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 月开始,这个世界的进程真的悄悄改变了。对我来说宇宙里现在可能真的只剩下两种智能手机,一种是有 Circle to Search1的,一种是没有的。在去年夏天,我更换了搭载 Circle to Search 功能的一代神机 Pixel 9 Pro(如果你对它感兴趣,可以观看我创作的这期 Pixel 9 Pro 测评视频,但它并非本文的重点):


在这篇文章里,我会向你介绍为什么 Circle to Search 这个功能与后来者对比起来是如此优秀、该功能应该如何使用,以及它的使用实例和界限。

Circle to Search, XOXO2

简单地说,Circle to Search 是 Google 在 Galaxy Unpack 上发表的、在三星 Galaxy S24 系列和 Google Pixel 8 系列上首发的全新交互方式。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简单的手势圈选屏幕区域,再根据屏幕划分结果提供圈选结果,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屏幕划分与文字识别都是本地运行的。

2024 年的第一场 Galaxy Unpack

在之后,你会发现 Google 搜索框出现在屏幕的下半方并显示搜索结果,你也可以复制选中的文字,或者分享选中的图片。此外这个功能也提供了一些工具,包括一键翻译屏幕、听歌识曲,或者打开 Google 搜索。当屏幕上有链接、邮件、电话号码、二维码的时候,也可以一键跳转。

画圈搜索的交互体验

这样一个简单的流程,却确确实实颠覆了我的 Android 体验,如果非要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优秀的原型设计与用户体验

在用户体验方面,我认为 Circle to Search 做得好的地方有三点:迅速响应,低试错成本,屏幕划分。

在前文中,我刻意避免了「Google Lens」一词的使用,原因是虽然 Circle to Search 是从 Google Lens 发展而来的,但却比 Google Lens 更加强大易用。这一切都要归功于 Circle to Search 团队的原型设计。

根据 Made by Google 官方 Podcast 的信息,参与开发画圈搜索的团队包括 Google Lens 团队、搜索团队和 Android 团队。他们最初认识到,虽然 Google Lens 功能强大,但其使用流程略显繁琐,需要用户先截图再分享至 Lens 应用3。基于此痛点,他们开始构思如何将 Google Lens 的核心能力无缝整合到手机的任何界面,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调用。

这个项目大约在 2023 年一月正式启动,并且团队采取了非常规的开发路径:他们没有像常规产品开发那样深入设计或编写冗长的需求文档,而是仅凭三页纸的简要说明便迅速投入原型制作。原型一经完成,团队便立刻意识到他们发掘了一个极具潜力的方向。有趣的是,关于交互手势,团队在「圈选」和更快的「点击」之间进行了讨论,最终选择了圈选,因为根据测试环节的用户体验,它更直观、更能增强用户的参与感。整个画圈搜索功能的设计目标是在强大功能与易用性之间取得平衡,团队始终强调产品的自然流畅、操作直观,并致力于帮助用户快速满足信息需求,同时也非常注重响应速度,确保用户能迅速完成搜索并无缝返回之前的任务流程。

使用 Circle to Search 快速打开音乐

这种对速度和直观性的追求,直接体现在 Circle to Search 的迅速响应上。用户按下导航条后,系统会立刻准备好记录手势,这和 vivo、HyperOS、Flyme 等模仿品的逻辑完全不同,后三者都需要用户等待分区完成后才能开始记录手势

试想,用户想要呼出圈搜功能时,通常是已经在屏幕上发现了需要搜索的内容,此时若需等待,无疑会增加使用的时间成本。

蓝心小 V 和超级小爱的圈搜功能

你可以使用画圆、画矩形、画对角线等方式进行屏幕划分,甚至还可以用涂抹、轻点的方式选择内容。选完内容之后,系统就会自动分析选中的是图片还是文字,你可以将图片分享到其他应用,也可以复制文字,同时 Google 搜索的结果也在屏幕下方就绪。正如前文所说,画圈搜索的使用成本非常低,当你识屏的时候,如果划分的结果不满意也可以重新圈选。重新搜索也非常迅速。

多种圈画方式

对比 vivo、HyperOS、Flyme,它们的设计借鉴了 Circle to Search 的皮毛,但在流畅度、易用性和体验连续感上远没有达到圈定即搜的程度。Circle to Search 大幅简化并统一了搜索的操作,让手势与屏幕内容的交互更加紧密。也难怪在国际版的设备上,这些定制 UI 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与 Google AI 合作使用 Circle to Search,而不是他们自己开发的圈搜功能。

