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题目的时候,我想问的是:真的抵达自己了吗?一种经典的回答是,当问出这样的问题时,意味着并没有做到。
“抵达自己”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任务,更像是一种状态,一种能够真正与自己沟通的状态。比较明确的是,确实算不上“抵达”,但我开心的是,我在列举今年的关键词时,“自己”这个词被我注意到了,说明在路上了:)
「精神世界」
一、不再着急寻找答案
五年前的一次出差,在飞机上,看完某本书的我认为自己的人生意义就是帮助他人。
三年前的一次机缘巧合,我能够利用过去几年积累的保险相关知识和经验帮助别人,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提供保险方案咨询相关的服务。
从前年底到今年三月,家人一系列身体问题让我在医疗健康、疾病预防、康复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知识,以至于我认为我的人生职业方向是为他人提供健康保健类的专业服务。
慢慢地,细细地回顾时,我才意识到,我好像非常想要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好像有了答案,才算有了意义。我是个非常需要意义感的人,而追求意义感这件事好像同时为我带来了一些副作用——想要尽快找到那个答案。但其实我口口声声表达希望自己能慢下来,去试错,能够有机会尝试各种没有做过但具有可能性的事情,让答案和意义尽可能自然浮现。现在看来,确实没有做到。
当我发现“原来我还停留在自我设定的过去的叙事当中”时,有点心酸,有点释怀,有点开心。
所以这次,我正式告诉自己,请不要着急寻找那个确定的答案。
二、珍惜自己的独特性
上边提到我潜意识会很着急的寻找“解法/答案”,这其实源自于我的一个特性:喜欢并擅长解决问题。所以我的肌肉思维逻辑就是分析、归因、设定目标、学习研究、寻找方案、落地解决。
这是今年闲来无事,回想自己做过的各种事情时总结发现的。因为我在应对处理各种事情时,差不多都是这样。比如带家人看病确定治疗方案;为客户寻找最适合的保险方案;帮朋友们选择各种3C 产品;帮朋友们分析工作选择等等。
之所以会思考自己真正擅长什么,是因为我在面对自己不擅长的东西而略有自卑,甚至会否定自己擅长的事情。我这两年的一个叙事逻辑是,我希望自己能够长期打磨一门手艺,因为“擅长解决问题”这件事太虚,除了熟悉自己的朋友外,很难对外展现这件事。
今年重新看到“人们总是会对自己擅长的事情不以为然”这句话时,对着空气,自言自语道:“笑死”。我问自己:手机追求“水桶机”,为什么我的潜意识里好像在追求“水桶人”。
现在想来,我潜意识里并没有接受自己擅长的事情也是一项技能、一门手艺这个事实,今天我看到并羡慕的是“手艺人”,那明天就可能是别的什么人,最终我会忘记自己是个“喜欢并擅长解决问题的人”。
所以我告诉自己,当然可以不设限地进行尝试,但尝试的出发点尽量避免建立在否定自己的基础上。
2024年的末尾,我意识到并开始尝试停止匆忙地寻找“答案”,学会接受自己现阶段的状态。这是可能是一种从执着追求“意义感”到用心感受“进行时”的转变,我想,这或许是通向“抵达自己”的必经之路。祝福已经上路的自己,2025可以从心底里自由起来。
「物理生活」
一、婚礼
今年在朝暮牧场办了婚礼,婚礼现场的几千张照片至今还在智能音箱的屏幕上循环播放,每每看到,都能想起那天的情景,想起朋友们的祝福,让我们拥有这份持久的开心和幸福。
关于婚礼的更多细节和内容,可以移步这里回顾:聊聊我们婚礼幕后那点儿事
二、花火大会
今年是我们第一次出国旅行,先去了京都,然后去看了超级美好的长冈花火大会,时不时脑海里就会回忆起巨大的花火填满眼前整片天空的画面,已然成为我最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关于花火大会的更多细节和内容,可以移步这里回顾:长冈花火大会不完全指南
三、小米 su7
婚礼上立的 FLAG,没试驾直接下定并非节目效果,真的提车了,人生的第一辆车,8月底至今,跑了1.3w公里,这台车与我而言,可以说就是我的 Dream Car。一两个月前还原本打算聊聊关于我使用这台车的感受,但我发现这台车热度太高,全网关于这台车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方面是没有被提过的。
