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的 ID 被熟人看到太过羞耻,所以过去一年换了个地方写作。不过现在还是回来了,毕竟偶尔需要微信分享,hh。

本文献给我 2024 年的年度小说 —— 《战略级天使》。

祝我 2025,依旧能善良。

我人生中第一次读网文,可能是初中那会儿,偶然接触到了天蚕土豆。当时我就把这个题材打入「末流文学」的派系里,剧情重复拖沓,角色不能说毫无成长弧光吧,但是也确实略微有些脸谱化。诚然,字里行间有丰富到溢出的情绪和感染力,「莫欺少年穷」也成了一代人的精神符号,我很欣赏,但也确实不足以吸引我,让我将那些文字反复咀嚼回味。(不过摸鱼的时候还是看了不少的,有时候确实也只是想图个爽)

直到我遇到了《战略级天使》,一本完全颠覆我对网络文学这个题材看法的作品。

那么,什么是战略级天使?

故事:不灭之火点燃的不眠之梦

这里有高强度剧透,对小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跳过。

一九七四年,沧江特大洪水爆发。战略级进化者「龙王」——一个孱弱少年,以操控流体的能力独坐大坝,将血肉之躯化为屏障,最终以生命为代价平息洪峰。他的牺牲被铸成纪念碑,成为时代神话的象征。沧江大坝上的青铜雕像,凝固着金蔷薇国最悲怆的过往。

消退的洪水带走了生命,也带来了抹不去的悲伤和灾难。有的人流离失所,有的人失去亲人。其中,就有我们的主角,曹敬。

洪水后,曹敬被送往了孤儿院生活。在这里,大姐曹雪卿,老二曹阳,老三曹丹,老四曹敬,四个姓曹的少年在孤儿院成为了没有血缘的家人。曹敬早年展露心灵感应天赋,偶然发现能潜入他人梦境甚至篡改意识。一时间风光无两的少年,却在少训所的终极考核中因「过度共情」被判定为次品。考官吴晓峰,也是曹敬的导师认为,曹敬的能力如同一把双刃剑:他深入他人精神世界时,会完全代入对方的痛苦。在考核中,面对一个毒贩,曹敬甚至共情了他的一切,甚至包括犯罪者的毒瘾。曹敬完全共情,甚至染上「毒瘾」的感受。为了从「过度共情」走出,曹敬耗费了数月的时间戒毒和调休。

之后,为控制风险,曹敬被戴上束缚器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教育局担任公务员,负责引导新觉醒的青少年适应能力。

日子一天天过,直到曹敬的日常被一起便利店凶杀案打破。他在调查中发现,死者与秘密组织「圣子教」有关,对方正通过走私枪支策划更大阴谋。与此同时,觉醒少年雷小越因情绪失控引发关注,曹敬在引导他的过程中,不断闪回孤儿院往事:姐姐曹雪卿和女友郁江的过往、与挚友相阳的能力训练,以及少训所那场改变命运的考核。

随着案件逐步升级,神秘组织「新世纪之门」浮出水面。杀手梅和勇,闯入雷小越家中杀害其父母,并掳走雷小越作为诱饵。曹敬被迫突破束缚器限制,重启心灵感应能力,与梅和勇展开意识层面的博弈。这场战斗揭示了梅和勇背后的操控者——曾经和曹敬一起在少训所接受训练的挚友,相阳。

作为「新世纪之门」组织的核心,相阳主张进化者是「高等物种」,认为普通人类应被统治。他通过构建精神迷宫与曹敬对抗。在意识深处,曹敬直面自己的阴影——有少训所时期因共情染毒、有被吴晓峰放弃的创伤、更有带着限制器在人世间经历的十余年。过去、现实,双线叙事交织在一起,螺旋越来越紧密,所有酝酿的和压抑的情绪,在最后一刻全面爆发。最终,故事中心的男主曹敬引爆了「泪之火」,用痛苦与慈悲凝结的蓝色精神烈焰,烧穿了相阳构建的一切。

