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 Store
更多

iSlide 的应用——用形状表达抽象信息

2021/08/15 15:39

本文选自《iSlide 工具升值包》,由于本期《少数派报告》的 PPT 教程提及了 iSlide,所以我们从其工具升值包中选择了一个章节,面向会员们解锁,以帮你更加了解 PPT 的制作流程以及 iSlide 的应用场景。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正式进入「图像化」的阶段,从「图片」这个图像元素开始,谈到它的使用逻辑,也就是区分「传递信息」和「渲染情感」两种不同的使用情境。并搭配「简化─聚焦」的设计原则,来达成「图像化」的目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文字信息,都能以「图片」来做「图像化」。如果你想强调的重点信息,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抽象的逻辑或概念,那我们就得换另一种图像元素了,也就是本篇要谈到的「形状」和「图标」。

为什么我们需要使用「形状」?

让我们先退回「结构化」的阶段,也就是刚完成了文字信息的排版,这时,你可能会发现,这一段的文字信息,并不能用单张或多张图片来置换。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重点信息,都是具体的人事物。

事实上,大多数经过梳理的文字内容,其重点可能更多是放在整体的逻辑架构,或者较为抽象的概念上。如果非得从中撷取一个具体的词汇,硬是用「图片」来呈现,就会显得本末倒置,甚至是图文不符了。

举例来说,在电影领域有个编剧的方法,是由 Syd Field 提出的「电影三幕剧」,其中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铺陈」、「冲突」和「解决」。这边我先将关于「电影三幕剧」的描述,以「结构化」的方式整理好,内容如下图:

当你看完整段「电影三幕剧」的文字描述,很容易就能看出,这三幕在逻辑架构上事先后次序的关系。

这时,你肯定不会想找「图片」来呈现,而是直接在「铺陈」、「冲突」和「解决」这三个关键词,加入指向性的箭头,来呈现它们之间的次序关系。至于原本三个关键词底下的描述,直接口述就可以了。

从上面可以看出,「形状」在幻灯片设计时的作用,就是能更好地展现内容信息的逻辑关系。你不需要阅读完大段的文字,再来分析它隐含的逻辑是并列、包含、层级,或者是递进、循环等,而是第一眼就能先对整体的逻辑框架,有个清楚的认知,再来填补其中的内容细节。

回到「电影三幕剧」这个例子,我们已经用「形状」处理好它的逻辑关系了。但其实「铺陈」、「冲突」和「解决」这三个关键词,还是比较抽象的。如果观众稍微走神,漏听一部分讲者的说明,可能乍看这三个字眼,还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所以,我们可以将这张幻灯片,再搭配「图标」改进一下,这么一来,哪怕你没听到讲述,单单看这一页幻灯片,也能隐约猜到其中的意涵。再搭配听到的那些只字词组,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当你想展示的是内容的逻辑架构,那就使用「形状」;如果想表达关键词的抽象概念,那就使用「图标」。而这两者,都不是「图片」可以做到的。因此,想做好抽象信息的「图像化」,还是得搭配「形状」和「图标」才行。

如何正确地使用「形状」?

现在,我们知道在「图像化」这个阶段,不能一味地将「文字」替换成「图片」,而是需要根据你表达的重点,选择合适的图像素材。那究竟我们该怎么使用「形状」呢?照惯例,我们还是用信息角度来讨论。

使用简洁的颜色和样式

在上一篇文章,谈到「图片」元素的时候,我们说「图片」作为信息载体的特点,在于它丰富的视觉细节,这些细节可以帮我们完成更加直观且细腻的表达,比如:让信息的传递更加精准、让情感的渲染更加饱满。

而「形状」这种图像元素则恰恰相反,它通常只有简单的几何形状或线条,没有太多的视觉细节。因此,当我们以「形状」作为信息载体时,更多的是利用它抽象的特性,来规范(形状)与连结(线条)信息,以更好地传达整体的逻辑关系。

事实上,正是因为「形状」足够简单,才能更直觉地展现宏观的逻辑结构,而不被琐碎的信息所影响。把握这一点,你就能明白为何 PPT 里 SmartArt 的默认样式,那么不受人待见了。因为除了规范与连结,其它颜色、质感、三维效果等的添加,只会增加信息上的噪声而已。

因此,如果我们想使用「形状」元素,那就用最简洁的颜色和样式就好。如此一来,才能回归它的本质,更好地展示内容信息的逻辑关系。

保持风格的一致性

再来我们看到「图标」,从信息强度来说,它是介于「图片」和「形状」两者之间的图像元素,也可以直接看作是用「形状」来对「图片」作简化描摹。这种简化让「图标」在去除细节的同时,也让它能够用来指涉更广泛的抽象概念。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交通号志、男厕女厕的标示、计算机或手机上的UI界面等。

那当我们想使用「图标」的时候,又该注意什么呢?和使用「形状」的原则一样,要避免多余的颜色和样式。此外,使用「图标」还需要特别注意风格的一致性:

  • 单色图标不要和彩色图标混用;
  • 线条型图标不要和色块型图标混搭。

从信息角度来说,道理都是一样的,就是避免过多的噪声干扰,让图像元素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而已。

