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 本文是「2024 年度征文」共创赛道的入围文章。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本文参加年度征文活动 [共创] 赛道」
2025 年,我希望创作一套笔记整理教程。
笔记整理领域有很多成熟的方法,如卡片式笔记、PARA 等等。它们的确非常好。但我是一个又笨又懒的人,每次越实践越混乱,总是无法坚持。
过去几年,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什么样的方法,非常简单,不太需要自律,适合大脑没那么厉害,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普通人。
这是我 2025 年想去做的事情。
先从整理家务谈起
整理家务时,最核心的需求是整理整齐。
整齐之后,你可能会感到自在、幸福、快乐等。前者是目的,后者是结果。
整理笔记同样。
谈到笔记整理,很多人的目的常常是增长能力,更智慧等。
然而,如果把侧重点放在增长智慧,例如吸收什么信息,怎样学习,能否「增援未来」等等,学习了一堆好的内容,但存放混乱,仍然可能无法很好地吸收。
而把侧重点放在整理本身,如果大家有能力整理好笔记后,是选择知识管理,还是什么都不干就那么放着,那就是每个人的自由了。
所以,我们最核心的需求应该是让笔记整齐,而不是增长智慧。后者是结果,不是目的。
也就是说,我的笔记教程的核心会侧重于「整理能力」,而不是知识管理。
这个底层的区别非常重要。
那笔记如何整理整齐呢?
2021 年和 2023 年,我曾对我的笔记系统做过一个整体的输出。里面的内容可以部分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这两篇内容过于冗长,接近 4 万字,且缺乏实践。这半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简单易懂地方式分享出来。
然后,在平常的一天,我忽然想到,可以用真实世界中的例子,去解释数字世界。也就是说,你家如何整理,你的笔记就可以如何整理。
所以,我把我的笔记方法称为「家式笔记法」。

家式笔记法
家庭整理的第一步是扔。
因为家的空间有限,整理方法虽然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好空间,但不能变魔法。东西太多,超过了家的承载能力,必须要扔去一部分才能整理好家。
但是互联网几乎拥有无限的空间,似乎没有扔的必要性。
其实不然。我们都把笔记软件称为第二大脑,但实际上,第二大脑也是为第一大脑服务的。我们自己的脑子和家很像,认知空间也是有限的,通过一些认知方法可以记住更多的东西,但不能记住无限的东西。
也就是说,笔记服务于我们自己的大脑,我们自己的大脑空间有限,所以我们还是要精简笔记。
如何精简笔记呢?
像家一样直接把笔记扔掉,也就是删除?
我试过,这样会让我不舒服。因为「家需要扔东西」实际上是因为家太小,如果换了别墅,再扔东西,这时大脑潜意识知道,别墅有其它地方可以放,没必要扔。这时如果强行再扔,大脑就会不舒服了。
我们的笔记系统一定要非常非常顺应我们的潜意识和直觉,最好没有一点儿异样和不舒服,这样大脑才会把笔记系统当成平常的工具,不会一想到就压力很大,很沉重,很抗拒。
就像筷子这个工具,应该简单放在筷子笼里,用起来才没有负担。要是是金子做的,放在保险柜里,密码 20 位数,每天用完筷子还要称一称金子克数有没有少,那就不想用筷子,改手抓饭了。
所以笔记整理中,笔记需要精简,但不能直接删除。
那如何精简呢?这里我就不废话了,直接给出答案:
压缩。
如下所示,很冗长的一段话,实际上可以压缩为几行。多余的内容可以放在备注里。这样既没有删除的不舒服,又在实际上精简了内容。


通常,压缩的倍率在 2 - 100 倍左右。具体倍率根据对内容的熟悉情况而定。陌生的内容少压缩,熟悉的内容多压缩。
例如「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这本书十万字左右,我压缩完笔记是一千字左右。

