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 本文是「2024 年度征文」记录赛道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本文参加年度征文活动 [记录] 赛道
省流版
🏠适用人群:房屋面积 140 平以下,打算以清包、半包方式装修的人群,有一定空闲时间,预算有限,对品质有一定追求。
💰硬装预算:20w 以内,软装家电丰俭由人。
💡策略理念:轻硬装,重软装。华丽高调的硬装使用复杂的工艺,工序更多,容易踩坑,也容易过时。
装修之所以容易踩坑:(1) 缺少对装修决策附带影响的了解;(2)缺少对装修产品的了解;
如何避免踩坑:(1)制定预算:着眼当下,优先锁定硬装预算;(2)决策涟漪:基于「装修项目周期 | 使用生命周期成本」两个视角,获得对装修决策的全面了解;(3)选好产品:合理构建正反两个「信息茧房」展现产品全貌;借助「体系」的力量筛选产品;(4)选好工人:关注工人「表面功夫」,避雷难以沟通的「老师傅」;
其他建议:(1) 无需甲醛焦虑,警惕其他隐藏的污染源(玻璃胶、家具等);(2)用好工具,掌握信息:Ai、Notion、Figma、小红书、少数派。
我家的开支参考:「点击这里查看」(Notion)
或许去年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情就是装修了闲置许久的新家,长达一年的装修之旅,对装修这件事情获得了新的感悟。结合我派的众多装修文章,为大家提供一些装修的「旧」思路,帮助大家躲避装修中的大坑,顺利入住自己的 Dream House。
装修的坑哪儿来
装修之所以容易踩坑,就是因为普通人缺少对装修决策附带影响的了解。我们作为非行业从业者,对于装修行业整体的情况和细节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加上装修在本质上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工种、工序配合,很多在单一视角来看合理的做法却频频在后续过程中暴雷。
因此,装修环节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 尽可能全面的了解装修决策所带来的连锁效应 。当你了解了每一个决策背后的连锁效应,再反过来审视所作出的决策,可以有效的避免踩坑。
举例来说,当我们决定通铺 200*1200mm 的细条木纹砖时,做出决策的依据是它的颜值和耐用性, 但是却不知道这个规格的木纹砖铺设极为繁琐,后续在铺设时装修公司会跟你要增项费用:铺设费,你看着合同条款不得不掏出这笔钱;紧随而来的就是排版,你希望效仿某红书网红通铺,瓦工看了你的图二话没说就给你铺上了,当你美滋滋的幻想新家的美貌,现实给了你重重的的一记:瓦工没按照通铺的排版依然给你留了过门石,叫你去买过门石,并告诉你说他们一直都是这么干的,你看着所谓的「通铺」陷入了沉思;最后就是美缝,当你知道美缝按照米数来计算时,面对加起来上百米的缝和上万元的价格,天塌了……
整个装修市场的产品极度复杂,如同这个行业一样令人头晕目眩。装修所涉及的产品在互联网上传播范围依然有限,信息依然很少,普通人根本无法分辨这些产品,更遑论做出理性的选择。
正因为如此,在看了无数的装修攻略后,依然会踩坑直到摆烂。也正因为如此,本文分别从预算建立、决策框架、信息搜集、产品选择、效率工具五个方面,给出个人的经验分享,帮助大家尽可能少的踩坑。

