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前两天听朋友讲了他如何用任务面板来对抗走神,提高专注。我花了一个下午时间摸索,整理出这套简易系统。

工具选择

我用的是Heptabase这个白板工具,它的标签功能,就是一个现在常见的多维表格。本文提到的构建方法也适用于任何多维表格应用。

任务面板示例

任务属性

🔵 进度

🔵 基础状态

  • 🟡 待办:刚记下,还没开始做的事。
  • 🔵 进行:已经开始动手了(默认进度 0%)。
  • 🟢 完成:任务完成,标记成就感满满。

📈 进度状态

  • 🔵 进行 25%/50%/75%:手动标记进度,像游戏进度条。
  • 🔵 进行持续:每天都要做的例行任务(如收邮件、背单词)。

⚠️ 特殊状态

  • ⚪ 暂停:临时挂起,等回复或外部条件。
  • 🔴 中止:任务彻底放弃(如项目取消)。
  • 🟠 超时:到期未完成,亮灯提醒。
  • ⏸️ 延后:暂时搁置,未来可能会做。

🔥 优先级

  • 💡 0 动力来源:帮助我提升效率和专注力,从而更好地完成优先级 1 的任务,比如学习任务管理技巧或提升专注能力。
  • 🔥 1 紧急且重要:必须优先处理的核心任务,既有短期紧迫性,也对长期目标有重要影响,比如当前的工作项目。
  • ⏳ 2 紧急不重要:需要尽快完成但对整体目标影响较小的杂事,比如回复朋友微信。
  • 🌱 3 重要不紧急:对未来发展有深远意义,但不需要立刻完成的任务,比如为两年后跳槽积累知识储备。
  • 🍿 4 不紧急不重要:消遣类活动,既不紧急也对目标无直接帮助,比如低质量娱乐。

🎭 场景

  • 👔 工作:只放办公相关任务,对应白天在工位。
  • 📚 学习:囤着要看的书和课程,对应晚上在家的书桌。
  • 🏠 生活区:买菜、缴费这些日常,对应不在工位和书桌的其他生活场合。

🎯 项目和🌱领域

  • 🎯 项目:用于明确任务的上下文和目标。例如:“年度营销计划”或“新产品开发”。
  • 🌱 领域:用于聚焦任务的意义和方向。例如:“编程技能提升”或“健康管理”。

多视图

我现在用了三个基础视图,很简单:

  • 📋 活跃视图 - 把"待办"和"进行中"的任务放在一起看
  • 💤 休眠视图 - 专门放"暂停"、"中止"和"延后"的任务
  • 🔍 全部视图 - 顾名思义,所有任务都在这里

除了这三个,我还计划添加一个主线视图,意思是主线任务:

🎯 主线视图

  • 状态是活跃的(待办和进行中的)
  • 优先级选0-1(就是最重要的那些)
  • 场景选工作

每天到工位第一件事就是看这个。它就像是一个提醒:"这些是今天最该做的事"。

我还让AI给我推荐了几个可能的视图:

🏠 生活管家视图

  • 场景选"生活区"
  • 优先级2-3级
  • 状态是活跃的

买日用品、交水电费这些家务事都在这里。周末要做什么,看这个就够了。

📚 学习充电视图

  • 场景选"学习"
  • 优先级3(重要但不着急)
  • 状态不限,反正都是要慢慢来的

看课程、学新技能这些任务都在这里记着。

⚡ 碎片时间视图

这个特别适合处理小事:

  • 优先级2(不太重要但要尽快做完的)
  • 预计用时15分钟以内
  • 等车、排队的时候看看,总能找到几个能马上做完的小任务。

其实这些视图都是用着用着慢慢调整出来的。建议你也可以先用基础的三个视图,觉得不够用了再加新的。视图的作用是帮你更好地完成任务,不用想得太复杂。找到适合自己的用法就行。

使用小贴士

🔄 场景切换:工作时隐藏生活任务,回家就关掉工作区,专注当前场景的事情,减少干扰。

📊 进度可视化:用进度条标记任务完成度,看到75%时更有冲刺的动力,直观又有成就感。

🎮 放松也计划:把娱乐活动写进待办清单,比如"看一集喜欢的剧"或"玩30分钟游戏",反而能更好地控制刷手机时间。

🔄 灵活调整:任务太多?别硬撑!像周五晚上发现任务堆积时,可以果断把部分任务标记为"下周处理",轻松面对。

📝 记录反馈:细化任务进度,记录完成内容、相关数据或指标,定期对比,给自己提供清晰的反馈,看到成长更有动力。

🎯 专注主线:核心任务不要同步进行太多,建议一次专注两件事,贪多嚼不烂,其他事情可以放到后续处理,稳扎稳打更容易成功。

使用感受

感觉设计差不多稳定下来,有强烈的分享冲动,先写一篇文章分享一下。等我用一段时间,到时候再分享体验,说不定还会更新迭代了很多版。

有待提升

这个任务面板依旧偏向于近期任务展示。每天的任务计划,还需要另一种方法。会是基于这个任务面板,尤其是主线视图。但是具体还没想好。

最后想说

任务管理就像整理房间,不需要追求完美。先用起来,在过程中慢慢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希望我的这点小心得,能给你带来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