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 Store
更多

面对危害性的网络谣言,我们就是父母最好的武器

2023/10/02 19:24

作为一代熟悉技术与网络的人,我们的责任就是以各种方式,帮助我们的父母掌握网络使用的「度」与「术」。


信息爆炸时代的网络谣言新形势

在 2023 年,电脑办公、手机出行、电视娱乐以及地铁中听耳机已经成为日常。我们的各项活动都深度依赖互联网,让我们在利用这种无处不在的信息源时,不自觉萌生一些习惯:如查阅新闻时会习惯性地多读几条以寻找更丰富的详情,购物时会浏览评论以获取真实的用户体验,寻找信息时会点击多个链接,防止浏览到无价值的转载或农场内容。

我们能轻易地驾驭这纷繁信息的世界,源自于我们在这个环境中成长。但我们的父母一辈成长与接触社会的时候,没有电子数据的日子才是常态。

中老年人原本就是诈骗犯罪的主要受害者,十多年来,中老年用户的技术可能没什么跃升,但图谋不轨的人确实在不断地提升技术水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诈骗活动的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许多时候就是以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网络谣言为起点的。比如网信中国在今年 7 月的一篇新闻稿中提到:

不法分子冒用国家部委、国企或权威机构名义,伪造文件、捏造虚假信息对外发布,企图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并从中行骗牟利。诸如“财政部发行金融债券”“三部门联合发文将发放家庭农场等专项涉农补贴”“国铁集团授权‘八纵八横’ APP 推出理财产品”“中国商飞发布‘ C919 私募基金’等投资理财项目”等信息迷惑性极强,实为骗子以高额返利为诱饵设置的陷阱。

这些案例就具有非常明显的「先造谣,再设套」的诈骗过程,并且目标直指中老年网络用户们比较关注的如土地、央企、国家财政等话题,迷惑性和危害性都不容小觑。

少数派年初曾经举办了一个把征文喂给 AI 来写的活动,编辑部曾经提到:

站在「科技」和「创作」的交叉路口,少数派编辑部的我们对 AI 生成技术的影响有第一手的感知。……越来越多似乎闪现着 AI 身影的片段也让我们难以分辨。

这些年我已经与 ChatGPT 和 Stable Diffusion 的生成式 AI 技术交手过,对其速度、质量和易用性印象深刻。普通人只需掌握基本的提示语撰写技巧,就可以让 AI 服务从大纲到插图处理文稿,而无需对话题有进一步地深度了解。但到了别有用心的人手中,同样可以通过操纵提示语,让 AI 生成出具有暗示、欺骗性质的内容。

MgThbzOc0oXchnxFhDhcJrDxnic
戈登弗里曼博士(游戏中的虚构人物)直呼内行
CSbPbyg12oQQakxFrOPcLo2vnQC

以上例子仅是由最简单的提示语生成。从一个熟稔 ChatGPT 的界面和工作原理的人——本文读者大多可能属于此类——看来,当然可以将其归于 AI 擅长的「胡言乱语」,一笑置之。

但是,设想这些话出现在「XX 医生谈健康」的微信公众号上,配以大字体和色彩鲜艳的闪烁链接,在中老年群体看来,这段内容的可靠性就会大大提升。

所以我们正在面对一个新困境,生成式人工智能 AIGC 产物影响的范围远超预期。除了伪科普文章,如 AI 配音视频、AI 生成的图片,甚至是 AI 换脸或模仿声音的视频,都把其目标对准了辨识能力较差的中老年人群,构成了全面的包围。

虽然这些内容并不全都是由 AI 生成,但在人工进行微调并融入真实的内容后,它们就变得难以辨别,即使对我们这样的紧跟潮流的普通人也是如此,更不用说那些电脑技术知识仍停留在几年前的家人了。

为什么父母们容易成为网络谣言的目标

仅了解现状无法有效抵制网络谣言的困扰。我们应理解父母那一代人为何更易信假信息,并针对实际情况做出应对。我观察到有四个原因让他们在抵御谣言更弱,也更易成为诈骗和其他相关灾害的受害者。