建立真正的预算
有了预算后就会大幅减少冲动消费。
我们常常会在装修前,就预先给自己定一个上限,例如「我打算花 25 万完成装修」。殊不知,这样草率制定预算才是你未来预算超支的罪魁祸首。制定预算的必要性在于,我们有了预算后就会大幅减少冲动消费,正如你明知银行卡里的余额不足以购买豪华品牌汽车,自然就不会发生「本来想买一辆电瓶车,后来一步步升级成了劳斯莱斯」的故事。
首先,我们可以将家装成本开支大致划分一下:(1)硬装开支;(2)软装开支;(3)电器开支。有了分类,我们就可以从各类信息渠道,了解这些分类的开支情况,为我们自己做预算提供依据。
以「清包」的方式去完成家装,所有材料都需要业主自行购买,工人只负责完成各个工序。通过检索和询价,获得三类开支的大致成本:
- 硬装的人工成本,水电 60 / 平,瓦工全包 13500,木工按加工的板材数收费 110 / 张,油工 75 / 平,按照 120 平计算,人工成本合计大约 40000 元;主材包括瓷砖、木地板、洗脸台等等……
- 软装:沙发、窗帘、桌子、凳子等,合计 xxx。
- 家电:电视、灯具、电脑、洗衣机、烘干机、洗碗机、冰箱、扫地机器人等等,合计 xxx。
将这些开支加起来,才是你真正的预算,才能知道你的银行卡会有多少余额来购买你理想的沙发和梦寐以求的大电视,才不会出现大幅超支的窘境。
但是我们都拥有偷懒的本性,上述的方法会很精确,将很多在未来需要决策的事情提前到当下,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预算的有效性也会下降。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当然有。既然是装修,我们就不要把目标设定为「完美的家」,只要装修到能够入住的程度就可以了。此时因为预期目标的大幅降低,我们需要关注的信息大大减少,只需要关注硬装涉及的东西即可。后续其他的软装和电器你都可以慢慢买,而不需要去仓促的决策。
我家坐标绍兴主城区,建筑面积为 120 平方,套内面积 104 平方。通过多个渠道提前了解各个环节的工人价格,以及材料价格,预算和实际开支如下:
开支项目 | 预算 | 计算方式 | 实际开支 |
---|---|---|---|
水电材料开支 | 8000 | 按材料单累积计算 | 6650 |
水电人工开支 | 7200 | 按房屋面积计算,60 元 / 平 | 7200 |
瓦工材料开支 | 25000 | 按材料单累积计算 | 23500 |
瓦工人工开支 | 15000 | 一口价,事先协商工作量。 | 13500 |
木工人工材料开支 | 18000 | 按照板材数量计算 | 15000 |
木工人工开支 | 12000 | 110 元 / 张 | 9300 |
油漆材料 | 5000 | 按照油工开的材料单 | 4300 |
油漆人工 | 10000 | 75 元 / 平 | 9000 |
合计 | 102000 | / | 88450 |
两个「全周期」视角
有了硬装预算,就可以去购买相应材料了。
从木纹砖这个例子可知,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决策所引发的连锁效应,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踩坑。在做出每一个决策前,从「装修项目周期维度」、决策背后付出的整个「生命周期成本」这两个维度出发,重新审视决策,做出一定范围内的最优解。
踩坑案例 1:铺木地板还是木纹砖?
