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阅读是一件私密且孤独的事,私密是因为一个人看的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三观,内核和底色。孤独则是这个过程中你只能和作者交流,现实生活中很少可以遇到可以把书作为聊天内容产生共鸣的朋友。但还是想把这份书单分享一下,既是对自己的总结,也是我与世界交互的一种方式。书单有点杂,代表了我过去一年的困惑、感受、经历和思考。
博尔赫斯说:”我是自己漫漫人生的每一个片刻“。那么这些书和那些善良可爱的朋友,看过的风景陪伴我度过了过去一年的时光,也塑造了此时此刻独一无二的我。有人说,阅读可以帮助不同的人理解彼此,至少我从这些书里感受过力量和勇气,也希望你们同样可以从这份书单里获得你们想要的。
文学类
黑塞《在轮下》
在国内传统教育环境下一路走过来的我们很容易对这本书产生共鸣,「在轮下」就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的生活镜像。这本书为什么叫《在轮下》呢?源于书里的一句话:「千万别松懈,要不然就会滚到车轮下面去的!」
和电影《死亡诗社》里的尼尔一样,书里的主角汉斯在功利性教育的摧残下,被剥夺了娱乐,剥夺了友谊,最终不堪压力走向了毁灭。然而更值得反思的是,里面每个人都在用自己觉得最好的方式把汉斯推向了最坏的结局。这样的悲剧在现代还在不停上演,我们的生活,兴趣爱好,甚至一部分自我,也同样被碾到了车轮下。
在发现自我后,如何成全自我?这本书的最后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黑塞并没有停下自我探索的道路。
黑塞《德米安》
在抛出「我所想望的,无非是试着依我自发的本性去生活。为何如此之难?」的疑问后,黑塞写下了这本书,主角辛克莱,在德米安的引导下一步步寻找自我,在通往自我的道路上艰难成长,最终在爱中孕育新生。
天上的每颗星星都在他心中发光,闪耀的喜悦浸透他的灵魂——他爱过,还找到了自我。但大多数人的爱,都只为失去自我。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我的德米安。
黑塞《悉达多》
《悉达多》是我读的黑塞的第一本书,至今还记得阅读过程中深刻的灵魂共鸣,后面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悉达多自我探索的一生,从婆罗门贵族青年,到苦修的沙门生活(理性无限自我),走入尘世生活(感性有限自我),最终河边悟道,感性与理性融合,将有限的我投入到无限的宇宙之中,超越有限的知识,去追寻无限的智慧,破除表象的幻觉,把握世界的真谛。
可能是我天生愚钝,也可能是阅历不够,尚未理解悉达多如何达到圆融统一的境界,但没关系,即使无法企及,在路上的喜悦也足以支撑一个人向上的心,所以像悉达多一样保持思考、等待、斋戒吧。
黑塞《荒原狼》
相比《悉达多》,《荒原狼》带给我的感受和冲击要更强烈一些,可能是它把我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具现化了:选择高尚,就会感到孤独;选择了庸俗,又有堕落的负罪感。
主角哈里,自称为荒原狼,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是一个深受古典人文主义熏陶,与现代文明的商业化、机械化、庸俗化进行抗争的知识分子,他是站在时代交界中的人,旧的文化传统在消失,新的文化精神,他觉得是一片贫瘠、像个荒原,因而他在精神上无可依靠。所谓荒原狼就是狼性和人性的二元对立,是两种文明的冲突造成的个体的分裂。
这本书或许是我今年看过的书里,带给我成长最大的一本书,简单聊一下我的感想吧。
一、破除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并不是简单地二元对立,善与恶、好与坏,并不是非此即彼,相互绝缘。并不是好的就全部好,坏的就全部坏,一个人的优点也可以是一个人的缺点,道理的反面也是一个道理,而人的灵魂也并不是简单的人性和狼性两种尖锐矛盾,一个人的内心远比这要复杂的多。比起说某个人有人和狼两种自我,不如说其实每个人都有无数个自我,不同的自我间又会有千千万万种矛盾,人心就是如此的复杂。
就像在小说最后魔术剧院里,哈里带着不同的人格面具,不再局限于人性和狼性对立的两面,无数个自我涌现出来。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了太多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感性——理性、善——恶、物质——精神、理想——现实......这样的思维模式局限了我们的视角,让我们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
那么破除了对世界、对自己内心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然后怎么做呢?
