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 Galaxy Fold 作为现代折叠屏手机的「开拓者」,那么到今天刚好差不多六年的时间。从「炫技」到「大有可为」,虽然尚不能定论它最终是否能颠覆直板机成为未来最佳的手机形态,但至少此刻来看,它的确变得愈发可用、实用和好用了。
去年下半年艾瑞咨询做了一份《2024 年中国折叠屏手机消费洞察报告》,综合 23 年全年的折叠屏手机销售情况和一些问卷随访,其中有两个信息蛮值得一看:
- 2023 年国内全品牌折叠屏手机市场份额里华为占比超过 50%,在超过一万元售价的超高端折叠屏手机市场份额中,华为与三星合计占比超过 96%;
- 在折叠屏大屏需求调研里,「办公」需求位列第一且断崖式领先,远超第二的视频观看,而游戏需求位列最末,尚不如社交和阅读的需求。
虽然引用的销售数据不是最新,但就去年一些零散的最新调查数据来看,也并没有太大的变动。若你在用、或曾有过折叠屏手机的使用体验,大概也会认同在使用展开大屏处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阅读工作资料、查询补充信息和临时应急工作等——时,是最能感觉到折叠屏手机「实用性」的时刻。同时综合报告数据,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如今折叠屏手机的主要标签还是「高端商务」,远不如直板手机那般有着多元的生命力。
而在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统计数据中,从 2024 年第四季度开始,国内的折叠屏手机市场罕见的开始出现下滑,结合一些领域从业者或资深用户/观察者的分析,大家普遍认为折叠屏手机如今仍面临尺寸、价格和配置等挑战,以及软件适配等原因让折叠屏手机的大屏利用率迟迟不见提升,尤其在直板手机愈发出乎意料的性能和影像革新冲击下,许多因为好奇尝鲜的极客用户开始退场,转回更「务实」好用的直板机。
以上这些只是现状和基于现状的主观分析,既不是结果,也不应该是结果。我作为折叠屏手机用户、且看好这种新形态产品在未来可以发挥的无限想象,不仅希望它能继续被各大厂商重视和探索,也期待着能看到更革命性的变化。
用了一段时间发布不久的 OPPO Find N5,它就像是「千篇一律」折叠屏手机市场里突如其来的振奋和惊喜,给了我奇妙也欣喜的使用体验。
从无人敢想的期许开始
简单来说,OPPO 把 Find N5 做到了极致的「轻薄」。之所以要打上双引号,是因为它是一种综合体验,而不只是尺寸和重量上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 Find N5 分为三个、两类配色版本,但只是机身部分材质、尺寸略有不同,性能、影像等均一致,以下内容中如无特别说明,所提及产品均指代我在用的「OPPO Find N5 16+512 缎黑版」。

相比同时在用的另一部手机 iPhone 15 Pro Max,N5 作为一台具有 8.12 英寸展开大屏的折叠手机,其厚度不过比前者多了 0.68 毫米,长度增加不足 1 毫米,重了 8g,从「分量」上来看近乎一致。而在实际握持中,N5 大刀阔斧地同为直屏设计,但因为折叠而无法克服的中缝和处理方式不同的边角,两部手机虽不能说一模一样,但切换时产生的割裂感已经非常小。偶尔无意识地拿起 N5,都会恍如拿着一台直板手机。
值得一提的是,N5 的屏幕比例从前代的 9.7 : 9 变成了 9.9 : 9,也解决了不少之前被人诟病的展开大屏后偶遇 App 无法切换成平板模式的问题。

所以我理解 N5 的「轻薄」,并不能是像以往折叠屏手机追求「轻量化」的迭代,而是「与直板机体验靠拢」的设计新思路。并综合文首提到的调查报告和市场分析,我认为 OPPO 的思考也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同样也是源自市场洞察而做的解决方案——如果「割裂」是影响传统直板手机受众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我们就先试着把它解决掉。
多年前我第一次摸到折叠屏手机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最多的还是「要是折叠屏手机能做的和直板机一样就好了」,但彼时并没有报多大希望,因为认知里这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品类。但 N5 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的确实现了我曾经的愿望,如果它能以此为重点持续优化迭代,那「一样」或许也并非无稽之谈。
有好也有不好
除了超轻薄机身,N5 也堆叠着诸如钛合金铰链、全新骁龙 8 至尊版芯片、5600mAh 大容量电池等时下主流的旗舰参数,看起来很完美,可实际上手体验后,也有一些遗憾不得不提。不过因为我不是相关从业者或专业的数码评测人,所以不深度讨论这些不足是追求极致轻薄不得不的妥协,还是基于成本或未来迭代「藏一手」的考量,仅聊感受,若你有更深层次的见解,也欢迎讨论。
又爱又恨的大屏体验
首先是屏幕素质。N5 的两块屏幕虽然都提供主流且优秀的色彩和 HDR 观感,但外屏的全局默认最高亮度为 600 尼特,激发最高亮度 1400 尼特,内屏的默认最高亮度一致,激发最高亮度略高为 1600 尼特,普遍远低于大部分同价位折叠屏手机或旗舰直板手机。实际体验中,即便是非阳光直射的户外,将屏幕亮度调至最高,都需要「用力」才能看清楚屏幕内容。所以 N5 的户外使用体验有非常明显的折扣。

