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初发布于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9日。
自以吉利汽车为首的国产汽车品牌接触并将汽车运动逐渐在国内发展开来后,不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以现代化先进生活为主要营销方向的自媒体,都开始将汽车运动作为自身发展路径的一部分。这对于想要通过消费和文化发展构建自身软实力的组织和管理者而言都是好事情。一方面汽车文化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消费硬实力;另一方面,随之带来的汽车后市场、文化社群和近几年来广受关注的模拟器驾驶等新兴领域也会因汽车运动的不断普及而壮大,进而带动更多周边产业的持续发展。
从汽车这个大方向上,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硬实力的,除了当地车手和主机厂商参与场地赛事和拉力赛事,将新开发完成的民用消费车辆带到赛道进行各项压力测试几乎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笔者第一次知道被称为“绿色地狱”的纽伯格林北环赛道(Nurburging Nordschleife),或称作纽堡林北环(以下简称“北环”)就是在15年前,以“亲身驾驶”的方式体验的。2009年9月中旬,美国艺电旗下顶级赛车游戏IP《极品飞车》正始发布第十三部正传作品《极品飞车:变速》(Need for Speed Shift,以下简称“变速”)。本作由专注于研发汽车拟真物理引擎的Slightly Mad Studios开发制作,收录了大量性能强劲的赛车车款和世界上真实存在的竞速赛道和表演赛道。因此游戏的受众从过往的赛车游戏爱好者,变成了面向硬核、专业的重度汽车爱好者、赛车手和拟真赛车游戏粉丝群体。
当时的笔者对真实赛道竞速和模拟赛车一无所知,因此被《变速》因硬核模拟带来的超高游戏难度搞的措手不及。尤其是驾驶Falken Mastang GT赛车在北环上被撞得七荤八素后,笔者就对真实赛车竞速和这条变幻莫测的赛道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随着近期小米SU7 Ultra Prototype原型车,和仰望U9可量产超级跑车,在北环分别作出单圈成绩后,关于北环的话题又在赛车爱好者圈子之外的车迷和汽车爱好者圈子引发了一小波讨论热潮。尽管自赛道文化通过互联网等形式渗入中国汽车爱好者群体后,北环早已成为不少车迷心中的圣地,也有不少中国车迷和自媒体亲身体验过,甚至扎根德国纽堡,将“刷圈”融入生活,但这一次,北环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破圈”。
这十几年来笔者也一直通过模拟器软件和赛车游戏不断熟悉着北环,以及更具挑战性的“纽堡林24小时全程环道”(以下简称“全程环道”),当然也包括两种规格的纽堡林GP赛道(有/无减速弯结构)和纽堡林冲刺环道,跑过的圈数甚至不下百圈。但碍于工作生活没有办法全身心投入模拟赛车领域,加上笔者使用的确实是入门级的模拟器外设,对于赛道的理解和圈速只能说非常勉强,但通过不断在这条赛道上尝试冲击更快速度、以及在不同的模拟器软件和赛车游戏中体验不同的汽车物理模拟,至少对于笔者而言,算得上是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经历财富。
关于北环的客观信息,网络上早已汗牛充栋,笔者这里仅作简单介绍:全长20.83千米、共177个弯道、最大高低落差300米,平均一年带走一条人命;全程环道全长28.265千米,共185个弯道,且全程环道仅在纽堡林24小时耐力赛时开放,因此还要面对纽堡变幻莫测的降水、低温和起雾等环境,不论是对车手、车子还是整个车队,都有着极高的挑战性。

随着模拟器软件和硬核类赛车游戏也在追求天气的模拟状况和变化,因此在虚拟环境下,不论硬核爱好者还是模拟器车手也需要面对恶劣天气对车子和赛道的影响。笔者在北环和全程环道的模拟器成绩都不甚理想,因此在模拟器和赛车游戏中对部分街道用车辆进行一定的改装以提升成绩,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选项。
在北环赛道中,比较常见的一类车辆是周边租车行的车辆,消费者可以亲自驾驶,或者同时租用车辆和车手进行体验,这类服务被称为“Ring Taxi”。这类车辆往往没有特别深度的改装,更依赖租车行选用车辆本身的物理特性,如Golf VII GTI和M5这类车身强度和主机耐用度本身就非常不错的车子,在用车、维护成本和北环体验感上取得了不错的平衡。笔者在《跑车浪漫旅7》(Gran Turismo 7,以下简称GT7)中改装了一辆Golf VII GTI,优化了车子的重量分配,提升了车身刚性,加装了偏时点火系统提升引擎反应能力,引擎换用高扬程凸轮轴以增加高转速下的马力表现,也采用了更运动的悬挂,和抓地力更好的跑车轮胎以应对北环的复杂路况。