二、学会幽默
是的,学会幽默。什么样的痛苦都可以一笑了之。幽默的模糊性造就了很强的包容性,用幽默的方式来消解矛盾、冲突,包容一切不合理,达到一种平和的心态。幽默改变不了现实世界,但一定程度上可以重塑生命的底色。最后像小说最后说的那样,一步一步向自己的内心走去。
人必须以幽默接受生活,在自我嘲讽和嘲讽文化与社会的不足中调和自我。唯有幽默地看待现实,唯有在生命中轻盈地跳舞,开怀大笑,人才能找到摆脱生存危机的出路,在抵达完善的征程中迈出微小的一步。这是一场对生而为人的最残酷的庆祝,是一部反对平庸的充满勇气的诗篇。它揭示了欲望与恐惧的荒谬,以诚实和坦率的态度,承认并处理了内在无意识的火山爆发。
黑塞《我走入宁静蔚蓝的日子》
这本书是我去年读过的最优美的散文集,黑塞在面临巨大的精神危机时,选择独自一人隐居在提契诺一个叫蒙塔诺拉的美丽小山村,诗意地栖居,在自然中疗愈自己,写作、绘画、思考,重建自己的世界:「我的眼睛饥渴地啜饮那纯净的蓝颜色」,相比《瓦尔登湖》巨大的篇幅,这本书内容短小,很适合睡前阅读,每一个篇章都给人内心极大的宁静。
无法达成的目标才是我的目标,迂回曲折的路才是我想走的路,而每次的歇息,总是带来新的向往。等走过更多迂回曲折的路,等无数的美梦成真后,我才会感觉失望,才会明白其中的真义。所有的极端与对立都告消失之处,即是涅槃。我所向往、渴慕的那颗星,依然在我心中熠熠闪烁。
世界变美了。我孤独,但不为寂寞所苦。我别无所求。我乐于让阳光将我完全晒熟,我渴望成熟。我迎接死亡,乐于重生。世界变美了。
至少此地现在还有阳光,我们仍享受着阳光的热情。
毛姆《刀锋》
这本书主角拉里的原型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这也是我翻开这本书的动力之一,相比维特根斯坦复杂的一生,拉里可能更贴近现实生活,但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他们的每次选择,从世俗的角度很难去理解,但从另一种角度,他们把对自我的完善当作人生的最高理想,严肃地忠于自我,对自己保持了诚实,过着自己所选定的生活,做完全的自己。
女主角伊莎贝尔和拉里之间的爱情也很值得深思,物质和爱情之间的选择从古到今持续到现在。此外书里其他角色也塑造的很好,我们也可以从Ta们的选择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生活。
因为书中所有与我有关的人物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艾略特,成为社交界的名流;伊莎贝尔,在一个活跃而有教养的阶层里,获得了稳固的地位,拥有了一笔财富;格雷,有了稳定而又赚钱的工作,每天早晨九点到下午六点去公司上班;苏珊·鲁维埃,拥有了一个安全幸福的港湾;索菲,悲壮的死;拉里,寻得了快乐。
哲学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作为哲学入门书,打破了我对哲学形而上的印象,以小说的形式介绍了哲学史上那些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可读性很强。
和苏菲一样,我们自己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本书,每次做的选择都是在往这本书里添置一笔, 我们的生活的世界是否也只是更高维世界的一本书呢?
当苏菲最终逃离书的世界,来到真实世界,看向宇宙,感慨道:我们是几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和宇宙的尺度相比,人的生命连星星一瞬间的光辉都不及。然而认识到星星的永远和人世的一瞬的是人,不是星星。
林欣浩《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一本关于哲学家的八卦史和他们如何从自己的经历发展出自己的哲学思想,相比哲学家原著的晦涩难懂,这本书很精彩有趣。也让我对一些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产生了兴趣,包括叔本华、尼采、加缪、萨特、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也从这些人的哲学观点里吸收了很多养料,至于能不能整合到自己的生命经验中,还需要大量的思考和实践。
王小伟《日常的深处》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幽默的语气探讨了我们几十年来科技进步带给我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迁以及背后的思考。没有太多哲学上的大词,只有接地气和生活气,
对未来保持乐观和保持希望是两件不同的事,前者可能是幼稚的,后者无论如何都要深沉得多。为了消解这种愚蠢的乐观,需要我们在科技进步主义之外对生活进行想象,以便应对技术挑战。
汪民安《论爱欲》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审视爱情,书里不同哲学家的爱情观或许代表了我们对爱情的观点,在这个爱欲已死的时代,列维纳斯的利他/她之爱,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思考,但是我最向往的还是弗洛姆的给予成长之爱。
当然爱情未必是我们所有人的选择,我们可以没有爱情,但不能没有爱。
社会学
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和《不受掌控》
这两本书,对当前社会现状做了很好的诠释和解构。如果你也曾抱有这样的疑问:「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本该解放生产力,释放大量的时间,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能自由分配,但是我们为什么还是觉得时间匮乏呢?」这两本书可能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在这个资本和技术合谋的加速社会下,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陷入异化:我们所做的事(即便是我们自愿做的事)并不是我们真的想做的事。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疏离和冷漠的。身为个体的我们如何改变现状呢?作者罗萨给出的解决方式是:共鸣理论。
