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 Store
更多

PowerBook 100 系列,31 年前的故事

2023 年 01 月 10 日

「一天,我坐下来说,让我们做点能让人记住的事吧。」塞尔温回忆道,「我们起了好几个以 Power 打头的名字,还有一些以 Book 结尾。在一次会议上一个人说,叫 PowerBook 怎么样?于是名字就定了下来。」


苹果公司,一家主角光环护体的科技公司,这与其创始人乔布斯的传奇经历脱不了干系。从改变世界的 Macintosh 到扭转乾坤的 iMac G3,伟大的产品一直伴其左右,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他离开的十几年里,这家公司也曾经历跌宕起伏,直至入不敷出、陷入倒闭的风波。

90 年代是苹果的「黑暗中世纪」:公司创新乏力、产品失去灵魂。其实,这其中也不乏有能让苹果走出困境,帮助苹果挺过一系列危机的机会,但由于内部管理的混乱、高管之间的掣肘,大部分这样的机会都变成了累赘,其中 PowerBook 100 系列以及其搭载的 System 7,却是少数几个让苹果「文艺复兴」的产品。

PowerBook 100

那么,PowerBook 100 是怎样诞生的?尽管事件的亲历者都已经老去,但各自留下的只言片语或许能让我们尽可能的接近那个苹果公司最为混乱的年代。

背景

事情还得从 Macintosh 发布之后说起。

在著名的 超级碗广告 之后,Macintosh 的销量并不尽如人意,由于内存不足、无内置硬盘、风扇致使其运行缓慢,而且在刚推出时,几乎没有专门为其编写的程序,这些都成了其商业失败的原因。

斯卡利与乔布斯曾经亲如一家

更糟糕的事还在后面,之前苹果公司的摇钱树——利润主力 Apple II 开始萎缩,逐渐被 IBM PC 及其兼容机占据市场。1985 年,在销售额达到 20 亿美元之后,苹果公司第一次全年陷入了衰退,斯卡利意识到:乔布斯以两年为周期进行开发的时间过于冗长,现在必须尽快拿出新产品来挽救危机。加上乔布斯经常插手 Macintosh 部门以外的事物,弄得其余经理怨声载道,斯卡利无奈,只好试图限制乔布斯的权利,这却使得他与乔布斯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到了二选一的地步。事情的结果人尽皆知:董事会选择了斯卡利,乔布斯在几个月后离开苹果,并带走一批工程师创立了 NeXT 公司。

约翰·斯卡利,百事可乐公司前总裁,当时的苹果 CEO

在斯卡利赶走了乔布斯之后,改组了很多部门,去掉了许多臃肿部门,使之更加集中,还推出了诸如 SE、II 等来增强 Macintosh 的产品线,缓解了财务的紧张。

「当我加入苹果时,这简直是一个封建社会,」斯卡利回忆道「Macintosh 部门与 Apple II 部门对垒, Apple II 部门与 Apple III 部门冲突不断,他们简直就是互相为战。这类似于波斯尼亚的情势。」

不仅如此,他非常重视苹果的团结精神,在一次销售会议上,他的下属斯平得勒演讲得激动万分,以至于苹果员工们一度开始穿着写着「一个苹果」的 T 恤衫。

苹果,我们随同这两颗心一起跳动,一颗在加州总部,一颗在我们所处的本地公司。你在世界上哪个地方打电话,这无关紧要,你仍是苹果的一员。

从此之后苹果销售额开始连年攀升,他还重新组建了一支经理队伍来管理苹果公司事务,其中引人瞩目的是来自法国的让·路易·加西,斯卡利认为他有着乔布斯一样的眼光,让加西来领导苹果精锐工程部门,作为乔布斯的替代。

「我让加西负责这项工作,因为我认为他与乔布斯最为相似,」斯卡利说道,「加西经常说,你流的血都必须带有苹果标志的六种颜色。于是加西成了大家的头儿,我则是对外发言人。」

让·路易·加西,执政期一直维持高价策略

盛世危机

在加西治下的苹果,依然销售着高利润、高售价的 Macintosh 衍生产品,丝毫没有受到 PC 阵营不断攻势、蚕食苹果本就不高的市场份额的影响,似乎在他字典里,「市场份额」是个禁忌词,他认为,只要保持 Macintosh 领先地位,用户就会花大价钱去购买,补足开发新产品费用,就像日本本田汽车一样1:本田公司在 80 年代用汽车赚了大钱,仅是因为他们的车比美国车性能优越。 虽然本田公司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并不高,但它生意却做得蒸蒸日上。

