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篇共创征文,只是一个姗姗来迟的新年flag。

你好,我是@西郊次生林,一个烂大街的软件工程在读研究生,兼不知名业余作者。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2025 年 3 月 20 日)是我写个人&知识管理话题的第 47 天,也是我开始在互联网平台创作内容的第 2 年。到现在为止,在读者们的支持下,我已经在全平台获得了大约 9 万的阅读量(不计小红书)。
 

image.png

此前读过我的文章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重度笔记用户,比较关注个人管理等领域。这段时间我写作的方向主要是知识管理讨论以及分享效率工具。在写了这么多内容之后,我遇到了每个内容创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我的核心定位是什么?我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以后我该写什么呢?

我一直以来都把写作看作一个值得长期推进的事业,不想只将其当作赚零花钱的副业(何况这也不怎么赚钱)。而要解答这些问题,就免不了要对自身以及写作理念进行一番深入的分析。于是在经历了一番思考之后,这篇文章就诞生了。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找个机会来对过去的内容进行一次总结,对我的观点体系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在最后,我会规划一下未来一段时间的更新计划。如果你有什么想看的内容,不妨在评论区告诉我。

引言

考研是我人生中的一个大事件,是我创作的开始。

虽然这样说显得很学生气,但是考研确实帮助我完成了内部的整合,重塑了自身的方方面面。不过其之所以意义重大并不是因为过程很痛苦,而是因为考研是第一个足够困难、完全由我进行立项、计划、执行并且对结果负责的项目。由于当时只从家庭获得了有限的支持,我没有条件去报辅导班,不可能引入什么外部的监督以及帮助。因此我必须对自己全权负责,完全靠自己打听信息,做计划,监督自己的执行。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备考探索中我开始发现了一些问题,摸索到了生活的一些规律。比如备考的核心其实是建立一个能够最大化学习效果的生活方式,在可持续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调集资源来接近自己的目标。一个好的备考状态的生活方式有如下特征:

  1. 可持续,能够长期维持,这是前提;
  2. 能充分利用时间,尽可能地压缩其他活动消耗的时间来服务于备考;
  3. 不断收集信息,帮助自己改良学习方式,提高效率。
  4. ......

在这个前提下,备考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优化问题:即找到这样一个能使得总的学习效果最大化的生活方式。用形式化的表达来说,就是这样:

原谅我找不到什么好的描述


(f 是我们的生活方式,f(t) 是第 t 个时刻产生的备考进度;约束函数 S 表示能够忍受的程度,大于 0 表示能忍受)

而我们的任务,就是不断调整现阶段的生活方式 f,争取尽快找到这个问题的最优解,然后维持到考试。一切备考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这样的模型。

寻找最优解的过程总是少不了探索和试错,不同的人找到的答案也总是各有不同。但是一般来说,我们总归是不断在走一个计划、执行复盘、调整的 PDCA 循环。通过这个循环,我们能快速将效率拉升到理论上限附近,从而实现科学备考。

我考研过程中最激进的探索是放弃手写,使用 Obsidian 电子笔记彻底取代了传统手写笔记方法。当时我还没有听说过有人做过这样的尝试。而为了配套,我尽可能将备考过程中的一切要素都电子化,最后我几乎成为了唯一一个完全不需要储物箱的考研人。事实证明,这个方向是对的。最后,我以一个相当平稳的姿态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第二名)。

备考总会结束,但是求索不会停止,我们总有更多的目标需要去实现。这一思考方式的意义不仅在于备考,也可以用于追求任何目标,其流程如出一辙:

  1. 确定要达到的目标;
  2. 为此确定一个日常生活方式,并且按照这样的生活方式生活;
  3. 复盘当前生活方式,总结优缺点;
  4. 根据总结的优缺点改良当前生活方式,重复这一循环。

如果你有运筹学或者人工智能相关经验,你可能会对这一流程非常熟悉。到了这里,「生活方式」就不是一个合适的词了,我现在开始将其称之为系统(system),即我们的生活实践所遵循的一套模式。系统是人类智能的核心,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实践无不围绕自己的系统展开。比如所谓「个人提升」,其实就是就是对这套系统的改良;「xxx 管理」,其实就是将生活中的 xxx 部分也纳入到系统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知识管理、任务管理、情绪管理等)。我之前的文章的主题也无不是围绕「系统改良」这一核心概念所展开的:

  1. 知识管理:2025 Obsidian知识管理入门指南[1]
  2. 情绪管理:2024,我是个学生,也是个「公司老总」[2]
  3. 高效复盘:为什么我们需要日记系统[3]
  4. ......

