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 Store
更多

处理器简史 | PowerPC 11:明讽强敌 暗渡陈仓(上)

06/26 17:38

随着 IBM 的淡出,PowerPC 的颓势已经开始显现,AIM 联盟内部的危机逐渐暴露。苹果是时候「未雨绸缪」了。


前文已经提到,PowerPC G4 的出现让苹果在与英特尔的多媒体战争中赢得了胜利,但随着 IBM 的淡出,PowerPC 的颓势已经开始显现,而「G4 Speed Dump」事件更是将 AIM 内部的危机暴露无遗。作为这款芯片最大客户的苹果,现在也是时候「未雨绸缪」了。

新希望

当 Motorola 正与 IBM 在萨默塞特闹分家时,苹果那边,全新一代操作系统 Mac OS X 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发中。之前从乔布斯手中买来的 NeXTSTEP 自然成了参考的对象,可 NeXTSTEP 本身也有问题亟待解决:能在 x86、68k 等芯片上完美运行,偏偏不支持 PowerPC 架构。

为了支持 PowerPC 芯片,员工们夜以继日,而万幸的是,苹果在购买 NeXTSTEP 之前有过在其 Mach 内核上开发的经验。那是 1996 年 2 月,为了让 Linux 能在 PowerPC 上运行,以布雷特·哈雷为首的工程师们与开放软件基金会(OSF)合作,将 Mach 内核移植到 PowerPC,并将 Linux 作为服务运行在这个内核上。MkLinux 系统就此诞生。

尽管往后的岁月里 MkLinux 并不成功,于 2002 年彻底结束了开发,但却让 Mac OS X 的出现成为可能

这一操作系统的出现意义非凡,不仅为 Linux 支持 PowerPC 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苹果在 PowerPC 上使用 NeXTSTEP 扫清了最大的障碍。事实上,未来的 Mac OS X 中,大量有关 Mach 内核的代码均来自于 MkLinux1

除了 Mach 内核,其他组件的迁移工作也同步开展。好消息是,NeXTSTEP 源自 Unix,天生就有良好的可移植性2;这也是当时 Solaris、AIX 等其他有 Unix 渊源的系统能那么迅速适配 PowerPC 的原因。

类 Unix 系统的演进图,可见 Mac OS X、NeXTSTEP、Solaris、AIX 等系统均源自 Unix

解决了 NeXTSTEP 在 PowerPC 上运行的问题后,此时的乔布斯还面临一个难题:是否需要再开发一个英特尔版本以备不时之需?

早在 1997 年末乔布斯与 Motorola CEO 高尔文吵架时,这个担忧的种子就已埋下,之后董事会内部也就是否应转移至英特尔平台之事讨论许久,但短期内各成员意见并未达成一致。

另一方面,乔布斯和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可谓是老相识。早在 1978 年苹果公司创立不久,安迪·格鲁夫就被邀请加入董事会。尽管后来这事并未促成,但乔布斯一直视安迪·格鲁夫为自己的导师,甚至在自己的各种重大决策中都会请他帮忙把把关——包括重返苹果的决定。

在 NeXT world 上的 Andy Grove「左」与 Steve Jobs「右」

无论最终契机如何,乔布斯终于在这一关键时刻做出了选择,逐渐将开发英特尔版操作系统的计划提上日程。

绝密的迁移计划

1999 年的夏天,正当 Motorola 尽全力生产 G4 芯片时,MkLinux 的开发者布雷特·哈雷及其团队被赋予了一项秘密任务:将大幅改进后的 Rhapsody(即 Mac OS X 的前身)移植到英特尔平台上。时隔 6 年,苹果再度试图靠近英特尔阵营。

Brett Halle,曾任苹果软件部高级经理

这个计划的保密程度有多高?除了六位核心成员知晓此事,其余参与的员工都认为只是在做普通的系统维护工作。甚至乔布斯都会四处放烟雾弹来打掩护。据一位员工回忆,在 Infinite Loop 自助餐厅排队结账时,凑巧乔布斯和他只相隔两人,正在前面与他人大声说着话。

那些人怎么就没明白我们压根就不会转投到英特尔阵营,他们应该放弃这个执念才对!

