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 本文是「2024 年度征文」共创赛道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本文参加年度征文活动「共创」赛道。

在少数派写作已经成了一个习惯,不全是为了稿费,另一方面确实到了每年该跟自己好好对话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想要把对话内容分享到这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平台。

前两天终于打卡线下店,店员真的超贴心。

看到一路走来许多人给少数派的留言,以及那些被贴在外面的合照,总会回忆起这么多年来自己在少数派一步步留下的足迹:

  • 21 年写下了第一篇「城市漫步指南」,写的是普利茅斯的故事;
  • 22 年我写了关于在合肥开魔术课的故事;
  • 23 年我写了 Gap 一年折腾到没饭吃的故事;
  • 24 年的总结好像 5 月份提前完成,那是一场「没必要」的大会;
  • 如今回看,成为少数派 1241 天,写下了将近五万字,有了二十七万的阅读,三百多充电;再次感谢各位派友们,愿意看我写的这些不成熟的东西。

然后就,停了下来。

半年过去了,许多自以为有趣的创意话题也未曾真的动笔,本想写关于 2024 年的一些零零碎碎的记录,但想来已经没有比大会更值得分享的内容了,好像暂时没有值得回顾和分享的故事了,看来是无业游民的日子结束了,也并没有在好好生活。

而且一直在尝试戒掉老沉迷回顾过去,翻老照片回忆过去浪费时间的坏习惯,也让每天的起床困难加剧。或许应该试着去展望一下以后的东西。毕竟有这么一句话——「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我荒废了时间,时间便把我荒废了。」

一个诡异的念头冒出——要么,写个共创试试?

我好像一直不是一个技术向的少数派作者,写的所谓「城市漫步指南」也不过是自己在各地生活的一些主观感受罢了。软件硬件领域更是完全的门外汉,一直靠派友们的创作来汲取养分,反倒是购入了许多教程和经验卷轴(也并没沉下心来认真看完)。

只有设计师系列看了差不多,我对不起胖鱼老师和树义老师的大作(

但不写点什么,今年怎么过得去骗老麦的稿费呢?所以打开脑洞,仔细想了想我会什么,有什么真的能够与少数派的各位共创的好点子、好内容。想起来了,和大家一样——我会说话,靠在讲台上、舞台上说话,并且在朋友们看来还挺会说话的。说话现在也是我挣饭吃的主要方法。

要不我们今年一起上台,好好说话?

关于「公众演讲」,它真的很重要

演讲是优质内容的媒介

几乎每一本关于「公众演讲」的教材,或者第一课都会引述这一段话:

‘We live in an era where the best way to make a dent in the world may no longer be to write a letter to the editor or publish a book. It may be simply to stand up and say something... because both the words and the passion with which they are delivered can now spread across the world at warp speed.' - Chris Anderson, TED Talks: the Official TED Guide to Public Speaking

是的我们曾生活在一个「不靠写信和出版书籍来与世界对话」的时代,那个时代里杰出的演讲家们,曾摇旗呐喊「我有一个梦想」、「我们决定前往月球」。随着我们步入如今一部智能手机就能看遍全世界所有短视频和切片的时代,这个观点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

人们的数字生活经历过那个信息稀缺的时代,那时我们会愿意走进课堂、讲座,去听取其他演讲者引领我们探索未知。但几乎全员智能手机普及的狂潮逐渐缓和,互联网平台信息的供给远远多过需求的「信息爆炸」时代也到来了,至少我身边开始出现了许多期待优质、真诚的内容的观众。他们开始听播客、浏览某弹幕网站的长视频,这些内容无一例外都在淡化那份「短、平、快」的感官体验,转而专注在创作者们通过语言带给观众的独特体验。

仔细看,这个男人叫小帅,他听到视频里出现了这句充满感情的 AI 配音,就关掉了视频,打开了少数派。

在无数个讨论公众演讲的意义的对话中,我总会提出它作为优秀内容载体的重要功能。就像小帅永远不可能把「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刻入人们心中,豆包也没有任何机会把「Are You Ok」变成口口相传的二创。

