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栏目
很多读者都会好奇少数派的编辑们到底平时都「买了啥」。我们希望通过「编辑部的新玩意」介绍编辑部成员们最近在用的新奇产品,让他们自己来谈谈这些新玩意的使用体验究竟如何。
@Tp:Stylophone
- 入手价格:¥289
我先前在网上总是经常刷到 Stylophone 的视频,一个看起来古里古气的小盒子,却能用一支笔在金属板上演奏出音乐,看起来就很有意思。但我其实一直没有去了解它的价格,只是默默地给自己一个「我学不会,别浪费钱」的心理暗示。直到前段时间,我发现这玩意居然只要不到 300 元就能买到,于是便在某个没有控制住消费欲望的深夜买到了它。

Stylophone 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合成器,键盘部分和笔头是金属材质,通过连接通路来实现不同音调的发声效果。除了支持三档音高外,还可以通过机身背面的旋钮来调音。Stylophone 的音色和它的造型一样充满复古味道,基本可以说是许多人印象中老游戏里 8-bit 电子音的效果。不过 Stylophone 有一个颤音开关,可以让音色听起来更柔和一点,不至于太刺耳。
作为对乐理一窍不通,只对钢琴键盘略知一二的人,我在上手十分钟左右就可以跟着网上找到的谱子演奏一些熟悉的音乐。因为 Stylophone 每次只能弹奏一个音符,所以我只要跟着谱子用笔在键盘上来回点触、滑动、停驻,就能演奏出音乐。说实话,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可以说 Stylophone 门槛相当低,就算你完全没有相关知识,只要花点时间认识一下钢琴键盘,并且知道怎么看谱(哪怕是简谱)都能很快上手演奏。这里分享一个比较有趣的演奏方法:找到你想演奏的音乐的伴奏,然后对着谱子用 Stylophone 演奏人声部分,既简单,效果也好。
除了当一个音乐玩具之外,Stylophone 真的可以拿来当正经制作音乐的工具。通过机身左侧的 3.5mm 口就可以连接到电脑或音箱来当做一个乐器使用。David Bowie 就曾经在 现场演出 用过 Stylophone。当然,毕竟我不是什么玩音乐的艺术家,把 Stylophone 就是个足够好玩的音乐小玩具,就已经让我觉得值回票价了。
其实 Stylophone 还有一款大小相近的鼓机,搭配使用可以在家中做出即兴音乐,或许等哪天一时兴起我也会买回来玩一玩。
@老麦:海贝思磁吸雷电4全能线
- 入手价格:京东国补 66 块
这个磁吸不是指那种贴贴线,是指磁吸接头,它的使用场景就是类似 Macbook 原有的 MagSafe 充电接口(但它只能充电),C 口小接头一直插在电脑上,走的时候,直接拉开磁吸就可以了,主打一个优雅便捷。这个方案很多年前就有了,记得也是一个小团队开始在 iPhone 上创新尝试,当时只能用于充电,而且问题很多。

如今,这个技术能力已经发展到支持到雷电 4 的传输能力,一个磁吸接头,搞定视频,音频,高功率充电,估计供应链端也是经历了不少的探索与磨合。
大家都会担心这种磁吸接头的稳定性和寿命问题,我之前也有同样的疑惑,但后来有一位供应链朋友送了我一根出口产品,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用了一年多,竟然没出现啥问题,只能说我大深圳的供应链迭代技术还是牛。

用这个产品带来了新问题,如果其他设备想连接显示器咋办呢?厂家给你想好了,多买几个磁吸头,每个设备都备上,每个都能磁吸连接。

不过刚写到这里,这条磁吸线就出问题了,开始出现间歇中断现象,我估计还是因为行业过度卷价格,导致的一些品控问题吧,不过商家态度好,立刻安排上门换新了,换新之后已经用了一周,没有出现新问题了,618 还是值得推荐一下。
@Lincoln:HidrateSpark 水杯
- 入手价格:698 元
一般人都是喝水喝太少被勒令要多喝水,而我因为喝水喝太多,被医生要求要控制喝水量。所以我当时买了个 HiWater app 记录喝水,但手动记录按「口」算很麻烦;按「杯」会遇到错记、漏记的情况,这样就根本起不到少喝水的用途,日子久了自然也就把 HiWater 记录喝水这件事情抛在脑后。
今年年初的时候看到 Apple Store 中国官网上架了 HidrateSpark 水杯,当时就犹豫要不要买一个。结果 4 月再次被医生提醒要少喝水,这下就不得不把 HidrateSpark 水杯的提上购买日程了。Apple Store 中国官网目前在售的一共有 3 款,HidrateSpark PRO Tritan 塑料款(710 毫升)、HidrateSpark PRO STEEL(946 毫升)和 HidrateSpark PRO STEEL (620 毫升)3 款。

