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是在这二十四岁年纪自己给自己的献礼,从萌生写作的念头,到最终完稿,耗时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尽管实际执笔仅三四日,但那些在晨昏交替间反复推敲的思绪、为突破认知边界而啃读的书籍、在自我怀疑中仍坚持输出的勇气,仍历久弥新。虽说写的时候觉得自己的水平还是属于胸无点墨的程度,但闭门造车总不是个事,所以还是开始了自己的首次公开写作。
坦率地说,这个标题确有"少年妄言"的意味,也承认这其中是有一点流量时代的叙事策略,但如果能吸引到您的目光,不妨听听这个年轻人如何用他稚嫩的认知框架解构世界。
我深谙这个年纪的思考难免带着认知局限的毛边,本文所探讨的话题,通常是那些阅历丰富、通达事理的前辈们会涉足的领域。而我,一个二十几岁的00后,带着浅薄的认知,以及略带惰性的行动力,试着讲诉我认知提升的心路历程以及为此的行动,这是给自己交的作品,也是给平行时空里每一个迷茫的灵魂的引航星图,更是向时代智者们递出的思想投名状。
教育迷思:标准路径的碳基困境
我,z时代分母里再普通不过的一员,按部就班地读到大学毕业,成绩平平无奇,既不会考的很差,也不会很突出,从乡镇小学的光荣墙到市里中学的中游,逐步满足国人常说的中庸之道,也认清自己不优秀的现实,高考刚好够到一本线又巧妙避开所有热门专业。那些年我像颗被反复校准的螺丝钉,精准拧在"尚可"这个档位,相信大多数人都同我这般,一直淤积在正态分布曲线肿胀的中位地带。
后来,挤进了大学的灰色教学楼,才发现平庸竟是种相对论:当周遭都是六七十分选手,你那稍微努点力就八九十分的答卷竟透出奇异的光泽。于是,我开始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还算优秀。当身边的人纷纷选择考研时,我也觉得自己能够一试。就这样,图书馆走廊背单词的夜晚,堆叠起来的草稿纸,翻烂的肖秀荣押题卷,还有查分系统跳动的拟录取通知,这些碎片最终拼成一张211硕士的学生证。
这是我人生的前二十四年,大概是中国多数00后们的标准缩影:从懵懂到迷茫,被考研大潮裹挟着前行。当几百万考生挤在独木桥上喊'上岸'时,很少有人意识到,所谓的岸不过是另一段挣扎的起点,此岸背后是一岸又一岸。
教育赛道的每个闸口都标着上岸的坐标,小升初要拼重点,中考决定高中层次,高考定大学档次。然后有人讲高考后你就轻松了,可当双证到手的刹那,新赛程已自动加载——考研读博考公编,永续循环的登岸系统。

"上岸"叙事如同基因编码深植于教育DNA,从小升初的起跑线焦虑到考公编的终极幻想,整个社会正在运行着精密的认知复制程序。这样一步步好似正确的人生选择铺设在你的面前,大家都好像被现有教育模式规划的正确范式约束着自己的认知思维,用无机世界的逻辑浇筑有机生命的可能性,殊不知人不是硅基生物,那些大模型才是啊!
对于通过应试突围的小镇青年,这条被验证过的路径既是安全网也是枷锁。信息茧房织就的认知穹顶下,"随大流"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生存智慧,集体共识构筑的生存策略已然演变为囚徒困境——明知赛道拥挤仍要入场,因为退出游戏的代价更高,或者说这条赛道之外,不知道何路可走。
我并没有在否认这样按部就班读书考试的人生轨迹,相反我觉得这是一条蛮正确的道路,可能你读到会觉得很奇怪,其实这看似矛盾的逻辑深处,暗藏着时代最狡黠的温柔暴力,在标准蓝图中不断完成每一步上岸,确实能收获体面的生活品质。可是,这是幸存者偏差,并且活的越正确,生活的可能性就不断被压缩,大多数人只是少数的上岸者下冰冷的分母。于是乎,群体性焦虑在这一代年轻人身上形成完美的闭环。
与此同时,如今当标准化教育正在批量生产思维同构体时,硅基智能的进化速度却已经突破人们的想象。这种碳硅文明的进化偏差,迫使碳基生命必须重新定义认知疆界。
当认知迷雾笼罩所有可见航道时,或许该做的不是盲目择路,而是让思维触角向着更广的深度延伸。我想或许比现在更高水平的认知,才会是在“山穷水复疑无路”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时的指路灯,虽然未必能直接指明桃源方位,但至少能让每个选择都带上几分清醒的偏振,当然我对我这说法也不持绝对性的意见,我这个年纪的表达自然带着青年人特有的莽撞。

