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在超过一定年龄后就开始越来越注意自己的健康。比如从无肉不欢到必须有蔬菜;比如从非饮料不可到茶和白开水为首选;比如从时不时去通宵唱歌到早睡早起。
然而在这些健康改变中我发现睡眠对健康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很多人口中常津津乐道的「早起毁一生」也应验了这一点,所以从去年年初开始我就坚持使用 Sleep Cycle 记录睡眠,再到后来买了 Jawbone 的 UP 3,UP 这款 App 也成为了我首屏常驻的应用。
从 Sleep Cycle 到 UP 3 的转变,说明了我潜意识里默认「硬件检测」准确于「软件检测」,由此有了本文的对比评测——用手机 App 记录睡眠到底可不可取?
为了达到有参照物对比的目的,除了 Sleep Cycle 之外,我还同时使用了 Pillow,最终通过折线图分析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
相关阅读:
我想干嘛
我希望通过将数据以折线图形势呈现出来的方式,基于 UP 3 的睡眠数据标准,对比 Sleep Cycle(麦克风与加速度计两种模式)和 Pillow 对睡眠检测的准确度,最终探究软件媲美硬件的可行性。
我同时开启软件(Sleep Cycle 或 Pillow)和硬件(UP 3),进行同样时间的睡眠,最后对比数据结果。
具体一点
在 2015 年 11 月 11 日(确定不是为单身狗准备的特殊节日礼物?)发布的 5.0 版本中,Sleep Cycle 推出了基于麦克风监测之上的「声音分析睡眠追踪」,并声称这是一项拥有专利的技术。所以 Sleep Cycle 就有两种睡眠追踪模式,另一项为传统的「加速度计睡眠追踪」:
- Sleep Cycle 的传统追踪方式,基于通过内置加速度计探测 iPhone 的位移从而测算夜间活动幅度——即,你动了多少。
- Sleep Cycle 新的追踪方式则是基于通过麦克风获取夜间活动所发出的声音——即,你发出了多少声音。
故本次试验实际上有两个部分:
- Sleep Cycle(麦克风)与 Sleep Cycle(加速度计)的准确度对比;
- Sleep Cycle 与 Pillow 的准确度对比。
通过两个 17 晚(总共 34 晚)的睡眠,我得到了以下数据:
- 第一个 17 晚:测试 UP 3 与 Sleep Cycle(加速度计);
- 第二个 17 晚:测试 UP 3、Sleep Cycle(麦克风)与 Pillow。
睡 34 个晚上,收集数据
UP 3 的睡眠数据界面明确给出了清醒、轻度睡眠、深度睡眠和快速动眼睡眠。但其中心异常醒目的百分数仅仅说明了「实际睡眠时长/目标睡眠时长」,故没有参考价值。
Sleep Cycle 的睡眠数据界面仅提供了以百分比形式呈现的睡眠质量,且开发者没有明确给出计算公式,故我直接取其百分数。
Pillow 的睡眠数据界面非常丰富,除了有相对应 UP 3 各项数据的 Awake、Light Sleep、Deep Sleep 和 REM,还有与 Sleep Cycle 一样以百分比形式呈现的睡眠质量。
数据分类
在上文中我提到能获得的所有原始数据有:
- UP 3:清醒、轻度睡眠、深度睡眠和快速动眼睡眠;
- Sleep Cycle:睡眠质量(百分数);
- Pillow:Awake、Light Sleep、Deep Sleep、REM 和睡眠质量(全为百分数)。
数据处理
由于 Sleep Cycle 是以百分数形式呈现,且无明确公式,故为了对比方便我将 UP 3 和 Pillow 都添加了处理数据:(快速动眼睡眠 + 深度睡眠) / 总睡眠,并以百分数形式呈现。
从原理上来说此项处理并不完全科学,但本文的目的并不是以绝对的科学为出发点,而是通过折线图走势的对比探究相对而言的精确。
最终能得到的所有数据如下:
第 1 个 17 天:
第 2 个 17 天:
有了数据,再分析
UP 3 与 Sleep Cycle 的「加速度计」和「麦克风」对比