还是以「铺木地板还是木纹砖?」这个决策入手。一般装修博主们会跟你分享这两者的优劣,这也是我们最容易检索到的信息,很容易对号入座选择相应的产品。但同样的,你也很容易踩坑,因为博主们只会告诉你产品本身相关的特质信息,例如:
木地板 | 木纹砖 | |
---|---|---|
耐用性 | 弱 | 强 |
价格 | 贵 | 便宜 |
颜值 | 很好看 | 好看 |
适用范围 | 不适合地暖 | 通用 |
可是,你如果就根据这些信息就做出「我要铺木纹砖」的决策,那你大概率就会踩坑。因为你完全不知道木纹砖是否会影响其他工序,也不知道木纹砖后期可怕的美缝费用,更不知道木纹砖铺设非常依赖瓦工手艺,铺设不平整的木纹砖会非常难看。
有什么渠道可以了解这些信息呢?我相信一位认真且专业的设计师应该都了解这些信息,但既然选择了清包和半包,也就意味着设计师不会全程参与。我的方法非常简单:通过询问 Ai,让 Ai 来梳理在这两个维度(装修项目周期维度,生命周期成本维度)上所发生的连锁效应。在装修项目周期维度上,我们需要关注的就是各个装修阶段的关联影响,因此结合经验,我将装修阶段划分为:设计阶段、水电阶段、瓦工阶段、木工阶段、油工阶段、收尾阶段。
另外,装修产品一般需要与其他产品搭配使用才能发挥效果,如果仅仅考虑产品本身的购买成本是不够全面的,需要从整个使用生命周期来衡量其使用成本。产品使用生命周期上划分为:购买成本、安装成本、耐用性、维护成本、额外成本。
以木纹砖为例:
提示词:选择木纹砖或者木地板在整个装修项目周期上会分别影响到哪些工序(阶段划分:设计、水电、瓦工、木工、油工、收尾)?并对比木纹砖和木地板梳理其使用的生命周期成本。
装修项目周期
deepseek 给出的回答非常具有实用价值,光从初步的提问中就能比较清晰的了解两类方案的差异。
1. 设计阶段
木纹砖 :
需提前确认铺贴方式(工字拼、人字拼等),影响地面排版设计。
需预留瓷砖缝隙(通常 1.5-3mm),与美缝方案结合。
地面高度需预留瓷砖 + 水泥砂浆层(约 4-5cm)。
木地板 :
需确认地板类型(实木 / 复合 / 强化)及安装方式(悬浮铺 / 龙骨铺)。
地面平整度要求高(≤3mm 误差),需提前规划找平方案。
需预留伸缩缝(墙边 8-10mm),避免热胀冷缩变形。
……
经过追问和整合其他信息,对于「选木纹砖还是木地板」这个决策,不难看出,如果采用木纹砖会增加一系列的后续工序,为了追求耐用性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到这里已经能够做出初步的决策了,但请稍等,让我们继续从「使用生命周期成本」维度来探索这个决策是否恰当。
装修项目周期 | 设计阶段 | 水电阶段 | 瓦工阶段 | 木工阶段 | 油工阶段 | 收尾阶段 |
---|---|---|---|---|---|---|
木纹砖 | 风格匹配、铺贴方案、 | 水电管线开槽 | 铺贴费用、施工难度、切割损耗、平整度 | 无 | 无 | 清洁难度、美缝费用 |
木地板 | 风格匹配、铺贴方案 | 无 | 无 | 柜体安装顺序 | 无 | 地板保护 |
使用生命周期成本
提示词:请你对比木纹砖和实木地板的整体成本,涵盖购买成本、铺贴费用、维护成本、额外费用(例如木纹砖的美缝),以表格形式输出。
使用生命周期 成本 | 购买费用 (90 平) | 铺贴费用 (含辅材) | 维护成本 | 额外成本(美缝) | 合计 |
---|---|---|---|---|---|
木纹砖 | 7500 | 13000 | 0 | 10000 | 30500 |
木地板 | 31500 | 0 | 低 | 0 | 31500 |
看完这张表,基本可以下一个结论:如果家里没有地暖,那么使用木纹砖是一个相当愚蠢的决定。从生命周期成本来看,以我家的 90 平铺贴面积来计算,为了使用木纹砖导致后续增加更多的工序,例如切割和美缝,其中按米收费的美缝贡献不少,导致整体开支上细条木纹砖甚至持平木地板,并且大大增加了踩坑和出错的概率,属于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当然,我们预估美缝费用以后,选择两夫妻自己动手做,省下了这 10000 元。


