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有没有想过重生回到过去,改变自己的人生,比如像小说里面的主角利用自己的超前的知识积累从而把握时代的风口实现人生的突破。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就拿我自己来说,就很难像小说主角那样做出诸多改变。

比如炒股,小说里主角们能在股市中翻云覆雨,创造财富神话,但现实是我从没有买过股票,自然也就无法凭借重生去炒股从而完成财富的积累;再比如赌球,小说中主角借此大赚特赚,但我对大部分球类都不感兴趣,也没有关注过球赛,所以这个也是行不通的。

我非常羡慕小说里那些记忆超群、能做文抄公的主角,而我却连上个月看过的书的内容都已经想不太起来了。

即使我知道一些时代的风口,如2005年的电商、2014年的共享出行、2016年的短视频、2021年的直播带货等等,但仔细想想,我似乎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或相关知识储备去把握这些机遇。

就拿创业来说,钱从哪里来?如何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如何从0到1搭建起一个成功的平台,并将其发展壮大?等等这些问题都让我深刻认识到,如果我们不具备相应的实力去抓住这些机会的话,即使回到过去可能依然是碌碌无为。

周期律中的突围法则

虽然重生是不可能的,但李笑来在《七年就是一辈子》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却能给到我们一些新的启发。书中把每个7年比作一辈子,认为我们可以在这一段时间内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为下一次的“一辈子”做好准备,从而实现人生的突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是这样做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出身贫寒,仅接受过两年正规教育,但他从未停止学习。他通过自学和广泛阅读不断提升自己,即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刻,也坚持追求知识。最终,他凭借在印刷业的成功在费城站稳脚跟,不仅成为杰出的出版商,还在科学、政治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参与起草《独立宣言》并助力美国建国。

美国媒体主管、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以及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废奴主义者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经历也与之类似,他们都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正如培根所说:“深窥自己的心,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在经济领域,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康波周期”。在这个周期里,前15年是衰退期;接着20年是大量再投资期,新技术不断采用,经济快速发展;后10年是过度建设期;过度建设的结果是5~10年的混乱期,从而导致下一次大衰退。

知名经济学家周金涛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人生发财靠康波。”康波就是康波周期。我们人的一生至少会处于一到两个这样的周期中,如果能在周期的低谷时期让自己迅速成长起来,那么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把握住它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数字时代的生存困境

在当今时代,个人能力的多元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仅凭一技之长已经难以满足我们的发展需求。以自媒体博主为例,那些拥有百万粉丝以上的博主,除了具有个人独特之处以外,至少要掌握商业模式、内容创作、知识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对于普通的职场人来说,仅仅掌握本职业的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与人沟通协作的知识以及相关的职场文化等等,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

然而,这些繁杂的知识和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大脑的负荷。人脑擅长的是思考,而不是记忆,而且在记忆方面,我们是不可能比电脑更厉害的。

正如《搞定》一书的作者大卫·艾伦所说:“大脑不是用来记事情,而是想事情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特别希望能通过一个工具或者方法来帮助我们处理这些超出大脑所承受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延伸出了“第二大脑”的概念,希望通过一个外脑来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存储和管理,发挥出人脑和外脑各自的优势。

但是,单一软件工具往往难以满足我们日益剧增的信息处理需求。例如,目标管理用飞书、知识管理用Notion、任务管理用滴答清单,这会导致我们的各种类型的信息成为一座座信息孤岛,增加了信息流通成本,严重影响行动效率,从而导致生产力低下。

人生精进利器

在这种情况下,我思考着是否可以自己打造一个能满足自我成长和提高生产力的系统。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我不断更新迭代,先后更新了5个大版本、十几个小版本,最终打造出了这一套All In One的生产力系统。

该系统一经推出,便收获了诸多好评,其中反馈最多就是功能齐全、逻辑严谨、知识管理出色等这些方面,深受终身学习者和知识工作者的喜爱。

这是一个以个人知识管理为底层,构建的All In One生产力系统,涵盖个人知识管理、目标设定、项目管理、时间管理、人脉管理、习惯养成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终身学习者和知识工作者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精进。