这可能不是最符合语境的例子,但我们应该达成共识的是:演讲强化了语言和文字的力量。而我正是被这份演讲的力量所深刻影响,从而决定走上如今的职业道路。

相信演讲的力量

那还是 2015 年的某个下午,跟每一个立下 Flag 要坚持每周学 20 分钟英语的同学一样,我打开了 TED;并在大数据老师的推荐下,点开了那段真正影响我一生的演讲——《如何逃离教育的死亡谷》。

已故的肯·罗宾森爵士,或许是最有名的 TED Talk 讲者之一。

即使在如今看来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那些关于所谓「教育的可能性」的探讨,对十年前还在读大学、尚在思考受教育意义的我而言,像是一座灯塔。原来困扰我乃至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问题,它的确暂时没有解决方案,或许我有生之年也见不到那个关于教育的理想国度,但这不妨碍我们对它去持续的追寻和探索,如这位演讲者所言、所做。

这让我似乎找到了人生的使命,也是我在每一次决定放弃这个令人感到无力的行业之后,再次重新站回讲台。套用一个知名的说法:

Someone out there needs to hear your story.

在这世上,总有人需要聆听你的故事。

演讲是领导力的语言

郭德纲老师曾比喻过「口齿不清如钝刀杀人」,听一场毫无结构、技巧与内容可言的演讲亦是如此。这把「钝刀」在职场的杀伤力是恐怖的,它存在于几乎每一场被迫鼓掌的「烂会」,每一个被抓去讲 PPT 的倒霉打工仔,甚至是每一场发挥失常的岗位面试。

一切有观众的对话都能被看作是「演讲」,即使是自说自话时的胡言乱语,作为观众的自己也会有种被钝刀子割肉的痛苦,更别提那无数次关乎职业发展的重要对话。

我们做演讲训练,或许初衷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对话;正如我一位导师曾说过的,这也是一个从自我发现到自我和解的过程。但就如今客观的社会环境而言,无论是想要走向下一个职业的阶段,还是想要自立门户以寻找自由,似乎都少不了向他人讲好自己的观点和故事。

我一直认同一个观,「演讲是领导力的语言」,无论你是否所在的是不是一个靠语言吃饭的行业,你都需要让任何场合的观众愿意听你说话,能够听懂你说的话。即使观众未必认同你的观点,你的举手投足、言语之间所展现出专业能力,向来是撬开下一扇大门的「万能钥匙」。

功利一点,起码我本人坚持了多年的训练,仅靠这门本事收获了不少业内的认可;也让我回归生活以后,有了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选择。所以我想把这些年的一些浅薄的心得写下来,分享给或许有需要的读者们。

为什么是我——一个 95 后来分享?

我与舞台,还算有点缘份

说来也是刻板印象,我似乎是记事起就在表演节目,还不是简单的家族聚会上的才艺表演,而是被赶鸭子上架地推上舞台,在观众面前胡言乱语。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关于舞台的黑历史也不要太多:最离谱的一场演出是兄弟的婚礼,在台上表演了自以为令人感动的「语言类魔术」,让好心上台互动,本就饿了半天的伴娘朋友,上桌吃饭时只剩凉掉的海南菜。

老图新发,感谢伴娘和朋友的不杀之恩。

但直到如今 20 余年的舞台经验,除了比空气墙还厚的脸皮之外,本人对于「观众不喜欢什么」的理解,或许不会输给了许多如今愿意分享心得的高手们。

似乎在朋友们看来我算是个有趣的人,尤其是演讲和课堂里总是有层出不穷的怪异段子,而且似乎有些现挂能够做到张口就来。每次帮其他朋友磨稿和改稿,也总能提出许多能够增加「观众参与度」的建议。虽然我也没资格讨论喜剧的边界、幽默的机制、互动的艺术这些见仁见智的东西(喜剧的边界有没有可能是王建国),但或许这些积累到近乎本能的讨好观众的手段可以被整理下来,让有需要的人不需要被伴娘朋友拉入此生不见的黑名单。

或许这对我而言,也是跟专业的自己的一场重要对话。

还是那句,谢谢头马

但其实直到2021年,我才开始正式地思考关于演讲的方方面面。那会刚结束在内地的工作回到小岛,在老师的引荐下参加了 Haikou Toastmasters Club 的一场例会。从此便与这帮人结下缘份,也有了我人生最好的故事(但这里就不展开了)。