第一部《不灭之火》,至此终结。曹敬,也再不能回不到那个平凡的心理辅导员的岗位了。

在第二部作品中,故事飞速发展。众多看似无关的事件,在京城集中爆发。

燕京城内异象频频发生,城市夜空中滑翔的巨鲸、窗户上布满怪异手印的公交车、暗藏阴谋的海豹军队,各方势力蠢蠢欲动。

名为「祝福」的诡异病毒,可以剥夺人的抽象思维,造成了群体自杀和社会恐慌;再有新罗马特工乔尼用「友善光环」异能,控制多巴胺,用极具欺骗性的手段完成对金蔷薇国的渗透;苏易城为拯救被曼陀罗细胞侵蚀的姐姐苏成壁,不惜叛逃并涉足病毒传播;洛家父女两人为了坚持理念分别投身不同的战斗。种种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逐步爆发,一刻不停的战斗,将曹敬引导到了地铁站,在最终的战场和战略级异能者苏成壁完成了最后的碰撞。

相比第一部的双线叙事,这一部叙事是多视角叙事,有曹敬的、秘书洛闻的、苏家姐弟的、郁江的等等……通过视角的切换,将诸多角色拉入了漩涡之中。各种嵌套式的战斗将剧情张力逐步推向高潮,最终,曹敬也完成了对「战略级」概念的颠覆性诠释:真正具有核威慑力的,不是毁天灭地的异能,而是人类情感光谱中那些无法被量化的部分。故事回归主角曹敬,在精神世界中,他始终站着面对曼陀罗,在知道「泪之火」代价的前提下,曹敬做出了让我尊重的选择。

第二部,宛如同一场《不眠之梦》。梦醒十分,我看到白茫茫一片。曹敬解决了案件,解决了冲突,金蔷薇国的首都恢复了短暂的和平。什么都解决了吗?也什么都没解决。甚至他也说不准,自己到底救了更多的人,还是害了更多的人。但是不论他做了什么决定,他坚持清醒,勇敢面对。

世界、他人和我

两部战略级天使,围绕一个共同的主角——曹敬。曹敬的周围,是一个个鲜明的角色:恋人郁江,姐姐曹雪卿,导师吴晓峰,杀手梅和勇,助手洛闻等等……曹敬周围,是形形色色的不同立场的人。这些人之外,是这个由异能者组成的复杂社会。这部作品有宏大的世界观,虚构的金蔷薇国有复杂的历史和党派争斗,国家之外有境外的异能者虎视眈眈,国际局势也持续动荡不安。但是作品从来不直接对这些虚构编年史进行枯燥地描述,而是直接描述在这个架空世界中的人和事。将所有设定自然地拆散在整部小说里。

而白老师也从一个逐步聚焦的动态画面,带我们一步步走进了精神级异能者曹敬的内心。

世界:公务员和 X 战警的碰撞

首先,先说说世界观。

和大部分异能网文一样,白伯欢老师构建了一个贴近现实的平行世界。但是这里有很多翔实的细节,比如:进化者需持证上岗,「龙王」和军队一起站在抗洪大坝上共同努力。作者对超能力的描写是极度克制的,哪怕战略级「龙王」的能力,其实也不过是控水。但是和能力上克制的表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者对架构在异能者的社会上,不遗余力地进行创作和思考: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异能者,我们的世界会怎么变化?」

类似的问题,其实直接让我想到了《X 战警》系列作品,但不尽相同。尽管作品中,大量任务的超能力,借鉴了 X 战警中的能力设定。不论是我们的「金刚狼」梅和勇,还是我们的「X 教授」曹敬,以及和「琴葛蕾」能力有相似之处的曹雪卿。在 X 战警系列中,变种人和人之间的矛盾被放在了舞台的中央。

X 战警通过变种人学校的设定,探讨个人身份认同与社会接纳的命题。《战略级天使》的深刻和特殊之处在于,它将这种族裔矛盾转化为更复杂的系统博弈——当超能力者不再是被排斥的少数群体,而是被国家机器收编为战略武器时,超能力者会承担什么社会角色?当社会已经完成了对超能力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家表面上已经和谐相处之后,超能力者会怎么生活?当社会的构建之时,已经有这样的认知,而不是和 X 战警一样,在成形的社会中,出现异类,这样的社会结构、国家战略,又会有什么不同?