选购时我的思路也比较简单,先排除掉容易有划纹的塑料款,而两个金属款也差不多刚好差 326ml 和 100 块钱,秉持着「大不吃亏、小了后悔」的消费哲学,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容量最大的那款。然而,等杯子到手之后,我才意识到现实远比参数「冰冷」。这个杯子是真的大,大到我一个普通成年人的手根本无法轻松单手握持,不管是喝水还是清洗的时候都要小心翼翼,生怕一个手滑直接摔地上。这段时间使用下来我也基本不会带着它出门了,一方面是太大不敢带,一方面是装了水以后太重,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水杯位能放下这个「庞然大物」。后续读者朋友们想要买 HidrateSpark 水杯的时候也要考虑下这个问题。

聊完选购时的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可以来聊聊杯子本身了,HidrateSpark 总共分为三部分:杯盖、水瓶和底座,下面我们分开聊聊。水瓶本身是金属材质支持保温,可以直接清洗、也可以进洗碗机。我简单测试了下保温情况,倒入冰块和冷水以后静置一段时间,水瓶的下半部分摸起来和室温一样,而顶部和杯盖连接的部分则明显是凉凉的。
不过我在购买时我注意到 Apple 官网用词相当谨慎「真空保温」,后续在翻阅 HidrateSpark 官网则表示:
20 盎司杯是唯一专为热饮设计的产品。请勿在其他尺寸杯中盛装热饮,因为这些杯型的吸管盖和直饮盖并未设计用于承受热饮产生的内部压力,可能导致热液喷出,从而引发烫伤。
所以,水瓶本身可以装热饮并具备保温效果,但受限于杯盖设计,不能直接装入沸水,也不宜在装有较高温度的饮品时长时间密闭。我也专门测试过,装入大约 55 ℃ 的温水并盖上盖子,放了一天没有问题。真的想倒入更烫到热水下去,开着盖子就行了。

杯盖都可以拆卸清洗,买任何的水杯都会送直饮盖和吸管盖两个杯盖,且两种杯盖都有防误开锁扣,带出门也不用担心杯盖意外打开,一般都是在实际使用中根据需求更换不同的杯盖。目前我主要使用直饮盖,主要原因还是清洁起来更方便。吸管盖这里我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吸管材质不确定能耐受多高的温度,以及在高温下是否会释放有害物质。
最后说说底座,这是 HidrateSpark 水杯上比较特殊的设计,主要负责发光提醒和记录每次的饮水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底座本身不能接水清洗,因此每次清洗水瓶时,必须先将底座拆下,好在拆这个过程也就是拧下来,不复杂。

底座记录饮水量的原理其实是通过称重来实现的,这在首次配对水杯时就会让你校准一次:先空瓶放桌面校准,再装满水校准一次。不过后续,想要准确地记录喝水量,喝完水后一定要记得将水杯静置在桌面上一段时间,记录成功后底座上的灯会闪烁提醒;同样,喝空后也要先让水杯静置几秒再加水,不然记录结果可能会不准确。不过,相比手动用 app 记录,这种方式已经省心不少。
底座上的灯还能提醒你该喝水了,成功记录了喝水量并在每小时的饮水进度完成后再提醒一次。我个人不太喜欢各种灯不停闪烁,觉得有点打扰,所以直接关闭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底座并不轻,重量约 115.5 克,这也是我之前提到水杯不太适合随身携带的原因之一。好处是,配合底部的硅胶防滑垫,即使水杯水位较低,也不容易倾倒。差点忘了,底座内置锂电池,需要充电,充电接口是 USB 转 3 点磁吸的专用线。充电时会闪烁绿色指示灯,充满后变为常亮。以我这半个月的使用体验来看,在开启全部 LED 提醒功能的情况下,一次充电大约可以使用 18 天左右。
App 功能包括显示喝水量、做了点丑的徽章、几乎所有人都用不到的社交功能,以及一些杯子的设置。但这个 App 也是目前我对 HidrateSpark 最不满的地方。