尽管 1989 年苹果的收入一路高歌猛进,达到了 53 亿美元,毛利率更是惊人的 49%,远高出业界水准,但随着市场份额从 1980 的 20%,到 1987 年的 9.1%,到 1989 年的 7.6%,不断下降的数字,以及 88 年末涨价时所引起的民愤2终究引起了斯卡利的注意。

这两位的笑容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出现了

在 87 - 89 这两年中,普罗大众已经开始寻求更廉价的电脑,而不是苹果那些动辄 5000 美元以上的「高端货」,加之 1989 年人事变动愈发频繁,斯卡利已经分身乏术,终于在 1989 的圣诞节,危机爆发了,其利润下跌了 11%,随之而来的就是股价在一周内下跌 20%,换言之这相当于苹果公司损失了 11 亿美元,这无疑给本就焦头烂额的斯卡利一记重击。

加西终于也悟到了他做法中的错误。「当时我认为,我们有性能最优越的产品,我们应当收更多的钱。」他说,「但是,我们终于发现,这不是一个始终正确的想法。」

斯卡利虽然不是很懂技术,但他很早就意识到苹果公司在工程方面所持有优势的重要性,因此非常热衷于将资金投入研发,巴不得将此时丰厚的利润立马投入实验室,期待着工程师们能够创造出更棒的产品,就像 Macintosh 一样,对这个苹果所领导的年轻工业再进行一次革命,从 1986 - 1989 苹果这全盛的三年,资金投入从 1.3 亿翻了三倍到 4.2 亿美元,但孕育的如 Aquarius 计划3、粉色计划、星际之旅4、猛禽计划5、美洲虎计划6,却都因各种原因石沉大海,浪费了大量资金。

Aquarius 计划,可以说是苹果自研芯片的开端

最终来自德国的迈克尔·斯平德勒接替了加西的职务,成为苹果公司的二把手,开始通过减少公司内部福利,裁员等节省开支,并制定了两条规则:1.要发售更加便宜的 Macintosh ,即开始发展低端市场。2.必须每隔 6 个月就要推出一项「畅销产品」,从而保证苹果始终领先于微软。在这些理念下诞生的产品包括 Macintosh Classic、Macintosh LC、Macintosh llsi,都是较为便宜的7

迈克尔.斯平德勒,虽然执政期大力裁员、节省开支,但并未挽救苹果颓势

但这些举措并没有挽救苹果的困境,虽然销量有所上升,但随着低端策略带来的毛利率降低,苹果财政收入依旧不乐观,并且随着计算机市场蓬勃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苹果又不得不投入资金到研发领域,光是 1991 年就投入了 6 亿美金,但相比于微软-英特尔也仅有 20% 不到,在其开发商销售软件的投入差距更是 7 - 8 倍之巨,苹果已经全方位落后于微软-英特尔

这堪称苹果公司的「至暗时刻」以至于当时刚上任的主管发展策略的副总裁丹·艾勒斯这样预言:

苹果公司即将成为一具行尸走肉。

说它仍活着,是因为它毕竟还以一个公司的形式存在,说它已死了,是因为它的市场份额如此之低,已呈四面楚歌、岌岌可危之势,即将会与工业界脱离关系,显得无足轻重。

干点新的,而且要快

在加西离开苹果之后,对于工程设计「完美性」的追求也随之消散,斯卡利无法忍受像耗时 4 年且售价不菲的 Macintosh Portable 等类似产品再出来,在 1990 年之后,他开始亲自监督产品开发,迫切想要把新电脑推向市场,现在已经不同 80 年代,市场竞争激烈,像乔布斯每两年出一个产品已经是过去式。

Macintosh Portable,由于高昂的售价、笨重的体型使其惨败

「更低价位,更快上市时间,更多火爆产品」,这种「三管齐下」是斯卡利提振市场份额的策略, PowerBook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少数几款较为成功的产品,它在设计之初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斯卡利当时仅仅想在短期内,搞出一个笔记本电脑来。