X 战警从古巴导弹危机开始,从那个异能者刚刚出现的年代说起,从一片空白中搭建两个种族的关系。人类从不认识异能者,到两个种族之间不断磨合,最终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有血和泪的代价。确实有西方对自由、英雄等美学要素的追求,也包括了对种族问题的隐喻。和这部作品不同的是,战略级天使,是个有中国特色味道的故事。这是在一个已经成形但是岌岌可危的体系中,一个包含两个不同种族的体系已经建成,其中包含了越来越多不能被一直的矛盾,差一把火就能点燃。特别在第二部的结尾,给我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紧迫,只差一点点震动,就能将一场战争引爆。

主角曹敬,和诸位配角,在这个压抑的世界中,向我走来。

他人:给配角真实,而不是给配角人设

接着,我们说说这个故事中的「他人」。也就是曹敬身边的配角们。

我们在探讨一个作品的配角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关注他和主角是什么关系。这个作品其实非常不同的一点在于,曹敬和别人的交互是双层的:现实层面和精神层面。

现实层面,我们读到的是配角的「表现,活动,反应」,这些可以被我们观测和观察的要素。大部分文学作品在对这部分进行描述和刻画的时候,角色做出所有的决策,往往基于「人设」。善良的人乐于助人,邪恶的人为非作歹。但是真的这样吗?这样写出来的角色通常扁平、乏味。而所谓要塑造立体、复杂的人,就不得不真实地补充这个角色的过往经历,这样才能展现角色魅力,或者说所谓的角色弧光。毕竟我们性格、思想的形成,也是诞生于我们复杂多样的经历。

书中有个角色叫吴晓峰。这个角色堪称神来之笔。作为精神控制链顶端的「牧羊人」,他既不像X教授般悲天悯人,也不似史崔克上校那样残忍冷血。他两者都有,也两者都没有。他爱曹敬,看不得作为同类的曹敬过度共情自我伤害,也苛刻无情地伤害曹敬,逼他变成和自己一样冷血的精神异能者。他像校准精密仪器般调试着曹敬的精神阈值,用道德枷锁将战略武器锻造成人形自走伦理悖论。当他说出「过度共情是你的原罪」时,这是反派的自白,也是导师的提醒。

「这种共情联系……是人类道德感的基础,不应该出现在他的身上」,这是他对包括在自己在内,所有精神异能者的诅咒,也是他对曹敬特殊的爱。

他自私残酷,但也会每个月托人寄钱给自己的父母;他既冷漠无情,又对曹敬保持难以言说的关怀。甚至,我不得不承认,他可能是第一部里最有原则的那个人。

在展示这个角色的复杂性的时候,作者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人设。并不是传统作品中常见的「品德高尚的导师」,也不是「苛刻严格的教官」。他亦正亦邪,做的事情在道德的边缘上游走,一方面,曹敬和他的过去经历中,他的性格、处世方式被一点点揭示。而另一方面,他和曹敬共同被困在相阳的精神世界时,他们都不得不展示了另一个真实的自己,展示了他们的过往经历,影响着他们战斗的决断。

精神级异能的战斗和具象化的能力不同。具象能力,比如控水,控光,我们可以用对战斗的描写进行展示。人具备对实体事物的想象能力,因为我们有充分和现实交互的过程。但是精神异能不同,所有人都没有读心术,我们也不知道精神战斗为何。人类的大脑其实很难想象出没见过的事物,我们的大脑虽然想象力很丰富,但所有的创造力几乎都要建立在已有认知上。

而作品用了迷宫的设计,和类似于盗梦空间一样多层次的精神世界设计,展现了精神世界中的战斗。将一个陌生的战斗,用极具张力和画面感的方法,具象展现出来。将虚拟写得足够精彩。这种风格在第二部结尾的战斗中,进行了进一步的升华。