功能是否需要等待识屏结束圈选手势选择图片选择文字已经圈选好时快速识别分词
HyperOS 中国版超级小爱是 (但速度较快)圈选圈画圈画轻点不会退出电话,地址,邮箱不支持
OriginOS 中国版蓝心小 V圈选 (图片) / 点击选择文本 (文字)圈画长按轻点会退出支持(拖动时)
Circle to Search圈选圈画与轻点圈画与轻点轻点不会退出二维码,链接,电话,邮箱支持(轻点与拖动时)

强壮的搜索

要说 Circle to Search 最无聊但也最宝贵的品质,一定就是背靠 Google 搜索了。

在这之前,我们先看看中国 UI 的选择。例如在 OriginOS 中国版上选中了图片,系统会直接将图片发送给蓝心小 V,使用大语言模型的多模态能力识别,在生成之前还需要等到大约在 3-4 秒左右;在我短暂体验过的中国版 Find X8 Pro 上也有类似这样的体验。

相比之下,无论是选择文字还是图片,Circle to Search 都会在屏幕下方显示 Google 搜索结果,这样一个小设计在使用智能手机的场景下却能帮上大忙。

功能文字默认操作图片默认操作文字可选操作图片可选操作
HyperOS 中国版超级小爱复制,全选或问超级小爱问超级小爱或搜同款
OriginOS 中国版蓝心小 V发送给蓝心小 V复制或问蓝心小 V复制,保存,分享或选择文字
Circle to SearchGoogle 搜索Google 搜索复制与翻译保存或分享

在我看来,对识图简单粗暴地使用大语言模型的多模态能力反倒是用户体验上的一大败笔

首先,大语言模型的时效性(特别是多模态)并不强,比如当我搜索富士刚发布的中画幅相机,大语言模型就不能获得准确的答案(除了 Gemini 客户端能够直接调用 Google Lens 的搜索能力)。事实上大语言模型本身识别图片的时效性除了 GPT-4o 几乎都做得很差4

三种圈搜对时效性信息的反应

其次,大语言模型的反应速度很慢,即使是目前延迟很低的 Gemini 2.0 flash,它的吞吐延迟也太高了。最重要的是,定制 UI 这些多模态识别的的功能也只是「这是什么」,并不支持自定义用户提示词,大部分的场景只要使用 Google Lens 就可以得出「这是什么」的答案了。

Flyme 和 HyperOS 圈选图片时,为淘宝这类购物软件特别适配也是没有必要的, 在 Android 这里,各个应用对于分享接口的适配都已经非常完善,如果用户需要使用拍立淘,直接使用分享识别就好了。而且 HyperOS 的购物识图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速度很慢,可能是我在日本的原因。

Circle to Search 这里则一切依赖于 Google 搜索,不管是文字、图片,只要你曾经有过求知欲、使用过 Google 搜索,就一定知道它的强大之处。况且 Circle to Search 也支持由大语言模型多模态能力和 Google Lens 结果结合生成的 AI Overview,只是它并不是常驻的,只有 Google 搜索认为目前用户的请求需要调用 AI Overview 时才会打开5

对于 Google 搜索无法处理的情况,你可以将文字、图片分享到其他 App 进行下一步处理。无论是上面提到的拍立淘、用白描扫描、还是分享到一些笔记或者语言学习应用,它都可以做到。如果你对 Google 搜索与 Circle to Search 结合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哪些妙用感兴趣,请跳转到第三章节。

用 Circle to Search 圈选,再用淘宝搜索也很方便

恰到好处的动画

回顾 Android 的发展历程,从早期 Material Design 标志性的涟漪触摸反馈,再到如今通知栏的展开与收起,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克制而高效的设计哲学。很多动效总会优先保证响应速度与清晰度。

Circle to Search 的动画设计也传承了这一理念。在当下许多手机界面充斥着跑马灯特效与高饱和度渐变,甚至干扰视觉的设计潮流中,Circle to Search 的动画显得格外克制与清爽,宛如一股清流,它没有多余的视觉噪音,让你更加专注于功能本身,渐变效果提示也恰到好处。

我在自己的视频里也尝试用 After Effects 对其进行了还原,发现这个动画的实现真的非常简单,但效果却出奇的好。Google 确实很喜欢用简单的效果做出流畅的动画,这是作为 Android 这样一个「大系统」提供商的考量,也是 Android 流畅体验的保证。