但相比于其他产品,负责 PowerBook 的约翰·迈迪卡、兰迪·白塔特、奈尔·塞尔温都是精明能干的人,他们并没有把自己当作苹果:这个跨国大公司的员工,相反,他们将自己比成了在初创公司的员工。

我们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并不是把自己看作苹果电脑公司,而是把自己看作笔记本电脑公司。

约翰·迈迪卡与兰迪·白塔特

他们「三个火枪手」能取得成功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将各个部门都团结在一起共进退:这在今天看起来稀松平常,但在当时的苹果绝非易事,在公司的组织结构中,人员由其职能进行划分,而不是由其负责的产品,导致的结果就是人员互相倾轧,营销部称工程部的人「大老爷」,工程部瞧不起营销部的人,尽管他们都在负责同一个产品。

这样的结构缺陷从苹果创立之初就已存在,当年 Macintosh 团队就曾与 Apple II 团队口角不断8  ,到了斯卡利治下,这样的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冲突愈发升级,无论是部门之间、还是同一部门各个团队之间,这样的内斗在 90 年代初已经快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这与惠普、摩托罗拉等公司有着截然不同,后者整个部门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弄出东西,如果卖的好,大家都能拿到不少奖金,显然后者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更有优势。

当时康柏的 LTE 386s/20 与 AT&T 的 Safari NSX/20,分别重 10.4 磅和 9.4 磅

负责工程的约翰·迈迪卡与负责营销的兰迪·白塔特及其手下奈尔·塞尔温通力合作,彼时 AT&T 与康柏已经推出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三位打算更进一步,推出一款不足 7 磅的笔记本电脑,并加上一些属于自己的特色。

我的绝活上场了

「追踪球」就是其特色之一,尽管在 Macintosh Portable 上已经进行了实践,它装在键盘下面,但相比于其他笔记本电脑需要鼠标、或者是外置追踪球来移动光标,此设计显然更加优雅、也更加可靠。

其周围和后面均内置了按钮,呈新月形分布,按下效果与左键等同9,这样的设计能让无论是用哪一只手指进行点按,都能轻松使用而不别扭。

前置的键盘也同样让人眼前一亮,相比于业界普遍后置的键盘,其能让打字的手掌面靠在掌托上休息,下面还有可以旋转的支架腿,能让其放在桌上时形成一个斜面方便打字,这也是业界的首创。

PowerBook 的亮点介绍

相比于「天生骄傲」的 Macintosh,PowerBook 的名字取得也实在没有什么传奇之味:

「一天,我坐下来说,让我们做点能让人记住的事吧。」塞尔温回忆道,「我们起了好几个以 Power 打头的名字,还有一些以 Book 结尾。在一次会议上一个人说,叫 PowerBook 怎么样?于是名字就定了下来。」

外观

实际上 PowerBook 100 系列的形态大体一样,重量轻是其最大感受,140/170 仅重 6.7/6.9 磅, 100 更是只有 5.2 磅重,尤其是对于 140、170 等高端型号,在外观上几乎完全一致,都是比 100 更加坚固的聚碳酸酯10,内部组件也可以互换共享,因为只有这些中高端型号才是苹果设计制造。

从上到下依次是 100、140、170

PowerBook 100 则相对特殊,作为此系列低端型号,苹果并没有对此投入太多精力,相反是由日本索尼制造完成,事实上苹果更多的是将当年失败的 Macintosh Portable 零件拿给索尼,让其重新设计制造,这也是 PowerBook 100 硬件配置与前者如此相似的原因:都有摩托罗拉 68000,都有铅酸电池,都只是普通易碎的塑料。

显示

这在当时成本并不低,PowerBook 100 是第一款搭载无源矩阵 LCD 的苹果电脑,这主要是为了控制成本,相比之下 170 搭载了最先进的有源矩阵 LCD,成本大为增加11,140/170 的屏幕都更大,达到了 640 X 400 分辨率,这与 Macintosh Portable 一致,140 搭载的也是无源矩阵 LCD,相比于 170 更暗、可视角度更低、刷新率更差、也更容易损坏,但由于其比 100 更大,和同期 DOS 笔记本电脑显示效果相比依旧占优。