认知突围:心智带宽的攻防战
我真正意识到认知的桎梏始于两个震撼瞬间:当“人是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的论断刺破思维惯性,后来ai的迅速崛起,“人是问不出认知之外的问题的”又像是记忆的回旋镖又一次扎到了我的意识海,由此认知这个词突然成了我的探照灯。
在还没进入到2025年的时候,我在给自己的年度计划的时候,有一项是学「提示词工程」,目标是超越普通大众水平,因为当时的大语言模型有一定提示词和没有提示词的答案是有一定差距的。而后来DeepSeek的深度思考模式将提示词工程简化为自然对话,这颠覆了之前其他大语言模型强调的复杂模版体系,其"过程-结果"式深度思考模式打破了人们的使用壁垒,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我也深刻感受到了ai已经真真正正走入人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可以便利地使用ai了。
随着ai的普及化,许多应用层面的事务被接管,人们都担忧着被大模型所取代,而且以前大家以为AI出现会先替代的是体力劳动者,没想到现在脑力劳动者优先被替代,更深层的是,AI还侵蚀了人们认知的发展阶段。
当代码可以被用语言表达所撰写,写作因几句提示词而形成长篇大论,但丧失掉的是编程学习者算法思维的训练机会,是写作者逻辑建构的能力培养,人类正经历着"认知外包"的隐性危机。就像互联网打破知识垄断却制造信息过载,ai的便捷性正在消解人类建构知识体系的原始驱动力,人们很轻易就能通过简单的提问得到答案,就不会再有保持探索和学习的耐心,由此对于知识的探索能力将会衰减,认知的进化将会停滞。

"读到这是不是感觉有点玄乎?就像刚看懂点门道,反而更焦虑了。其实不光是我,现在年轻人谁不焦虑呢?关键是这焦虑跟滚雪球似的——你越想着'认知不够',就越腾不出脑子干正事,是因为焦虑这件事本身就会占据你的心智带宽,让你陷入稀缺心态。
而所谓的稀缺心态,就拿物质上的稀缺举例,据有研究表明,贫穷会让人变笨,在《刻意》这本书中就提到过印度的蔗农在丰收季节来临前会被眼前的生计所牵动,人变得短视、急于求成,而在丰收的时候则心态更加平和,也更会为长远规划。所以稀缺心态不是你真正缺少什么,真正影响你的是被这些事物所占据你的巨大的注意力,也就是占据了你的心智带宽。
因为每个人的头脑配置都是差不多的,而稀缺心态,则会在后台运行一个隐藏程序,想的越多,程序占运行带宽就越多,从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无力考虑长远的问题,面对选择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选择短效的选项。比如终日忧心忡忡的人总会静不下心来学习,由于心智带宽被占据,在理智脑和本能脑的博弈中,没有足够的理性去支持,往往会选择本能的享乐主义,在学习的时候不停的刷手机,这样会越来越忧心忡忡,如此恶性循环。

所以我的意思是你焦虑的很多事,都会因为焦虑本身而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而对于认知这件事本身,其实认知并不是个人提升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你不妨把认知当作是一种技能,当你明白一个道理的时候,你就会想到后面还需要付出很多行动,那就不会因此浮躁焦虑或者沾沾自喜了,也就是把'知道'变成'做到',焦虑自然就下岗了。
行动哲学:从巴菲特到微习惯的实践启示
每一次想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时候,健身、阅读、学英语都会成为现代年轻人缓解焦虑的选择。我也是其中一员,去年国庆过完就办了两年的健身卡,书本重新捡起来,连本科四年都没过的六级这次也拿下了。看着像是逐步有了收获,但持续一段时间后,我也会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在变好,我自己真的改变了吗?
就拿读书这事来说,当我关注点落位到阅读能带来的「改变」,而不是读多少数时,就察觉到自己隐匿的坏习惯,用微信读书总忍不住看右下角的剩余页数,跟跑马拉松时老看还剩几公里一样。这哪是读书啊,简直是完成KPI,注意力被牵动,跑步时会无法留心路上的风景,阅读时则是贫于思考,字是过眼了,脑子压根没转。
真正去阅读,我个人觉得有一个链式的逻辑线的,选书-阅读-触动-行动-改变,一步步都是前路,一步步都需要用心。结果咱们现在全搞反了,把刷进度条的快感当正餐,让大脑养成'翻完=学会'的机制,看着书架上一排'已读完'的标志,还真当自己升级换代了?

