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Monspeak

开发者 / 团队:NoMoreBoring

平台:iOS、iPadOS


请简要介绍下这款产品

Monspeak 是一款以抽卡游戏为核心的 AI 口语 App。它的核心玩法是你会抽取到各种各样的卡牌,而每张卡牌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实景对话挑战,你需要使用英语完成挑战来获得这张卡牌。

以和 Steve Jobs 开会的场景举个例子。在设定里,Steven Jobs 是你的老板,你需要定期向他汇报项目进展。大多数 AI 会很礼貌、很友好,但当你的方案不过关时,Steven Jobs 真的会很生气地批评你,非常像真实的项目汇报。但正因为对方是 AI,你完全不用担心出错会带来真实的后果,反而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改进你的汇报技巧(pitching skills)。我自己有时候都被他「骂」得哭笑不得。

当然,在每个挑战过程中,Monspeak 也会提供翻译、语法纠正、回答建议等提示,帮助你在这种沉浸式的对话过程中学会新的知识。

哪个瞬间让你决定开发这款产品?

去年去清迈旅游的时候,意外发现自己在半个月的沉浸式对话情境中——每天跟各种角色咿咿呀呀交流——语言能力突飞猛进。那时候我意识到学语言最重要的是环境 + 开口,而不是背单词学语法,尤其是非应试目的,语法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当时突然有一个想法,要是把旅行过程中遇到的空姐、酒店服务员、餐厅服务生等等这些真实的角色,变成像宝可梦一样的卡牌去收集和挑战,也太有意思了!

你提到「学语言最重要是环境 + 开口,而语法相对次要」。这个理念是如何体现在 Monspeak 的产品设计构想中的?

Monspeak 的学习理念是这样的:口语优先,在对话过程中学会新单词和语法。学不会没关系,讲错了也没关系,只要多聊天多讲,保持一定的输入输出量,培养自己的语感即可。

在设计对话界面的时候,我一开始是使用类似多邻国(Duolingo)的方式,即用户每说一句话都会有一个阻断式的提示,比如「说得很棒」或者「还有哪些地方待改进」。但我觉得这样可能会打断用户的对话 flow,让他们过度聚焦在自己使用的语法正确与否上了。

所以后来产品正式上线后,这个点被我改成了对话气泡框下面的一个小按钮,需要用户主动触发才能看到语法上的改进意见。但是有用户因此反馈「学习感」太少了,我们也在尝试寻找这里面的平衡。

Monspeak 对话界面早期设计原型

你平时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获取灵感?

我很喜欢看设计稿,尤其是各种天马行空的飞机稿。看到一个很不错的设计稿,我就会想「哇,这个创意解决什么痛点会很巧妙?」——不是理性的推导过程,有点像「拿着锤子找钉子」。哈哈,但是觉得很有趣,可以产生一些非标准的答案。

也有一些偏理性的推导过程,比如思考 AI 教育存在什么机会,我会画一个思维图梳理从未被解决的痛点、技术演变趋势、细分人群等等各种层面,一边梳理就会想到一些可能存在的结合点。这种方式有点像命题作文,可以梳理平时脑子里的一些零散的想法。

从概念到上线,你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过程中会依赖哪些工具或方法论?

  1. 先画草图,把 User Flow 串起来,知道整个产品大概的使用流程是什么。
  2. 然后把这个 User Flow 拿去跟朋友聊,看他们的反馈来判断可能存在哪些难点以及是否投入开发(现在也会拿去和 ChatGPT 聊)。
  3. 确定后,会开始做视觉情绪版,这个过程中不会看任何竞品,避免陷入固化的思路中去。
  4. 开始做细节设计稿,每个模块做完就会投入开发,实机体验下修改细节。

基本上依靠 Figma 都能解决,但是现在在验证 idea 阶段会开始用 Lovable 做个 demo 出来用。

相比于同类产品,你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嘻嘻,这太有得说了。

首先!我是那只绿鸟的受害者!我在 Duolingo 勤勤恳恳打卡了四百多天!什么都没学到!Duolingo 为了游戏化伤害了太多学习效果了!Monspeak 希望在保留游戏感的同时,真的能让人学到东西。我们通过话题和兴趣驱动,打造充满沉浸感和富有个性的角色,让你有话可聊,愿意去聊。知识点融入在沉浸式的对话中,你需要完成一个个卡牌任务才能通关,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几次点击答题就能轻松过关。

