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始创作于 2023 年 10 月 1 日,是完全不讲究实用性的怀旧文章,请大家见谅。
为什么会重新把这篇文章搬运过来?因为,这台我曾经仰望着的 SO-03F 它也跟着我一起回国了。
--
引入
「你,有过想去追寻的目标么?」
「或许没有。但我曾在一个晚上仰起头,看到了宁静而高远的星空。」
「那个时候除了高悬的圆月,我还注意到了一颗格外耀眼的星星。」
「它的光芒明亮而热烈,如同离弦之箭的锋芒那样。」
「哦,你说的这个叫做天狼星。它可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如果换个更通俗的说法,它就是世界第一。」
「要是我也可以拥有这份世界第一带来的感动和炽热,那该多好啊。」
「说得好。即使你现在还没有能力去拥有,也请将对于这份感动和炽热的向往,时刻留存于眼中。」
「就这样,你生命的旅途之中便有了最高峰,它甚至足以触及星辰。」
这也许就是那位在 2014 年被授予天狼星之名1的继承者,追逐着位于最高处星辰的故事。
会晤
即使时间已经过去十一年,而且纵然在面世当初就伴随着如「屏占比不够高」等嘘声,我到现在都仍然无法掩饰自己对于由 Xperia Z 系列开创的全平衡设计的喜爱。作为常规迭代,Z2 并没有翻天覆地的造型变化,但如果有幸上手并且有机会将其与 Z/Z1 进行比较之时,你会惊讶的发现 Z2 在几乎每个细节上都更进一步,最终所呈现的便是「从顶点到达巅峰」一般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进。

与国行 4G 版 L50u/L50t 的金属贴皮不同,国际版 Xperia Z2(据说也包括国行 3G 版 L50w)采用了将两种材质融合一体的边框,铝合金材质被完美的包裹在着色的玻璃纤维复合树脂之中,近乎浑然一体。机身右侧可见带保护盖的 microSD 卡槽、相机快门键、音量键,以手表表冠为灵感的 Z 系列标志性电源键在其中熠熠生辉。

左侧可见 microUSB 和 SIM 卡槽的保护盖,限于当时的技术或是开发决策,索尼并未让 Xperia Z2 实现裸露接口的防尘防水,因此用户需要将保护盖关紧才能发挥出 IP58 等级的防护性能。而保护盖松动或是丢失在我印象中见过的许多二手 Z 系列上是常态,好在更换并不复杂,本文中的 Z2 也不例外。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使用保护盖下端的磁吸接口,在不打开保护盖的情况下配合专用线缆(当时没记错的话应该还有不少第三方)或底座实现充电/座钟等功能。

Z2 应该是索尼最后一代采用隐藏式 LED 通知灯的手机,具体见下图。由于搭载前置双扬声器的缘故,Z2 的听筒比我印象中的 Z1 更大,LED 灯带的长度也相应变长了一些。

或许如今令人难以置信,但 Xperia Z2 在我看来还是索尼移动能够根据客户意见做出回馈的证据。边框中复合树脂的引入不单是为了炫技,Z2 自身的重量相较全铝合金边框的 Z1 也下降到了 163g,厚度亦有轻微变薄。同时,Z2 的机身宽度较 Z1 缩窄了 1.3 mm,而这 1.3 mm 在我的印象中极大的提升了单手操作的体验,这缘于我恰好在 2014 年于索尼成都银石广场直营店摸过 L39h,当时我的掌心始终是被 Z1 的右下角给抵住的。
实力
Z2 拥有近乎完美符合一台 2014 年 Android 年度旗舰机标准的硬件。它搭载主频略高的骁龙 801 AB 处理器,也是索尼首款搭载 3 GB RAM 的手机,这一点在当时高过主要竞争对手 Galaxy S5 与 One M8。并且索尼可能是考虑到防水机身的密封性,还在 Z2 上率先引入了单热管导热。
这里的日版 Z2 还额外拥有需在耳机孔插入天线的数字电视功能,以及当时日版独占的 32 GB 内置存储空间,同期的国际版为 16 GB。而 Z2 相较前代感知最强的提升是屏幕,通过换用 IPS 技术,Z2 终于解决了 Z/Z1 上如同阿喀琉斯之踵一样的可视角度狭窄问题,侧面观看不再发白,回归旗舰应有的水准。新的 Live Colour LED 背光也使 Z2 的颜色表现较前代产品更鲜艳,不过当时的索尼移动仍然较为克制,因此 Z2 当时的官方系统中并未提供超逼真色彩模式,也没有出现 Z3 用放任背光发挥的方式所换来的超高亮度,以及当时部分评测机构手中比较极端的默认色准数据。
影音硬件的升级让 Z2 可以接受更多来自索尼下放的相关技术,例如正面双扬声器就带有来自索尼音响产品的 S-Force Front Surround 音效可选。Z2 顶部的 3.5 mm 耳机接口也值得一提,它首次实现了在手机端对索尼 NC 系列四段式耳机的原生支持,还可以激活耳机的降噪功能。索尼在当时也顺势推出了面向 Xperia 的专用降噪耳机2,不过我手头则是使用 Walkman 的配塞 NC033 来测试了此功能。降噪功能设置上,Z2 不支持 Walkman 上的降噪等级调节,除此之外全数搭载。3.5mm 耳机接口可兼容索尼 NC 四段降噪耳机的特性从 Z2 一直延续到 XZ1 系列,而并未在后来以 1 II 和 5 II 为首的旗舰/次旗舰机型上回归。