所以,当角色的过往,角色的能力,都服务于我们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也正式将「人塑」和「人设」区分开。一个个抽象的人,在幻想的边界上,无限真实地走到我们心中,成为具体的人。

既然刚刚也提到了异能者的攻防。很多作品中,作者热衷于对精妙的战力设定、能力设定,并乐此不疲进行描述和讨论。当代网文读者中,也确实有很大一部分热衷于进行这种战力对比,或者我们常常戏称「赛博斗蛐蛐」。但是白老爷对战力的设置,用非常克制的方法进行刻画。诚然,战略级异能者有能力改变战争的格局,但是他们也并非无条件进行毁天灭地,哪怕像龙王、曹雪卿、苏成壁这种强大的战略级,在很多时候,他们也只是肉体凡胎。他们有非凡的能力,但是他们也会死。作品在能力上的克制并不是给故事褪色,反而是给故事的内核进行了升华,什么应该被摆在故事中央:不是五光十色的超能力对轰战斗,也不是层云叠嶂的政治阴谋,更不是环环相扣的悬疑,我们的故事中央,只有曹敬的心。

而两部战略级天使,最终的决战,并不是发生在现实世界中,而是在精神世界里。所有的矛盾冲突,在精神中得到解决。随着战斗的推进,我们所有的注意力汇聚在主角曹敬的身上。

我:并非每个有翅膀的灵魂,都是天使

最后,回到故事的中心。曹敬的心。

在少训所的高墙内,异能者们被归训和教育,如同被驯化的猛兽;教育局公务员的日常,实则是戴着限制器的自我囚禁;「新世纪之门」掀起的反叛,是觉醒者对体制化生存的集体放抗。这种将超能力者嵌入社会管理体系的设定,打破了超级英雄题材常见的英雄和人的对立,转而呈现灰度的中间地带:当异能者成为维稳工具、人形兵器乃至政治筹码,所谓的「进化」为何,所谓的「强大」为何。

这个世界的法则如此,我们读得到故事中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时代的洪流卷着所有人向前走,哪怕战略级异能者曹雪卿也不例外。大家被迫站队,被迫选择。哪怕异能者也没法脱离这张巨大的网。

但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无能为力,不代表我们对自己无能为力。

曹敬是异类中的异类。在异能战争格局的影响下,世界局势紧张,灰暗,阴冷。但是他的心里,带着光。是一片弥漫雾气,静谧安详的森林。有美丽的精神碎片,和那只名为卡夫卡的黑猫。在阴沉的背景板上,划下温暖的印记。

异能,诚然是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种族认同的金科玉律。有异能的人从生理角度上来说,就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人类,他们有更强的力量。族裔内有自己的认同,而同时他们又被人类忌惮和圈养。这种病态的生态中诞生,拥有相同能力的曹敬和相阳就是最好的对照组。我们也不妨回忆一下两部作品中的战斗:

在第一部的结尾,在相阳的精神迷宫里,两位精神级异能者的对峙呈现出镜像般的残酷倒影,用痛苦的方式互相厮杀。相阳任务心灵感应视就是统治工具,他可以用强权和绝对力量控制一切;曹敬却固执地坚守着共情带来的精神灼伤。所以,他扛着痛苦的过往点燃了精神的「泪之火」。而第二部在面对曼陀罗细胞的精神污染,曹敬的「泪之火」不是通过消灭痛苦源实现净化,而是将病毒携带的集体创伤内化为自身记忆。

雨果在《九三年》中写道:「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当相阳为「进化」和「力量」撕碎道德法则时,曹敬的选择证明人性可以支撑住一个个灵魂的重量。那些被泪之火烧灼的伤痕,最终成为丈量灵魂深度的标尺——在这个意义上,《战略级天使》的史诗性不在于波澜壮阔的异能战争,而在于展示了一个凡人如何在精神废墟上重建人性的圣殿。当曹敬带着满身裂痕走向未知的第三部时,我开始读懂开篇的青铜雕像:龙王凝固的不仅是抗洪的壮举,更是所有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人性微光的永恒姿态,一切超凡之力终需以人性为锚点。