每个人或有意或无意,都有一套自己的生活系统;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于对系统的改造方式;而不同的人的系统对当前社会的适应程度不同则是人与人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在我看来,要让系统顺应社会的发展,实现「系统改良」,主要的手段手段有二:

  1. 管理(management):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纳入到系统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
  2. 复盘(reflection):总结已有的经验,主动调整自己的系统。

这就可以引出我的文章背后的永恒主题,我一直关注领域,也即是我最重要的哲学:通过更好的管理以及复盘,实现系统的快速改良,以促进个人提升

系统的哲学

通过前文的引入,我想你应该至少对我的写作核心思想有了个基本的了解。将上面的思路总结一下,用一张图画出来,就可以清晰展现出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image.png

如之前所言,「系统」代表的是我们在学习以及生活实践中遵循的一套行为模式。在人尚不成熟的时候,这套模式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并且发挥作用。这体现为「本能反应」。而成年人则会有意地去塑造自己的系统来让自己更加适应社会生活。

管理指的是是我们对待生活中具体事务的做法。比如情绪管理就是指一套应对情绪波动的方法论。系统通过管理来调控生活的方方面面,优化管理手段可以对我们的实践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我过去讨论最多的话题「知识管理」即是一套知识学习、存储、复盘等方面的方法论。

复盘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所谓「学习」的核心。复盘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之一,通常可以无意识进行。但是我相信有意识、系统化的复盘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加速系统改良的节奏。

改良则是根据实践经验和输入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其意义不必我额外强调。一切外部输入的信息以及总结的经验,都必须应用到改良上来,否则就没有意义。此外,由于我们总是无法确切知道如何进行改良会有最好的结果,改良一般都是一个探索以及试错的过程,因此如何平衡改良的风险和收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管理和复盘是我们能够直接控制的部分,因此也是实现系统改良的重要抓手。我相信,通过不断优化管理、复盘这两个模块,任何人都可以不断精进自己的系统,实现长足的进步。这便是我写作一贯也将要继续坚持下去的主题。

我的未来写作计划

一直以来,我写作的主题,从抽象的知识管理到具体的笔记技巧,都不算什么大众领域。阅读我的文章的群体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比如学生、白领、以及同样关注知识的蓝领技术工人。这些个群体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主要依赖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谋收入。根据这个特点,我将其称之为「知识工作者」。我过去的文章主要关注知识工作者,未来也一样。

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依靠出卖劳动力这一商品为生的劳动者称之为工人。虽然教师、会计、技术工人、产品经理、工程师等知识工作者在气质上和传统的车间工人大有不同,但是按照这个定义,大多数知识工作者其实也属于工人行列。只不过知识工作者的劳动力核心在于其掌握的知识,其劳动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主要依赖于知识。因此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知识管理以及终身学习是保持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过去,知识要在生产中发挥作用,非通过人这个媒介不可,这也正是过去知识工作者拿高薪的根源。然而在 2022 年 ChatGPT 横空出世之后,知识工作者们惊恐地发现自己对这一媒介的垄断被打破了。从 0~1 的转变总是令人恐慌的,因此,尽管 AI 替代人的程度还不深,但是也引起了人们的巨大的反应。这才有了如此多关于 AI 是否取代人类的争论。
 

image.png

作为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的研究生,我并不认为当下的 AI 会有取代人类的能力。但是其对社会的冲击却必然是巨大的。由于 AI 带来了专业知识壁垒的进一步降低,新人加入过去被高级知识工作者垄断的行业更加容易,知识工作者对企业可替代性增强,依附性则进一步减弱。这逼迫知识工作者更进一步挖掘自身的价值,试图从自身这里找到更多能够售卖给市场的产品。而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继续给企业打工还是做自由职业者,知识作为知识工作者的核心市场竞争力这一特征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要么出卖以知识为核心的劳动力(打工)、要么依赖知识去开发自己的产品(创业)。因此,如今的知识工作者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好的系统来应对科技对社会结构的冲击。这是每个知识工作者都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正在面对的问题,而我未来的写作主题就会聚焦于此。

