野并且变得热门起来?相比于同类产品,MarginNote 到底有着怎样的优势和特点,让它能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学习工具?本期幕后一起听 MarginNote 的开发者 Min 聊一聊背后的故事。

MarginNote 的开发者 Min

在 MarginNote 之前你已经独立开发过好几款应用,介绍一下你和你的经历吧

做 MarginNote 之前我独立开发的应用程序都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这种 App,我之前一直在做地图相关的应用,比如 2D 和 3D 的地图导航应用,论技术的复杂程度,它们可比现在的 MarginNote 复杂多了。所以你要说和现在做的事情有什么联系,就是看了十年地图,我也一直在想看书要是能像看地图一样就好了,这确实是展现复杂信息的一种有效方式。

还有一点呢,就是从事复杂功能系统的开发经历,对于开发 MarginNote 这种功能复杂的效率应用还是有帮助的,开发单一功能的 App 可能很简单,但是当功能和系统的复杂度上升以后,如何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维护成本就变成了一项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你说 MarginNote 是根据你的需求开发的应用,在市面上已经有不少优秀的学习和阅读工具的情况下,为什么选择了自己重新打造一款这样的工具?

最开始开发 MarginNote 确实是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后来就不是了。最开始的时候,我只是需要一个能将自己的阅读笔记同步到 Evernote 里的工具而已。那个时候 iPad 才刚出来不久,我当时就觉得 iPad 在阅读和学习上有巨大的潜力,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而实际上 iPad 在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多优秀的阅读软件。有人说苹果的 iBooks 不错,但我认为模拟纸书的阅读效果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电子阅读远远不是模拟翻书效果这么简单的事情。当时 iPad 上有一个 ReadMil 稍微能够得上我的需求,但是又不够开放(后来这个 App 被 Dropbox 收购了)。所以开发 MarginNote 谈不上是重新打造工具,就是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合用的工具。

MarginNote 并不是那种一推出就很火的工具,实际上在 MarginNote 为大家所知之前的好几年,它就存在了。MarginNote 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被设计成现在这个样子,而是在一个很小的群体里经过了较长的进化演进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刚开始这个软件只是吸引到了少数学生、教师、神学者的注意,从和这些人的互动当中,我发现了一些我之前并不了解的需求,所以 MarginNote 到这里已经不完全是满足我个人需求做出来的产品了,我没有达到这群人那样的学习水平高度,但他们的价值观是我高度认同的,他们也是我欣赏的人,所以我愿意为了满足他们的使用场景来改进这个工具。

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热情地参与反馈也变相地为 MarginNote 提供了基本的训练样本,训练了这个软件,把他们自己的学习流程通过非常细节的功能改进固化到了这个软件里,这也算是我从他们那里获得的馈赠吧。

MarginNote 支持大纲、脑图、学习卡等,功能非常强大,你觉得 MarginNote 相比同类的 PDF Expert、LiquidText 等应用核心优势在哪里?

我觉得就这两款软件而言,MarginNote 和 PDF Expert 在形态、本质和定位上差距都很大,和 Liquid Text 在软件形态上倒是有很多相似点,在国外也经常被人拿来比较。但 MarginNote 和 Liquid Text 之间的本质还是不同的,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定位不一样。

首先说 MarginNote 的本质。MarginNote 的本质就是笔记和文档的分离耦合结构,基于一个简单的数据结构,让每条笔记都带上一条文档的地址(就像URL一样),所以 MarginNote 中的笔记不像 PDF Expert 这类类的 PDF 软件那样把笔记存储在 PDF 文档里,它的笔记和文档是独立但是链接的关系。MarginNote 一开始就基于这一特质,并且后来所有功能都是围绕这一特质发展出来的,页边、脑图、大纲、卡片,无论笔记转变成什么形态,数据结构只有一个,所以 MarginNote 可以不需要任何数据转换就在这几种学习形态间无缝进行切换。

MarginNote 中的笔记和大纲

再来对比 MarginNote 和 Liquid Text,应该说它们在功能上有很多相似的点,比如我们都可以把文档打碎重组,再导出。Liquid Text 的核心基础在我看来是一个基于文本的核心交互,它认为文本是可以像液体那样被随意分解和融合,就像软件名字暗示的那样,它也确实是把交互体验做到了像液体那样顺滑,很酷,所以 Liquid Text 能做到那些功能。虽然 MarginNote 里也可以变通地做到这些事情,但 Liquid Text 的交互体验毫无疑问是更棒的,这是它的核心特质。

