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焦虑并非来自于「知道的太少」,而是「看到的太多」。现今,信息渠道五花八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 文章类:公众号、博客、Newsletter、专业媒体平台
- 社交媒体类:推特、小红书、即刻、微博
- 视频平台:B 站、YouTube、抖音
- 播客与音频:喜马拉雅、蜻蜓 FM、Apple Podcast、Spotify
- 专业社区:知乎、Reddit、Quora、垂直领域论坛
渠道虽多,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哪些信息源真正值得我投入宝贵的注意力?我的方法非常简单,却也极端——宁可错过千条消息,也不浪费一秒钟在无意义的信息上。这背后并非冷酷的效率主义,而是一种深切敬畏——每一个关注按钮,都是对未来注意力的一次预支。我们必须用近乎苛刻的标准,对抗算法时代的信息浮躁。

问清楚:关键三问
一个真正有用的信息输入系统,不是收藏夹的堆积,不是信息源的漫灌,而是一个基于个人目标、主动控制的系统。它要回答三个问题:
- 我为什么要收集信息?(目的导向)
- 我从哪里获取信息?(源头、平台、创作者)
- 我如何管理和筛选信息?(策略与工具)
第一个问题决定我们不会被热点牵着鼻子走,也不会为「万物皆可收藏」所累。第二个问题让我们拆解「信息从哪来」的路径,避免在一个平台上一股脑地吸收所有内容。第三个问题则关乎执行力,真正影响我们能否形成长期积累。
搭框架:三层筛选策略
如果更多的信息是答案,那我们早就都是拥有六块腹肌的亿万富翁了。——Derek Sivers
第一步:选对平台
不同平台各有倾向,选对平台,等于选对了入口。
在人人都能发声的今天,内容生产门槛已大幅降低。然而,平台开放性越高,内容的泥沙俱下现象也越明显。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常常被纷繁复杂的噪音淹没。
对比各大内容平台,我发现它们各有特色:小红书适合获取灵感、把握趋势和实物体验,偏向轻量信息;微博用户基数庞大,适合快速了解热点和消遣;播客在碎片时间里提供强烈的语境感,但不便于查阅回顾;微信公众号虽然整体质量有所下滑,却仍是某些专业创作者的主阵地。
当然,我个人并不喜欢微博、小红书这类超级平台,因为其平台体量决定——即使有高质量创作者存在,也极易被庞大的流量洪流冲散。相比之下,推特、即刻等平台因其独特的用户生态与交流氛围,形成了相对高浓度的信息环境。
当一个创作者真正打动我时,我从不满足于点赞或关注这种浅层互动。于是我会顺藤摸瓜,寻找这个人在其他平台留下的痕迹——博客、播客、视频,甚至课程。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线索,我就将其加入 FOLO,设为内测源:给它一个月的试用期,如果能持续激发我的思考,就留下;否则就毫不犹豫地退订。
曾经有一位作者,仅凭一篇公众号文章就震撼了我。寥寥数百字,却像手术刀一样剖开了我长期以来的模糊与疑问。我顺势找到了他经营多年的个人博客,里面沉淀着十年如一日的思考,跨越了产品设计与认知科学的边界。后来,我甚至参与了他的课程,并成为他的助手。
然而,真正的冲突在靠近后才浮现。我们在一些根本理念上产生了分歧——那不是简单的观点之争,而是世界观、方法论甚至人性判断上的差异。这时我才明白:仅仅通过文字形成的共鸣,有时候不过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退订和离开成了自然的结果。但回头看,最宝贵的并非那几篇文字本身,而是我曾以行动者的身份深入他的世界,从模仿、辅助、质疑到最终离开的整个过程。这段旅程的价值,远超过任何单纯的文字启发。
所以,当你发现一个创作者的内容不再打动你时,不必着急退订——这可能不是他的问题,而是你已准备好更深入地探索。如果你只是停留在「消费内容」的层面,终将感到枯竭;但如果你敢于接触创作者本人,哪怕最终结果是分道扬镳,你获得的经验也会比纯粹的文字更加丰富、更加真实。
除了文字,我也高度重视视频资源,特别是那些深度内容。比如 B 站和 YouTube 远非仅是娱乐场所,它们蕴含着海量宝藏:世界顶尖学府的公开课程,前沿领域的专业讲解,精细的读书笔记和创作者深度访谈。
视频的独特价值在于能更立体地展现一个人的思考路径和表达风格。我曾在B站遇到一位名为拉里萨的博主,她分享的读书心得真挚有力,让我产生强烈共鸣。后来出差到她所在城市时,我鼓起勇气联系了她,没想到真的见面了!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朋友。
这再次证明,信息筛选不仅关乎内容质量,更是连接思想、甚至连接现实生活的桥梁。
第二步:选对人
平台提供内容,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创作者」。我们真正应关注的,是那些对我们有帮助的创作者,而不是某个内容突然火了。信息由人传递,而人的品格、经验和表达方式才是构成信息质量的根本基石。
在选择关注对象时,我遵循三个关键标准:
首先,看重一致性与深度。真正值得关注的创作者,通常在特定领域有持续且深入的思考。他们不会随波逐流追逐热点,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核心议题,呈现出思想的一致性和演进轨迹。
其次,重视原创性与思辨能力。我特别珍视那些能提供第一手观察、独立思考的声音。在信息同质化严重的今天,能够提出新颖视角或挑战主流叙事的创作者格外珍贵。他们不仅传递信息,更传递思考方法。
第三,注重表达的诚实与透明。真正有价值的创作者往往坦承自己的局限,愿意展示思考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矛盾。他们不回避复杂问题,也不简单归因或二元判断,而是呈现问题的多个维度。
我不相信有完美的人类存在,所以我格外珍惜那些从第三方视角去真诚看待自己的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老祖宗的智慧。坦诚自己不会的东西,教授自己理解的内容,并不虚伪假装,这便是我最为倾心的创作者。
因此,我现在的信息筛选路径更为清晰:先选择氛围适宜的平台,再筛选真正有深度、有温度的创作者,最终,突破屏幕限制,建立真实的人际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人」的筛选并非一成不变。我定期对自己关注的创作者进行「复盘」:他们的内容是否依然给我带来启发?我是否从中获得了新的思考角度?如果连续多次浏览后感到食之无味,那么无论之前多么欣赏,也应该取消关注。
我始终相信:真正优质的内容和人,总能穿越平台的围墙被发现。如果某个平台的大环境让我感到极度排斥,我宁愿等待那些优质内容通过其他渠道被我发现,而非勉强自己去适应一个糟糕的环境。
第三步:分类信息
当然,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特殊情况。
例如气象领域专家「信欣」,他在微博上提供的即时气象分析既专业又通俗易懂,几乎无可替代。尽管我个人对微博平台有所排斥,但这种专业且时效性强的信息源,值得我专门开设通道关注。这提醒我,在信息筛选过程中,必须清晰区分不同类型的信息:
泛化信息(如行业动态、个人成长、宏观趋势)通常在各大平台上有多种可替代选择,只需精选几个优质信息源即可。这类信息的特点是更新频繁、覆盖面广,但深度有限。对于泛化信息,我采取的是「少而精」的策略——每个领域只保留 1-2 个最优质的信息源,避免重复获取相似内容造成的认知负担。
例如,对于AI行业动态,我只关注一个周刊和两个公众号(数字生命卡兹克/橘子汽水铺),而刻意忽略那些争相报道「谁融资、谁裁员」的科技媒体。这种策略确保我既不会错过真正重要的行业变化,又不会被大量相似新闻分散注意力。
相比之下,专业化信息(如科研数据、行业内幕、细分领域技能)需要精准定位,长期跟踪,甚至不惜投入额外时间与资源去获取。这类信息往往隐藏在特定渠道,具有不可替代性,是构建个人知识优势的关键。
对于专业化信息,我的策略是「深度优先」——一旦确认某个信息源在特定专业领域的价值,我会不惜代价地保持关注,并尽可能拓展相关连接。这包括订阅付费内容、参与专业社区讨论、甚至直接与领域专家建立联系。
定规则:三条输入原则
在筛选信息上下功夫,不就是为了少做无用功吗?试试这三个原则,或许能给你点启发。

原则一:与我有关
在构建信息输入流时,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是:内容必须与我有关。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我曾经尝试过多种信息订阅分类方式。最初,我可能会按照传统的来源或主题来分类,比如:新闻、博客、理财、自我成长、读书笔记、心理学等等。但很快就发现一个问题——我总是在不同的文件夹之间跳来跳去,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在少数几个最常看的信源上,很多分类形同虚设。
后来,我调整策略,尝试按照阅读频率来分类,比如:必读内容、每周阅读、每月阅读、随心阅读。结果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我发现自己越来越频繁地点进「随心阅读」的文件夹,因为里面大多是些轻松娱乐的内容(这该死的人类劣根性!)。而那些真正应该阅读、需要投入思考的「必读」文章,反而越积越多,让人感到压力山大。
直到某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再好的内容,如果与我当前的阶段和目标无关,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这个顿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真正需求。虽然我对很多领域都抱有兴趣,但并非每一项兴趣都和我的未来发展、当前工作或核心目标密切相关。经过仔细反思,我发现「内容创作」与「知识变现」才是我目前最重要、最核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