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74 元
入手渠道:拼多多
提醒:出行请随时保持警惕,注意周遭环境。
绿联 HiTune S3(下面简称为 S3)还是我头一次用耳夹式形态的耳机,到现在也用了一个多月了,不管是从购买时间还是上市时间其实这都不算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新」玩意了。我的入手价格其实有点偏高,在大大小小的各种活动中似乎可以打到 60 元左右?
购买决策
在聊使用体验之前,我想先聊聊购买决策的过程,毕竟评价一个产品除了绝对性能,也要看它能否满足购买者的需求。
首先是我计划中主要使用的场景:骑车通勤。作为一个肥宅,今年把通勤工具从电动自行车换成了自行车,想着多少动一动比完全不动要好一点。然后 就希望有个方法来稳定和提升踏频:跟着声音的节奏来吧。
那么根据场景我们来分析需求:
- 确保能听到环境音。这是安全骑行的基础要求之一,要么耳机有优秀的通透模式,要么是开放耳道设计的耳机,或者只单侧佩戴。
- 稳定佩戴。我自己也在用常规的入耳式 TWS 耳机,虽说平常感觉稳定性足够了,但是就怕那个「万一」。毕竟走路的时候耳机掉了弯腰捡一下就好了,骑行中耳机自由落体就不好玩了。
- 一定的防水能力。毕竟打算通勤佩戴,至少不能出点汗就罢工了不是。
- 舒适。这点倒是不用太强调,毕竟除了头戴式,现在的耳机重量在通勤中佩戴应该不至于产生强烈不适感。
此外还有一点:价格。毕竟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长时间,从便宜设备开始真的放弃也不心疼。至于音质不在我主要关注的范围内,HI-FI 音质的节拍也不能让我蹬得更快,更别提我本来就属于「听个响」的那类用户。
综合考虑下来,我的目标基本上锁定在了开放式耳道设计的耳机,一开始想到的是挂耳式的耳机,不过想起来之前 The Verge 有过一期关于适合骑行佩戴的耳机的视频中 Dieter 评价 Bose Sport Open Earbuds 时提到的问题:耳朵后面的空间太宝贵了,耳机可能会与眼镜和口罩起冲突。耳机先不提,摘口罩把眼镜弹射出去的事情我真的干过(当然非常偶尔)。
在这个时候我刷到了耳夹式的耳机,印象中头一次见新闻里耳夹式耳机是索尼下子品牌的产品,看着是有趣,但是当时没什么需求(也没有钱),没想到现在需求来了。
最终决定购买 S3 还是价格和品牌的因素。即使是百元价位,耳夹式的产品也太多了,而我失去了耐心。毕竟百元的价位上限就在那里了,无非就是看谁下限更高。也就是这个时候刷到了 S3,介绍里还宣称了 IPX5 级别的防水,想着做个耳机绿联应该不至于大翻车吧于是入手了。
体验
那么用到现在,这个耳机满足我的需求了吗?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耳机值得推荐给其他人吗?我觉得要看各自的需求。
我选择了白色的版本,耳机的充电盒相对来说偏大一些,手边没有什么非常知名的耳机,就先和我戴着保护套的 Realme Air 2 Neo 还有翻出来的红米 AirDots 对比一下吧。


或者也可以对比一下三维数据。
绿联 HiTune S3 和 AirPods Pro 2 尺寸对比 | ||
---|---|---|
产品 | AirPods Pro 2 | 绿联 HiTune S3 |
高度 | 45.2mm | 52mm |
宽度 | 60.6mm | 65mm |
厚度 | 21.7mm | 30mm |
官方宣称耳机单耳重量 5.3g,体感佩戴在耳朵上非常稳定,长时间佩戴耳廓也没有被夹的难受。续航上官方宣称单次充电 7.5 小时,我不会连续用那么长时间,三四个小时绰绰有余。

然后是最关键的骑行中的体验,前面提了我希望能跟着声音节奏提升自己的踏频,正好派评介绍过的节拍器 Tack 完美契合我的需求。目前我仍然很菜,基本上还是维持一个 75 的踏频。音量上我通常开到 31 已经足够听到节拍声和 Zepp 的语音提示,在室内听歌基本上 18 的音量都足够。顺便按照正常音量听歌基本上不是坐得很近基本上不怎么漏音,但是以防万一我大概也不会用这个去听 ASMR(笑)。

那么接下来就是一些不满意的地方了,当然啦结合售价也可以理解为是必要的妥协。
- 充电盒盖子感觉有点松垮,打开之后盖子可以轻微的晃动。
- 耳机触控灵敏度。这一点我不确定是我的问题还是耳机设计或者什么地方的问题。到现在我仍然没有适应耳机的控制,单击和双击经常不能正常触发,有时触发也会感觉有一些延迟。不过对骑行体验影响不大。
- 缺乏自定义功能。绿联的耳机配对应用并不支持 S3,触控手势和 EQ 之类的也就无法调整,不过到目前我基本上也没有误触过。
- 没有开盖即连,除了低电量的红灯之外也无法查看充电盒的电量,其他高级功能就更别想了,当然售价摆在这里,我也没有期待更多。
音质前面也提到了,我听不出来(悲)。至于麦克风的效果我基本上没有用过 S3 通话,偶尔用过一次至少可以进行通话。
最后,S3 是个好产品吗?从真空下的绝对性能看,没有科学的测试数据和充分对比我得不出结论。当然它在成本上做了很多必要的取舍之后,为百元(现在大概是几十元?)价位开放式耳机提供了一个可用的选择,我觉得这点是可以肯定的。至于对我自己来说,我戴这玩意通勤用着还挺开心的,也希望我能坚持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