并不是每一个战略级,都是天使。

手握超凡力量的异能者,可以成为俯瞰众生的神明,也可以甘愿做燃烧自我的火。

所以,在第一部的结尾,曹敬大笑说出「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精神病人」的时候,他用具体行动给出了答案:

我很强,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精神异能者。对,但是我就是要浪费我的力量。我不要用力量获得权力,我就是要狠狠伤害自己,用这种力量跨越人和人之间的边界。要努力爱每一个人,共情每一个人。尽管,这种事情在常人看来,就是「精神病人」。

理解、共情和爱

在年初的自我总结中,我探讨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缺乏安全感。当时我的答案,其实便源自战略级天使这本书。而白伯欢本人又想传达什么给读者呢?

我读到了一个温暖的拷问,读到了一句你好。送在读文章的你我,因为这里是现实世界的 2025,我们身边没有异能者,也没有曹敬。

但是《战略级天使》,以超现实笔法刺破了我们时代的病灶:

当现代性将人类切割为原子化的孤独个体,算法囚笼用信息茧房取代血肉相连的情感共振。

现在,就是现在,威胁人类存续的从不是核弹或病毒,而是同理心的枯萎。

那些被系统判定为「次品」的存在——过度敏感的共情者、放弃能力的觉醒者。

他们是维持人性火种不灭的守夜人。

理解,万岁?

我经常和别人分享这样一个故事。

在 2018 年,我大二,那会儿因为一些课程作业,我大量查阅了非洲局部战争的相关历史。开始的时候,我确实被血肉模糊的惨状感到触目惊心,没有意义的互相厮杀,大片街区被炸毁,火光永不停歇。可悲的人民甚至没办法为亲人流泪,他们自己可能下一秒就会死,从没有过哀悼的时间。况且,他们的眼泪早就流干了。

对,我确实开始是这么感觉的。只是过了一两个月,但是随着学习和调研的深入,看新闻的时候开始麻木。我忙着整理表格的时候,麻木地想着:「哦,死了一百人不到啊,看起来数字有点整,好像是估的,这个数字看着不太大,这个事情可能不重要吧。这行表格要不要删了。」

我当时一瞬间感觉自己作为人类,怎么可以这么令人作呕,这么丑陋和冷漠。我的位置在图书馆的空调正下方,暖风对着我的脊背吹,但是我感觉他直不起来。我趴在桌上,眼泪不知道为什么落了下来。我恨不得打自己一顿,我不知道有这样想法的我怎么配做一个人?

从那天起,我做了另一个选择。我平时确实没啥爱好,就好看点小说,看点电影,想象力异常丰沛。我用我有着无限接近真实的想象能力,模拟一个个故事的主角。我用力去想,他们的心的形状。

那么,理解是什么?

我能理解你,你也这么觉得。这不是我读懂了你的内心。毕竟我们都不是曹敬。实际上,这是我们两个达到了一个共识。我们认为有一些东西可以跨越语言,直达彼此内心。

共识的源头,是复杂深远的。可能是我们作为人类最底层的共同需要,是作为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是来自不同时间点的时代烙印。诸多的宏大的叙事给我们的背景板涂上了颜色。而在这篇背景上,我们相似的童年记忆,不同家境带来的各自的阶级,还有不同的故人带给我们的爱和创伤,在画布上画出了不同的形状。

所以说,共识的构建,像是在两个灵魂绘画之间的共通。想去理解自己的画,可能很简单,我们只要稍加回忆,就能慢慢将自己的感受从深邃的记忆海中拉起来。但是对他人的理解,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之上。而我们很多时候很容易理解和共情我们的同学、朋友,是因为我们有一段共享的过去,也有一段共同的血脉。我们很多时候不需要跨越种族和文化背景就能沟通。

但是脱离了学校之后呢?

留学的一年时间里,我也走走停停。虽然去的地方不算多,但是我也发现自己的理解能力确实并不是那么成熟。

不过总之我也不算差嘛,毕竟我才 25 岁,书读得少,学东西不快也是合理的吧。路也要慢慢走的。

但是,就算我理解了很多,我们跨越障碍互相理解了,我们就能高呼万岁吗?