压缩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将内容结构化。也就是将一段话整理为几个点。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还是以现实世界举例。看书时,书里有几句话很好。这时,如果直接整理书是很难整理的。所以我们会把句子摘抄下来,放到「好词好句」或「人生感悟」里。笔记整理中,一段话相当于一本书,如果都堆在一起同样难以整理,需要拆成小乐高,才能排列组合放到各个地方。
好了,现在我们有了笔记,相当于家具买好了,如何整理呢?
等等,要再细说就打不住了。细节还是放在以后的教程里说吧。
这里就简单提几个有意思的点。
主体框架
对于家来说,新买的平底锅,应该放到厨房。这是直觉就能想到,不言而喻的。对于笔记整理,「家式笔记法」的主体结构也应该是这样,需要人们直觉就能想到的。经我研究,应该为「工作、学习、生活」。(相较而言,PARA 常变化,需维护,需要人聪明和自律)
笔记分类
分类是笔记整理中最困难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借助现实世界弱化这个问题。我们从图书馆借书时,只会在乎借到的书本身,而不太会在乎图书馆如何分类,每一本书的分类是否完全合理的。「家式笔记法」会利用这一人性,设计一种结构,让你大体上不用分类。你可以抽象想想,具体做法教程里再说。
结构化内容
双链笔记也可以解决分类问题,但是只是把笔记整理整齐了,并没有很好地吸收。核心原因是,每一个标签里的笔记们没有很好地被组织起来,形成结构化内容。就像你只是把家具分到家里的各个房间,但每个房间没有整理。「家式笔记法」会在分类的同时顺便解决这个问题。
知识分类
我们的每一个行为,每一种情绪,实际上都基于我们潜意识的一层层叠加。「家式笔记法」会引导人们先想清楚三观 / 底层认知,再一层层推导行为。这本意是通过这样一种分类方式解决知识分类难的问题,但意外的是,我发现它可以帮人活得更明白,更能知行合一。这实际上是我整理好笔记的最大收获。
另外补充两点
关于 AI。有了 AI,笔记全部堆在一起,直接问 AI 就好,还有整理的必要性吗?我曾一度也是这样认为。我还认为 AI 那么厉害,直接问 AI 就好了,自己根本没有读书的必要性。后来发现完全不是,笔记整理和读书,都是在增强我的第一大脑,让我自己思维更清晰,更明了。目前的 AI 用下来,我什么都问 AI,自己反而更笨了。
关于人性的懒惰。很多笔记方法的预设都是:人应该是自律的,聪明的,所以能明白并坚持这么复杂的系统。「家式笔记法」不是这样。前面说过,我自己就是一个又笨又懒的人。所以「家式笔记法」会充分利用人性的懒惰和直觉,让你记笔记时不抗拒;半年不记笔记,从头捡起也很轻松。
教程与传播
关于 2025 年,或以后。
我希望把笔记教程当成一个正经的工作去做。
以前我也分享过很多笔记整理的经验。但往往都是从「我」出发写文章,把文章发出去,被小部分人看见,然后沉没在互联网里。是兴趣向的。
这次我希望从理念传播的角度去做内容。我尝试了很多种工作,发现我从 2016 年起一直喜欢这个,如果我能以此为职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养活自己,能帮助它人,应该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从职业的角度,我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首先,我会多读几本专业书。
我会把家庭整理的几本最有名的书看完,找到整理的共性和核心,包括《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断舍离》《小家,越住越大》《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住宅格局解剖图鉴》《收纳的艺术》《了不起的居住者》等。(都买了实体书了,每天看一点点。)
与此同时,我已经模模糊糊看到,这个世界的各个领域都是相通的。例如应用的设计结构、城市的规划结构等等。我希望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将脑中那个模糊的概念清晰化。例如重读「失控」,例如看一直好奇想看但偷懒没看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等。
然后,我还想看一些人性方面的书,例如《思考,快与慢》《王阳明心学》《禅宗》《微习惯》等等。
等等,写到这里,想看的书好多……翻看微信读书,我每年阅读 120h 左右,还包括好几本网文书,所以这些书应该读不完,就……量力而行吧 ~
然后,我会尽量完成教程内容。(尽量)
目前我已经整理出框架,写了数万字了。还有一千多条备忘录杂思待整合。教程当然不是字数越多越好。我希望能删繁就简,去掉大部分废话和晦涩的内容。我把我的整理圣经《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带到随身包里,准备没事就翻一翻,学习麻理惠老师如何简明亲切地表述。
哦对了,教程会做成视频形式,而非文字。前者理解起来更容易。

在内容创作上,我希望尽量的简单轻盈。
俞军是产品经理界的一个大佬,他之前提出过12条产品方法论,例如「决定不做什么,往往比决定做什么更重要」「发现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等等,简单易懂。后来他觉得太复杂,简化成了一个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我以前一直觉得这样是变厉害了,现在才明白,一点也不。后者变得晦涩难懂,解释起来要用比前者多 10 倍的口舌,看似简单实际复杂多了。
抽象可能是一种更高的能力。但对于擅长抽象的人来说,这并不难。擅长抽象的人也很多,并不稀缺。但是难的是,如何克制自己抽象的能力,简单地分享。
我希望自己一定不要太抽象,陷入晦涩无趣的逻辑思辨。说一些看似厉害,实际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理论。不要弄一些复杂高级的词汇,例如「生命系统、人生 OS、增援未来的自己」等等,看着都让人头大。我不喜欢这样。
最后,在做教程的过程中,我会发几期视频。
视频不一定和「家式笔记法」相关,更可能是关于我的其它兴趣。例如数码家具等等。一方面掌握做视频的能力,一方面增加一些影响力。
这方面我是 100% 小白,还没试过。希望不要太难,希望 AI 给点力……
2025 年规划
前面的规划里,很多可能不能在 2025 年直接展示出。(如读书)
基于少数派征文要求,我希望再列出一个实际的,可以展示和验收的规划,如下:
- B 站达到 1万粉丝(目前 0)
- 至少做 3 期「家式笔记法」相关视频内容
总结
最后,我不太清楚这些规划,甚至我的理论是否可行。
但我想,不管结果如何,至少我整理清楚了自己的笔记,获得了很多新的认知,掌握了很多工作技能,这也是一些很好的收获。
活在当下,2025 努力。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