首先,容易高估网络信息的权威性。我们的父母主要在广播、电视和报纸媒体时代成长,对新信息的信任度较高。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他们会本能地相信各种源自公众号、地方发布或是其他用户撰写的内容。

其次,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单一。例如,对于核污染水排海这类新闻,我们除了看国内官方新闻,还会在 B 站搜索科普视频,查看知乎的专业分析,搜索外媒报导。但同龄的父母一辈,多数会看到不贴切的老年健康科普或重复的短视频。另外,还有相关研究表示中老年人主要常用软件是微信,电话和短视频 app。

再者,缺乏信息核实的意识。很多中老年人没有「主动在搜索引擎上检索」的行为习惯,因此当对信息产生疑虑或误解时,没有办法进行核实。甚至还有为避免麻烦子女,直接向向保险或保健品推销员咨询的情况,被误导地接收更多模糊信息。

最后,尽管我们努力向父母一辈的人解释网络谣言的危害,但很难阻止他们信任这些假消息,尤其是那些符合他们期望的信息。此外,凭借 AI 换脸等技术,像「假靳东直播」这样针对他们的谣言诈骗频出,清晰显示了网络谣言正在朝向精准用户定位方向演变。

我们应该如何行动

主动出击:加强沟通,及时关注父母的舆情动向

都说沟通是消弭隔阂的良药,在面对网络谣言这种旨在混淆视听的东西时,我们与父母之间良好、高效的交流就成为了关键。网络谣言哪怕侵略性再强,伤害再高,也依然是需要遵照「谣言」的模式,见缝插针挤进父母的生活里的。换言之,如果一则谣言压根就不被注意到,自然也就造成不了伤害了。

但是,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

网络谣言对中老年人构成了威胁,类比流感偏好感染老年人和儿童,它们同样采取了「乘虚而入」的策略。中老年人有对时事信息的需求,却常常依赖于电视、广播和报纸这些传统媒体,网络信息便填补了这一空白,尤其是那些「逻辑分析」后的针对性新闻。

他们习惯于不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关注的领域也相对较窄,因此,在网络工具和趋势的影响下,网络谣言在他们接触有限的新信息领域中得以传播。另外,网络谣言通过影响范围扩大获利,所以它们采取的策略是越夸张越好,如同兴奋剂一样刺激着中老年人,使他们产生依赖。更不用说那些原本就以诈骗为终极目的的谣言了。

所以,我们在这个环节里面要做的就是加强交流——并且是那种长期坚持的、有规律的,以父母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的沟通。这样,就能尽早察觉到他们听信网络谣言后产生的影响:新增的奇怪生活习惯,没有见到商品的快递盒子,突然改变的食谱等等,当然还有最直接的:原因不明的大额开销。

我们也要主动向父母科普最近的重大事件、科学的健康知识和多元的国际新闻,填补他们的信息「空白」。这样,网络上无根据的谣言就很难找到进入的空间。即使他们听到了谣言,父母也会更倾向于寻求我们的意见或接受我们的建议。需要注意的是,解决谣言的过程往往会改变他们已有的观点,所以初始的交谈需要小心,以免一开始就聊坏了。

技术阻隔:软件守护,积极参与父母的数字生活

在观点交流之外,技术上的手段同样是不能少的。即使父母的主观准备已经做足,我们仍然需要帮忙提防着一些纯粹恶意的信息渠道,而第一道防线就是他们的手机。可以采取的做法包括——

在父母的手机上开启安全扫描或限制安装应用功能。目前国产 Android 主流品牌都有「纯净模式」或「守护模式」,只允许安装来自厂商应用商店的 app。如果父母有被莫名软件下载的抱怨,那么这个限制安装功能可以缓解这样的问题。