移植并非易事。尽管 NeXTSTEP 系统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但 Mac OS X 则不然。许多源自 Mac OS 9 的代码,例如 Carbon、QuickTime、Quartz 等,均存在一定的 PowerPC 依赖性;而随着 Velocity Engine 的普及,大量能利用该单元的代码都要改写成英特尔平台的 SSE,移植仍颇具难度。

Mac OS X 架构图

此外,整个苹果公司为了开发 PowerPC 版 Mac OS X 已经心力交瘁,公司上下都只把英特尔版本视为重大变故时的备用方案。因此布雷特·哈雷手上的资源少得可怜,加上被告知不能透露真正细节,他也难以向外界寻求太多帮助。

团队只好自己出资,在 Fry’s 商店买了台含有四颗英特尔芯片的服务器,来执行这项艰巨任务。六个月后,项目艰难进展到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能启动 shell、运行大多数不基于 UI 的服务、用鼠标打开窗口服务器。

折戟沉沙

时间来到 1999 年末。千禧年之际,各大芯片厂商都卯足了劲,其中最为耀眼的当属 x86 阵营的 AMD 与英特尔:短短几个月内,这对红蓝冤家就将芯片频率一路提升到惊人的 1 GHz。而作为苹果电脑御用的最强处理器,PowerPC G4 却在这场频率之战中败下阵来,从此再难以与英特尔、AMD 正面对抗。

工艺之争

在铜互联技术已成为当时行业潮流之际,相比 IBM 和 Motorola 激进采用,英特尔并没有立即跟风效仿,相反和东芝等厂商坚称,在 180nm 节点采用该技术「既不必须,也不可取」,并继续固守铝互联技术加以改进。

P858 工艺的出现,证明了这些才华横溢的工程师们的选择不无道理。尽管没有采用铜互联技术,通过大幅增加厚度来维持横截面积,P858 工艺的铝互联层依旧设法遏制住了电阻骤升的趋势,甚至能与采用铜互联技术的 IBM 全新 CMOS-8S 工艺相媲美。

英特尔 P856.5、P858 和 IBM CMOS-8S 工艺金属互联层的大小、相对电阻对比,可见 P856 最「瘦高」

至于应对厚度提升所带来的电容效应,英特尔也有了新突破:首次在绝缘材料上加入了 SiOF,相比传统的纯 SiO2,掺有 5.5% 氟的 SiOF 介电常数更低3,能有效降低金属层之间的电容效应。英特尔在实验中发现:光是这一技术就能让芯片频率提升 16%。于是,P858 依旧沿着摩尔定律稳步前进:不仅密度相比上代提升近一倍,还能在功耗不升反降的情况下速度快上 50%。

P858 六层铝互连层的横截面,可见其间由低介电常数物质所填充

而在生产方面,不用引入新制造设备的 P858 工艺也颇具优势,良率节节攀升、再创新高:从 P854 的 60%、P856 的 63% 来到 65% 以上。这让英特尔在与 AMD、PowerPC 竞争中占据主动。

英特尔 P858 与其前代以及 Motorola、IBM 的工艺参数对比

在这一先进工艺的光辉下,首次将 L2 缓存集成进 Die 内部的新奔腾 III「Coppermine」于 1999 年 10 月横空出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 G4 杀手。新奔腾 III 的晶体管比前代多了三倍,Die 面积却缩小 17%,生产成本也从 65 美元降至不到 40 美元。

新 Pentium III「左」及其 Dieshot「右」,可见近 1/3 的面积均由其 L2 缓存占据

在性能层面新奔腾 III 则继续大幅跃进,核心频率涨至 733MHz(在 2000 年中一路飙到 1GHz 以上),加之片上 L2 缓存带来的增益,彻底超越了 G4,功耗却大幅下降:相比上代能在同频率下低 43%,甚至能放入笔记本中4

面对频率高两倍的英特尔,就算乔布斯所谓「同频率快两倍」定律是真的,现在的 G4 恐怕也不是英特尔的对手了。

G4 与新 Pentium III 在 SPEC95 测试中的整数「左」与浮点「右」成绩对比

停滞不前

而于此同期,PowerPC 干了什么?

什么事都没发生,一片死寂:G4 依旧在 500MHz 徘徊,新芯片遥遥无期。

由于 IBM 已经淡出 G4 及后续的研发,Motorola 成了新芯片的唯一推动者。但它们只是在 1999 年 10 月发了篇预告文章。此言一出,立即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微处理器报告》等杂志纷纷引用「消息人士」的话,宣称两个月前新 G4 就已经流片,将于 2000 年中开始大规模生产。

但谣言终归是谣言。到了 2000 年,Motorola 提到的 180nm 新工艺、新 G4 双双搁浅。雪上加霜的是,在当年的 3 月,一场席卷硅谷的危机正悄然而至。

再遭重创

从 90 年代末开始,「互联网」几乎成了所有科技公司追逐的热点,以至于像英特尔这类芯片厂商,在宣传奔腾 III 上的 SSE 时都会改成「Internet SSE」,奔腾 IV 的架构名称也成了「NetBurst」。

