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深入阅读了《金钱心理学》这本书,书中内容深入浅出并且不是很多,但它改变了我对财富、消费和投资的许多根深蒂固的看法。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越来越意识到需要重新审视我与金钱的关系。

不仅是关于如何赚更多,而是关于如何更明智地对待已有的资源,如何避免自动化思维带来的决策陷阱,以及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建立财务韧性。

书中提到,为什么有些人赚得不多却能积累财富,而高薪者反而月月光?

这背后的秘密往往不在于金融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对金钱的态度和行为。作者摩根·豪斯尔说:理财成功取决于我们的行为方式,而非纯粹的智商或数学技巧。数据显示,超过60%的高收入群体面临"钱包漏洞"问题,而这往往与金融知识无关,而是源于心理机制。

金钱的问题表面上是数字,实际却是心理:贪婪与恐惧、满足与焦虑、短视与长远,都在左右我们的财务决策。

关于书中的内容,我想从储蓄消费投资理财中的心理偏差四个方面展开,然后再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分享一下这些观点如何改变我的理财观念。以及我们可以结合哪些AI工具,它们可以怎么帮助我们去识别一些心理陷阱,以及获取多元信息去做出更理性系统的财务决策。

储蓄:财富的起点与安全垫

豪斯尔认为,储蓄是财富管理的基石

他直言“收入或投资回报对财富积累的影响不如储蓄率大”​。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收入平平,只要肯高储蓄率照样能变富;反之,收入再高不存钱也难以积累财富。

这个观点最初让我有些震惊——我一直以为攒钱只有在有明确目标时才有意义,比如为了买什么东西而存钱(“存钱不就是为了消费嘛?”)。然而,作者强调“储蓄不需要特定理由...纯粹为了储蓄而储蓄也是合理的,因为它给你带来选择的自由和灵活性”。

【思考练习】: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失业,你的储蓄能支撑你多长时间保持目前的生活水平?如果答案少于6个月,你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储蓄策略。

也就是说,储蓄本身就是在为未来不确定的需要做准备,为人生不可避免的意外打造缓冲垫。豪斯尔认为储蓄之所以重要,正因为它买来的是真正的自由

他在书中提到,金钱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可以买多少奢侈品,而在于能让你“早晨醒来后决定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就是对时间的掌控。充足的储蓄意味着当机会出现或危机来临时,我们有足够弹性去应对,不至于被动过活。储蓄带来的安全感和主动权是无法用即时消费换来的

Image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花钱比较随性,没有存下多少积蓄。一遇到紧急开销就手忙脚乱,只能省吃俭用度日。吃过亏后,我才开始努力提高储蓄率,把每月收入的固定比例先存起来。慢慢的,小小的存款让我心态踏实了许多。

我也能深切体会到作者所说的那种“留有余地”的安心:有了储蓄这个安全垫,我在职业和生活选择上都更有底气,不会因为缺钱而勉强自己接受不喜欢的安排。

那么普通人如何实践豪斯尔的储蓄理念呢?关键在于养成习惯并降低欲望。豪斯尔指出:“你花得越少,储蓄就越多;而当你不在乎他人怎么看待你时,你就会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具体来说,我们可以:

先储蓄后消费:每月收入一到手,先自动转账一部分到储蓄账户,强制自己存钱再安排开销。将储蓄视作“先给自己的账单”,久而久之就习惯了这种模式。

设定合理的生活标准:避免盲目比较消费,认识到满足感不在于拥有多少东西。

为未知而储蓄:除了明确目标资金(如购房款、教育金),也应存一笔“什么都不为”的储备金。正如豪斯尔所说,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支出需求,尽可能多地存钱,只因为未来总有你意想不到的用处​。储蓄是一种对不确定性的保护,也是对未来自己的责任。

在储蓄这件事上,“越多越好”几乎永远成立——毕竟多一分存款,就多一分应对挑战和把握机遇的从容。

消费:理性支出与“看不见的财富”

在这个部分,豪斯尔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区分“有钱”与“富有”