使用 After Effects 模拟的 Circle to Search 动画

而在实现圈选搜索的墨迹追踪方面,Google 并非简单绘制线条,而是启用了新的 Android Ink API。这个 API 是为传闻中的 Pixel Tablet 2 和 Google Keep 的手写功能准备的——虽然那款设备因故未能面世。针对 Circle to Search 的场景,Google 对 Ink API 进行了特别的调校,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刻意降低了墨迹的流动感,从而带来了极低的延迟和出色的「跟手性」,这非常适合智能手机屏幕上需要快速、精准响应的手指圈选操作。

由 Ink API 加持的流畅墨迹

有趣的是 Circle to Search 在早期版本中曾有着更细致的动画效果,然而在与 Android 系统的预测性返回手势结合时鲁棒性表现不佳,容易在特定交互下出现问题,为了确保在各种复杂操作下的顺畅与稳定,现在的版本下这个动画方案更为稳妥、务实了。

新版本稳定的预测性返回手势

上手用用

说了那么多,Circle to Search 怎么用呢?

如何在 Android 设备上开启 Circle to Search?

截止 2025 年 3 月,Circle to Search 支持 Google Pixel、三星 Galaxy、小米、vivo、OPPO、Nothing、荣耀、Realme、一加国际版的部分设备,以及三星 Galaxy 国行的部分设备。

以 Google 的自家产品为例,在 Google Pixel 6、Pixel Fold、Pixel Tablet 和更新的设备上你都可以体验到 Circle to Search,所有 Android 设备的体验也基本相同,只是在 Pixel 9 系列上有独占的 Screenshots 联动功能,可以将圈选区域保存到 Pixel Screenshots 软件中,并通过本地多模态大模型 Gemini Nano 2 识别,便于之后检索。

在四种不同的 Android UI 上打开 Circle to Search

这一功能一般是默认开启的6,如果没有此功能,你需要在设置中开启:

  • Pixel UI7:显示与触控 -> 导航模式 -> 圈定即搜
  • OneUI 7(国际版):显示 -> 导航条 -> 圈定即搜
  • Nothing OS: 特色功能 -> 手势 -> 导航模式 -> 圈定即搜(注意:隐藏手势指示条会将圈定即搜关闭)
  • RealmeUI/OxygenOS/ColorOS(国际版):系统与更新 -> 系统导航方式 -> 圈定即搜(注意:隐藏手势指示条会将圈定即搜关闭)

注意:OneUI 6 和 7 上此功能在设置中的位置有所不同,笔者也没有使用过国行的三星设备打开圈定即搜,需要大家自行探索开启方式。

使用 Circle to Search 的窍门

Circle to Search 的使用成本很低,相信自己,你一定能通过很短时间的摸索就成功。长按导航栏、圈画、得到结果,就这么简单。不过除了基础的圈画,使用 Circle to Search 确实也有一些技巧:

  • 轻点选择与调整: 你也可以轻点屏幕上的某个元素(如图片、文字块),Circle to Search 会尝试自动识别并框选该区域。如果不满意,可以拖动选框的边缘或角落来调整范围。 现在搜搜看:第二行第二张图是什么?
体验 Circle to Search 的自动分区功能
  • 精准文字选择与定义: 轻点文字中的某个单词,内置的分词功能可以迅速选中它,Google 搜索通常会直接返回该词语的定义、发音等信息。你也可以用画线或对角线的方式快速选择一段文字,方便复制、翻译或搜索。
  • 快速翻译屏幕: 浏览外文内容时,长按导航条激活 Circle to Search 后,轻点右下角(或根据界面布局)的翻译按钮,即可快速翻译整个屏幕。翻译后的文字同样支持圈选操作。
  • 处理重叠识别: 有时你想识别图片,但图片上的文字干扰了识别,导致系统优先选中了文字。这时,只需点击屏幕任意空白处取消当前选择,然后重新圈选你想要识别的图片区域即可。如果你正在使用支持圈定即搜的设备阅读本文,不妨用下面这张图练习一下:
体验并练习使用 Circle to Search 功能圈选图片
  • 连续调用: 你可以连续使用 Circle to Search。例如,先圈选一张专辑封面图,识别出专辑名称后,再次圈选专辑名,即可在 Google 搜索结果的 "Listen" 标签页里找到并跳转到 Spotify、Apple Music 等平台进行播放。
  • 添加搜索限定词: 圈选识别出某个物品(衣服、鞋子、手机)后,你可以在下方的 Google 搜索框中手动输入更多关键词(「蓝色」、「M 号」)来细化搜索。
  • 直接提问(部分语言支持)8 对于识别出的内容,你也可以在搜索框中直接用自然语言提问,比如「这张图片里有几个人?」或「这道数学题怎么解?」。
  • 结合 Pixel UI 功能(Pixel 支持):在 Pixel 上,你可以配合 Pixel 的剪贴板编辑功能和 Screenshots 功能一起使用 Circle to Search。当复制文字后,在屏幕左下角会出现 PixelUI 的剪贴板功能,只要点击分享按钮就可以将其分享到其他 App。你也可以将选中的内容保存到 Screenshots。
使用 Circle to Search 的窍门