可是在小雨潮湿天气下,这类小车依然只能以比较谨慎的风格驾驶。在很低的温度下,抓地力好的轮胎在北环往往在不太可能维持在最佳工作温度内,以及北环的弯道有着夸张的左右坡度和数量夸张的暗坑,这就意味着在中高速驾驶时,车子总是会出现不必要的打滑;加上下雨带来的路面附着力降低,轮胎本身的机械抓地力也有着相当程度地下降。“小心驶得万年船”成为了这类运动型小车最核心的驾驶节奏。
保时捷Taycan一经推出就成为了话题车款,一方面是豪华价格带来的豪华配置,另一方面也是汽车爱好者期待保时捷对于豪华电动车会如何演绎。尽管在车机方面,有小批车主反馈,早期的Taycan有着相当一言难尽的体验,但经过不断OTA后,至少当下已经不构成Taycan完整体验的短板。当然,车机完全不妨碍Taycan在北环中的表现。笔者在GT7中对Taycan turbo S的底盘进行了大幅强化,换用了赛化悬挂和刹车系统,并加装了空力套件,也提升了电机输出功率。但为了保证相对原厂的驾驶体感,笔者没有对车子进行任何程度的减重或重量比优化。此外,笔者也为Taycan加装了强调寿命的热熔轮胎,因此车辆在抓地力性能上有着理论上的上佳表现。
在小雨潮湿状态下,强行采用热熔胎的Taycan确实有着比Ring Taxi更好的机械抓地力表现,但由于车子2.2吨的总体质量和低温湿滑地面,使得Taycan在中低速弯中不能发挥全力,以及在瑞典过道等区段需要在非常早的位置进行刹车,才能将车子稳定在赛道中央,部分颠簸路段也需要频繁反打方向才能稳住车身;而在完美的干燥地表条件下,尽管刹车距离没有明显改善,但凭借更大的电机功率和强化底盘及轮胎,这辆改装过的Taycan可以在狐狸洞、瑞典十字和旋转木马之后的技术区段能够全力推进,在模拟器中可以轻易做出接近保时捷官方最近上传的Taycan turbo GT的真实成绩。

当然,北环真正的主宰,还是那些征战四方的TCR、GT4和GT3赛车。这些纯粹为赛道和场地竞速而生的驾驶机器都有着扎实的底盘配置、高性能配方轮胎和不俗的空力套件。当然,这对驾驶者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厉害的车手带来的成绩上限也高得吓人。比如在2024年纽堡林24小时耐力赛中,TCR和GT4赛车在全程环道都能做出9分钟左右的单圈成绩,而最新的,武装到牙齿的法拉利296 GT3赛车的单圈成绩能达到夸张的8分01秒。
笔者不可能做出类似的成绩,但能够通过模拟器和硬核赛车游戏体会这些车子带来的驾驶感受。GT7中的北环圈速挑战,指定用车是参加了2018年纽堡林24小时耐力赛的M6 GT3,金牌时间被设定为6分37秒,有许多老练的车手、模拟器车手和玩家利用模拟器外设或者手柄都可以做出类似的圈速甚至更快,但我确实还没有达到相同的水平,只能做出6分53秒的铜牌成绩。由于GT7经历过三次物理引擎大改,因此这个成绩也是在最近做出的。在当前版本中,部分GT3赛车的极限范围更广,急打方向、循迹刹车时的容错率相对更高,相对于早期版本较容易做出好成绩——事实上,真实的GT3赛车能够做出绝佳成绩,除了“纽北地头蛇”们经年累月的不断练习,新款GT3赛车更加强大的稳定性和动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笔者在GT7中,驾驶GT3赛车在全程环道上做出的成绩仅有8分40多秒。
相比GT3赛车,TCR赛车和GT4赛车受限于市售车辆引擎和缩减规模的空力套件,在绝对性能上和GT3有着巨大差距,但并不意味着驾驶这些车辆就可以掉以轻心。不过像是《极限竞速》(Forza Motorsport 2023)对于前驱车物理的优秀刻画,笔者非常喜欢在这款游戏中驾驶LYNK&CO 03 CYAN赛车,相比民用赛车更高的驾驶极限和优秀的抓地力表现,这类TCR赛车能够在北环中做出非常漂亮的成绩。并且在小雨潮湿路面,这些TCR赛车依然可以使用光头热熔胎在赛道上全力推进,无需任何顾虑。即便在真实比赛中,遇上强度有限的下雨天气,厉害的赛车手依旧会使用光头胎进行排位赛或者正赛,除了依赖天气变化带来的运气加成,这些车手们更是对圈速有着强烈渴望,以及对自己的驾驶技术有着充分的信心。