踩坑案例 2:白的五颜六色
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决策连锁效应导致的踩坑:全屋颜色。各类主材的颜色选择分散在前文提到的「装修项目周期」中,例如地砖、墙砖的颜色,需要跟木工阶段的饰面板颜色,油漆阶段的油漆颜色,还有木工环节的柜面颜色相互搭配,再到收尾阶段的踢脚线和灯光的颜色。
各类装修材料的颜色非常多,如果没有设计师协助搭配,多数人就会陷入踩坑的困境。但正因为颜色数量多,从颜色数量下手就可以理出一条清晰的选择路径。从颜色可选数量进行比较,油漆 >>> 瓷砖 > 柜面 = 踢脚线,因此选择顺序就是:柜面—瓷砖—油漆,可以很好的避免全屋「白的五颜六色」。
但还是请做好预期管理,成品的颜色依然有可能与样品和色卡不一致。

这里给出应用「装修项目周期」维度进行思考的模板:
装修项目周期 | 设计阶段 | 水电阶段 | 瓦工阶段 | 木工阶段 | 油工阶段 | 收尾阶段 |
---|---|---|---|---|---|---|
全屋颜色 | 风格设计 | 无 | 地砖、瓷砖颜色 | 柜体颜色、柜面颜色 | 油漆颜色、 | 踢脚线颜色、柜面把手颜色、吊顶颜色(铝扣板)、房门颜色、开关面板颜色 |
常见问题梳理
这里梳理了一些常见的需要衔接、容易踩坑的决策,供大家参考。
装修项目 | 设计阶段 | 水电阶段 | 瓦工阶段 | 木工阶段 | 油工阶段 | 收尾阶段 |
---|---|---|---|---|---|---|
空调背出安装 | 空调选型;安装位置 | 插座位置和方向、管道预留、新风洞预留、 | 无 | 吊顶形式、安装位置 | 无 | 补油漆 |
智能开关 | 开关点位、灯光设计 | 零线预留、网络预留 | 线盒处理、 | 灯槽设计、吊顶设计、 | 无 | 开关安装、补油漆 |
灯光 | 灯光设计 | 多控预留、插座预留、柜体线路预留 | 地插处理 | 柜体灯槽预留、吊顶灯槽预留、 | 无 | |
扫地机器人 | 安装位置 | 上下水管路预留、电路预留 | 安装位置、 | 机器人进出口高度预留 | 无 | 无 |
火眼金睛选产品
利用算法「信息茧房」
利用算法形成的信息茧房,构建对产品的全面认知
信息茧房通常指人们被困在有限的信息中,不断寻找符合自己预期观点的信息,从而编织了一张自欺欺人的信息网,作茧自缚。当今大多信息 app 都利用算法来推荐内容,很容易让用户陷入其中。
既然如此,就需要想办法抑制自己陷入信息茧房,避免在仓促间做出决策,我们可以试着利用算法,来编织一正一反两个信息茧房,避免在因为看到优点或者缺点就在仓促间做出决策,反而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更加客观的看待事物。方法非常简单:利用算法推荐,使用关键词检索,并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点击算法推荐的内容,获得正面观点的信息;随后让自己冷静下来,抑制自己的冲动,使用完全相反的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负面的信息,并继续持续关注算法推送的内容。
例如:
使用 2 个小红书账号,分别检索以下信息,并关注后续算法推送的信息:
- 正面信息茧房:木纹砖 + 优点 / 好处 / 优势。
- 反面信息茧房:木纹砖 + 缺点 / 踩坑 / 弊端。