而不仅是亮度,我认为外屏硬度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N5 外屏自带一张几乎没有任何抗污疏油性的原厂膜,所以我大概开机几个小时后就揭掉了,事实上国内厂商普遍随机预贴的出厂膜我都会揭掉,因为边缘滑动返回很硌手;与此同时,也养成了不把手机和其它硬物同时装包或塞兜的习惯。可即便如此,某天还是惊觉外屏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条极其明显的划痕。之后还因为不小心意外从大概 30cm 左右的小凳子上滑落在地上,外屏边角包括外框都出现了明显的磕痕。
当然无论划还是摔对手机的实际损坏都有很大程度的「运气」成分在,同样的情况不一定永远都是相同的结果,我的例子虽不能绝对说明 N5 很「脆」,但至少也证明它是一台需要小心维护的手机——相比部分主打坚固耐用的折叠屏手机而言。但我特意提出是源自另一个很「刁钻」的原因:N5 的内屏使用体验太好了。


从上一代 Find N3 开始,OPPO 就提供了「全景虚拟屏」这我认为是目前最好的大屏交互设计,此前我们曾用一个漂亮页面做过深度解读,感兴趣的话欢迎移步了解。而经过一年的优化和更强芯片的加持下,这种设计也变得更好用了,尤其是在如此轻薄机身的加持下,N5 给了我迄今为止最高的大屏使用热情。举个例子,与广受欢迎的 iPad mini 相比,在屏幕尺寸近似的前提下,N5 的重量比前者降低 22%,厚度则少了 31%。

所以无论贴膜还是戴壳,都难免会影响到 N5 的最大优势。更好的体验也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会想要更好的屏幕、更耐用的品质,而鱼和熊掌能否兼得,只能期待 OPPO 未来更进一步的探索和挑战。
够用,但可以更好的影像实力
除了屏幕,N5 的影像表现的确有非常明显的「减配」,我就不逐一介绍,用一张官网截图展示。

从感性的角度来说,OPPO 的确做的「不厚道」。影像作为当代智能手机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通常都是越做越好,尤其是那颗 800 万像素的超广角摄像头,开倒车着实罕见。
但从理性的角度来说,作为一台非影像旗舰手机,N5 的拍照体验并不差,如果不是为了专业创作或产品对比,我认为日常使用中是够用的。

我们今天再来讨论各大品牌的影像表现,其实已经很难有高下之分了,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标签:色彩、街头、创作……而我对 OPPO 的印象,则是「出片」。无论人像、风光还是其它主题,OPPO 在影像上的努力都朝着一个既定目标——拍出好看的照片,所以我们看到它从哈苏色彩到胶片风格,都在不断扩展和提高自己的出片率,随手一拍都能轻松获得还不错的照片。到了如今的 N5 和呼之欲出的 X8 Ultra,还多了一个表现极其亮眼的 AI。
我在用 N5 拍照的过程中,从取景器到最终成片之间「闪现」的那一刻,不得不佩服其基于计算摄影,又远超于计算摄影的娴熟表现。包括诸如 AI 消除这样对成片有极大助力的功能,N5 都让我很难觉得它「拍照不行」。



所以从事实来看,N5 的影像规格的确有倒退,但从更广义的「拍照」来看,N5 也并非那么不堪。与此同时,尽管我希望折叠屏手机也能「影像旗舰」,但若真的有无法突破的物理桎梏,且 OPPO 的确有认真钻研用算法补足差距的打算,那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
最后
N5 是一台很复杂的产品,在其它产品已经「平衡」好性能和尺寸的天秤后,突然又用「轻薄」打破规则,以至于好的瞩目,差的也很耀眼。而除了文中所提到的屏幕和影像,网上也不乏关于其更细致如握持、震动等方面的讨论。无论对错、臆断还是客观事实,破局者总伴随着热议。
无论我作为作者的表述,还是你作为读者的理解,难免会有偏差,所以我最后还是想再重复一遍我对 N5 的整体评价:它尚不能成为当下最好或最值得购买的折叠屏手机,但一定是目前所有同类产品里与你刻板印象或使用经验最不同的一款产品。所以不推荐购买,但欢迎尝试。
如果 OPPO 能坚持 N5 的独特,并进一步提升硬件规格和耐用性,那么 N6 一定是你不容错过的绝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