作为欧洲GT系列赛的官方授权模拟器IP,《神力科莎:争锋》(Assetto Corsa Competizione,以下简称ACC)在模拟竞速圈子内外有着极高的人气,平易近人的售价也给了许多普通人真正接触专业模拟竞速软件的机会。在数年的更新之后,ACC涵盖了GT2、GT3、GT4、单一车种杯赛、TCX赛车和所有欧洲GT系列赛收录的真实赛道,因此软件中有且仅有纽堡林24小时全程环道,没有北环。虽然在上个月月初ACC的物理改动引起了相当一部分线上模拟车手的不满,但许多车手和自媒体对ACC坐镇GT系列赛车模拟软件第零梯队的地位依旧无可指摘。由于ACC细腻的物理模拟和极度严苛的赛道规则,笔者即便双手紧握模拟器方向盘,也从来没有在这款模拟软件中驾驶GT3赛车和单一车种杯赛车做出过全程环道的有效圈速,在每次冲击有效圈速的挑战中,笔者几乎在北环部分的每个弯道和区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失误,甚至会在全力推进赛车时突破极限犯下车毁人亡的致命错误。只不过在那些无效成绩中,笔者确实作出过和GT7中类似的圈速。
入门级模拟器外设不能完全展现ACC细腻的车辆物理,因此许多动态无法通过力反馈感知,因此驾驶这些竞速机器变得难上加难。不过,在ACC中驾驶性能相对较低的TCX和GT4赛车时,由于这些车款性能更接近市售车辆,车子的动态变换更加缓和,这就意味着在某些状态下,笔者有更充裕的时间调整车身动态,让车子处于正确的驾驶方向。在数圈的努力之下,笔者最终还是驾驶M4 GT4赛车做出了9分59秒的有效单圈成绩,尽管这个成绩只能用“吊车尾”来形容。

得益于更加普及化的民用车辆物理模拟引擎的不断发展,电子游戏玩家用较低的门槛接触到更加专业的模拟竞速软件,进而转变为汽车爱好者或模拟赛车手甚至真实赛车手,融入汽车文化的状态已有十数年之久,但对于不了解的普通大众而言,模拟器要么还是高高在上的专业产品,要么只是娱乐消遣的丧志玩物。在中国,一直有一批喜爱赛车游戏,喜爱赛车模拟软件和驾驶模拟器的爱好者和自媒体,他们在很多时候受限于商单、频道调性和受众群体,不太能以布道者的身份宣扬模拟驾驶软件、模拟器和汽车文化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及随着越来越多的赛车游戏逐渐去娱乐化,转而朝着专业化、拟真化、赛事化的方向发展,电子游戏玩家群体也在逐渐冷落这一大游戏类型。抱着一颗玩乐心态享受赛车游戏的做法似乎正离行业渐行渐远。
从真实的汽车行业发展来看,燃油汽车、汽车运动、汽车文化注定会朝着越来越小众的方向发展,但不论如何,模拟器和赛车游戏终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赛车运动和汽车文化的边界,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一部分人的兴趣走向,笔者相信,历史终究会为这一产物留下属于它们的立足之地。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作者本人游戏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