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那些能独当一面的应用。
1Password 是密码和私密文件的管家,里面藏着我所有「不可示人」的隐私;MoneyWiz 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地,记录一切和钱有关的事物;如果想知道我目前在做什么,看看我的 OmniFocus ,你就会一清二楚。
这些应用的价值不在于一两个新奇的特性,而是结合使用场景,用一系列功能实现我真正想要达成的目标。1Password 关注的是如何兼顾密码的安全与便利,OmniFocus 希望将用户的大脑从零碎的琐事中解脱出来。而最近刚刚双版本更新到第三代的阅读和学习工具 MarginNote 则让我能高效地从学习资料中获取知识,把书本「吃透」。
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吃透 MarginNote 的 3 种模式:文档、学习、复习。
文档模式:用卡片「把书读薄」
每当我开始读一篇论文时,脑中就会下定「一口气读完」的信念,但是往往读到一半,要么直接被其他事情吸引开,要么早就从理解变成认字,完全没有跟上作者的思路。况且,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拿到一篇新的论文,这样的情节就会重复一次。
看来是我在阅读方法上出了问题。面对一篇文章,特别是涉及到专业知识的论文,我对文章内的知识结构一无所知。如果想着从头到尾顺着一口气读下来,如同黑夜泛舟,很难一下子就找到正确的知识路径。
联想到高中语文和英语考试中的阅读,老师都强调先泛读文章,抓住重点,而不是纠结个别字句。于是我也试着「把书读薄」,用 MarginNote 的文档模式找出重要知识点。
用高光和下划线挑出知识点
在文档模式下,高亮文字和下划线是我最常用挑出重要知识点的工具。
MarginNote 3 将这两个动作合并在了一起,选择「文本摘录」功能勾选文字后,会弹出工具条方便调整颜色和样式,可以方便地随时选用高亮和下划线。对于论文中的公式或者插图这些不方便用下划线的内容,则用「划框摘录」功能框选出来。
添加高光与下划线
MarginNote 给了用户很大的自由度,这样造成了极易造成不同颜色、工具的混用,最后屏幕上花花绿绿的一片,反倒让我找不到重点。所以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些使用规则:
- 高亮仅用在关键词上,而勾选句子则使用用下划线;
- 高亮只用黄色,下划线只用红色和蓝色;
- 红色下划线用于重要内容,例如定义、总结性的句子;
- 蓝色下划线用于辅助学习的标示,例如一段内容的标题、自己存在疑问的内容。
划框与添加标签
除了颜色,MarginNote 还可以给每个卡片加上标签,方便进行整理和日后筛选。不过因为颜色更直观,我对标签的使用非常谨慎,仅仅用来标出某类用颜色不好表达的内容。例如用划框划出的公式,某个特定主题的插图。
方便阅读的工具
用摘录和批注工具划出来的每条内容,都会以笔记的形式在笔记列表的呈现出来,就像在纸质文档旁边留白处做的笔记一样。不过比纸质文档更先进的是,MarginNote 有一项「嵌入目录中查看笔记」1 ,将卡片按照内容的位置放在文档大纲中显示。这样卡片的大致内容,在文章结构中的位置,便一目了然。
在文档模式下,「裁边」功能也非常实用。老师上课的 PPT 是非常有用的学习资料,但在设计 PPT 时往往两边会留下宽大的留白,使用「裁边」工具就可以去掉 PPT 上没有的留白,让屏幕显示更多文字内容。
裁掉文档边框
经过一轮泛读,一篇文档就转化成了一条条笔记。一般的 PDF 阅读都能完成这一步,但 MarginNote 显然考虑地更多。数位学者花费几个月写就的论文不可能一次泛读就能完全理解,而且划重点做笔记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要想进一步消化文章的知识,就要转到「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用思维导图「把书读厚」
学习模式的核心不在于读,而是想。
编辑笔记卡片
通过摘录与批注划出了笔记,在导图中会以卡片的形式呈现。但此时它还只是未经仔细研读的原句。我首先想的是:这张卡片里要包含哪些信息?