不,不是的。

共情,可能?

可能,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把两个词模糊在一起:理解和共情。

但是实际上这两个机制完全不同。就像相阳和曹敬。

相阳作为劣化版本的曹敬,他甚至某些方面超过了曹敬。比如对人心的控制、对记忆的解读。我们刚刚提到的一切,对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我们复杂的过往,相阳很快就能读到并且理解。基于完善的逻辑推理,他很大程度上可以正确地解释人们的各种行为。并且基于人的过去,很大程度上预判和预测他人。

但是和角色塑造一样,人是复杂的。刚刚我们在讨论白伯欢老师的写作手法的时候也提到过,如果我们预设了所谓的「人设」,我们就陷入了一个陷阱中。我们认为世界和人都是扁平简单的。而我们可以轻易模拟判断所有人的宿命。

曹敬拷打了相阳一个问题:凭什么你认为理解了一个人,就能共情他?

相阳的逻辑其实和 MBTI 的忠实信徒一样:你是 INTJ,所以你一定会如何如何。这种刻板印象未免把我们的自由意志看得太扁。也如同我日记中提及过的:「我的灵魂孤独也漂亮,你凭什么用四个字母,来否定我在这人世间二十多年的飘荡?」

共情,源自真实的经历和痛苦。曹敬从少训所的天才沦为社会系统的「次品」,再到挣脱精神枷锁的觉醒者,他的每一次蜕变都是对既定秩序的无声反抗。心灵感应能力带来的不是睥睨众生的快感,而是浸透骨髓的共情痛苦。曹敬的超能力从来都不是战斗武器,而是成为照见人性深渊的镜面。他一直都是一个聆听世界悲声的「次品」。在第一部结尾,曹敬看起来,进化了,觉醒了新能力。但是他的成长并非简单的「能力觉醒」,而是他确实学会与痛苦共存的法门:他拒绝用心灵控制获取爱情,忍受共情带来的精神灼伤,最终在接纳他人苦难的同时,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回到现实。在 2016 年,Bob Dylan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也拒绝了领奖。作为垮掉一代的代表人,他经历了流浪、漂泊、爱情和劳动。在写下「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的时候,他确实知道怎么用伤痕去丈量世界;而在写下「The buying power of the proletariat’s gone down, Money’s getting shallow and weak」时,他正在用民谣构建与劳工阶层的共情隧道。这些歌者与曹敬共享同一种生存逻辑——真正的共情必须穿透身份标签,要用肉身浸泡过他人的苦痛。

但是我们呢?

现实中的我们正在进化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用碎片化信息堵塞同理心导管,用即时反馈对冲情感过载。当抖音用十五秒配乐解构乌克兰的硝烟时,当微博热搜用#加沙儿童#和#明星塌房#的标签交替轰炸时,人类正在成为第一批用算法接种「共情疫苗」的哺乳动物。我很难评价这真的是进化,还是退化。

某种程度上,我们早已活在被温柔豢养的精神少训所里。用娱乐至死的奶嘴堵住思考的嘴,用浅层社交的糖衣包裹孤独的内核。那些依然对他人苦难保持敏锐痛觉的「过度共情者」,正在被系统判定为需要矫正的次品。

为了对抗这些,我曾经踏上流浪的路。在华强北打过零工,也在街上跑过外卖。和各种不同的人接触过,经历了他们的生活条件,接受他们的痛苦。当我们切实经历了打工人啃着馒头做在地上哭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傲慢地批评他们的能力问题或者学历问题;当我们体验过被一天日结的工作压得七荤八素的我们趴在出租屋的床上的时候,我们怎么去苛责别人下班之后要学习和提升自己。真实的经历和苦痛让我清醒,也让我觉醒了。让我理解了很多我在学校里,理解不了的事情。

现在的我看来,共情的本质,是让自己成为他人苦难的容器。

这种自我献祭式的精神炼金术,将他人创伤转化为自身养料,是我在《战略级天使》里看过最震撼的画面。曹敬在展开「泪之火」时,他也知道「别人痛得有多深,我就烧得有多亮」。当他在苏成壁的曼陀罗细胞里看见百万具浮尸时,选择的不是清除病毒,而是将亡者的记忆刻进灵魂。

燃烧,需要代价。这种痛苦,不是常人能接受和理解的。

我曾问过自己:如果拥有曹敬的能力,我能坚持多久不疯?他是怎么坚持的呢?