当时对 LCD 屏幕技术的科普

其 ROM 含有的 32 位 Quickdraw 与高端型号 Quadra 如出一辙,这意味着如果苹果在 PowerBook 上预装彩色显示屏,是完全不需要任何改动的,当然初代 PowerBook 系列均是黑白。

性能

前文所述,PowerBook 100 由于身份较为特殊,依旧搭载的是摩托罗拉 68000 微处理器,性能与 Macintosh portable 相似,能跑在 16 MHz,而 140 搭载的 16 MHz 摩托罗拉 68030,性能与 Everex Tempo LX 的 80386 相当12,而 170 配备的 68030 甚至可以跑到 25 MHz,还附有一个 68882 协处理器,浮点性能更上层楼,性能甚至能比肩 Macintosh llci。

对当时各大电脑的性能测试

在内存方面,100 不出意外仅可以配置 2 MB,140 也仅起步 2 MB 但可最高选配 8 MB,170 起步 4 MB 可以配置到 8 MB,而且在苹果经销商升级内存并不便宜,从 2 MB 升级到 4 MB 需要花费 400 美元 似乎这样的传统延续到了今天

对摩托罗拉芯片家族的介绍

在硬盘方面,100 内置的是 20 MB 硬盘,23 ms 访问时间,170 内置的是 40 MB 硬盘,19 ms 访问时间。

IO 接口

由于空间的狭小,PowerBook 100 无法内置软驱,只有进行外置,140/170 都有内置,并且有 100 没有的麦克风以及 3.5 mm 模拟声音输入接口。

对各种接口的介绍

三种型号都有内置扬声器、3.5 mm 模拟声音输出接口,SCSI 接口用来外接硬盘,170 甚至有内置的 2400-bps 的只发送传真调制解调器,支持当时的压缩、纠错标准,当然 140 也可以花 349 美元选配。

续航

这对于笔记本电脑是个全新领域,在 Macintosh Portable 时代续航第一次成为苹果需要考虑的对象,当时苹果甚至专门做了一个小册子来告诉用户什么情况该关机、什么情况该开启睡眠模式,睡眠模式也是那时才引入的新概念,用户在开启后电脑将处于熄屏状态,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以便迅速唤醒,鉴于此苹果并不建议用户关机,因为睡眠模式显然更加高效。

当时附带的小册子

到了 PowerBook 时代,除了 100 依然是用的是 Macintosh Portable 留下的铅酸电池,140/170 均是镍镉电池,并且相比于其他笔记本电脑电池更小更轻,属于经销商专有,因此续航并没有显著提升,相反有所缩水,但也与业界标准相同13 毕竟那时电脑能靠电池运行2小时就已算长 ,其 170 搭载的省电模式也非常原始,虽然设置后处理器频率、屏幕亮度、硬盘访问速度均会下降,可以再多挤出半小时续航,但必须重启系统才能生效。

PowerBook. It's the next thing.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时候营销 PowerBook 了,但斯卡利自从 Macintosh Portable 的惨败之后,对笔记本电脑之类的产品预期一直保持着谨慎态度,对营销经费调拨一直优柔寡断,不认为它能获得成功,可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典范,最后他们只拿到 100 万美元的营销费用,相比其他低端产品:Classic、LC、llsi 系列 2500 万美元的营销费,可以说少得可怜。

当时的广告画面

「三个火枪手」犯难了,如何用这仅有的广告费来为产品造势?最终他们用所有资金拍了一部 广告片 ,他们拍摄了已经退役的洛杉矶湖人队篮球明星卡里姆·阿布杜尔·贾巴尔的镜头,他 7 英尺 2 英寸的身体把机舱的坐椅压得嘎吱作响,却还能用 PowerBook 笔记本电脑打字,广告里的人声说明了一切「至少他手是舒服的」

最后,PowerBook 于 1991 年 10 月 21 日于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举行的 COMDEX 电脑展销会:这一以 DOS 笔记本电脑为主场的地方发布,也可见苹果想要抢占这一市场的野心,在整个发布会上 ,营销人员比较了 PowerBook 相比于其前身 Macintosh Portable 的零件缩小了多少,展示了其设计的独特之处:追踪球、可供手休息的前置键盘、方便左右手的按钮、后面的支架等,这些特点前文已述。