说到底,认知就是个敲门砖,真能把门踹开的还得是行动。当明白改变才是读书学习的指标,你的学习量能有所减少,也会更加专注。与之相反的是,过去的我想要的太多,去做的太少,此处落笔时,我最初写下的是“做到的太少”,斟酌了一下改成了“去做”,因为行动起来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我现在想通了,虽然还没开始行动,但能意识到'别光做梦要动真格'这件事,已经赢过那些只会说'等我准备好就…'的人了,可别小看这个'想动但还没动'的状态,这说明你的脑子已经拧过劲儿来了。
既然脑子的发条已经拧紧了,接下来就该给这股劲儿找根轨道——比如把'我要提升认知'翻译成'每周天晚上睡前读20页书',让飘在半空的想法着陆成一项项清晰的待办事项。
这种把'想要'焊死在时间表上的做法,巴菲特老爷子早就玩明白了:
弗林特是巴菲特的私人飞机驾驶员,有一次,弗林特就问巴菲特,应该怎么制定职业生涯的目标呢?巴菲特让他把职业生涯里最想做到的25件事写下来。到这一步,还没什么奇怪的。弗林特写下了他想做的25件事。
巴菲特让他把其中最重要的5件圈出来,弗林特也照办了。巴菲特就问他:“现在你知道该怎么办了吗?弗林特心想,老爷子的意思挺消楚的啊,就跟巴菲特说:“我知道了,我要先集中精力完成这最重要的5件事,剩下的20件不着急,我可以有空再做,慢把它们全都实现。
巴菲特说:“不,弗林特,你只说对了一半。你要集中精力做那最重要的5件事,剩下的20件,你应该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它们,不要在它们上面花费哪怕一丁点的时间。

巴菲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明白人生中关键的事是什么,并且专注地去完成他,别像超市抢购似地往人生购物车里塞满25件商品,重点不是你能拿多少,而是结账时真能带回家的那五袋干货。大家也可以自己去进行这样的一个自我检阅,个人提升不是“木桶效应”,你不需要面面俱到,希望大家在变得更好的时候都更加从容和自由,而不是被自身设定的kpi推着向前。
所以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懂得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行动上的矮子,言简意赅的说就是执行力低,那为什么会执行力低,当面对一大堆需要去做的事情的时候,忧虑这么多事难以完成,抉择哪个事的优先级更高,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占心智带宽的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巴菲特要避开另外20件事的原因。
知易行难,认知提升后,行动力却跟不上,或者说想通过继续提高认知去寻找最优解,但殊不知,直接去做就是最优解。《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早就参透了这个秘密:他每天只要求自己做1个俯卧撑、读1页书,结果一年后不仅练出了肌肉线条,还啃完了七本大部头,所以学会对任务进行拆解也格外重要,当事情被拆解成自己可以轻松完成时,我们就会跃跃欲试了。

从佛系遮羞到认知焊工:觉醒年代的输出革命
在校园这片温室里,我们常陷入一种拧巴的困局——既想悄悄进步,又怕被人盖上“内卷”的钢印。当看见室友背着书包早出晚归,立刻发动整个寝室阴阳怪气'学霸又卷一天啦',通过贬低他人的坚持,来粉饰自己不思进取的窘迫。
更吊诡的是,我们还会用'佛系'当遮羞布,当我们做不到持续努力时,就给自己的惰性贴上'劳逸结合'的精致标签,用这种自我美化的滤镜来稀释别人的坚持,同时通过贬低他人的坚持来平衡自己的心虚。更可怕的恶性循环在于:你越是嘲笑别人“卷王”,就越不敢公开自己的努力,担心被贴上同样的标签,索性藏起书本加入摆烂大军,最终如愿以偿地'合群'。

始终觉得努力可耻是一件很可笑的事,那些脱口而出的'你好卷',表面是戏谑,实则是射向自己的语言冷箭,特别是当说这话的人其实也在暗地较劲时,这种自嘲就变成了自我诅咒的符咒,困住了你向前的勇气。
真相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努力一点,坚持一点,回头你就会发现,其实你已经超越了很多人,而事实也就是这样,嫉妒与羡慕的转换,就在人生跑道上三米与三十米的临界点,当你的背影刚超出旁人视线范围时,会听见此起彼伏的嘘声;但若把差距拉成望尘莫及的三十米,那些倒彩就会自动切换成喝彩。就像马拉松选手冲过最后一个弯道时,连最刻薄的围观者都会变成鼓掌工具人。