他反复强调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真正的财富是看不见的。因为我们平时判断一个人有钱与否,往往依据的是看到的外在消费——名车豪宅、名牌服饰等。但豪斯尔指出:“你为了向别人展示你有钱而花钱,其实是让自己变得更穷的最快方式”​。

乍一听这句话怎么有些刻薄……但其实道破了真相。

我以前也冲动买过的一些奢侈品,有时候并非真的需要或真心喜欢,只是觉得拥有它们会让自己心理很爽,满足一些虚荣心。但是这种攀比型消费不仅很快失去新鲜感,还直接削弱了我的财务实力,可谓得不偿失。

豪斯尔用“车里的人悖论”来说明炫耀性消费的虚妄:当我们在路上看到有人开豪车时,很少有人赞叹驾驶者本人有多厉害,大多数人想的是“如果我也有这辆车该多爽!”​。

也就是说,他人的注意力并不在开车的人,而在车本身。用钱换取他人的尊重往往是南辕北辙——真正赢得尊重的是谦逊、善良和可靠的品质,而不是你座驾的马力。

这个例子揭示的道理,我认为是:如果买一样东西只是为了炫耀,那最终既得不到他人的敬佩,自己的钱包还瘪了,一举两失。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体验型消费”中获得的幸福感往往更持久,比如旅行、与家人共度时光等,相比之下,购买昂贵物质品带来的快乐往往转瞬即逝。因此,与其为了攀比买最新款豪华手机,不如把钱花在真正让自己开心、有所收获的事情上。

作者在书中给我最大的安慰之一,是让我明白“何时叫够”的重要性。他讲了一个故事:即使是亿万富翁,有的人还会冒巨大风险去追求更多,结果可能赔上已有的一切。

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水平的生活对我来说就是足够好了。当有了这个清晰的标准,我对更奢华的诱惑免疫力提高了,因为我知道那并不能给我带来成比例的满足,只会增加压力。

就像豪斯尔所说,那些选择不把钱花在显眼物质上的人,往往能让财富在暗中为他们工作更久​。低调的财富最终带来高调的自由,这远比一时的消费快感要更值得追求。

投资:长期视角与稳健增长

豪斯尔打破了很多人对“聪明投资”的迷思,他的核心观点是:真正的投资智慧不在于预测行情和寻找下一个牛股,而在于良好的心态和长期的耐心

他用沃伦·巴菲特的故事极力说明时间与复利的威力:巴菲特之所以成为世界首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从11岁就开始投资,并坚持了超过七十年。

书中提到一个惊人的数字——到2020年,巴菲特约99%的财富都是在他50岁以后才积累的,其中96%是在他65岁(美国法定退休年龄)之后才获得。

换句话说,如果巴菲特像常人一样在65岁退休停止投资,我们几乎不会听说过他。

投资最重要的不是赚了多少,而是能让你的钱滚雪球滚多久

以往我总羡慕投资界的天才如何在短时间内财富翻倍,但忽略了那些惊人的财富往往来自漫长岁月里的复利累积。豪斯尔的观点让我开始崇尚“慢即是快”的理念——与其执着于一两年的收益率,不如专注于让资产稳健增长十几年、几十年。

Image

复利增长就像不断增长的硬币堆上长出小树,时间越久,收益就越显著。

豪斯尔强调,生财和守财同样重要。快速致富如果伴随着高风险,反而容易前功尽弃。

书中提到巴菲特身边的另一位合伙人里克·古林的故事:这位投资高手过于急于求成,使用杠杆投资,结果在一次熊市中因追加保证金失败被迫贱卖股票,错失了与巴菲特、芒格一同跻身巨富的机会​。

巴菲特后来评价说:“古林和我们一样聪明,但他犯的错是太心急”​。这个教训折射出豪斯尔的关键主张:投资成功的秘诀不在于追求最高回报,而在于获取“你能持续多久”的最佳回报​。

生存是投资的第一要务​——只有不被淘汰,你才能享受后面源源不断的收益。

以下是对作者投资观的一些体会:

拥抱市场波动,保持耐心:豪斯尔比喻长期投资就像付门票费,“市场的波动、恐慌和不确定性就是投资的票价”​。过去一有风吹草动我就想折腾买卖,总想躲过每次下跌。但下跌是正常的市场组成部分,是取得长期回报必须付出的代价。应该把短期波动当作“费用”而非“惩罚”来看待​。

留有余地,设置安全边际:豪斯尔本人在投资中非常保守,他假设自己一生的投资回报率将比历史平均值低三分之一,于是存更多的钱来弥补可能的回报不足,把这称为自己的“安全垫”。

坚持合理的计划而非追求极致:书中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追求‘差不多合理’往往胜过极端理性”​。最优的投资方案不是理论上赚最多的,而是结合自身性格“能坚持得最久的”。

Image

我个人认为最受用的一点是投资成功的核心在于正确看待市场波动与下跌。上图展示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数据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市场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比历史高点低至少5%的状态。但是,决定长期上涨趋势的恰恰是那些关键的少数时刻——它们虽然短暂,却推动了整体持续向上的走势。

投资需要长期视角,不能仅因市场经常处于回调状态就妄下判断,认为它"表现不佳"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理解这一点,能帮助我们在市场波动时保持冷静,坚守长期投资策略。

心理偏差与思维习惯:别让大脑坑了钱包

理财过程中,我们常常自以为在做理性决定,但其实大脑会不知不觉地带来各种偏差和陷阱。豪斯尔的书揭示了许多人性中的弱点如何影响金钱决策。

过度自信偏差是最常见的投资陷阱之一。哈佛大学研究表明,76%的投资者认为自己的投资表现优于平均水平——这在数学上显然是不可能的。另一项追踪1,500名散户五年投资表现的研究发现,那些交易最频繁(最自信)的投资者年化收益率比市场指数平均低4.3%。

以偏概全则是另一个常见陷阱。研究显示,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投资者平均股票配置比例比未经历者低12%,即使在10年后仍有显著差异。这种"情绪印记"导致许多人错过了之后的牛市行情。

人们在金钱问题上经常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各种认知偏差影响​。以下是几种常见且值得警惕的理财心理偏差,以及它们可能导致的行为误区:

损失厌恶:我们对损失感到的痛苦远大于获得收益的快乐​。

这种偏差会导致投资者在盈利时过早卖出锁定收益,而在亏损时死扛不卖、不愿承认错误,期待至少解套再卖。

投资领域称之为“处置效应”:投资者倾向于“迅速兑现盈利,却迟迟不愿止损亏损”。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教训:2024 年底买入的一支股票涨了10%我迫不及待卖掉,结果后面涨势如虹;另一些下跌的股票我却一路抱着不放,眼睁睁看着亏损扩大。

损失厌恶让我做出了反向于理性的操作。认识到这一点后,我训练自己设置止盈止损原则,并严格执行,避免被情绪牵着走。

从众效应:看到别人赚钱就跟风,看到大家恐慌抛售也跟着跑,这是人类演化使然的天性——在社群中随大流曾经是安全的策略。

在投资中,追涨杀跌往往适得其反。豪斯尔就指出,媒体渲染的悲观情绪会放大我们的恐惧,使我们在低点割肉​;而身边人的“一夜暴富”故事又会诱发FOMO心理,让我们高位接盘热门资产。

对抗从众偏差,需要我们在决策时多问问自己:这笔投资如果没有别人鼓吹,我还会考虑吗?试着培养逆向思维,在人人贪婪时谨慎、人人恐惧时贪婪

确认偏误:我们倾向于寻找支持己见的信息,忽视反对意见。

这在理财上表现为:一旦我们买入某只股票,就会下意识只关注利好消息,自我强化看多逻辑,而把质疑的声音屏蔽掉。克服确认偏误的方法是在决策前刻意寻找反面证据

正如豪斯尔暗示的,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可能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只有主动平衡信息来源,才能避免一意孤行。