用好「形状」的三个步骤

谈完「形状」和「图标」的使用原则之后,我们来看看实际制作幻灯片时,可以如何运用上述的思路,一步步来完成「图像化」。

Step1:以「形状」来建构逻辑关系

在我们开始使用「形状」之前,肯定已经先做好「结构化」,也就是梳理完内容信息的逻辑,只不过暂时还是以「文字」为载体来排版而已。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只是把对于逻辑关系的文字描述,代换成简单的「形状」而已。

一般来说,都是以圆形、矩形、圆角矩形作为关键词的节点,依据不同的逻辑关系,分别以线条或箭头来连结。

那在实际操作上,该怎么做呢?以 PPT 来说,如果是相对简单的逻辑关系,直接用PPT的「形状」功能插入几何形状就可以了;如果是相对复杂的逻辑关系,慢慢插入形状可能略嫌繁琐,可以直接在「SmartArt」找合适的逻辑图来呈现。

Step2:以「图标」来表达抽象概念

做完第一步以后,你会得到由关键词和形状所构成的逻辑图。如果关键词本身足够具体清晰,那就可以跳过这一步。但如果关键词本身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那再搭配「图标」的呈现,更有助于观众的理解。

那我们该去哪找合适的「图标」素材呢?

在 PPT 的「插入」选项卡,就能找到 PPT 自带的「图标」来使用。作为微软官方出品的图标库,至少常见类别的图标还是比较齐全的,而且整体的风格一致性也比较好。

如果 365 自带的图标库不够用,你也可以到知名的图标资源网站下载。比如:Noun Projecticonfonticon8 等。不过,由于资源网站的图标素材,往往是由不同设计师制作上传的,在风格造型的细节上,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还是尽量找同一位设计师制作的、成套的图标素材(比如下图 iconfont 首页就有展示同设计师做的一整组图标),或者尽可能挑选风格相近的,以免制造多余的噪声,让画面变得杂乱。

Step3:做好「形状」和「图标」的「简化─聚焦」

做完第二步,其实已经大致完成这一页幻灯片了。不过,很多逻辑图本身是比较复杂的,如果没有适时切换目光焦点,哪怕做了逻辑图,观众也会有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因此,我们还是得再做「简化─聚焦」才行。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形状」和「图标」的「简化─聚焦」呢?还记得第二篇提到的「排版四原则」吗?只要用其中的「重复」和「对比」就可以,也就是做格式的「简化─聚焦」。

在「简化」的部分,我们以「重复」原则,分别统一「形状」和「图标」的格式,比如:缩成同样的大小、将颜色都改成浅灰等,在 PPT 的功能上,也同样是用格式刷、设置默认格式来做。

在「聚焦」的部分,当然就是用「对比」原则突出重点。比如:放大形状和图标、改成鲜明的颜色等。你可以预先将复制好几页相同的幻灯片,在不同页面用这种「聚焦」的手法,来突出你当下讲述的重点。甚至还可以搭配「平滑」切换,做出类似重点轮播的效果。

实战案例

上面所说的三个步骤,就是用「形状」和「图标」来做「图像化」的流程,我们还是用一个简单的案例来看:

这是关于活动方案的幻灯片,已经经过「结构化」的整理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点活动方案中,不同方面的描述。

从逻辑上来说,这三段描述是比较简单的并列关系,所以要用「形状」来替换的程度并不大。我们直接取三个小标题,加个圆角矩形框住,再沿用原本并列的排版就可以。

接着,我们找到符合这三个小标题的图标,替换进圆角矩形之中,原先的文字则作为补述放在底下。

最后,我们调整圆角矩形、图标和文字的格式,先淡化其他两个方面的部分,让观众能一眼看到,当下讲到的部分是「视觉呈现」。

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另外两个部分的页面。如此一来,在讲到不同方面的描述时,只要简单切换页面,就能让观众的焦点随之移动了。

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谈到在「图像化」的阶段,可能还需要「图片」以外的图像元素,来表达逻辑关系和抽象概念,也就是用「形状」和「图标」。

接着,我们进一步谈到,不同的图像元素,因为在视觉细节上的差异,各有不同的使用逻辑。同时,也从信息角度分析出「形状」和「图标」分别该怎么处理,才能避免产生多余的噪声。

最后,我们同样归纳出三步骤:

  1. 先把文字描述中的逻辑关系,以「形状」建构;
  2. 再将其中的抽象概念,以「图标」来表达;
  3. 再辅以「简化─聚焦」原则,更好地引导观众的视线。

以上就是用「形状」和「图标」来完成「图像化」的方法。

现在,我们已经分别处理好文字信息中的具体细节(图片)、逻辑关系(形状)和抽象概念(图标)。而下一篇文章,我们来谈谈最后一个图像元素,也就是该如何用「图表」来分析数据变化。

© 本文内容为少数派独家版权,仅限少数派会员在本平台阅读体验,不得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评论区
全部评论0
成为少数派会员方可评论,立即加入 。若已是少数派会员,点击登录
还没有评论,来发表第一个评论吧
期刊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来发表第一个评论吧
成为少数派会员方可评论,立即加入 。若已是少数派会员,点击登录
会员新功能
内容侧边栏
点击这里拉开侧边栏,即可查看会员内容列表,快速切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