发布会上与 Portable 的零件大小对比

在发布尾声,还特别介绍了苹果的一个新技术增强: AppleTalk ,这是一种新的网络协议,早在 1985 年就已发售,能让 Macintosh 连接打印机等其他网络设备,其主要基于局域网,使用局域网内的实体地址来标识网络上设备并允许其通过网络共享资源,而在发布会上演示人员则更进一步,使用所谓的「远程 AppleTalk 」,能够通过电话线连接百千里外的主机、再不局限于区区几英尺内。

对 AppleTalk 的介绍页面

软件 System 7:一大步

在聊完硬件配置后,营销人员宣布 PowerBook 将附带 System 7 系统售卖,回顾整个苹果历史,软硬件结合一直是这家公司的立身之本,在 80 年代末苹果市场份额一降再降时,就有声音希望苹果能够生产 System 的许可证:就像微软一样,凭借许可大量 OEM 厂商将 Macintosh 体验散播全世界,抵御微软-英特尔的进攻,这甚至得到了比尔盖茨的支持14

之前苹果一直认为自己在对抗 IBM,标榜自己是圣经中所描述的大卫大战巨人歌利亚一样,努力争取把公司员工们从蓝色巨人的暴政中解救出来。在 80 年代末苹果全盛之时,System 1 到 6 的界面一直没什么大的变化,直到 1990 年 Windows 3.0 的发布。此时斯卡利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的对手早已更换,现在微软-英特尔这个双头怪物正在将其拖入深渊。

System 6 与 Windows 3.0,虽然当时工程师们依旧嘲讽 win 3 的臃肿与多 bug,斯卡利却已背后发凉

回头看自家 System 6,缺点开始暴露,尤其是对内存的管理已经跟不上时代,苹果需要加强现有系统来对抗正在蓬勃发展的 Windows,于是在一次会议上,工程师们取出一些颜色卡片,在蓝色卡片上写了对现有系统的增强功能,比如增加对颜色的支持15、增大内存等,在粉色卡片上写了对下一个操作系统的要求:内存保护、抢占式多任务16、面向对象技术等,而对于红色卡片,受到 Star Trek 电影的影响,他们认为未来电脑应该能根据主人的声音命令做出反应,于是有了像语音识别等更激进的要求。

最后演变成了粉色计划和蓝色计划,粉色计划命运多舛,由于大量无关人员的加入,导致小组执行效率低下,进展缓慢,最终甚至 IBM 也加入进来,形成了一家公司 Taligent,后面淡出视野,彻底失败。

TaligentOS 的一个演示截图,可以看到其 GUI 相比 System 6 有进步

相对于前者,蓝色计划要好些,其代号「Big Bang」,与这个雄心勃勃代号相反的是,其开发过程也历经坎坷,当时的精锐都去做了粉色计划,留给蓝色计划的「乙队」都是些年轻且无经验的新手17,相比于 PowerBook 硬件部门「三位火枪手」的领导,蓝队显然没那么幸运,这些人做事缓慢,一直拖到最后期限的临近。

后来程序员们不得不在最后几个月 24 小时连轴转,疯狂赶工,一些员工甚至精神失常、婚姻破裂,因此内部将其戏称为「大崩溃」,经理们无奈,后面每周四晚上都会预留一段时间给那些压力山大的工程师们短暂地发泄一下。

面对员工的不断抱怨,斯卡利也无计可施,他经常对外很努力地表现出自己很懂技术的样子18,不断在 大会上预言、为新技术指明方向,AI 与多媒体等热词是他的最爱,但真到了技术领域,他也只有听从其他经理的建议。

「他只会在适当的时候点头称是,但他实际上并不知道会议在讨论些什么」卡里·克拉克,一位在 1981 到 1994 年间在苹果工作的软件工程师说道。

而这或许就是苹果在操作系统领域停滞不前如此之久的原因之一吧。

新功能

System 7 相对于之前的 System 6,是一次大更新,其各种图标都重新设计一番,有了一些 3D 的阴影效果,也终于开始显示颜色,最多可以显示 16 种灰度和 256 种颜色,这种设计语言将一直贯穿整个 macOS classic,直到 Mac OS X 的 Aqua 界面才有了改变。