由于不能同时开启加速度计和麦克风的监测,Sleep Cycle 的 2 项子数据分别是在 1、2 两个 17 天中分别进行的,分开对比:
我将 2 个时间段内的 UP 3 和 Sleep Cycle 的睡眠质量(百分数)分别做成折线图:
- 紫色代表 UP 3,橙色代表 Sleep Cycle;
- 17(1)代表「加速度计」,17(2)代表「麦克风」。
很明显,通过「加速度计」监测的结果多次出现交叉点,而通过「麦克风」监测的整体走势则较为相似。
Pillow 与 Sleep Cycle 的「麦克风」对比
由于 Pillow 的原始数据就为百分比,故我直接将 REM 和 Deep Sleep 相加:
在 Sleep Cycle 内部对比之后,我选出麦克风的数据与 Pillow 进行对比:
- 紫色代表 UP 3,橙色代表 Sleep Cycle,红色代表 Pillow;
- 三项数据都是基于第 2 个 17 天,也就是说我手上带着 UP 3、将 iPhone 同时打开 Sleep Cycle 和 Pillow。
乍一看感觉差别不大,确实,差别不是很大,但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即使 Pillow 在第 2 天与 UP 3 有了相交点,但相比于 Sleep Cycle,Pillow 的整体走势与 UP 3 更为接近,尤其是在第 3 天至第 13 天之间,Sleep Cycle 的上下波动更为明显。
Pillow 进一步分析
由于 Sleep Cycle 的数据仅局限于总睡眠质量(百分数),所以对其的探究也只能止步于此;而上文中也提到了,Pillow 的各分项数据是与 UP 3 一样的,所以我又将 Pillow 的 Awake、Light Sleep、Deep Sleep 和 REM 与相对应 UP 3 的清醒、轻度睡眠、深度睡眠和快速动眼睡眠进行了对比:
由于 Pillow 的数据是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故我将 UP 3 的分钟数转换成了百分数进行对比:
- 紫色代表 UP 3,红色代表 Pillow:
- 清醒(Awake):走势基本一致;
- 轻度睡眠(Light Sleep):前期走势相似,后 4 天波动明显;
- 深度睡眠(Deep Sleep):杂乱无章;
- 快速动眼睡眠(REM):更加杂乱无章。
从清醒与轻度睡眠走势大体一致、而深度睡眠和快速动眼睡眠基本无参考价值来看,我认为 Pillow 睡眠监测的准确度完全是基于轻度睡眠主宰的基础之上(因为在与 UP 3 相对比的过程中采用的「深度睡眠 + 快速动眼睡眠」恰恰就几乎等于轻度睡眠的补角)。简而言之就是:
你夜晚会翻身的那些时间就是你睡眠质量不好的时间,Pillow 将它扣除后,剩下的就是实打实睡眠质量好的时间段。至于「深度睡眠」和「快速动眼睡眠」?别想了,App 是区分不出来的。
结论
- Sleep Cycle 中,麦克风监测比传统监测(加速度计)方法更为准确;
- Pillow 比 Sleep Cycle 略为准确。
因此,App 进行睡眠监测是可行并且有很大可取之处的,它们的原理都是基于通过监测你夜间的身体活动得出你是否处于轻度睡眠,进而得出深度睡眠 + 快速动眼睡眠,倘若你想更进一步区别深度睡眠和快速动眼睡眠,最佳的方式还是购入可穿戴设备。
至于 Sleep Cycle 和 Pillow 的选择:
- Sleep Cycle:免费 + 内购订阅,¥ 12/年,高级版可获得在线备份、睡眠辅助与备注、醒来心情与心率等功能;
- Pillow:免费 + 内购(¥ 30),高级版可获得详细统计图表、3 种小睡模式、睡眠录音播放完整权限等功能。
最后,给出我的建议:如果没有对长期数据趋势查看的需求,免费版的 Pillow 就够了,不仅单日数据丰富且准确度和颜值都很高;至于高级版的选择,就看你是想成为年费会员还是「一次购买终身使用」了。
你可以在 App Store 下载 Sleep Cycle 和 Pi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