首先,HidrateSpark app 是有内购付费的,允许你解锁更多种类的饮品、解锁水得分(没啥用,且大多数记录喝水的 app 也有)、自定义底座的灯以及可以换壁纸。我内心的 OS 只有:卖水杯不赚钱、还是服务赚钱啊。当然我只拿 HidrateSpark 水杯喝纯净水,别的饮品我也可以用之前购买的 HiWater 单独记录,反正能靠 Apple 健康同步。自然我对这个内购是提不起兴趣的,但不妨碍我不喜欢这个 HidrateSpark app。

其次就是 HidrateSpark app 本身显示的问题,一开始装上是很正常的;一段时间后虽然依然可以同步喝水数据,但 app 内部分的图标显示我没喝水,但是下面的数据又实实在在显示我喝了。还好我不依赖 HidrateSpark app 跟踪喝水,只要能同步到 Apple 健康里,这个问题我就能无视。

总体而言,如果你真的要一个能提醒你、并且自动记录喝水量的水杯,HidrateSpark 水杯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北鸮:联想 moto razr 60 Ultra AI 元启版
- 入手价格:5379.02 元
其实联想自己也知道这个长得人心慌的名字起得无厘头,并不是所有新卖点都有塞进商品名的必要,在售卖过程中他们也默默地把商品链接写成了 Razr 60 Ultra。我写这么全就是单纯嘲讽一下,顺便为早期接到这个手机宣传商单的媒体从业者们送去最深切的羡慕与同情。

或许你在我们的平台账号上看到了这款手机的少量质量参差不齐的开箱图。那是我在阴暗的环境里硬拍的。这是我用唯一的国补资格加大量淘金币买的。小屏手机的拥趸终于对小屏市场绝望了,重蹈 21 年 Flip3 的覆辙,买了一款展开 7 英寸、戴壳像城墙的小折叠机器。好消息是由于使用了先进的骁龙 8 Elite,还是满血的八核版,它不会再像 Flip3 那样费电又烫手;坏消息是 8 Elite 2 已经在不远的将来招手,我又产生了过去几年用各种过时旗舰的既视感。
我买的是椴木后盖版。其实仔细阅读它在介绍里的各种小字就会知道,Ultra 的三款后盖底子其实都是做得花里胡哨的塑料,椴木这款不管咋说是真有一层(处理过的)木头的,有种钱花到位了的感觉,顺便还能弥补一下我当年淘到 Moto X 2014,却只弄到黑色后盖款的遗憾。

入手的时候我其实没去 moto 的线下店看实机,本着「原生系统也不是用不来」的心态,非常有种地盲买了。虽然已经发现了些让人抓心挠肝的小问题,总体上我竟然觉得联想的这个小改系统完全没有社交媒体上说得那么不堪——可能把多亲和 Unihertz 当主力机用过的人就是这么坚强,你就是真给我弄一台犄角旮旯的小厂做的机器,我也能正常用,只要它能打小丑牌。这就是小屏机用户多年积攒下来的隐忍。
Razr 60 Ultra 用到现在一周时间,给我最大的新意的还是这个巨大的外屏。我的上台小折叠外屏还是窄窄的一条,现在好家伙,一个 4 英寸的方块,已经追上我之前用的 Jelly Star 啊 F22 Pro 了。只用外屏回个信息、看个信息流、简单看个视频都完全可以,哪怕全用外屏,我也不是不行,有效减少了我使用内屏、和整体使用手机的时间——当然不排除是因为它戴上壳真的太大了,我根本不想拿在手上太久。

如果冲着它的外观买,那根本失望不了,这手机是真好看,手感也确实好,性能足够,除了戴上官方送的壳子嗨大一个,当主力机也没什么大毛病。如果冲着小屏买,它可能不如淘一个老的三星窄窄的大折叠拿着舒服。更多感受应该会有一篇完整的体验文章跟大家聊,写新玩意我不能把所有梗都抛了,给自己往黔驴的方向逼对健康不好,等我度过了新机保护期,开始把它往床上乱扔的时候,也会和文章一起多拍点它的真容照片。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 新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新玩意」前缀;
- 用至少 800 字介绍产品,并配上 2-3 张产品的实拍图片;
- 在网站个人信息中补充支付宝账号。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