未来的写作主题:四个模块

我曾在 2024 年总结:我是个学生,也是个「公司老总」[4] 一文中提到过个人公司(Me, Inc.),当时我认为将作为一个整体的自身拆解开来,看作一家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的公司有助于我们应对当下的信息洪流以及高压生活。沿用这一思想,知识工作者的系统其实也可以被模块化为若干个部分:

  1. 信息管理:保障信息的安全存储以及高效检索,和冯·诺依曼体系中的内存一样占据核心地位。
  2. 输入管理:获取持续、高质量的信息输入;
  3. 复盘反馈:从已有的知识和实践中总结出有用的经验,形成 AI 无法与之争锋的核心竞争力;
  4. 个人品牌:打造个人影响力,让你的产品为更多人所知。

我今后的写作选题也将按照这四个模块展开,接下来我将分条陈述相关的理念。如果你有什么别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管理的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信息,既包含严肃的知识,也包括日程、任务等日常事务。目前来说,关于这些方面的讨论是最多的,相应的衍生出来的产品也最多。从笔记到记账再到各种任务管理等大家关心的话题都可以涵盖在信息管理这一分类下。如今社会的复杂程度不比以往,大脑的记忆能力和可靠程度已经开始不够用,人们必然会向外界寻求辅助手段。而知识工作者需要管理的信息尤其多,因此对信息管理这一话题也最为关心。

在我看来,所谓知识管理、任务管理其实都可以看作信息管理的一部分;我把信息管理拆解为对 4 类内容的管理:

  1. 机密信息:保障密码、机要文件、以及重要关键信息的安全以及可用性;
  2. 大量知识:高效地存储知识,优化知识检索,保证需要的时候可以及时获得已有知识的帮助;这是知识工作者经常会在意的内容;
  3. 时效信息:妥善保存会迅速过期、必须及时处理的信息,比如任务、近期注意事项等;
  4. 碎片信息:捕捉的灵感、零碎的书评、剧评、影评等。

抓住了信息管理,就是抓住了知识工作者竞争力的核心。我未来会花很大的篇幅去研究并且分享信息管理方面的心得,并且按照以上分类来选题。而这些内容也会成为今后很多讨论的基础。

输入管理

如果说知识库是一个大水库,那么输入则是保证我们有「源头活水」。在过去,因为印刷设备的低效以及传播方式的问题,一般人生活中的信息是非常匮乏的;而现在这一境遇则已经彻底逆转:信息如洪水一般量大而又泥沙俱下。结果那些低质量、却能死死抓住人注意力的内容占据了大家的屏幕,夺走了大家的情绪和精力,使人的注意力和思考能力都出现问题。国外专门为这种现象创造了一个短语「brain rot」来强调低质量信息对人心智的负面影响。

然而由于人类猎奇的本性,引战、谣言、对立话题等低质内容天然就更加具有传播优势;加之如今平台和创作者主要依赖广告带来的「流量经济」收入,因此低质内容和创作者/平台之间呈现互相加强的趋势。这意味着在这个时代,减小低质信息的影响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image.png