如果实在深受其害,或者父母就是喜欢一路确认点下来的话,你也可以考虑直接用 ADB 命令或者类似的方法禁用掉 Android 系统的软件安装器,彻底阻止任何新 app 的安装。

同理,在父母使用的 iOS 设备上,你也可以选择关掉「设置 - 屏幕使用时间 - 内容和隐私限制 - iTunes Store 与 App Store 购买项目」中的安装应用开关,禁止 App Store 下载和安装软件。

UHV2bipcgoDbb5xqKgpcMYcznRd

考虑使用家长控制功能。这比较适合你和父母日常使用的电子设备均来自同品牌的产品生态的情况。除了可以设置新软件的安装二次确认和屏幕时间管理之外,还有类似位置共享之类原本就很实用的管理功能。

以目前最新的 MIUI 14 为例,在「设置 - 安全 - 家人守护」中将自己和父母的小米账号相互添加为家人之后,可以申请权限实时检测对方的位置、并且直接远程管理对方手机上安装的程序了(不过危险拦截目前还没有上线)。

EcErbCIkMoUyyAx7ugfcaHKPnTc

提醒父母不要随便将手机交给陌生人。我曾多次在网上和街头见到有些推销员或活动人员主动接过中老年人的手机(甚至有些毫无礼貌地夺走),直接替他们领取优惠券、填写表格,安装应用程序。有些甚至当即将电脑连接到手机,下载并安装应用程序。提醒父母不要随意交出手机,不仅可防止网络谣言的危害,也是当前社会最基本的安全指引。

开通转账相关安全功能。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父母一辈的中老年人或许鲜少使用支付宝,但是微信钱包在这个年龄段内的普及程度是相当广的,无论是年节收发红包还是平日买米买面,电子支付安全同样是帮助父母辈人避免网络谣言与诈骗的重要环节之一。

因此,除了视情况可以为父母开通微信的亲情卡、用代扣款的方式为他们的电子现金流加上一道保险之外,还可以为他们的微信打开「延时转账」的功能——这个开关可以在对方确认接收转账后间隔 2 小时或者 24 小时才打款,为自己和父母留出更多的反应时间。

NV3sbFsXDomeK6x9ABucwpzgnTh

培养意识:信息永远有真假之分,要培养父母的「核实」习惯

对于网络谣言来说,最彻底的预防方法还是认知习惯层面的。我们应当想办法帮父母培养起来不轻信、要核实的习惯。

这方面,最简单也是最基础的一步莫过于教会父母使用搜索引擎。因为相比起沉浸于各个 app 内鱼龙混杂的信息流和视频流,有针对性地搜索的目的性更强,遇到谣言的概率也更低。

此外,要努力让父母养成不轻信的习惯。例如,你可以像前文那样自己用 AI 生成一篇「翔实严谨」的科普,包装成公众号文章或者微博头条的样子给父母看,或者用其他他们可以理解的方式向他们解释清楚:如今这个时代,想要炮制出一篇看上去正儿八经的新闻或者科普其实再简单不过了,更不用说类似公众号、短视频之类由个人用户自发产生内容的形式。

教给父母一些便捷的信息核实工具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比如

  • 微信官方推出的「微信辟谣小助手」小程序。从 2016 年运营至今,可以直接关联到微信号的公众号文章阅读记录,当发现读过的某篇文章被辟谣之后还会推送通知给你,可以直接帮父母添加到他们的小程序列表里。
ABAFbhDMBoAJ3QxFq1yc0OPon1c
WEUCbXyRiogI4gxpXVzcBJj7nId
  • 澎湃新闻旗下的澎湃明查平台。通过简洁明了铿锵有力的「核查中」和「有定论」两大板块区分了近期网络上流传比较广泛的新闻,等到查明后会给出比如误导、太假了、没有证据之类的评语。
VuCFbwSS7oXMt7xoAaac8bJcn2d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各种辟谣信息,同时还可以对那些散步谣言的源头进行举报——至少对于唯恐天下不乱的网络谣言来说,我们的确是要善用「举报」这个网络核武器的。
VVQTbM2qFoMdhjxEfb3cKWcvnwQ