而对比豆包等 AI ChatBot,它们虽然通用,但功能却不够垂类,除了聊天之外,没有配套的单词本、语法纠错等学习功能,用起来非常依赖自己的学习自驱性。而在 Monspeak 每次卡牌通关后,都会有一个知识点回顾环节,系统会自动为你生成这次对话中应该提升的知识点,有单词、短语、语法、句子,你可以选择将它们加入自己的单词本中。单词本用类似 Anki 卡片的方式,每次会遮住翻译或者原句,让你想一想来激活记忆。

而其他 AI 口语 App,大部分还是做得偏理性和工具向,更偏向雅思和托福等应试场景,而 Monspeak 会更游戏化——整个视觉界面就非常像卡牌游戏,我们的首页是一个随机抽卡界面,切换不同场景的地方是个地图,获得卡片后会被放进卡牌柜里……核心玩法也是游戏的玩法:抽卡—挑战—获得卡片。

你尝试过哪些渠道推广它?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吗?

目前主要在小红书,未来会尝试在 TikTok 和 YouTube 上拓展海外市场。

策略和方法的话,我觉得有几点:

  1. 判断你的用户在哪里。小红书、Twitter、Facebook、Instagram、Product Hunt、Reddit 都是低成本的获客渠道,但是用户偏好不同。
  2. 让用户参与决策。比如内测期间发起投票询问用户最想要什么新功能,在这一方面,小红书提高了非常好的平台来让你跟用户互动,询问他们的真实想法。
  3. 泡在渠道里,找网感,多尝试不同的内容,保持更新的频率。
  4. 学习对标产品。看他们的发布内容、发布节奏,不断优化。

总的来说,社媒推广还是蛮费时间跟精力的。比起投流那样简单直接,社媒是个要长线持续运营的过程,但过程中能保持和真实用户的联系,Build in Public 也是一种乐趣。

至于未来的推广计划,我们希望能变成投流 + 达人合作 + 裂变的多种结合。

发布这款产品至今,有哪些反馈让你印象深刻?

内测期间收到了许多用户的反馈。有很多真诚的夸夸,比如有用户是个小学英语老师,她试着把产品给班里的小朋友用,发现小朋友们都挺喜欢的,用得也很顺利。我当时就受到莫名的鼓舞,感觉自己的产品或许真的对别人产生了一点点价值,帮别人解决了一些问题,也有了一份责任感在身上。

也有一些负面评价,比如有身朋友觉得不如预期,准备卸载的;也有觉得上手门槛太高玩不下去的。收到负面评价当下会觉得受打击,但是又觉得有声音是好事,更能清楚知道自己迭代的方向在哪里。

我们最近在筹备的新版本就是看到了一些普遍的用户反馈(上手比较困难和卡片内容量不够)。我们反思后认为目前在灵活性和个性化上确实做得不足,于是开始着手一次全新的改版,希望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也请大家期待一下我们的后续更新!

你如何安排自己的一天?有哪些时间管理的诀窍分享?

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 book calendar,一般会细到 0.5-2 小时。然后就是按 calendar 执行,划掉一个个 to-do。一般会穿插生活安排和工作安排,全都是工作安排会喘不过气来,还是会安排些休闲娱乐活动让自己适当 break 一下。

给自己一个时间区间做某件事对我来说专注的效果很好。

有哪些产品你觉得应该被更多用户知道?

我特别喜欢喝水羊驼。我平常不太爱喝水,喝水羊驼帮我给这件生活小事加了一些仪式感,让喝水这件事变得更积极了。这个点子很小,但是交互特别贴切且有趣。喝水羊驼至今是我的桌面小组件。

方便分享一下你的手机及电脑主屏幕吗?并介绍一些日常使用的应用。

  • 浏览器:Arc
  • AI:ChatGPT
  • 设计:Figma
  • 编程:Cursor + Lovable
  • 番茄钟:我的番茄
  • 项目管理:Linear
  • 信息来源:即刻、小宇宙、小红书、Twitter、Newsletter

有哪些你欣赏的创作者?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优秀的特质?

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产品人或独立开发者,大家会互相交流经验和看到的东西,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很多时候不是多宏大的叙事命题,而是一些很落地很实在的点,尽量让自己保持思考,持续 pivot。

最近经常在看 Prosku.a 的推,他的设计真是太有魅力了。

介绍一下你自己,以来未来的计划。

我是 Suki,是一名设计师 & 产品经理,曾经的理想是做自由插画师,创造一个自己的 IP 宇宙,靠创作内容为生。现在的理想是做很多独特有趣且能帮人实际解决问题的 App。目前在慢慢探索中。

左:Monspeak 开发者志鹏;中:Monspeak 产品设计 Su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