本系统以职业发展为核心,构建了相互关联且协同运作的模块框架(如下图所示)。

用户可从明确职业目标入手,将其拆解为关键成果,再通过制定并执行任务来逐步达成目标。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可灵活调用自身积累的知识、人脉等资源,为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有力支持。

因为整个系统是相互关联的,你可以在管理自己的目标时与习惯养成关联起来,比如设定一个健身的目标,然后每日打卡积累金币,等积累了足够的金币去商城兑换相应的奖励。

又比如用系统来管理自己的工作任务,明确任务的进度,了解哪些任务正在进行中、哪些任务已经延期、哪些任务的截止时间快到。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我可以随时随地调用里面的资源,比如以前收集到的信息、自己写的经验笔记,或者相关的人脉,帮助我更好地完成任务。

你使用该系统就相当于同时拥有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知识管理、人脉管理以及习惯养成等All In One的生产力系统。这不仅能可以为你每年节省一笔不少的软件会员费用,还能提升你的任务执行效率,帮助你在工作与生活中更高效地达成目标,实现自我提升。

突破性成长实践框架

在本系统中,知识管理占据核心地位,因为不管是目标管理还是任务管理的效果,都依托于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想要做好个人知识管理,首先就是要搭建知识框架。

正所谓“知识如建筑,框架如地基,框架不牢,建筑难稳”。

我们可以把知识框架理解为是一个在驿站里存放快递的货架,快递经过分类整理之后摆放在对应的货架上,方便我们快速查找和拿取。同样,我们的知识也是这样,经过处理后存放在设定好的知识框架中,方便我们快速查找和调用。

正如驿站中快递按照不同快递公司(如京东、顺丰、四通一达等)分类摆放一样,知识框架的构建也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

那么,知识框架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设计出贴合自身需求的知识框架呢?

我的建议是运用职业知识工作流的方法。所谓职业知识工作流,即以职业技能树为基础架构,紧密贴合职业实际工作流程,对知识进行科学分类与系统整合,进而打造出与个人职业发展高度契合的知识体系。

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职业完成一个项目所需要设计的步骤流程划分出来,以我自身的职业——UI设计师为例,完成一个项目通常需历经需求分析、原型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设计评审、设计交付以及开发还原等关键环节,这些环节便构成了我在UI设计领域的知识框架。

如果你并不清楚自己职业可以分成哪些流程步骤,可以利用AI工具来帮助你。比如打开AI工具,输入指令“销售完成工作需要哪些流程和步骤”,这样就能得出一个工作流程,然后我们提前预设这些标签,那么我们在日常收集信息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判断依据,这条信息是否能在我的某个环节起作用,起什么作用,如果没有的话我就不收集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囤积的问题,并且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你可以不断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调整,这个过程也是在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当我们这样积累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每一条信息或知识都有着明确使用场景的领域知识库,无论是后续的查找还是应用都会非常方便。采用以实际工作场景为导向的知识分类方式,既方便信息收集时有依据,又能增强信息提取效率。

生活中常见场景可以作类比,比如指甲刀用于剪指甲,用完之后固定存放在一个地方,下次使用时可以快速找到。这里面包含两个要点:一是明确指甲刀作用,二是固定存放。职业知识工作流也是如此,先定义知识使用场景,再打标签存储于固定位置,以便在相应场景下快速调用知识。

掌握这个方法后,可以将其拓展至其他领域,接触新领域时,先建立该领域的知识框架,获得全局认知,再以应用为导向快速积累知识。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上述内容只是系统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值得探索之处。工具只是提升效率的手段,关键在于个人有不断成长的欲望,能静下心沉淀和积累。

我们虽然不能重生逆天改命,但完全能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向上成长,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就像本杰明·富兰克林、奥普拉·温弗瑞他们,出身平凡却凭借不断学习闯出一片天。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个体的机会还是不少的,但得有真本事才能抓住。

当然我也希望自己精心打造的All In One生产力系统能像一个外挂一样,帮你把效率提起来,把知识用起来,让你在成长的道路上能走得更稳、更快。在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相信只要你愿意尝试,肯定能在这一年里大放异彩,开启属于你的精彩篇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