爱,是什么?

有两个女人,在曹敬的身边陪了他很多年。一个是姐姐曹雪卿,而另一个是女友津岛郁江。我觉得这很大程度上,是曹敬能够活下来的原因。

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相阳其实是一个比曹敬更早从少训所开除的废品。在和曹敬对练的精神攻防的时候,曹敬邀请他来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朋友之间,我觉得无可厚非。但是他错误估计了相阳的承受能力,作为单亲家庭的相阳,生在了一个缺爱的环境里。曹敬给他看到的东西其实很普通:

早上跳楼梯时的阳光,福利院的食堂,脱皮的墙壁,姐姐的笑靥,孩子们在操场上打打闹闹,曹敬的手抚摸过书柜上的书脊,晚上在走廊上读书,感应灯三秒钟踩一脚才能照亮,和津岛郁江手牵着手在屋顶散步,蹲在厨房里剥毛豆,觉醒后一夜夜在梦境的大海中徜徉,飞翔在城市的夜空中,穿行在梦境……

而曹敬精神世界最中心的东西,就是这些——他爱着的人们。

对于缺爱的相阳来说,曹敬精心选择的碎片直接冲垮相阳那脆弱的防线,洪水般肆虐的情感和回忆注入相阳的内心,蹂躏、蚀刻他笨拙粗糙的心灵。

成千上万的记忆碎片,梦境,如同缤纷的洪流,夹杂着醇厚发酵的情绪,大块大块地将相阳包裹在其中。没有一件是确实无疑的「事实」,全部都是不完备的碎片,谎言,编织的梦境,只有一样事物是完整而坚实的。那就是曹敬的心,敏感的情绪,冲动与自我抑制,矛盾与挣扎,曹敬的一切自我……银色的意志力和黑红色的恶意,以及星星点点的,金色的希望与梦想。

「我想让我身边的人得到幸福。」这是曹敬的所想,也是让相阳精神破防的原因。

虽然曹敬是个没有父母的孤儿,但是姐姐曹雪卿给了他亲人的爱,女友郁江给了他伴侣的爱。这两种感情是无条件的,这两种爱将曹敬呵护地很好很好。

把共情锻造成末日装甲、让爱成为生存本身,人才能在进化的悬崖边守住文明的底线。当曹敬燃烧「泪之火」时,他不仅是在对抗相阳或苏成壁,更是在对抗整个将人性视作冗余程序的冰冷系统——那团蓝色火焰里跃动着的,是孤儿院里互相依偎的体温,是沧江洪水里手挽手筑成人墙的士兵,是所有被判定为「缺陷品」却依然选择去爱的灵魂残响。

曹敬之所以能在一次次泪之火的自焚中做到烧而不尽,凭借的恰恰是爱给他带来的春风,吹来的生生不息。

爱支持了曹敬,让他做到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在第二部的结尾,曹敬做出了和两部配角不同的角色。故事中的配角们,好比吴晓峰,他摆烂接受了精神异能者的宿命;又或者是苏易城,他傲慢偏执地和命运对抗。曹敬知道命运的馈赠和标价,也深刻知道爱和责任的一体两面。他被曹雪卿和郁江爱,也爱曹雪卿和郁江。所以他能站着面对命运,正面接受命运。用自己的态度,写下了「我信命不由命」的最终回答。

回到现实,在 2024 年这个 AI 开始生产情感代餐、脑机接口企图量化共情的年份,曹敬的故事更像某种精神预警。毕竟曹敬用痛苦浇筑的精神堤防,或许才是抵御人性荒漠化的最后屏障。能对抗人内心痛苦的,从来都不是更强大的异能,而是那个教育局公务员坐在咨询室里,对每个惶恐少年说的:“我看见你的痛苦了,来,分给我一些。”