Liquid Text 的交互很有特点

那么 MarginNote 的核心优势是什么?这个我觉得要分场景来谈。

如果用户就是要在 PDF 上做标注、修改文档,PDF Expert 很完美,我想不出他一定要用 MarginNote 的理由,PDF Expert 的很多专业功能 MarginNote 都没有。如果用户就是要阅读文档、分析文本,Liquid Text 的体验已经像液体那样顺滑,我也想不出 MarginNote 可以胜出的必然优势。

但是 MarginNote 还是在学生,研究者,律师群体里获得了坚定的用户群,我个人觉得是因为这些人的使用场景对整体效率是有很高要求的:无论你是想成为一个学霸,还是想搞定一个很难的课题、或者是一个棘手的案子,你想获得足够深度的输出就必须先把知识内化,所谓内化就是不能停留在只是「知道」、「理解」这种水准,而是要把知识融入你的深层神经网络里。

这种融化知识的过程并不是理想化地通过一步一步像流水线似的工作完成,你可能需要不断的、间隔的重复和回溯才能真正实现神经网络内化。MarginNote 的核心优势恰恰就在回溯这一步体现出来了。就像上面说的,这款软件的核心是一个文档笔记的链接数据结构,这个数据结构可以把学习的各个阶段无缝地链接起来,而且它还是开放的,除了 MarginNote 内置的众多学习工具外,你还可以用它和更多专业的脑图、大纲、学习卡以及研究工具结合。即使你的学习步骤已经到了需要使用 MarginNote 之外的其它学习工具,你还是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 MarginNote 一键回到起点(文档)或者是其它步骤,这才是 MarginNote 独特的地方。

MarginNote 是以提升学习整体效率为目标设计的软件,整体效率的提升不是一个单点提升,而是需要用最终输出去衡量,比如通过考试就是很简单的衡量标准。MarginNote 在这方面有非常多的成功案例,前不久有一位参与过内测的德国用户就发来消息说他终于考过了律师证,并表示能走完这个艰苦的过程完全是因为有 MarginNote 的帮助。

而 Liquid Text 呢,核心交互非常出色,但是这个优势在某些方面也限制了它的场景延展,比如延展到桌面和手机平台、比如开放性、比如与其它工具和流程的整合能力,也许是对交互一致性的追求限制了它在前述这些使用场景的推进速度,所以说一款软件的优劣要结合具体的场景来讲。

MarginNote 功能和复杂程度如此之高,你是一个人还是有团队在开发 MarginNote?

MarginNote 的功能复杂程度确实很高,但正如前面提到的,它并不是一个设计团队坐在房间里封闭一个月设计成这么复杂的样子,它是在一个足够长的时间里进化到现在的复杂程度,构成这个进化环境的所有关键用户,都可以被认为参与了 MarginNote 的设计。MarginNote 的核心用户群里真的有很多很厉害的用户,比如有很多国内外的 study hacker、教授,甚至还有著名的经济学家等。是他们持续不断长期的参与以及对 MarginNote 的训练,使这款软件能够适应更多要求高效率的学习场景。我个人是进化论的坚定支持者,我相信「复杂」不是被设计和创造出来的,而是进化出来的,每一步都应该是顺应自然的。

不过 MarginNote 长期的演进过程确实重功能而轻交互,软件不断提高的复杂度导致了很多易用性的问题。所以开发 MarginNote 3 时,我开始和设计师 Sam 合作一起对软件的 UI 以及结构做了较大的改造。Sam 是前阿里交互设计师,也是 MarginNote 的用户,非常热爱学习和研究学习工具,将 MarginNote 3 改造成文档、学习复习三个分区的设想正是 Sam 提出来的。

目前来看这个改进还是很成功的,因为我们要在高效率用户的效率和初级用户的认知负担上做一个取舍,这个设计相对来说兼顾了这两个需求,把学习不同阶段的场景隔离开了,使得文档阅读轻松了很多,同时又能兼顾主题阅读时的效率。

MarginNote 3 上线后收到了不少用户反馈和建议,比如支持更多的同步服务等,能不能透露一下有哪些功能是 MarginNote 接下来会支持的?会支持 Windows 等更多平台吗?