在带有操作按钮的 iOS 设备上「试用」 Circle to Search

在有操作按钮的 iPhone 上,你可以这样试用「Circle to Search」:首先,编辑下面的快捷指令或直接通过我的链接安装。之后将操作按钮的功能定义为该快捷指令,就可以通过 Action Button 使用 Google Lens 了。

在 iOS 上「试用」 Circle to Search 的方法

对于没有操作按钮的 iOS 设备,虽然可以在控制中心添加快捷指令,但由于需要添加截图延迟,我觉得体验并不是很好,可以尝试在辅助触控菜单中添加。

这样一来,你可以拥有与 Circle to Search 同样的搜索能力,但无法体会到「画圈」的过程。如果想试试看,你可以在 iOS 的 Chrome 浏览器中感受 Circle to Search 流畅的交互体验。

在 iPhone 的 Chrome 浏览器上体验 Circle to Search 的动画

用例

那么 Circle to Search 在实际生活中到底能怎么用呢?下面是在我生活中常用的场景:

跨音乐平台听歌: 朋友分享了 Apple Music 或 QQ 音乐的链接,但你是 Spotify 或 Tidal 用户?没关系。只需圈选歌曲标题或歌手名,Google 搜索结果下方的「聆听」 标签页就能让你一键跳转到自己常用的音乐服务(如 Spotify, Tidal, YouTube Music 等)。用的音乐软件不同、品位也不同,但我们依然可以做朋友。在浏览音乐资讯、排行榜或者社交媒体时看到感兴趣的歌曲推荐时,直接圈选歌名,通过「聆听」标签页就可以快速在你的首选平台开始聆听。

获取歌词与辅助学习: 你可以圈选屏幕上显示的外语歌词文本,复制后发送到翻译软件或支持标注读音的应用中进行学习。在日语学习方面,我使用的是「捧读」,除了注音以外,还支持语法分析、翻译等等功能。

快速分享截图: 用 Circle to Search 圈选屏幕部分,然后直接点击分享按钮,选区会作为一个独立的图片发送到即时通讯软件中。这样你的手指无需按物理按钮也可以截屏,截屏分享也不会占用存储空间。

快速计算:如果遇到需要计算的场景,直接圈选屏幕上的数学算式,Google 搜索会即时在下方显示计算结果。如果需要复制这个结果,甚至还可以再次激活 Circle to Search 并圈选结果数字进行复制。

快速识别链接与二维码: 在观看视频、直播,或者浏览网页、图片时,如果画面中出现了网址链接或二维码时,激活 Circle to Search,轻轻一点,系统就能直接跳转到结果,省去了截图扫码的麻烦。

部分示例图片

社交/点评平台地点快速导航: 在小红书上看到博主推荐一家餐厅或打卡点,只给了店名?或者在食べログ或 Google Maps 评论区看到一家感兴趣的店?直接圈选店名,Google 搜索结果会关联地图信息,点击即可在 Google Maps 中查看详情或一键导航。这对于那些内嵌地图体验不佳的应用(比如食べログ)来说尤其方便。在 Airbnb、Booking 等应用里查看预订的民宿或酒店地址时,只需圈选地址文本,弹出窗口通常会直接出现地图图标,点击就能在 Google Maps 中打开该位置,导航到这里或者直接保存到列表。 

信息暂存与稍后处理(Pixel + Screenshots): 在沉浸式体验中(比如看视频,像「发达星期四」这样的节目)遇到想稍后了解的信息(如音乐、提到的商品),但不希望中断当前操作时,在支持 Screenshots 功能的 Pixel 设备上,圈选后,选择分保存到 Pixel Screenshots。之后你就可以在 Screenshots 应用中找到这条记录,应用通过本地大模型 (Gemini Nano 2) 识别后,会提供快捷方式,让你直接跳转到其他音乐软件播放歌曲;当浏览网页时发现喜欢的食谱、优美的歌词、有用的信息片段时,圈选它们并保存到 Screenshots。应用会自动进行本地识别,方便日后通过关键词检索。我不知道晚饭吃什么时,经常会在 Screenshots 里搜「食谱」,快速找到之前保存的内容。