人要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自己的判断,该不该做,有没有意义,然后最关键的就是去坚持,这两件事分开来看都不复杂:做判断只需罗列利弊清单,谈坚持不过强调重复的重要性。但难点在于同步实施——就像你明知道清楚读书能提升认知,又难免在晦涩章节前质疑选书眼光,最终突破瓶颈的人,不是从未动摇过,而是把每次怀疑都当成校准而非停工的借口。
《鳄鱼手记》里那句“我这个人开始对你产生意义了吗?”,对于意义论的人,读到这句话有种心灵被击中的感觉,对于自身,你做的事情开始对你产生意义了吗?想到自己看了好久的书,却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可能因为我是一名工科的研究生,虽然心理也认可着阅读是生命中数万次的春和景明这样的梦想主义,但也会想着我要怎么去"量化"我的成长,想切身感受到改变的实质性。
我想通这一点仔细说来还得感谢周岭老师的《认知驱动》一书,警醒了我,我们一直在读书,却很少去实践或把心得写出来,根本是因为阅读、学习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而写作、完成某一件事情则是输出,人们往往在努力的时候,就容易陷入不断输入式的自我感动,而对于输出这件事却有一种怯难心态。想来,一是输入易,输出难,人们趋易避难的心理。二是自小被灌输着以低调为圭臬的行为方式,不喜带着某种目的去做事,被他人所谓“功利心”所裹挟,从而羞于表现自己。
至于我的选择?你看这篇文章,就是我给过去的自己甩的辞职信——从今天起,我要走出「认知仓鼠轮」了!

价值重构:输出时代的认知功利主义
这世上投身写作的人那么多,最终获得一定影响力的只是少数。看着满屏的创作者账号,我提笔时总忍不住自嘲:区区读过几本入门书的学生,也敢妄想靠写作闯出点名堂?
《认知驱动》里提到的「转化-复制」模型突然点醒了我——转化活动就类似于厨师做菜,时间转化为收益;复制活动就如同厨师录制视频,经过不断传播,产生复利效应。在程序员、自媒体、创业这些可复制的赛道里,写作恰似代码世界的GitHub开源项目:既不需要厂房设备,又能让每个字符都成为可迭代的认知模块,那就写写吧,反正也不需要什么成本。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盘算太功利,但功利心本身是人类的进化遗产,也是每个人天性的选择,价值观不能和现实生活分开,我们无法正确平衡月亮和六便士,也就无法脱掉孔乙己的长衫。真正高阶的功利主义,恰恰需要超越表象的功利心,把功利心存进认知银行吃利息。认知的终极功利,在于保持对功利的战略性悬置,这我想也是为什么优秀的输出,需要不断地输入沉淀,那些真正穿越时间的文字,哪个不是先熬过数载冷板凳的积累。
我也是看了蛮久的书和文章,终于攒够推开创作之门的勇气。选择以这篇关于00后这个阶段成长焦虑的文字破冰,并非自诩能给大家讲什么大道理,而是突然看清——真正的蜕变始于为他人创造价值,也就是以利他之心去行长久之事,因此在动笔时,我反复问自己问题:有能不能通过我有限的水平给自己和他人创造长久有用的思考和价值?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请记住,创造价值的飞轮往往始于最笨拙的推力。你不需要等认知储备达到很高的区间才行动,有内容你可以开始写,用30%的完成度启动,让剩余70%在用户反馈中动态加载,输入-输出之间还有一个隐藏算法,就是输出本身会反向激活输入的加速度。
终章:粗糙开始的认知勇气
写到这,我很庆幸自己没有退缩,这让我想到那句“昨日之深渊,今日之浅谈。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
能与这些文字相遇至此的读者,容我道声江湖再见。在敲击这些段落时,我也曾因自认太烂而退缩,如您所见,我还是写了,所以文末最后这份不成敬意的礼物是,太烂又如何,谁的灿烂还不是从破烂开始,烂尾楼尚能等来续建工程,未完成的思想草图凭什么不能晒晒太阳!
同样希望各位读者可以跟我一样试试写一写,若这些文字能入眼,说明普通人的思考本就该带着毛边生长,那么我可以,你也可以;如果实在不堪入眼,那我都敢发,你有什么不敢呢,这有什么关系呢,就像程序员第一次提交的代码,谁不是从满屏报错开始的。
记住:一个粗糙的开始,就是最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