这么做的原因是,如果纯粹用「木纹砖」去进行检索,这就是产品营销希望你落入的陷阱,通过拉踩的方式来体现自家优点,你会获得非常多的软文,你无法判断这个产品是否真正优秀。但是如今以小红书、B 站等主流社交渠道来说,UGC 内容才是占据主流,你可以通过倾向性的检索获得某个视角的信息,从而获得来自用户的真实评价,而算法会不断向你推荐此类内容,此时就形成了关于这个产品的「正面」信息茧房。随后,使用负面关键词去利用算法推荐,构建产品的「反面」信息茧房,你就能拿到用户对产品的吐槽。通过一正一反两个信息茧房,构建自己对产品的全面了解。
实践案例
这里以「美缝剂」这个产品使用本方法在「小红书」进行演示:
通过关键词「美缝剂」进行检索,主流的产品为 4 种:真瓷胶美缝剂、水泥基填缝剂、环氧彩砂、聚脲美缝剂。从小红书检索的结果来看,聚脲美缝剂和真瓷胶美缝剂和的出现频率很高,环氧彩砂紧随其后,最后才是水泥基填缝剂。我们就以聚脲美缝剂为关注焦点,查看来自用户的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随着算法推送的相似内容越来越多,你就能更加清晰的了解聚脲美缝剂这个产品,我将搜集的信息汇总如下:
正方:好看,耐黄变、耐久性耐污性较好(存疑);

反方:开裂、脱落、价格贵,有毒(存疑),没有国标。

其实光看负面算法的推荐内容其实心中已经有了答案,结合我下面要说的内容,可以更好的做出决策。
信任「体系」的力量
优先购买符合国标的装修产品。
装修市场的产品是我所认知的世界里最为混乱的,很多产品不像其他品类在线上销售并拥有完整的产品介绍。我们如果纯粹依赖销售的介绍,那就只有被忽悠的命。但是,就像其他行业一样,国家为各类装修材料、工艺、工序制定了国家 / 行业标准,借助国标 / 行标来筛选产品,能够帮我们规避很多智商税产品。
国标
当你面对一个完全一无所知的产品时,查看它的介绍页是了解这个产品的基本信息获得途径;如果你愿意多花一点时间,将多个同类产品对比查看并提取产品的关键信息,你可以获得同类竞品的差异点;如果你愿意再多花一点时间,可以去细究一下为什么厂商选择这些东西来做营销。
还是以美缝剂为例,前文提到三类产品:填缝剂、美缝剂、聚脲。首先让我们从需求出发进行思考:为什么需要美缝?

从这个简单的逻辑链条来看,美缝的作用主要是功能性和装饰性。如果需要更精确的定义,「填缝」是功能性的,「美缝」是装饰性的。但又因为大家习惯把这道工序叫成「美缝」,仿佛让缝隙消失或者弱化缝隙的存在感才是这道工序的目的,这也是「缝隙消失术」在美缝届大受吹捧的原因。实际上从上面提到的逻辑链条来说,因为缝隙存在的必然性,水、灰尘等会进入缝隙形成污垢和返潮,因此美缝实际上所发挥的首要作用应该是的是「防水、防尘」,在满足这个首要功能后,才是对美的追求。总结后我们得到美缝的两大用途:
- 防水防污,阻止水和灰尘进入缝隙;
- 美化缝隙,让缝隙消失,或者装饰缝隙;
基于这两点去寻找产品,什么是好产品就一清二楚了。例如某美缝剂使用的材料是聚脲,先不用着急去探究「聚脲」到底是什么,查看产品页上的卖点全都是跟「美」相关的,例如「不易变色」、「不怕暴晒」等,防水抗污的能力要么只字不提,要么一笔带过。所以,如果是卫生间、厨房的美缝,从宣传的功能性上就可以排除此类产品。

更重要的是,用于美缝的材料是有「行标」的。水泥基、环氧彩砂均属于填缝剂,拥有相应的行业标准 「JC/T 1004-2017」,而标准规定了产品应该拥有的性能,也就是下限,因此购买符合相关标准的产品很显然会比没有任何标准支撑的产品更可靠。无论商家如何吹嘘自己的产品,作为普通人没有能力鉴别产品性能,那么就请信赖体系的力量。
话说回来,聚脲美缝剂投放市场近 3 年,至今只有一个团体标准,加上大量踩坑反馈,实在不建议使用。至于真瓷胶,其主要成分为环氧树脂,其执行标准为国标「GB/T 36797-2018」中的「面层装饰接缝胶」。看到这个名称,很显然这是起装饰作用的,用在客厅等干区倒是无伤大雅,但因为其不具备足够的防水防污性能,是绝对不建议用在卫生间、厨房等区域的。所以如果有人推荐你全屋都使用真瓷胶,真诚的建议你远离。
常见产品的执行标准