网络上关于车的操控一流、续航扎实(冬夏都扎实)、充电稳定、车机自然流畅、内饰丰富的小巧思等等这些,都保真。当然,如果你看到一些内饰和软件上的瑕疵(比如单无线充电、后排座椅不可调、左右后视镜没有防眩目、车机功能还不够丰富等),大多数也是真实的,不过大部分对我的用车场景来说无关痛痒。现在各个城市基本都有官方门店,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体验。
四、公园&徒步&健身
年初写过几篇和健身有关的内容,下半年没有再更新不是因为不练了,而是基本稳定下来没有再增加更多的内容。全年平均每个月去10-15次健身房,体重、体脂动态稳定,没有反弹:)
在日常健身的基础上,提车后显著增加的是逛公园和户外徒步的次数。公园20分钟理论诚不欺我,每次在公园散步后,状态和精力都有一定的恢复,虽然事情还在那,焦虑的东西也没有消失,但神奇的是,确实会减少一些 emo,甚至不是短效的。
一点点题外话,我今年给很多朋友和客户都表达了一个观点:买保险,差不多就好,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个人预防上。倒不是说研究保险没用,而是研究的再透彻,保险合同生效时意味着已经发生了很不好的事情。而绝大部分比较严重的疾病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显著的降低发生率。
什么时候保险公司能意识到,如果能允许保费覆盖“健身/康复”、“心理”、“营养”、“体检”四大看似短期没什么用的项目上,那保险公司的远期赔付率一定是下降,利润一定是增加,客户满意度也一定会增加。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次心脏搭桥手术,保险公司要出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费用。如果长期跟踪并指导其日常生活,这些客户患严重心脏病的概率将大大降低,而提供生活健康服务所需要的成本,可能只是每人每年几百元。
对于能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来说,多少是懂保险的,而我更希望你多关注自己的心情、每顿饭、每次体检等等,你会发现,这份关注的回报远超你想象。
五、影视剧/演出/书
经典章节:钱和时间都去哪了:)
回想今年看过的所有,我对“关系”这次词的理解和认识明显变的更深刻了。和以往一样,和你分享其中的一部分清单(没什么特别的筛选逻辑,就是按标记顺序随机列举一些),如果你也看过或感兴趣,欢迎一起交流。
电影:《好东西》,《机器人之梦》,《头脑特工队2》,《沙丘2》,《第六感》,《西线无战事》,《三大队》等
电视剧:《傲骨贤妻》,《良医》(二刷),《疑犯追踪》,《不够善良的我们》,《戴洛奇小镇》,《9号秘事》等
动画:《迷宫饭》,《万神殿》等
话剧/音乐剧:《蝴蝶梦》,《芝加哥》,《翻山海》,《春逝》,《尼罗河上的惨案》,《伊丽莎白》,《剧院魅影》,《巴黎圣母院》,《蒋公的面子》,《麦克白夫人》,《妈妈咪呀》等
书:《太白金星有点烦》,《李诞脱口秀手册》(二刷),《我们何以不同》,《精力管理》(二刷),《自愈的概率》,《冲向火星》,《金钱心理学》,《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逆龄饮食》,《重新找回自己》,《法律的悖论》,《情绪价值》,《毫无意义的工作》等
演唱会:三场五月天演唱会!!!
“看了/读了/学了这么多,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觉我也时不时会有,但就像我文章前半部分提到的,之所以会觉得“不好”,很多时候其实是潜意识附加了对“好”的定义,并且这个定义还不是自己定的,是 follow 了社会价值观。年底重新想到这句话,恰恰源自于我希望能接纳真实有温度的自己,而不是更多的去评价。
六、关于咨询服务
6月份启动的付费咨询,当时给的咨询价格表示截止12月31日有效,新的图1月份会发出去,可以预告的是,会保持付费咨询服务不变,核心的几项服务价格不变,部分服务项会涨价,但涨的不多。
保持付费服务和部分服务涨价并不是因为这半年生意很好,相反,付费挡掉了一大半的潜在客户(无论是网络上还是付费客户的转介绍),即我保险佣金上的收入也只有过去几年的一半不到。所以对于想要在这行“轻销售”,凭客户为专业付费的同行表示:除非想要为爱发电,否则老老实实走传统保险销售那一套的路径,和长尾直播带货的逻辑差不多,“高频持续的叫卖”才有可能有持续的客户。
那我为什么坚持付费咨询?