顺便,不知道如今大家还记得下图中的 STM10,以及原本用途是和它配套的「STM10 录音器」这一应用吗 ?


气息
对于 Z2 软件体验方面的描述会是全文中最不客观,也最不具备参考价值的一段。因为我出于私心选择将 Z2 降级到了最初的 Android 4.4.2,这个版本已经完全无法胜任日常的使用需求了。日版 Z2 默认情况下不支持解除 Bootloader 锁,最高的官方版本为 Android 6.0。但当初还存在 XZDualRecovery 等自编译 TWRP 项目能够实现在不解锁的情况下使用第三方 Recovery,从而实现 Root 及刷入 Xposed 框架等操作,以及刷入特定的官改 ROM(只要不涉及到内核即可)。
而这里又出现了或许在如今的机圈难以想象的事情,当时 Xperia 的官方系统(Xperia UXP)在体验上竟然是可圈可点的,这一点我相信从索爱 Arc 时代就开始使用 Xperia 的用户说不定会和我有同感。所有的动画都比原生 Android 4.x 更加平缓,在拥有丰富细节的同时还能维持高水准的流畅度。整体精致的拟物化设计也十分契合当时 Xperia 旗舰机标志性的优雅印象。
将 Z2 设为 Xperia 动态壁纸后,每一次解锁都会伴随星辰般光点的移动、放大,并在最后随着平缓的淡出,桌面呈现在眼前。

虽然那个硕大的、在启用 STAMINA 模式时右边还会多个加号的电池图标见仁见智,不过 Z2 当时的系统在外观上保留了部分自定义空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支持安装第三方主题。与个性化相关的选项集合在设置中的同一处,同时如果仔细看的话,当时的 Xperia UXP 还做了全局圆角。


这一时期的 Xperia UXP 还拥有另一个标志性功能:Small Apps 小应用程序。它与当时三星的同屏多任务以及现在许多系统中的小窗存在决定性差异,那就是 Small Apps 实际上是将小组件进行了窗口化,而并不是完整体量的应用本身。在多任务界面的底部可以快速调出该功能,并且可以将几乎所有的小组件进行窗口化,甚至当时的 Google Play 商店还有不少专为 Small Apps 设计的小型应用。
该功能在我印象中其实应该是双核处理器的 Xperia 就开始出现,但早年间一次只能悬浮开启单个小组件,而 Z2 甚至更早的 Z/Z1 上都已经可以实现如下图所示的多窗口和贴边挂起等功能了。

该功能伴随 Xperia Z 的落幕同时被取消,在我看来实属一大憾事。而同样在我的印象中也只有 Z 系列机型在官方 OTA 到 Android 5.0 及以上才能保留 Small Apps,并且此时索尼已经将它放在了不那么显眼的角落之中。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那时候的索尼移动对于设备协同似乎有着独有的理解,从机身上必定出现的 NFC 标志,到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系统设置中单独列出的「Xperia 连接」入口。

其中格外有趣的地方在我看来是索尼对于 DLNA 协议的活用,当时 Xperia 的相册、WALKMAN 音乐和电影等应用均原生支持访问网络中的 DLNA 服务器,手机自己也能通过上图中的媒体服务器功能变成供其它设备访问的一个 DLNA 节点。DLNA 或许对于家庭影院等场景来说并不陌生,这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索尼作为传统多媒体家电大厂的一种特质。
关于 Xperia UXP 我虽然有着不少回忆,但由于精力和认知有限,加上事实上那时我基本上因为自己用电信只能看着别人手里的 Xperia,所以只能写到这样,在此希望诸位包涵以上带有回忆滤镜的主观臆断,我本人也很乐意继续探讨诸如「Xperia 这些年软件上到底砍掉了多少东西」这类话题的。
眼眸
Z2 的影像硬件规格比 Z1 几乎没有变化,均搭载 1/2.3 英寸 2070 万像素 Exmor RS CMOS 及树脂镜片覆盖的「G 镜头」。
而在我看来更重要的一点则是 Z2 的相机应用交互思路也是几乎沿袭 Z1 的,可这并不是什么好事,用高情商的说法讲,则是事与愿违。与 1 II / 5 II 真正放飞自我在摄影大师上复刻准专业体验的思路不同,当时的索尼移动在我看来还是固执的认为手机拍照就应该有符合手机场景的交互形式,就像现今的 iPhone 和原生的 Pixel 两者都没有基于摄影三要素逻辑的专业模式那样。
因此,索尼选择了通过提供不同的扩展,而不是向用户放开控制权限来实现应对不同的需求。3这里也能看到 Z2 解锁了传感器和骁龙 800 SoC 支持 4K 摄录的特性,成为首部原生状态可录制 4K 视频的 Xperia 手机(Z1 我印象中可以通过刷机的方式解锁该功能)。