System 6 与 System 7,可以看到界面有了大变

菜单栏多了两个组件:帮助和 App,帮助在开启之后,无论光标指在哪个按钮,都会自动弹出一个气球样的弹窗说明此按钮的功能用途,这对于刚上手的 Mac 用户多多少少能有一些用,App 图标可以让用户看到现在正在运行的 App 并快速切换:System 7 增加了对多任务处理的支持,比如 Muti-Finder 的加入,尽管依旧相对原始。

对新功能的介绍页面

Macintosh 的灵魂:Finder 在此也大幅增强,除了上述的多任务支持,内部也加入了些新功能,比如更加自定义化的视图、增强的文件搜索功能19,有了创造「别名」的能力,其功能类似于今天选定文件制作替身。

也有一些其他更新:「出版」和「订阅」功能也是新加入的,演示人员使用 Excel 对文件进行出版,这样在同一网络的其他 Mac 就可订阅,如果主机对文件有更改,那其他主机也会通过网络收到更改后的文件;首次拥有了虚拟内存,这似乎是一个早该加上的功能20,加入了全新 TrueType 字体21,垃圾桶终于不会在重启系统后自动清空,访达更改文件名终于不会误触, Apple Script 这样的高阶用法和新的程序间信息交换框架 Apple events 也加入了进去。

对虚拟内存:当时这一新概念的科普

也首次加入了文件共享,这对于当时的用户来说,尤其是斯坦福大学「System 7 beta 版应用最广泛的地方」老师们来说,这是他们升级的主要动力,The Computer Chronicles 这档节目还专门为此进行了 采访 ,这使得不同电脑之间的文件可以互相访问,极大提升了用户之间工作效率。

底层也进行了一定革新,剔除了 24 位,将其全部 32 位化,使其能够完整访问超过 8 MB 的内存22,并首次支持了 PowerPC 芯片在其上面运行「7.1.2」,尽管效率较低23

QuickTime 也首次加入了进去,相比其他功能,这非常特殊,不仅是斯卡利对「多媒体」极度痴迷的一个象征,还少有的获得了成功,成为 PowerBook 重点宣传的功能,它在 1990 年开始由三名工程师领头研发,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太多人注意,甚至都不是公司内部正式的研究项目,只是悄悄进行,因为那时他们大部分人正在疯狂抢救进展缓慢的蓝色计划。

当时 QuickTime 的研发小组

尽管进展顺利,尽管他们已经足够小心翼翼,最后还是招来了蓝色计划组的为难,斯平德勒也对此不感兴趣,但相比于同样顺利却胎死腹中的星际之旅, QuickTime 是幸运的,在 1991 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 QuickTime 吸引到所有开发者的目光,风头远远盖过 System 7 团队,这使其不至于下马,并沿用至今。

7 年之后,续写传奇

尽管前期遇到如此多挫折,甚至延期, System 7 最终仍然发布了,过程极其有戏剧性:在 1991 年 5 月的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在圣何塞会议中心大厅里: 7 年前曾经发生过奇迹的地方,3 千名开发者齐聚一堂,在流行音乐背景中24,聚光灯缓缓亮起,像极了当年乔布斯发布 Macintosh 的时刻,如果一切顺利,台上的人或许会使台下的人们跳上椅子,尖叫着再来一个,就像当年那样。

但终究今时不同往日了。

高尔夫车在走廊里来回跑, 供与会者拿车上放着的卡片盒,盒里装有该软件的初版发行本,演示开始:屏幕上显示出一集彩色肖像,即所谓新「Muiti Finder」,比 7 年前看起来要漂亮些,新特色:就是可以点粘着「帮助」泡泡的卡片, 那些小泡泡在运作程序的工具栏中的功能键上。而且不论是程序运作,像文字处理,还是转换,System 7 比以前都快得多……以上便是开发者们能记住的全部了,他们只是及其有礼貌地鼓着掌。

似乎再没了当年的激情。

所有人、包括那些经理们,都知道开发者想看什么,他们想看的是有着技术突破性的东西,能再次使苹果领先微软的与众不同的软件,在 System 7 演示完后, QuickTime 的人员蹒跚上台,展示了一个真正的突破:他点了几次鼠标,像变戏法似的,电脑开始放起了苹果著名的 「1984」广告,有声音,有画面,一切都有。看着 Macintosh 上方的大屏幕显示,开发者们都发疯了,欢声不断,掌声不绝,这样的场面苹果已经没了 7 年之久。