如果一个卡片视为一个知识点,那就必须包含标题、重点、自己的理解。标题是卡片的核心词,重点是需要着重记忆和理解的内容,再加上自己的补充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在 MarginNote 中恰好有工具一一对应。
添加标题与重点
在思维导图点击卡片,右侧的文档窗口就会自动跳到对应的位置。在笔记卡片被选定的情况下保持在「选择」工具,划出卡片内的词句就会弹出工具条,可以选择将选定的词句设为标题或者重点,或者加为批注。如果想给笔记卡片添加上其他内容,点击左上方工具条中的「编辑笔记卡片」内容即进入编辑界面。可以给笔记添加手写笔记、录音和图片批注。
卡片的编辑界面
经过编辑笔记卡片这样一步,不仅加深了我对笔记的理解,也让它的内容层次显得更分明。视线先被标题吸引,再看到虚线勾出的重点,最后落在批注上。
理解单个知识点是不够的,如果想真正弄懂作者的思路,就必须用思维导图梳理出文章的知识框架。而这一直是 MarginNote 的拿手好戏。
整理思维导图
弄懂一张纸笔记卡片后,我要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这些卡片之间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想串联所有的笔记卡片,就必须弄懂全文的知识结构,而通过整理思维导图,就可以梳理作者行文的结构。而对于专业性的文章,通常有两种常见的文章结构:总分结构和树状结构。
如果是学习一门课程,树状结构是最常的结构。一门课被分成多个小的分支内容,每个分支下再分成多个知识点。在 Margonnote 中创建笔记卡片时,就可以选择「+ 添加到脑图」,当然也可以在摘录设置中选择「自动添加到脑图」。
组织卡片
卡片添加之后,和在其他思维导图中一样,通过拖拽就可以整理卡片。我要做的,就是按照文章的内容逻辑,将卡片整理成有序的树状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又从局部(笔记卡片)到整体(思维导图)从另一个维度去理解文章。
根据课程的进度,可能每周都有新的讲义添加。MarginNote 的思维导图笔记本可以添加多个文档,其中的卡片都会显示在同一个思维导图中。这样我可以在学期开始对为每门课创建一个导图笔记本,日后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一门课唯一的思维导图。
在整理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已有的卡片中没有合适作为标题和关键节点的笔记,此时可以点击思维导图中的添加,手动添加一些卡片。
合并卡片
另一种常见的需求是将卡片合并,例如某个专业概念的定义和举例为分为两张卡片,在思维导图中其实更适合将它们视作一张卡片。进入「选择」模式,选择多张卡片后选择「合并」即可得到一张完整的卡片。
总分结构就是围绕主题,将不同的相关内容一次罗列。以最近迈克尔 · 阿蒂亚爵士对黎曼猜想的证明论文为例,章节 1 是论文固有的对课题的介绍,章节 2 回顾和解释了黎曼猜想,章节 3 证明黎曼猜想,章节 4 解释证明,最后一章则是总结。
对于这样结构的文章,可能会在每章节中都有不少笔记卡片,但彼此不算是递进的关系。如果按照树状导图去整理,会发现每一级都平铺了数量众多的卡片,最后的效果可能并不如人意。
重组卡片
MarginNote 中提供了「重组」功能,选择多张卡片使用重组,就会将卡片放置在一个半透明的选框中,好似他们被归置在某个区域中,可以视作一个集体。对于总分结构的文章,将主题相似的卡片重组成一个单独的组,再将多个组或卡片混合成树状结构的导图,效果比直接用导图好得多。
大纲
最后不得不提学习模式中的大纲功能。一开始使用时我觉得在有思维导图的情况下,再显示大纲有些多此一举,但是实际使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大纲的真正用途。一份几十页的文档可能会产生近百张笔记卡片,此时不论是在导图去找,还是在文档中搜索,都不能非常快的找到笔记卡片。而使用大纲栏中的搜索,可以最快地定位卡片。
通过编辑卡片和整理导图两步,原本孤立的笔记卡片被丰富成了知识点,进而构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复习模式:不要想,就是背!
当一份文档经过对重点内容的筛选、丰富和梳理之后,其实就应该吃透了文档知识的十之七八。剩下要做的,就是为准备考试而进行的记忆了。
在 MarginNote 中划选或者编辑笔记卡片时,随时可以选择将卡片「添加到复习」。根据考试的要求,创建不同的卡片组。
在复习的过程中,第一遍肯定是完全回答不出答案的。我通常会在卡片、脑图、和文档中来回切换,在脑图中理解它所处的位置,在文档中理解上下文,再在卡片界面背知识点。
复习界面
其实在记忆卡片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并不用完全按照文档中的内容来背,只需抓住关键词即可。填空卡片就可以用于这种场景。在工具栏中选中填空,将卡片中的关键词抹去,在复习时关键词就不会显示出来,方便我在带有一些提醒信息的条件下记忆卡片。
而到了真正的复习卡片阶段,再多的技巧和工具其实都不如:抓紧时间赶紧背!
MarginNote 是一款什么样的工具?
在 MarginNote Pro for iPad 的体验文章 中,我曾经这样定义 MarginNote:
MarginNote Pro 的外壳是 PDF 阅读器和笔记应用,内核则是串联了批注、思维导图和记忆卡等学习方法,来帮助你将书本「吃透」的工具。
在 MarinNote 3 中,通过将原有的功能重新梳理,呈现为阅读、学习、复习三个模式,更让「将书本吃透的工具」定位变得清晰。
一款软件如果只是在某些功能上有所突出,很容易就被后来者模仿,并用更新的特性超越。而 MarginNote,已经和我的学习习惯融为一体,不可替代。
在少数派正版软件购买 MarginNote 3 for macOS
MarginNote 3 for macOS 现已发布,在 少数派正版软件 你可以 ¥99 的价格订阅一年期的服务,同时你也可以 ¥280 的原价买断 MarginNote 3 for mac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