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零添加与黑科技:思考调味品的背后

最近关于千禾酱油的讨论又多了起来。说实话,这些调味品公司我还是前些年在雪球上陆续认识的,平时真没太注意具体是哪个公司的产品。直到后面我专门网购买了一堆油盐酱醋,几经踩坑后才成了辨别零添加等各类调味品的能手。

情况说明: 之前有新闻报道,检测结果显示千禾的一款“零添加”酱油中检出微量重金属镉(0.0110mg/kg)。虽然数值未超国标,但这事再次引发公众对“零添加”的质疑。其实,出现问题的不仅千禾一家,如果只盯着某一家,本次和22年海天事件并无本质区别,只有关注溯源和做到预防完善监管才是真正报道方向而不是只局限于一家小小的企业。媒体报道也常常千篇一律,难以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科技与狠活”的说法,其实更多指向的是最便宜的产品,比如各家的味极鲜酱油以及常规款蚝油。

千禾的问题,在于商标宣传存在误导性——把“0” 当成一种商标?

难道说,你家不卖酱油,大家是来找“1”的吗? 这种宣传方式,容易让消费者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其实,我更担心的是传统工艺和现代食品“黑科技”带来的风险。正如22年海天也曾陷入风波,仔细观察各品牌,最便宜的产品往往少不了各种添加剂。比如味极鲜系列,各品牌都有,配料表通常都比较长。

在现代食品工业中,每多一道工序、每增加一种原料,都可能引入新的风险。——虽然这些企业在治理、管理和监测措施上看似大同小异,但在细节上必然存在差异。相对而言,大品牌在品控上可能更可靠一些。

对零添加祛魅

“零添加”概念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迎合了消费者对食品工业化的焦虑。但检测数据表明,标称“零添加”的酱油并非完全如宣传般纯净。一项对比测试显示,13款“零添加”酱油中有12款检出镉,7款检出总砷。尽管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但这依然揭示了一个事实:即便不主动添加化学制剂,原料种植环节的土壤污染、加工过程中的设备迁移等因素,仍可能导致微量污染物的残留。千禾官方解释称镉来源于原料,这恰恰印证了食品产业链的风险具有系统性——每个环节都可能是潜在的风险点。

更复杂的是,“零添加”在国内并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各家品牌的定义和执行标准并不相同。例如,有些产品宣称“零添加防腐剂、味精、焦糖色”,但这不代表完全没有其他添加剂。酵母提取物不属于添加剂,但是依旧有人希望不使用这个,既然不属于也自然广泛存在于许多“零添加”产品中。因此,判断一款产品是否真正符合你的需求,最好的办法还是看配料表,不管是否宣传零添加。

下面是部分产品配料表:图一源自网络,图二、图三是不同品牌介绍的零添加配料表

科技与狠活

近年来,“黑科技”成为食品行业的热门词汇,不只酱油领域如此。比如蚝油,尽管它被认为是传统调味品,但制作工艺已经非常现代化。配料表中往往包含酱油、增稠剂、防腐剂等成分,大家觉得口味好可能只是因为“料足”。当然,也有品牌推出了蚝汁比重更高且无添加的产品,但价格也更高。


调味品选购技巧

在讨论完行业现状后,我们不妨回归实际生活,谈谈如何挑选优质的调味品。中国主营酱油的上市公司有4家: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千禾味业、加加食品,其他调味品还有如恒顺醋业等。以下是一些实用小技巧:

芝麻油

水代法最佳:这种方法更能保留芝麻油的天然香气。

压榨次之:虽稍逊于水代法,但依然优于普通浸出法。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加碘的盐。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调味品配料表中的盐会专门标注“不加碘”。

酱油、醋、料酒

优先选择酿造工艺的产品

酱油:尽量避免含有味精(谷氨酸钠)或其他添加剂的产品。

:确保不含醋酸。

料酒:避免添加酒精的产品。配料表里的焦糖色其实也可以尽量避免

配料表的重要性

无论购买何种调味品,都不能仅凭宣传标语来决定。例如,有些产品虽标明“零添加XX、XX”,但你仔细查看配料表就会发现并非所有产品完全无添加。大部分品牌会添加酵母提取物,味极鲜系列则少不了各种添加剂和味精,而不少“零添加”产品也会使用脱脂大豆。包括包装的瓶子,玻璃瓶和塑料瓶给人感觉也不一样。

品牌推荐

此处不进行品牌推荐,个人现在也没有品牌偏好,个人通常在主流品牌里选择。


早年间,我家的调味品标配是东古酱油和永春陈醋。后来尝试过欣和的酱油,但总觉得少了些许味道,于是又换回东古酱油。不过,随着网购渠道的发展,我发现网上的调味品采购更加划算,便逐渐转向线上购买。遗憾的是,永春陈醋在线上几乎买不到,而之前常买的那款东古酱油由于添加剂太多,我也减少了购买量。

千禾一度是我最钟爱的品牌,因为它主打“无添加”。然而,深入了解后,我发现判断“零添加”的最好方法依然是看配料表,产品的宣传和品牌定位跟实际还是有差异。毕竟,现代食品工业的基础离不开合规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无论是零食、饮料还是预制菜,都是如此。

总而言之,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我们需要理性看待“零添加”与“黑科技”,既要关注宣传口号,更要学会阅读配料表,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