QuickTime 一开始的图标

这也是第一个需要收费的 macOS,从此每次大版本系统更新都要购买,直到 Mavericks 的到来,这也成为包括斯卡利在内众多高管的心头好,认为这是 对抗 Windows 3.0 的最佳武器 ,其寿命也是 macOS classic 之最,达到了六年之久。

缺点的「Big Bang」

当然,有得必有失,对于 PowerBook 来说,其预装 System 7 能让其能做更多的事,但相对于System 6,其对性能的要求也会直线上升,尤其对低端的 100 而言,甚至对于 2 MB 起步内存的 140 来说,正常使用都会导致系统卡顿,即使开启虚拟内存也无法解决,必须手动升级到 4 MB 才能有所缓解25

而且预装的版本号过低,用户一开始拿到后系统并不稳定,时常崩溃,有报道称斯坦福大学的许多 System 7 用户抱怨其对于之前 App 的糟糕支持和在拷贝文件时候非常不稳定,并且在文件共享时内存容易爆满,使用发布与订阅功能体验也糟糕透顶,这种现象直到几年后 System 7.5 发布才有所缓解,而这些都成了间接影响 PowerBook 销量的因素。

对实时拷贝/粘贴,也就是发布/订阅功能的科普

除此之外,System 依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仍旧没有提供内存保护,一个 App 的崩溃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没有现代的抢占式多任务,更没有现代的网络支持26,随着 Windows 95 对以上功能逐渐的实现,苹果对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加,在粉色计划失败后,Copland 系统 开始逐渐提上了日程,但依旧面临失败,这些失败的系统界面可以借一步 去这里欣赏,最后那个男人归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他手上的 NeXTSTEP,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从现在的视角来看,System 7 尽管奠定了未来 macOS classic 的整体基调,但前前后后花费了 3 年时间,投入了 160 名工程师和整整 1 亿美元。

「从计划的角度讲,System 7 根本就是一次大失败,这是因为,工程师们把所有无用的东西都加了进来」一位从事此项目的工程师曾经这么形容。

与之相对应的,Macintosh 项目只用了不到 20 名工程师,QuickTime 团队甚至只有 6 个人,仅用了不到一年半时间、花费不到 100 万美元就完成,并且对于 PowerBook 来说,这样的努力远远没有让其如同 System 之于 Macintosh 一般令人难忘,「最终结果不与投入成正比」这也或许是整个 90 年代苹果公司效率低下的一个缩影吧。

火枪手」的退散

尽管在软件层面历经艰辛,但或许是 Mac 用户实在太需要这样的笔记本电脑了,PowerBook 在销售上依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订单如雪花般飞向苹果公司,但斯卡利他们却又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天真的认为 PowerBook 100 系列的低端型号应该卖的最好,而 140、170 销量就会差很多,于是大量生产前者,后者备货量极少27,然而事实完全相反,用户愿意花更多的钱去购买 170 这种高端型号,这致使 170 供应跟不上订单的情况持续了整整 6 个月。

PowerBook 的宣传页面

见此情景,苹果迅速地调整了策略,加大生产 PowerBook 170,并最终在其上市头一年内销售额突破 10 亿美元大关,一举超越了当时的康柏和 AT&T,成为了笔记本市场的老大,12 月 9 日,展销会结束仅仅几周之后,在理查德·夏菲尔:一位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举办的个人电脑论坛上,斯卡利登台演讲,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感觉最好的就是 PowerBook 系列,我想它将告诉你们,苹果公司将来大致的发展方向」斯卡利在回答夏费尔提出的一个问题时说「考虑到在笔记本电脑方面, 我们是后起之秀,对于 PowerBook 来说,其并不仅仅被看作是计算工具,而是一种用以交流的产品,也许这就是它真正的 Power 所在,而它也有了个很好的开始」

就连已经淡出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也对 PowerBook 赞不绝口,甚至在他当时从事的教育行业中购买了很多给学生。

史蒂夫·沃兹尼亚克,苹果公司创始人,1981 年后淡出苹果

这样的高光时刻在苹果整个 90 年代都屈指可数,只可惜这仅是昙花一现,在 1993 年初,「三个火枪手」分别获得了自己的新工作,迈迪卡受邀去经营戴尔电脑公司的笔记本电脑新业务;塞尔温则应召去经营一家配件公司28;最后一个火枪手白塔特一年后也离开了苹果公司,去摩托罗拉领导其无线通讯部。