其实看了这么多用例,你会发现 Circle to Search 的潜力在于它的通用性和低门槛。这只是我手中的搜索案例,最重要的还是亲自上手用用,相信你也可以成为 Circle to Search 的「宗师」。初期可能需要一点适应,当然它的试错成本也非常低,即便一次圈选不理想,再尝试一次就好,几乎没有负担。

界限与展望

可以看出在开发 Circle to Search 的时候,Google 的想法是想做更加通用、系统级别的功能,而不是一个炫技但没什么用的 AI。

它确实做到了,但比起其他系统的圈搜或智能功能也确实也有一些界限。我的意思并非让 Google 修改现在的设计,因为我知道:如果「什么都想要」,最后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没有」。

Pretty when I Circle to Search

首先,使用 Circle to Search 时,主要是与屏幕上的内容交互,你并不能像 Apple Intelligence 那样识别现实中的物体。如果想要这样,建议在 Pixel 上使用桌面上的 Google Lens 快捷入口,或打开 Gemini 询问。

其次,选中文字时,并没有快速分享的选项。虽然这很冷门,但我始终认为分享的适配是 Android 的优势,应该加以利用(vivo 就有呀)。

在大语言模型方面,如果你使用的语言是英文和日语,这倒没什么问题,Google AI Overview 基本都会响应你的问题。但与大语言模型相关的功能,无论是 Google 搜索的 AI Overview,还是我很需要的 Gemini Audio Overview,它们都暂时不支持中文。我自己的解决方式是,使用长按电源键或者边角滑动打开 Gemini,选择 Ask about Screen 并发送图片与提示词,或者选中文字后调用分享传递给其他大语言模型软件。

后续版本的 Circle to Search 中,Google 似乎也要将目前美区限定的 Google 搜索 AI Mode 结合在 Circle to Search 里。虽然我没用过 Google 搜索的这一功能,但我的想法是,多了 AI Mode 是好的,只是我不希望它影响到目前这种轻快的交互体验。

在 AI 时代的今天,只是做了一个全新的 Google Lens 调用方式就足以「封神」,怪不得刚获得格莱美的 Charli XCX 和刚在中国影院登顶的 Aespa 都对这个功能赞赏有加。它表明在如今 UI/UX 设计仍然是移动端体验里最重要的一环,而模仿品与它之间的落差也证明了严谨的原型设计循环是让体验达到极致的关键。

我觉得 Charli XCX 说得对,Pixel 8 很 brat

Circle to Search 绝对算得上是交互体验的变革,也是在我看来智能手机 AI 在当今时代最有用的瞬间。在它问世之后,我就再也没离开过 Android。每天我都在问这个问题:为什么 iOS 不直接把 Circle to Search 借鉴过去而是选择双击导航条打开 Siri 呢,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没有侧滑返回?

果然还是两者兼备的超级小爱更高级。

后记

我觉得在一篇与私人情感毫无关系的文字里塞进太多个人情感这件事已经不时髦了,但当我做完 Pixel 9 Pro 的测评、当我尝试用 iPhone,才发现原来在生活里我真的离不开 Circle to Search 了。

生活是 NNNNNatsu 从安徽县城出发又一路走到了东京的县城,是 Camila Cabello 和爸妈从巴西偷渡到迈阿密,颠簸流浪的生活里,在傍晚海边亮着的救护车,在厕所浴帘背后啸叫的扬声器,不小心剥完就扔在 Pixel 9 Pro 后盖上的橘子皮。是一学年过得太惨,还是有 Pixel 9 Pro 的日子过得太轻松?总之我发现我也离不开它了。总之在我不知道说什么以表达当下情感的那一刻,我选择在任何 C 开头的词语后加上「XOXO」,比如「C, XOXO」,或者我的名字,或者「Circle to Search」啊什么的。

我觉得像 Made by Google 这样「偌大公司下的某一小支惨团队」的存在价值在于,仅仅是活着就能够为世界产出太多有趣的新想法,告诉世界这个世界的美不止一种。我发现我热爱创作,就算现在回头看看也太稚嫩,但还是想继续下去。

惨手机代表 Pixel 9 Pro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