在美国政府降息、减税的大背景下,2000 年初,大众对这一科技爆点的狂热来到了顶点:一时间大量资金涌入各大科技公司,纳斯达克指数也一路飙升,在 3 月 10 日达到了创纪录的 5048。但正所谓「爬得越高、摔得越惨」,那些初创的互联网公司在将钱挥霍一空后,崩溃开始了:一个月内纳斯达克指数跌幅就超过了 25%,几年间整个股市市值蒸发了近三分之二。

1994-2004 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趋势图,互联网崩溃的尖峰清晰可见

「互联网崩溃」事件对正在重组的 Motorola 而言简直是飞来横祸。受互联网崩溃的影响,这家刚刚才重新盈利的公司股价也一路走低,到 2000 年末已经跌了近 70%。在这种大背景下,Motorola 新工艺和新芯片的推迟也就不足为奇了。纵观整个 2000 年,Motorola 没拿出哪怕一颗像样的新芯片给苹果。这无疑让乔布斯失望透顶,对英特尔是愈加地向往。

Motorola 2000、2001、2002 年的股价,可见从 4 月开始就一路走低,并持续低迷了 3 年之久

雷声大雨点小

而另一边,IBM 在 1999 年末制造了一颗 64bit 且能运行在 1GHz 频率下的 PowerPC 芯片,但这也不是苹果需要的。

似乎是为了回应那些认为短流水线 G4 难以提高频率的质疑,这颗芯片仅有六级流水线,且和当年的 X704 一样:为了冲击高频,其架构设计十分简陋,功耗也达到离谱的 112W,几乎不可能塞进 Mac 中。且在上代 CMOS-7S 工艺下,1900 万个晶体管所需的 Die 面积猛增至 150mm²,若要量产成本将居高不下。

尽管只具有实验性质,但严格来讲这仍是第一颗突破 1GHz 的 PowerPC 芯片

随着时间推移,形势对苹果而言愈发严峻:在桌面市场,G4 已经被英特尔、AMD 等厂商全面超越;而在笔记本市场,由于 G4 较高的生产成本以及难以驾驭的十几瓦功耗,iBook、PowerBook 系列仍旧用着 G3,面临着产品线停滞的风险。

在这关键时刻,IBM 挺身而出,填补了低端产品线的空缺:2000 年 9 月,在落后英特尔近一年后,将 L2 缓存集成进 Die 内的 PowerPC 750CXE 被放入了 iBook 中,成了 2000 年 PowerPC 阵营在个人电脑市场上的唯一突破5

750CXE「左」及其 Die shot「右」

因为 IBM 只在 G3 基础上改进,所以该芯片在微架构层面相比上代改动十分有限。但 IBM 有着能与英特尔 P858 相媲美的 CMOS-8S 工艺,让 G3 的晶体管数量突破 2000 万大关,达 2150 万之巨,同时 42.7mm² 的 Die 面积与前代几乎相同。而在新工艺和片上 L2 缓存共同作用下,这枚 G3 的功耗再创新低:相比前代 400MHz 下 5.7W,其在 550MHz 运行时仅为 4.6W,而在后续频率提高至 700MHz 后功耗也只有个位数。

但一心想降低制造成本的 IBM 仍不满足于此,抛弃了自身沿用多年、快成为行业主流的「倒装芯片」封装,转而使用「引线键合」这一奔腾芯片都快抛弃的老技术,最终如愿以偿,每颗芯片标价仅 77 美元。

PowerPC 750CXE 的封装示意图,号称采用了新型有机层压 BGA 封装技术,实则处处透着拮据
最后一代 iMac G3,似乎也象征着 PowerPC 全盛时代的终结

尽管 750CXE 一经发布,就成了嵌入式领域的新宠,被称为当时性能最强的嵌入式芯片,显然 G3 微架构的性能潜力已被挖掘殆尽,更新工艺也只是权宜之计。现如今,只有等 Motorola 在新芯片上的研发取得突破,才能助苹果在桌面市场上击败英特尔。

巧妇难为无米炊

面对如此不利形势,好强的乔布斯并未退缩。既然 G4 的传统性能已经难以匹敌新奔腾 III,唯一还占优势的就是 Velocity Engine,那就让能利用该单元进行硬件加速的 Photoshop、QuickTime 等软件多多出镜,在发布会上一次次击溃英特尔,以提振大众信心。

会员专属文章,欢迎加入少数派会员。
优质内容
权益周边
会员社群
power+
评论区
全部评论0
成为少数派会员方可评论,立即加入 。若已是少数派会员,点击登录
还没有评论,来发表第一个评论吧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来发表第一个评论吧
成为少数派会员方可评论,立即加入 。若已是少数派会员,点击登录
会员新功能
内容侧边栏
点击这里拉开侧边栏,即可查看会员内容列表,快速切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