因此输入管理这部分的重点在于:通过一系列手段对信息输入进行一定的控制来避免沉迷于低质量信息

在我看来,输入信息管理重点不在于抗拒「碎片化」,而在于过滤「低质量」。尽管碎片化信息不成体系,看起来没有系统化知识那样有益,但是我们要接受生活节奏加快必然会逐渐抬高系统化阅读的成本,让越来越多人难以静下心来长时间阅读这一事实。比起去抗拒社会趋势,我们不妨就暂且接纳「碎片化」,利用好碎片化阅读的独特优势来为我们服务。因此今后的文章我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1. 接纳碎片化信息(打开一篇开箱即看的文章);
  2. 保持严肃阅读的习惯(人人都得学会文献管理);
  3. 过滤低质信息(支持始终坚持传播优质信息的平台,避免被流量裹挟 e.g. 少数派、优质公众号以及其他有编辑控制内容质量的平台)。

在这个信息如洪流一般的时代尽量维持住严肃阅读的习惯,用优质碎片化阅读填满生活的间隙,并且力图消减低质量信息的影响。做好了这些,之前煞费苦心的搭建的知识系统才有用武之地,我们才能真正在狂飙的信息时代站稳脚跟。

复盘与反馈

复盘和反馈是一个缺乏新鲜感的部分,也是大家最不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但是复盘的意义却是无需多言的。成熟的企业都非常重视项目复盘,因为独属于企业的经验必须通过复盘才能总结出来,因此每个项目的最后总要写无数的复盘报告。不过同样的做法放到个人上面却有了不同的看法:个人总是自以为了解自己的一切情况,不需要像团队那样自下而上通过复盘来汇集掌握分散在各个成员那里的项目细节,因此会认为主动复盘属于多此一举。然而事实如《认知觉醒》一书中反复提到的一样:人总是会将头脑中存有的模糊印象当做事实,直到被要求拿起笔写下来才发现这印象实际上流失了许多细节。因此我们仍然很有必要拿起笔去主动复盘自己的生活。驱散了模糊,我们才能从生活的细节中挖掘出更多价值。

复盘是最难讲的部分,既难在其价值难以衡量,但是成本却非常明显;也难在其手段之枯燥:无非就是回顾事实经历与自我批评。而自我批评是违背人性的,总是不讨喜的,人总是很难以主动去戳破对自己的幻想,哪怕这样对自己有益。因此我想也许我可以重构一下传统的复盘系统,让复盘带来的好处可以量化显现。不过这就有待以后的探索了。

image.png

个人品牌

个人品牌是个人公司理念非常强调的一个点。一家公司要让市场买自己的产品永远少不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品牌,并且通过营销来增强品牌的名气。个人公司理念的输出系统侧重点是建立个人影响力,让市场看见自己,以此来更方便地兜售自己的劳动力(找到工作)。比如有实力的技术美术只需要将自己的渲染作品做成视频发到互联网上,猎头和 HR 就会找上门来送上工作 offer。

不过在我看来,并不是什么行业都很容易建立个人影响力,也并不是所有行业都能用营销帮助自己找工作。有些行业的专业能力很容易检验,比如要知道原画师的水平只需要拿出作品来看一眼即可,在这样的行业里花成本营销自己恐怕得不偿失。因此我觉得,个人品牌概念其实还可以宽泛些,即只需要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建立一定的影响力即可。这不仅是因为影响力本身就很有价值,还因为维持一个不在自己赖以谋生的专业领域内的兴趣爱好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分散风险举措,可以作为一笔探索性投资。许多人就是保持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这个领域持续发展,最后副业收入超过主业,反而打开了人生的局面。

在中国,最常见的建立个人影响力的途径是自媒体。许多人在失业之后才认识到其重要性,小红书和抖音一大堆「大厂裸辞」、「中年失业」博主试图靠自媒体还上房贷的案例即是如此。不过建立影响力需要长时间的经营,这些临时抱佛脚的博主大多以失败告终。我也在 24 年积极投入小红书账号,还赚到了一点小钱。这段经历给我的感悟就是,要获得长期的观众认同,靠钻研玄学一般的推流算法是行不通的,最终还是要靠生产高质量内容。因此我后来舍弃了让我赚到第一笔钱、但是又限制了我的上限的考研方向,转而去挑战难度更高的长文写作——于是就有了你看到的这篇文章。

在我看来,要建立自己的影响力,让世界听见你的声音,其手段无非就是:

  1. 创作、发布内容(文章、视频、播客等);
  2. 演讲(相当传统的方式,但是能快速让人获得对你的印象);

我在个人品牌这一方面的文章内容也就主要会围绕这两点,尤其是创作来进行。在这方面我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比如:

  1. 「让灵感永不枯竭」:一份自由撰稿人的选题攻略[5]
  2. 让我们专注于内容:Markdown 制作幻灯片的三种方案对比 - 少数派[6]

接下来,关于个人品牌的内容也会随着我的持续写作而不断分享出来。如果你对我提到的内容感兴趣,不妨关注一下,持续获得推送。

最后谈谈:个人提升、成功学 & 神秘主义

21 世纪是一个变化无比快的世纪,生产力的狂暴突进给我们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历史上可能从来都没有哪个时候的人们会像现在这样焦虑,害怕丢掉自己的饭碗。焦虑推动着人们走向行动,滋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潮。其中同我追求进步的关系最近的两个思潮是成功学和神秘主义。

个人提升是一个长期而且可能有些无聊的过程,不仅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且不能保证收益。一个研究生不论如何精进自己的科研,也不太可能毕业之前拿到诺贝尔奖;一个打工人不论如何打磨自己的本领,财富水平也不太可能快速超越一个深圳包租公二代。我们需要接受的事实是:优化自己的系统虽然很重要,但是和成功之间没有强关联;个人能力甚至可能不是一个人成功的主要原因,「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可能才是常态。我们要承认人的力量在命运面前是如此弱小,就像古希腊悲剧,人可能不论做什么都改变不了厄运的降临。正如齐天大圣都飞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何况一个没有神力的凡人呢?

俄狄浦斯出生后,其生父忒拜王拉伊奥斯从神谕中得知他长大后将会杀父娶母,因而令一个仆人把婴儿抛到荒郊野外。仆人怜惜这个无辜的孩子,把他送给科林斯的一个牧羊人。科林斯国王因为没有儿子,于是就收养了他。成年后,当俄狄浦斯从神那里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时,他为了躲避神示的厄运降临,就逃离了科林斯朝忒拜城走去,在逃离的路上俄狄浦斯受到了一伙路人的凌辱,一怒之下杀了四个人,其中就有他微服私访的亲生父亲——年迈的忒拜国国王拉伊奥斯。

不久之后,俄狄浦斯以其非凡的聪明才智除掉了危害忒拜民众的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被忒拜人民拥戴为王,并且娶了前国王的王后——他的生母为妻,还和她生育了两个孩子。俄狄浦斯就这样成为了杀父娶母的罪人。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源自百度百科)

成功学能盛行就在于其抓住了人渴望逃离无法躲避的命运的弱点,其通过暗示存在成功捷径、鼓吹「快速致富」来吸引不想付出长期付出的人的注意,又辅之以一些模糊的观点渲染神秘色彩,最终将人引向购买相关书籍、课程以及付费咨询等产品。而神秘主义则是成功学最好的搭档,其通过为自己包装上传统文化以及各种宗教的外衣,用所谓「顿悟」吸引没有耐心长期坚持付出的人,并且创造神秘感来拒绝分析和解构。如果你经常翻微信公众号以及小红书等平台,你就不难发现在教育无比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巨大的成功学以及神秘学市场。

我认为,追求个人提升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做好接住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的准备」。哪怕「七分天注定」,剩下三分也很值得去打拼。像 21 世纪这样高速发展的时代从来不缺风口,就像下着一场馅饼雨;只可惜大多数人甚至没有做任何接住馅饼的准备,以至于在这样一场雨中被砸得鼻青脸肿。我们追求个人提升,不是因为个人提升能够带来馅饼,而是希望在馅饼雨到来之前提前拿到一张入场券。我认为这才是每一个在坚持行动的人应该所具有的心态。
 

image.png

长篇大论已经到了最后,多余的话我在此已经不想多讲,祝愿各位都能够持续提升自己,尽快等来命运垂青自己的那天。

我是@西郊次生林,希望得到你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