虽说我不完全同意 Toastmasters —— 头马国际演讲会关于演讲的全部理念,但这个传承了一百年的组织必然有它的道理。头马的教育体系 Pathway,确实是很适合入门公众演讲的宝贵精神文明遗产,即使是四年后的我在尚未完成一条教育路径的现在,依然能够其他会员的演讲中看到其价值,而且常看常新。

版权当然不允许我把这些内容全部搬运,但在这基础之上我所开发的演讲课程,似乎也取得了一些值得我骄傲的成绩。一年一度的比赛也依然是我不停突破个人演讲水平极限的尝试,去年的我走上了 D89(89 大区)的决赛舞台,与来自香港、澳门和广东地区的会师 89 大区百来家俱乐部的最顶端。来自观众与其他选手、高阶演讲者的肯定,我知道进入决赛的我对于演讲的思考,已经足以与一些有着 30、40 年演讲经验的讲者同台竞技。

人生照片,但是因为眼镜颜色太骚,当职业照不合适得重拍。

或许我这些年的一些拙见,也有资格与大家说道说道。

而且这些分享,或许有来自世界亚军 Hannah,地区冠军 Andrew、Eddie,以及我心中那些值得尊敬的讲者:Talis 老师、Winnie 老师、Jimmy 老师、Jack 老师、Zoe 老师等人的工作坊内容,以及来自两位神秘的专业演讲教练的分享呢?当然了,虽然他们都曾免费分享过他们的演讲心得,但在写下这些东西之前,还需要征得他们的同意。

好消息是,除了 Hannah 的微信我都有,因为这几年没有白混。

这些不够的话,TED够不够?

首先,我从不认为 TED 就是演讲的终点,成为一个 TEDx 的持牌人,所谓演讲教练也不意味着我就得到了演讲界的最高荣誉。但作为 TEDx 渡海路项目的发起人之一,执笔写下申请资料的每一行字,并得到了 TED 官方的认可,或许也算是对那个影响我一生的演讲者最好的交代。

但也不丢人吧,毕竟也没那么多TEDx持牌人(

其实比起渡海路的年度大会,我最喜欢的依旧是两场我主持的 TEDxLive 大会。同为 TEDx 的官方活动,TEDxLive 是一个抢先观看 TED Global 年度大会,并可以组织线下观演的官方在册活动。

当然,成功举办几个活动不是什么值得昭告天下的故事。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每一个组织者需要在两到三天的大会,几十位演讲者的演讲中含泪选出心中最好的那几篇演讲,拿来线下观演。而两次 Live 大会中,我都能自信的说,我所精选的 TED Talk 都与 TED 官方选择高度一致,都是首页级别的演讲。

还有一个今年要与派友们分享的好消息,凭借这些宝贵的经验与在头马的摸爬滚打,今年接了一个去广州的国际学校,做 TED 演讲课的 offer,这些也都会是有人愿意为之付费的内容了(又可以买键盘了,好!)。

或许,我也开始靠近了演讲艺术的边界呢?

最后,写作计划

2025 年或许是好好生活,认真创作的一年,今年定下的 Flag 比过去加起来都多。好在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更需要把这些对于演讲的思考转化成商业价值与教育价值。更好的消息是,在这系列中想要分享的内容,既是一场与自己的深度对话,又是为学生备课之余,把这些宝贵的成果梳理成文的宝贵机会。

毕竟江湖人称不扫兴,江湖人称蒙不鸽。

根据刚做完的课程材料,会带孩子们用二十周回答这些关于演讲的问题,这或许能够成为一个 2025 年的写作计划:

From "The Public Speaking Handbook"

我一直认为本教材所强调的 「audience-oriented speech」 —— 以观众为中心的演讲,可以成为每一个讲者从零开始入门演讲的基本框架。而之中,或许对每一个问题的研究,我会加入对头马体系的思考,TED 的内容思考,以及尽可能地找到来自专业演讲者和我自己的心得,让他变成属于我自己的一本「不算是教材的教材」。

或许未来,在它完成的一天,能让我也用我的方式在少数派留下一些东西。无论是经验卷轴系列,还是买了也不会看完(仅限我自己)的 100 小时系列……抑或是其他有趣的共创内容。

内容应该付费,我都朴步成,今天带着对情人节的怨气点了三杯酒一口气写完了这篇稿子。哪能让你们每天白嫖成功,你说是吧。

就说这么多,感谢你看到这里。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