没有这些骨干,PowerBook 也失去了后劲,在随后的 4 年里,只可有可无的更新了几次产品线,外观几乎没有变化,被竞争对手彻底超越,一直到了 1995 年才有了次较为重大的变化,推出了 PowerBook 5300 系列,采用全新的 PowerPC 芯片,标榜其有着拯救世界的性能,但这次的产品无论是设计还是销售都堪称糟糕,让本就衰弱的苹果更雪上加霜,直到那个男人回归,推出了 PowerBook G4,当然那就是后话了。

PowerBook 5300,代号 M2,由于电池火灾和高昂的售价而遇冷

其拳头功能:内置的 QuickTime 软件,在开发者大会后也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与 PowerBook 的昙花一现极其相似,虽然其领头的人迪艾内,同时也是太平洋 Mac 销售经理,一次次向斯卡利说明利害关系长达一年之久,希望他大力支持 QuickTime 发展,重新拉开与微软差距,斯卡利也很感兴趣,但那时的 COO,同时也是未来 CEO:斯平德勒却丝毫不感兴趣,迪艾内愤懑不堪,此时时间已经到了 1994 年,苹果在 GUI 方面已经被微软彻底击败,几乎没有了翻身机会,彼时多媒体概念已经火遍大江南北,但苹果已经没有了成为领导者的机会。

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只是这两次,这几年来苹果公司到底浪费了多少这样的机会?最终的统计数字真是难以置信。有人一次次地提出好点子,有机会令苹果公司摆脱困境,但苹果公司又一次次地把这些好主意压了下去。在 1992 年后,约翰·斯卡利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名义上的 CEO。就连他自己的执行官员们:无论是斯平德勒还是其他高管。都缺乏对他的尊重和支持,更不要提那些工作在第一线的工程师们了。

尾声

尽管其一开始销量强劲,但它依然碰到了一些问题,除开上文说到的软件的孱弱,在硬件方面,比如在键盘,不同于其他笔记本电脑的全尺寸键盘,PowerBook 基于 Macintosh Classic 的布局,但却比其窄了 2%,矮了 5%:这听起来改变并不大,但人们立刻能感受到区别,

「虽然 15min 之后就能够适应,但每次和全尺寸键盘切换时都挺膈应的」MacWorld 杂志评论道。

人们同样抱怨键盘的触感不好,比起台式机触感更软,如同橡胶一般,而且声音太大并不适合开会用。

也没有附带视频输出端口,这导致即使有显示器在旁也无法方便的外接,内存选配、传真调制解调器安装按规定都必须由经销商完成,这对于已有内部人员定期对设备维护的企业来说反而是件麻烦事,也间接增加了用户的成本。

PoerBook的「解剖图」

诚然,无论是设计还是最后的销量,PowerBook 100 系列都可称得上是成功的产品。但论开创性,它自然比不上 Macintosh,论颠覆性,它也比不上 Newton,论贡献,它甚至比不上 Apple II 所带来的利润,但它在苹果内忧外患之时帮助其暂时脱离窘境,让之后的斯平德勒、阿梅里奥有机会、有资金调整公司战略去尝试解决困难,尽管这最终收效甚微。

2016 年 10 月苹果特别活动

正如吉尔·阿梅里奥总结他在苹果时期的工作时说:

Apple 是一艘底部有洞漏水的船,而我的工作是把这船引向正道。

PowerBook 无法堵住这个漏水的洞,凭一己之力挽救这家跨国公司,它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延长这艘船的寿命,直到有能力堵这个洞的人到来。

 

© 本文内容为少数派独家版权,仅限少数派会员在本平台阅读体验,不得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评论区
精彩评论0
成为少数派会员方可评论,立即加入 。若已是少数派会员,点击登录
还没有评论,来发表第一个评论吧
精彩评论
还没有评论,来发表第一个评论吧
成为少数派会员方可评论,立即加入 。若已是少数派会员,点击登录
会员新功能
内容侧边栏
点击这里拉开侧边栏,即可查看会员内容列表,快速切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