我们确实准备改进同步服务,这很关键。至于 Windows 版本,可能暂时不会考虑,虽然这个需求在用户中呼声很高。我们这几年也收到过很多用户写长信要求开发 Windows 版本,但这是个取舍,我个人还是更关注到如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这一方面,MarginNote 虽然做了些工作,但获得的真实案例越多,就越看到这方面还是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短期来说我们会对搜索、字典、研究和复习功能做比较多的改进。

你如何判断来自用户的需求是否要去实现?

首先我们很关注这个需求的来源场景是什么,需求背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是否存在替代解决方案?总之,我们得问很多为什么,才能找到问题的实质,找到正确的问题,才能有正确的解决方案。

很多用户喜欢一上来就说「我希望实现某某功能」,他实际上可能确实有某个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判断只要实现要求的功能就可以解决问题。他当然无法判断实现这个功能会对你的系统造成什么影响,这个时候,就需要问清楚他背后的问题,还要进一步追问产生这个问题的场景根源是什么。我觉得温伯格的那本小书《你的灯还亮着吗》算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本书了,搞清楚问题是什么太重要了。

你会在哪些场景下使用 MarginNote,分享一下你在用 MarginNote 时的方法和思路吧

就我来说,现在肯定是不需要参加考试或者研究工作了,所以最常用到的就是主题阅读这个场景,因为我个人看小说类的书不多,还是比较喜欢看一些知识类书籍。看这类书籍一开始你肯定要跟随作者的思路,先读懂,按照目录理出一个作者的逻辑顺序出来;第二步就是一定要提出自己的问题,用问题重新映射知识,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但是提出一个好的问题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所以我习惯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去演进它,这时候就会用到脑图,可能一开始的问题通常都非常愚蠢并且是错误的问题,这都没有关系,主要是要能够快速迭代你的问题,恰恰在这个过程中会让你对问题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后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

在这个过程中,沿着你自己提出的问题链,你会不断地向这个主题引入新的材料(文档,网页),通过笔记和脑图把这些材料链接起来,直到最后建立一个正确问题的同时又完善了所有的逻辑材料链条。这样一个过程在 MarginNote 中去做的好处就在于,你可以在不断地回溯、修改、演进的同时时刻保持材料链,这样实际上加快了你佐证自己思路的效率。

除了 MarginNote,你还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哪些应用和工具?向我们介绍一下你的阅读和学习流程吧

关于阅读和学习的流程上面算是回答过了。至于应用和工具方面,你看 MarginNote 导出功能里支持的那些工具,基本上就是我经常会用到的工具。

MarginNote 支持的导出工具

MarginNote 几乎能实现所有能用纸笔完成的阅读和批注功能,你会完全用 MarginNote 等电子工具代替纸笔进行记录和学习吗?如果不会,纸笔在你的学习流程中起到哪些作用?

我基本不太动笔了,因为写字难看,还是电子书写让我有成就感。但我仍然爱看纸书,也喜欢在纸上画草图,我觉得这更多是习惯,这种习惯已经传承千年了,当然不会消失,还会继续传承。但是我们也已经看到了电子工具在塑造新习惯方面的巨大潜力,比如微信和微博,所以习惯不是问题,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来说。

电子工具会一点点地蚕食掉纸笔的每一个使用场景,并不是因为它几乎能实现纸笔能完成的所有功能,这不是关键,关键是能做纸笔做不到的事情,并彻底帮助你提升效率。

推荐几本你最近在看的书吧,你会在哪些平台找书和看书?

最近看书的时间不多了,只有一本《清教徒的礼物》在看,找书的话会比较关注豆瓣和他人的推荐。

除了看书,你还有哪些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我们分享一下吧

没有什么特别的渠道,就是经常刷一些关注的人发的内容,然后想到了问题,就用 Google 和 Wiki 去找答案。

在少数派正版软件商城购买 MarginNote 3

MarginNote 3 for macOS 现已发布,在 少数派正版软件 你可以 ¥99 的价格订阅一年期的服务,同时你也可以 ¥280 的原价买断 MarginNote 3 for macOS。

Marginnote 3 - 一款会重塑学习方式的阅读笔记工具

99 元一年 / 280 元买断

少数派正版软件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阅读更多 幕后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