增强自动模式(俗称金相机)要追溯历史的话其实也是索尼相机的下放,但它所支持的场景分类和判断逻辑甚至沿用到了现今 Xperia 手机摄影大师的 BASIC 模式之中。 不知道是不是我现在才发现,每次通过实体快门键启动相机时,Z2 都一定会自动切换到金相机上,而通过点击图标启动则是保留上次使用的模式,这一定程度上在我看来也能感觉到索尼移动对其自动模式有多么大的信心。
在 Z2 官方宣传片中重点宣传了疾速连拍功能,它也出现在上面的相机应用列表里。用户可以通过它拍摄一组照片,并随时从中截取出最合适的一段单独保存,即便是拍摄后进入相册也能实现下图的操作。

在 Xperia Z5 之前,增强自动模式默认均只能拍摄 800 万像素照片,要调用全像素必须进入「手动」模式。然而 Z2 手动模式下的 2070 万像素输出在实际使用中也会遇到不支持开启 HDR 等限制。接下来是一些样张。

上图在增强自动模式下被识别为「风景」,因此画面的饱和度和反差相比手动模式有所增加。而手动模式下 2070 万像素的成片相比 800 万像素成片在我看来除了文件大小之外几乎没有明显可感的差异,由于原 2070 万像素成片大小超过平台限制,故采用截图方式,还请诸位理解。




虽然 Z2 的 HDR(增强自动模式下识别为「逆光」)在需要高光压制的场景下能发挥一定作用,但似乎到了低光环境下却实现不了暗部细节以及画面亮度的提升。Z2 的最大 ISO 也只能到达 800,而不是 Z3-XZ3 上手动模式里夸张的 12800。且索尼移动对于光学防抖的保守态度进一步限制了表现,加上本人捉襟见肘的拍摄技巧,便造就了下面这些解毒大片。


在那个大家都不够强的年代,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却并没有展现出压倒性的实力,一直是公众眼中 Xperia 影像方面的缺憾,这种现象在我看来直到 1/5 才有明显的改观,但 1/5 影像实力的进步还包括更高规格的镜头以及终于实装的光学防抖,镜头的重要性对于有相机使用经验的人而言多少会有体会。不过其实我认为比起硬件而言,从前的 Xperia 在拍摄的交互体验上更加值得被批评,因为这是任何人都可以感知的缺点。
对于影像部分乃至更前面 UI 部分的评价均只代表我基于偏见的个人观点,它们可能和主流相悖,也可能会招来一些指责甚至谩骂,在这点上我已做好虚心接受批评的准备。
结语
「最高峰的荣光,可以是你生命中过往的一瞬。」
「但它更多时候,或许是你拼尽全力却求之不得的一生。」
「就像那四十多年来从未兑现的那份凯旋一样。」4
「即使世界就在眼前,你也仍然有可能在毫厘之间与其失之交臂,哪怕只是差一头。」5
「不过,现在的你,已经比起过去强太多了。」
「因为这有可能是你一生中最强的姿态,甚至足以被爱你的人们所铭记。」
虽然说了很多缺点,时间也不知不觉间走过了接近十年。
但这不妨碍我依然认为 Xperia Z2 是历史上最完善的 Xperia 之一,也是我个人心中地位最高的 Xperia Z。纵然这种排名并不公正,因为它带有我个人对原始全平衡设计的执念。
而且它也是我懵懂时代求之不得的事物之一,带有回忆滤镜是必然的。
Xperia Z2 诞生于 Xperia Z 系列甚至是整个索尼移动声望的全盛期,它无愧继承者之名,对前代产品中缺点的改进也足以使其受到拥趸的欢迎。可即便是之前的 Z 以及后来的 Z3,都依然没能让索尼移动站上手机业界的最高峰,此后的故事直到索尼移动与消费电子部门合并实现盈利,1V 无锁版顶着 19 万日元的高价能卖到初期缺货售罄之前,则更是令人无比唏嘘。
然而,我却固执的相信,我仿佛能够看到被写进本文的那台紫色 Xperia Z2 上所背负的信念。
那是一个名为最高峰的梦,这一梦曾高至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