最核心的一点是:有助于用户相信,我是完全站在用户视角,保持客观提供专业服务,对用户长期利益有帮助。咨询服务不是一方服务,而是只有相互信任服务效果才能最大化。
免费时期虽然我不说,用户不说,但我能感受到,很多时候用户依然会把我当做“销售”看待,认为我的观点一定是为了卖东西做的引导,这其实是销售员的基本素养,谁家带货主播会说别人家的好呢。但我这个人做不来销售,那如何让用户尽可能感受到“真诚”?试下来发现,当用户为咨询付费,我付出的时间有了收入,我在这段时间内明显会更加投入(收到咨询费是一种莫大的信任,而我个人的特点就是很害怕辜负对方的信任),用户是因为信任而付费,潜意识就会减少敌意,转向更加积极的合作模式。从而造成的好处是:
1.会让用户学习保险知识这件事效率更高,类比健身房自己练和请私教。我长期坚持的观点,保险方案并非一成不变,长期的自我和家庭经济风险管理才是合理的。我一定无法极长期的陪伴每一个用户,但我希望每一个用户能够长期培养出对经济风险管理的基本能力,即使未来没有经纪人或没有遇到匹配自己的经纪人,依然能为自己或家庭搞定这件事。
2.用户能够更加专注、客观地看待自己或家庭的经济风险场景。当我表达类似“综合意外险最核心决策的点在于身故,伤残的保额”时,是会理解并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意外险,而非去揣测我这么说是不是为了卖我这里的产品。
并且从已经付费的用户来看,大部分其实最终都返还了咨询费,但达到了上边的效果。也有一些真的非常认可我的服务,半年以来持续不断的付费购买咨询服务,沟通的非常愉快,效率也很高,真心感谢这些朋友的信任。
以上,是让我选择继续付费模式的考虑逻辑。
「关于生存压力」
半年前也说过,如果保险咨询无法实现温饱级的收入,那肯定还是得回去上班,主业养副业,这样,对客户来说也不用过多解释我为何可以“如此真诚”,毕竟确实是“为爱发电”。所以25年大概率会去再找个班上,避免“生存压力”让我被迫去做我不喜欢的事情。
不过,单独一个小标题重点不是为了上边这些,而是单纯的聊聊“生存压力”。
坦白说,我并没有真正的“生存压力”。没买房,没要孩子,这七个字出来,想必无需我多解释什么,你大概已经懂了为什么没有“生存压力”。虽然没有巨额财富,但在日常所有生活上的事情,我确实不会因为钱而感到焦虑。
对我而言,真正的挑战是“职业压力”。就像我期待25年能从心底里获得自由一样,当下的我仍会偶尔陷入“想做什么事儿”的焦虑中。
曾经,我以为自由职业是跳出了舒适区,但经过长期的思考,我发现这依然是自己固有思维的延续。真正跳出舒适区,其实是尝试去突破自己思维的固化。
一度觉得“找个班儿上”是不是就意味着我输了。意识到自己有这种想法时,吓了一跳——原来,我给自己背上了这么沉重的枷锁。明明说好的 Gap 是为了休息,却还在偷偷想着“一鸣惊人”,笑死,竟然如此 old school。
所以,这个小节依然是提醒自己:对别人真诚,也别忘了对自己真诚。与其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不如在自己的节奏里找到安心。
「一个FLAG」
最近几篇文章已经埋了些伏笔:我打算开源从业以来积累的保险行业及专业知识,系列名称是《做自己的保险经纪人》。预期是整个系列的初稿图文版本能在4月底前全部完成。
这个系列的目的是提供一套方法论,尽可能长期适用于个人和家庭的经济风险场景,且逻辑不受市场产品迭代的影响。
目标是用户通过参考这些内容,形成保险经纪人的基本思考逻辑,能够为自己和家人做出基础判断。接地气的表述是,如果你对我的服务感兴趣,但不想付咨询费,可以选择花时间成本,自助学习。如果自身情况复杂,或希望高效学习并制定保险方案,可以随时选择付费咨询模式。
「实用建议&工具分享」
看了一遍去年的版本,可以保持不变,参考去年内容即可:)
「尾巴」
除了年初家人突发脑梗(幸运的是处理及时没有留下后遗症)外,没有再出现接二连三的突发事件,家人的癌症复查各项指标也都正常,终于以“顺遂如常,安康无虞”收尾2024,比较了解我的朋友应该知道这八个字对我和家人的分量,真的没什么比它重要。
好了,感谢你读到这里,又是一年再见,也又是一年Say Hi,愿我们的2025,顺遂如常,安康无虞。
文章首发公众号:Ma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