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所有购买了《一本来自「过来人」的颈腰保健指南》(以下简称「保健指南」)的读者;尤其是认真阅读以后,根据实践提出疑问甚至质疑的读者。你们的支持与认真,让我除了已有经验,又学习了很多新的知识。

还要感谢少数派编辑部的各位,为本书的发布提供了环境、制作了精致的宣传视频和图片,还帮助我拍摄了书中部分重要的配图。

为什么聊这个话题?

颈腰保健,这样一个养生的话题,貌似和少数派没什么关系,为什么我选择在这里聊呢?事情源于今年端午节前的一天,在日本的 @JailbreakHum 给我打了个电话。

当时他刚写完 Todoist 那本教程,长时间的坐着而且废寝忘食,让他觉得浑身不痛快。结果被专业人士诊断出了高低肩,这让他很警觉,回家后就上网做了些功课,了解了一下情况。高低肩这样的毛病肯定不是三两天就能形成的,而且已经形成了问题,也未必肉眼可以看得出来。

我曾经也因为久坐,身体一塌糊涂,但是通过矫正坐姿、调整作息、合理锻炼,得到了比较好的恢复。我们都认为,正因为少数派的读者们花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在电子设备上,很可能身上也有了病痛;更多的人,则在把自己推往悬崖而不自知。

头疼、脖子疼、背疼、腰疼、胸疼…这些部位的疼痛,背后可能是椎间盘突出、骨刺、骨盆前倾、脊椎侧弯等等疾患。这些让人一听就觉得很严重的问题正越来越多的发生在我们周围,甚至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久坐;而加速问题产生的,就是不正确的坐姿。

正如我在文中所说,这是一个「坐着才有生产力的时代」,久坐几乎不可避免。但是坐对,可以极大程度的延迟甚至避免问题的发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聊这个「养生」的话题。

久病真的能成医?

久病成医,是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当我听到他人在说的时候,往往是带着一些调侃的。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是不能;病的重不重、病的久不久,都和你能不能治病没有关系。这个道理也可以推到其它的领域,是否有专业能力,只取决于是否有持续的学习、研究、实践,而只是体验。

所以有一位朋友提出质疑,他认为像「保健指南」这样的书,应该由专业人士来编写,而不是一个毫无医学背景的人。我回复他的,并不是久病成医这样的话,以下是我的部分回答:

作为一个患者或者准患者,在你想要帮助自己脱离险境的时候,很少有人或书本能系统的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在生病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从人人都会挂在嘴边的《脊椎病防治指南》,到专业的人体、康复书籍,比如《运动解剖学》。尽管我十分有耐心,但这些书籍对解决我遇到的实际问题(疼痛、不适)帮助甚微。

……

经过两年多持续的学习,坚持对自我进行调整和训练,我终于得到了相当大的恢复。不敢说「久病成医」,但也确实有一些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另外,为了行文的严谨我做了大量的功课。一切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理论和实践方式,我都没有提及,即便是听起来很有道理的办法。

P.S. 完整回答可以在答疑汇总篇里找到。

那些我没有提及的

作为指南来说,这本不到 3 万字的小书仅仅指引了一个粗略的方向。最重要的目的,是引起各位读者,对自己当前在工作、学习里的坐姿提高警惕,避免在未来造成痛苦。以此为出发点写作,我不得不放弃大量细节的讲解,甚至有些场景也不在书中单独提出。

比如正确的坐姿,我提到了常见的电脑前、书桌前、玩手机时的坐姿,这些是大部分人都一定会面临的场;另外,因为有不少朋友坐公交、地铁通勤,所以也对这个场景做了覆盖。但是到开车这个场景时,一方面我自己驾驶经验少,另一方面读者里开车的朋友也相对少。所以我没有在书中去谈论,而是在有读者提出疑问时,我在答疑环节谈了我的理解。

另外,健康是整个身体系统的事情,仅仅是保持良好坐姿不能杜绝问题的发生。如果你坐得很端正很漂亮,但是每天都坐十四五个小时(我以前就这样),也一定会出问题的。睡眠、饮食、运动以及很多其它因素都应该被考量,但这些我很难在一本书里全部穷尽。如果读者朋友们有这方面的疑惑,或是想要讨论的,也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或是给我发私信。我一定知无不言。