为了方便读者查询,整理一些常见的装修产品执行标准,只要在购买时确认这些信息,哪个便宜买哪个,基本不会踩坑。当然,每个品类都会有自己的头部企业和其他企业,只要符合标准的均可以购买,不必迷信头部企业产品。
产品名称 | 用途 | 执行标准 | 备注 | 我使用的产品 |
---|---|---|---|---|
面层腻子 | 提升墙面平整度,提高油漆附着力 | JG/T 298-2010(N) | N 为耐水,Y 为普通,前者用在潮湿区域,后者干区。 | 三棵树,工人更熟悉这款产品,虽然我很想用美巢。 |
墙固(界面剂) | 用于墙面加固,防止粉化,提升附着力 | GB18583-2008;JG/T 907-2018 | 无 | 美巢。 |
水泥基 / 环氧彩砂填缝剂 | 用于防水防尘,美化瓷砖缝隙 | JC/T 1004-2017; | 水泥基为 CG,环氧彩砂为 RG | 水泥基:马贝 2801;环氧彩砂:马贝 141 |
真瓷胶 | 用于美化瓷砖缝隙,防水防尘 | GB/T 36797-2018 | 主要成分为环氧树脂 | 未使用,防水性能和拉伸性能不如填缝剂。 |
面层油漆 | 美化、抗污 | GB 18582-2020; GB/T 9756-2018 | 配合底漆效果更佳 | 多乐士瓷洁劲护,颜色 033 |
瓷砖 | - - | GB/T 4100-2015 | 附录 G 的产品最好,其次为附录 H,附录 J。 | 附录 J 的 200*1200 木纹砖,价格够低,足够家用;卫生间和厨房均使用附录 G 的 600*1200 瓷砖,品质极好。 |
瓷砖胶 | 将不吸水的瓷砖固定在墙面上 | JC/T 547-2017 | 根据瓷砖尺寸选择对应瓷砖胶性等级,薄贴注意提前在瓦工阶段找平墙面 | 我是 600*1200 的大砖,使用 C2 或 C2TE 的瓷砖胶,德高 |
板材 | 室内用各类人造板 | GB/T 39600-2021(甲醛);GB/T 44690-2024(有机挥发物) | (甲醛释放量分级)Enf≤0.025; E0≤0.05;E1≤0.124 | 市场主流为 E0,只要价格够低,E0 足以。我使用的是大王椰的产品。 |
部分产品详情页展示的执行标准


选好工人
对于清包或者半包这种类型的装修方案,工人堪称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选择一位优秀的工人,也如同在职场面试候选人,只需要关注工人的专业能力(手艺),以及沟通能力(听话,会表达)
判断工人手艺:看表面!
优先找装修公司的工人来承接!!!
那么如何判断工人的手艺呢?最重要的一点:看表面功夫。反推这句话就是:如果工人连表面功夫都不肯给你做,你指望他能把里子做好?表面功夫看似浮于表面,但却是我在装修实践中最能直观感受到工人认真程度的指标。好的工人真的会有一颗匠心,尽力去完成自己的每一件作品,会细致的对待每个细节。我家的油工师傅在离场前语重心长的叮嘱我:安装家具的时候注意点,这是我花了心思的作品。虽然我没有用华丽的艺术漆,也没有给他配精致的羊毛刷,但他依然一丝不苟的完成了工作。
装修工人市场缺乏评价反馈,只能依靠口碑传播,其中的绝大多数优秀者都进入了装修公司。只要是正规的装修公司,起码表面功夫一定会花力气去做,因为这是赢得客户好评的最简单方式。也正因为如此,装修公司一定会建立相关的工作流,形成标准工艺,工人长期在这样流程下工作(否则就面临罚款和辞退),一定会形成习惯,而习惯的力量很可怕。对这些细节的
以「瓦工在瓷砖上开面板槽」这道工序为例,请先看对比图:

左侧的开槽水平堪称灾难(检索关键词:瓦工 + 踩坑),必然是瓦工在现场的「纯手工老师傅匠心之作」。没有按照标准尺寸加工,后期容易引发开关面板无法盖住边缘、安装困难等各种问题;右侧的则是最佳水平(检索关键词:瓦工 + 神仙),瓦工找了加工厂,堪称神仙工艺。试问,如果你去选瓦工,你会选哪一个?一个愿意在这些细节上投入时间精力的人,难道还不值得你信任吗?