诚然,上述方法在绝大部分时候只能作为用以辅助父母核实信息的工具,而不是能够直接影响他们的观念。然而,借助这些工具,你至少能在下次在家族群内遇到不实的谣言时,通过辟谣而非争辩来反驳这些谣言。如果能成功教会父母看待不明确报导时先查询其真伪,那么被谣言误导的可能性就会进一步降低。

开拓眼界:引导父母使用更加可靠、更加客观的媒介与信息来源

最后,我们还需要清楚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只要网络流量的利益还存在,网络谣言就不会彻底消失。而在如今这个时代,想要以「断网」的方式彻底隔绝父母辈与网络谣言是不现实也不可取的。要想有效的帮助他们免受危害性网络谣言的影响,除了在谣言出现之后尽早发现、及时切断和积极辟谣,还可以采取另一个方向上的行动:努力让父母避开那些网络谣言的高发区。

J5Lzb2TO8obJCrxW0sYcFmQznRe
近期的大成功:劝说我妈开始听播客,刷短视频的时间有了明显的减少

这其实还是回归到了最开始的沟通层面上。短视频 app 里面的内容鱼龙混杂,父母却偏偏拿来获取各种时事新闻,那就需要我们来介绍和教导父母使用一些更加权威可靠,同时也是更专业的新闻平台——比如学习强国或者央视频;家族群里面四散纷飞的各种公众号消息每一个都想教父母活到 199 岁,那我们不如「打不过就加入」,用我们可靠的信息源来对抗直至代替那些来源不明的小道消息。

BoU5bDKVVoejLixXu6ucjcdVnPb

举例来说,隶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的「中国公众健康网」、隶属于人民日报的「健康时报」、隶属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人卫健康」等等,我们当然也可以像网络谣言一样,见缝插针的在父母每天的信息流里面填入真消息

虽然起效的周期会很长,并且更多侧重于对于网络谣言的「预防」,但是这样与直截了当地反驳他们刚刚获取到的伪知识不同,是更容易为他们接受的。

A6kLbozRYoWmRfxTcIGcr4VgnId
真实的亲属群记录

其实在很多时候,父母一辈人并非不知道这些更加靠谱的信息来源的存在,但他们需要或者渴望我们的确证。我们也应该更加主动的去引导他们使用互联网工具、获取网络信息的方式。无论是不时给他们推荐一些内容优良的科普文章,还是教他们去辨别公众号界面的权威认证和归属信息,这些总归都是要以两代人之间的主动沟通为基础的。

免受泛滥信息侵害的根源

我们有时会感觉帮助父母一辈人远离网络谣言像是西西弗斯在推石头,归根结底其实是他们从网上获取信息的「目的」与我们有着很大差别。父母那一代人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及家庭群中转发的信息来了解网络知识,这也成为了他们休闲的一种方式,与过去在街头小聚、公园放鸟或者阅读邻里之间传来的小报是无异的。

因此,想要彻底「杜绝」父母辈们接触到这些在我们看来质量低劣、囫囵吞枣的网络信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就像当年「戒游戏宜疏不宜堵」的讨论那样,这样对于减少危害性谣言的影响并无帮助,反而有可能矫枉过正,让他们更容易受到谣言的伤害。作为一代熟悉技术与网络的人,我们的责任就是以各种方式,帮助我们的父母掌握网络使用的「度」与「术」。

© 本文内容为少数派独家版权,仅限少数派会员在本平台阅读体验,不得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评论区
全部评论0
成为少数派会员方可评论,立即加入 。若已是少数派会员,点击登录
还没有评论,来发表第一个评论吧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来发表第一个评论吧
成为少数派会员方可评论,立即加入 。若已是少数派会员,点击登录
会员新功能
内容侧边栏
点击这里拉开侧边栏,即可查看会员内容列表,快速切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