本书写作的难点

写文章一直是我为数不多的爱好之一,写一本书自己的书,则一直是我不大不小的一个愿望。在我个人的文库里,已经有那么几本开了头的书,内容都是和数字生活直接相关的。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本完结并发布的,会是这本「保健指南」。一本貌似和我、和数字生活、和少数派读者都没什么关系的书。

当然,这本指南对于读者的意义我已经解释了,就不再赘言,我还想聊聊它对于我的意义。平时写一篇应用技巧的文章,或是一篇产品的分析,对我来说难度其实很小。花时间去思考,再花时间写出来,最花时间的可能是给文章配上一些图片,便于读者理解。但是花时间和难度大小没什么关系,最难最有挑战的部分,其实在灵感迸发的时候,就经历了各种思考,然后基本完成了。

而「保健指南」的写作,于我而言又是全新的体验。难点很多,我可以列举几样:

  • 尽管家父是医生,但我自己并没有医学相关的背景。不是资格的问题,而是医学相关的知识不成体系;
  • 包括我自己在内,一般人对疾病的主要感知就是「疼痛」。但可以言说的疼痛并不是疾病的主要部分,所以书中除了疼痛,我尽量用一些耳熟能详的疾病名或是症状来表示;
  • 身体对于痛苦是会尽可能地遗忘的,所以即便痛苦是大家对疾病的主要感知,但如果你不是此刻正在疼痛,在阅读的时候就很难感同身受。对我也是,我写作的时候如果身上某个部位比较疼、不适,我写起来就比较顺利;
  • 另一方面,我身上有比较疼、不适的部位时,又会让我的写作效率降低。
  • ……

写本书要花多少时间?

所以本书的写作过程,是非常非常零散的。最初和 Hum 讨论过写作大纲以后,就时不时地拿出来看看,提醒自己要抓住最重要的部分。但每次翻阅资料,包括真正开始敲字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发现了更加重要的方面,需要返回去调整大纲。这样的过程持续了一个月。期间,我的日常工作强度也很大,所以协调时间来写作成了我极大的挑战。

写完这样一本字数不到 3 万字的书,已经可以算是一个小型的写作项目了。我花在各个环节的总时间是 130 小时左右,分别分配在了以下环节:

  • 与编辑讨论,3 小时;
  • 独立思考,5 小时;
  • 书籍、论文、视频资料阅读和收集,30 小时;
  • 样章写作(5000 字),10 小时;
  • 整理各章节使用的素材,10 小时;
  • 写作草稿,30 小时;
  • 最终的写作与编辑,40 小时;
  • 其它时间,无法统计。

这些时间都是实打实坐在书桌前花掉的,分布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因为有事先约定的截止时间,尽管我对每一章节都还有很多不满,也需要如期发布。这对于写作者其实是有好处的,我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进度的压力,我可以无休止的打磨每一个章节。那这本书发布的时间就完全无法预期了,甚至能否发布也未可知。

通过写作看清自己

读者朋友们看过这本书,能有所收获,我会很开心。但是最大的快乐我已经偷偷品尝了,那就是通过这次写作看清了自己:

  • 身体不健康很多年了,一直想整理自己的经历,终于得偿所愿。在第一章,你可以看到我身上有多少的「痛苦」;
  • 业余写作很多年了,总觉得自己可以很快地写完想写的文字。这次写作让我意识到自己诸多的不足,直接表现在我对时间估计的严重不足。原以为每个章节的平均投入时间不会超过 10 小时。事实上,超过了 20 小时;
  • 比起前一点的乐观,我也曾经很矛盾地觉得自己不可能写完一本书,这次经历证明我可以做得到;
  • 过去两个月,也是「猫饼ö」iOS 版上架的头两个月;有特别多的用户反馈需要处理。同时我还肩负 Android 版本的交付任务。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我仍然拿出了这 130 小时写完了全书。如果我没写,这些时间可能就白白溜走了。

其它收获还有不少,请原谅我自己私藏了。如果你也有「写本书」的小小愿望,不要犹豫,现在开始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