作为 AI 领域的从业人员,写下这篇文章的几个小时前,我还刚刚刚在和别人讨论关于 AI 教师的话题。教小孩要靠耐心和爱,把沟通这种事情转移外包到机器身上也太变态了。我看来,这个分支上,就是没把小孩当人,当作产品线上的产品来培养。我不苛求每一个教师都和曹敬一样能看得见孩子的痛苦,更不奢求他们和大刘的《乡村教师》一样,但是我渴望每一个教师都有温度。

毕竟,理解、共情和爱,不需要精神级异能,凡人之躯的我们也能做到。

所以说,我也明白开篇献给自己的祝福何其奢侈。在这个理智与疯狂边界日渐模糊的世界,保持善良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觉悟——甘愿让神经突触成为他人苦难的共鸣腔,忍受共情带来的持续性精神灼伤,却依然选择在记忆的废墟上栽种希望。在 2025 年,我们身边的人们在逃避社交,逃避婚姻和爱情。

但我依旧保持我的信仰和渴望,依旧热爱。

在读完这本书,分享完大部分感受之后,其实我非常感激大门 ZRR 这位 up 主,在你的推荐下,我看完了战略级天使这本书。

《战略级天使》确实不是什么惊世神作。尽管我经常拿战略级天使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类比,他们都说了我们要爱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在我们脑子里的幻象;都说了我们要回归现实,而不是用幻想的毒品麻痹自我。书很好,但是也还是想说一些小小的缺点,譬如对宏大命题的驾驭稍显青涩,部分章节的哲学讨论流于空泛;在文学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上,尚未达到《三体》般举重若轻的境界。

但是但正如书中曹敬的成长轨迹,这部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它勇敢撕开了类型文学舒适区,让超能叙事从「奇观消费」迈向「思想实验」。当读者为泪之火的光晕震颤时,他们真正共鸣的,或许正是这个拒绝爽文逻辑的时代,对精神深度的集体渴求。在这个层面上,《战略级天使》值得让我人生第一次为一本书写下上万字的长评。

某种程度上,《战略级天使》不仅是一部超能史诗,更是写给在 AI 完全颠覆我们生活的前夜,献给人类时代的情书。它提醒我们警惕所有企图量化灵魂的评估体系,在脑机接口与生成式 AI 重构人际关系的今天,曹敬那带着痛楚的共情,恰似刺破技术乌托邦幻象的银色长矛——真正的进化从不是用异能或者科技飞升,而是如沧江大坝上的青铜雕像那般,在洪流中坚持用血肉之躯丈量人性的刻度。

站在 2025 年的开端,想起曹敬引爆「泪之火」前的独白: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精神病人。

是,作为失去共情阈值的曹敬是个精神病人,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残次品。当吴晓峰们用「保护自己内心」为由切割人性时,白伯欢用曹敬的选择给出终极答案:与其当个健全的傀儡,不如做个燃烧的残次品。

人性真正的火种,从来不是保存完好的博物馆藏品,而是千万个正在燃烧的疯子。我们这一代人,无限接近垮掉的一代。我们颓废迷茫,前面看不到多少亮光。我也不知道科技发展了又怎样,赚了钱又怎样?我们有太多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是我相信会有人,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会在精神的废墟上重构人性的史诗。

想到了最近在「闻雪僧」老师的视频中看到的一张可爱的书签上,写了这样的一段话:

二十多岁时读的书,充斥着一生当中最昂贵的幻想和最笨批的疑惑。

惊讶和经验都完美地不可再复制,如同每每打开人生之橱。

它们永远都是最想穿的那套衣服。

我好幸运,也好幸福。我的二十五岁,灿烂又漂亮。

写完了这些,我窗边的风铃,也被春天轻轻叩响。

祝我余生的善良,都带有燃烧的味道。祝我能在一次次共情之后,还能有生生不息的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