锚定效应:我们容易受最初看到的数字影响。

比如你买入一支股票的成本价可能会成为心理锚点,影响你对卖出的判断——如果股价跌破成本很多,你可能因为“不亏回本不罢休”而迟迟不愿卖出。

从经济学视角,买入价其实是沉没成本,未来涨跌与之无关。意识到这一偏差后,我在投资中尽量摒弃“成本价情结”,转而以资产的基本面和未来前景来决定去留。

当你在高位买入股票被套牢时,执着于"回本"其实是一种心理陷阱。买入价格已成为历史,与当下决策无关。理性的做法是重新评估当前持仓的基本面和未来前景,就像对待一个全新的投资机会一样。

这种"零基础思考法"让我摆脱了情绪束缚,因为现实是,有些股票可能永远无法回到历史高点,而放不下沉没成本只会导致更大的机会损失。

无论是哪种偏差,第一步都是承认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且并不总是理性的。事实上,有研究连续几十年调查投资者行为,发现平均而言,个人投资者的实际收益率常年大幅跑输市场,并非他们选不到好投资,而是因为不恰当的买卖时机和情绪化操作。

Image

如图所示,普通股票基金投资者在1994-2023 年内的表现远远落后于标普 500 指数。人们往往“赚不到市场该给的钱”,差距就损失在各种人为错误上。

利用AI工具:识别偏差,理性决策

在AI加速普及的2025年,我们已经拥有了一系列免费或低成本的AI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突破心理局限,做出更明智的财务决策。

Image

上图展示了我如何利用Flowith这款AI工具克服投资偏见。我的方法是创建"多元视角分析系统":

  1. 首先,我输入从网络和证券交易所收集的股票数据
  2. 让AI列出不同类型的投资分析视角(技术分析、市场心理、价值投资、成长投资等)
  3. 为每种分析风格生成专门的提示词(prompts)
  4. 用这些提示词让AI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只股票
  5. 综合所有分析结果,获得全面、平衡的投资判断

这种方法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单一思维模式,避免确认偏误。通过模拟多位不同风格的专业分析师,我能看到通常会被自己忽略的风险和机会,做出更客观的决策。

你也可以让AI帮你设计一个网站或者 APP,然后你可以输入每月的收入、固定支出以及一些可变支出等数据,然后利用AI帮你自动计算出合理的预算分配、储蓄比例和支出预警。让AI帮你设计、让AI帮你分析,比如说这功能可以是对比过去几个月的花销,发现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然后在AI建议下通过优化,将每个月的储蓄不断提高。

Image

当然,编程可能还是会有些难度。最基本的,其实可以用飞书的多维表格,或者是直接用Notion的表格来进行自我管理。然后通过比如可视化去发现一些潜在可以节省的地方。

Image

飞书和Notion现在都有AI功能,你就可以让AI驱动去帮你进行财务管理,或者说帮你生成一些储蓄计划的生成器,或者去评估你的财务决策中的一些情绪与行为偏差。

AI工具并非完美无误,它们有时也会提供不准确的信息或带有自身训练数据的偏见。因此,我们应将AI视作决策的辅助,而非完全替代。

最终拍板前,还是要用人类的常识和价值观来审视,但现代AI依旧为个人理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专业支持。就我自身而言,自从把ChatGPT等工具融入理财流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多了一个冷静客观的理财搭档:当我贪婪时,它泼冷水提醒风险;当我恐惧时,它给数据带来信心;当我困惑时,它梳理思路提供选项。

普通人借助这些触手可及的技术手段,能够更清醒地看待财富问题,逐步建立起一套理性、系统的理财思维模式。

管理金钱其实就是在管理我们自己

财富管理从来不只是关于挣钱和数字,更是一场与人性的博弈。通过提高储蓄、克制消费冲动、坚持长期投资,以及不断校准大脑中的思维偏差,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让金钱更好地为自己的幸福服务。

理财之路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正如豪斯尔所强调的,耐心、节制和敬畏之心才是贯穿始终的准则。借助心理学的洞察和AI的助力,我们都有机会成为更聪明的理财者——既掌控金钱,也掌控自己的人生。当然,本文也不全涵盖书中的所有内容,只是挑选了我认为值得分享的点,因此我仍旧推荐大家去仔细阅读这本书。

正如一句投资箴言所言:“让金钱为你工作,而非你为金钱工作。”只要方向正确,步伐坚定,我们终将收获财务上的安心和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