更可怕的,是工人固守工艺,十年如一日。如果一个师傅跟你吹嘘:这个工艺我用了十几年了,请马上换工人。以油漆环节对墙面基层工序为例,几年前的主流工艺是腻子粉 + 胶水,价格便宜施工容易。但如今全是按照国标执行生产的成品腻子,如果师傅执意还要加胶水(会更容易施工),不仅是对产品性能的破坏,也显然会产生更多的污染物。所以遇到此类工人请直接换人,不要犹豫,不然等待着你的一定是踩坑。
沟通能力:愿意倾听你想法,表达顺畅
除了优秀的手艺以外,一个优秀的工人也同样需要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
有很多踩坑的人会抱怨自己的想法常常得不到工人的认可,并且工人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替业主决策,而最终的结果往往令业主头痛不已。因此在寻找工人的环节,一定要尝试去询问你关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关注你是否听懂了师傅的回答,关注你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解答。一个优秀的工人一定会给你认真解答,因为你是他的客户,此时还没有达成交易。

关于甲醛焦虑
甲醛的来源:很多
我相信这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拥有的焦虑,也是家装行业最知名的问题之一。我们会担心油漆的甲醛,会担心板材的甲醛,但事实上,这些产品的甲醛释放在国标限制下,从源头上已经得到了控制,并且其中的绝大多数会在几个月内释放出来,实在不足为虑。但实际上,室内甲醛超标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是 各种品类产品集体释放的结果 ,比如窗帘、沙发、家具等等。这里尤其要警惕使用的玻璃胶和密封胶,一般工人带的产品极为劣质,绝对是室内甲醛的最大来源。因此极为推荐自行购买高品质产品,例如「瓦克 DA」。
去除甲醛的方式:通风
另外,去除甲醛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风,新风系统更是甲醛的终极克星。如果没有对「开窗通风」这件事情有执念,极力建议安装新风。如果预算和实际情况不允许安装新风系统,也可以像我一样购买空气净化器,或者带有新风功能的空调,也算是平替了。新风不仅能够有效去除甲醛,还附带一个意外收获:家中的灰尘会大幅减少,再也不用去费力打扫落满灰尘的书架了。
上门除甲醛?没必要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就是对这类公司最形象的描述。通过上一小节你已经了解室内甲醛的来源,只要保持通风就可以大幅降低室内甲醛含量。如果实在着急入住,除完全可以效仿新开业的豪华酒店,使用空气净化器就可以了,无非也就是换几个滤芯的代价。
使用的工具
Notion/多维表格工具
追踪费用开支,对费用进行分类,并形成分类视图查看各环节开支。相比起用 excel 或者备忘录来追踪支出,使用 notion 或者多维表格工具会更便利,可以轻松的给支出项目标记分类。



Figma
画各类家具尺寸图,标记灯具位置,用途多多,好用极了。

信息渠道:AI、小红书、少数派
基于 LLM 的 AI 是搜集信息首选,Deepseek 更是国货之光;小红书拥有目前数量最多的 UGC 内容;少数派拥有质量最好的 UGC 内容。对于目前生活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这三个渠道已经足够了。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