吴琦《多谈谈问题》
围绕着社会中的一些大问题,和不同领域的学者的访谈对话。找到答案不如生活在问题之中。
当历史的玩笑再次出现在人的眼前,困难的不是回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这种行为本身就蕴含了抗拒、反对和不甘。在动荡的年头,这是一种维持基本尊严的方式,即便它会延宕人的痛苦,但至少我们不再对痛苦的根源视而不见。
项飙 吴琦《把自己作为方法》
项飚老师和吴琦两个人的对话录,项老师从自己的个人经验出发,从人类学的角度,思考很密集,谈话很有深度,书里的很多观点都没有来得及消化,但里面的几个主题确实带给我很多积极思考。
如何把自己作为方法,重建附近的生活,和现在的周围发生积极互动,形成自己的声音,是我们这代年轻人的课题。
面对一个很不稳定、不太好的世界,你要坚定、勇敢地建立自己的附近,不要牺牲日常。勇敢是一种信任,非常具体的信任,因为它是具体的,信任到什么程度你可以自己观察,不断去调整。但如果你没有那个附近,你是不可能对世界产生信任的,你对世界的信任是来自于你对周边的信任,必须是这样。
就像项老师说的,希望我们都能走向这样一个社会: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生命力在被滋养、在被放大,同时也能给别人滋养的感觉。
玄学
袁了凡《了凡四训》
介绍这本书之前,先抛出一个问题:你相信命运吗?为了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那份确定性,我们有周易、紫微斗数、星座、塔罗......各种各样的算命工具来帮助我们趋吉避害,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引导我们的命运,心理学里叫潜意识,佛教称之为业力,甚至有人用量子力学来解释。
这本书的作者袁了凡,以自己的经历,为这个问题给出了一种可能性的解释。先说这本书给的回答: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简单来说:通过持续不断地做好事,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你在内部提升自己,那么你也可以在外部世界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人的念头决定了行为,行为决定了习惯,习惯又决定了命运。至少,在强调命运的前提下,先在自己每次起心动念的时候观照自己吧。
心理学
这两本小说很巧妙地把心理学和哲学做了一次结合、碰撞,可读性很高,虽然是虚构架空的小说,但可以很好地帮助理解尼采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虽然叔本华和尼采对女性的看法没有脱离时代的限制,但不能否定他们在真理上的探索。
欧文·亚隆《叔本华的治疗》
小说通过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群体治疗的交锋,同时穿插了叔本华愤世嫉俗,不被人理解且孤独的一生。虽然叔本华冷酷、悲观、厌世,但正是这种悲痛的思想恰恰揭示了人生的真相,教人从哲学中找到生活的指引和力量,治愈心灵的焦虑。
看完这本书,叔本华至少从我眼中不再是一个悲观厌世的哲学家,更多地感受到了他带着对世人的悲悯,把自己的洞见和智慧凝练成书,教导世人。至于叔本华本人是否可以从关系中获得疗愈,就不得而知了。
欧文·亚隆《当尼采哭泣》
和叔本华略显悲观的哲学思想不同,尼采的哲学带有浓厚的强人哲学观:「人生虚无,那我就用我的双手创造意义;人生注定是苦,那我就迎接痛苦,因为痛苦是我变成强者的必经之路。」
小说通过尼采和弗里德里希之间治疗者和被治疗者的角色互相转化,两个人以哲学和心理学互相疗愈对方,最终成为朋友。小说最后尼采放弃了友情,选择了自己的命运:在孤寂遥远的彼端去追寻真理。
附书中尼采的一些语录:
成为你的存在。
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
我们对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要爱得更多。
我无法告诉你如何去过不一样的生活,因为我如果这样做了,你依然是在过着另一个人所设计的生活。
艺术
朱光潜《谈美》
什么是艺术呢?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
书里有个例子特别好,一颗古松,我们既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对它分门别类;也可以从实用的角度判断它值多少钱;也可以从美感的角度,欣赏它,这三种角度分别对应了真善美。
然而在当下时代,实用角度占据了大多数人的视角,我们过多专注于一件事物有没有用,能带来多少收入,其它视角是缺失的。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所以我们需要带着审美,将人生艺术化。慢慢走,欣赏啊。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最后一本书:世界
相比真实世界的不确定、不稳定,书里的世界是确定的、稳固的。过多地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反而会一点点丧失和真实世界的连接,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会有一种茫然感,不知所措感。所以把真实世界(他人)作为一本书,有时会学到的更多。就像学会孤独很重要,但孤独并不能够回到一个真正的本真的自我,本真的自我需要跟世界发生关联,才能成长,丰沛,才能变得心灵充盈起来。
在过去一年里,在和真实世界的碰撞中,我拓宽了自己的边界,借由这些边界,自我开始一点点显现出来。即使意识到人与人的理解是很难的一件事,我也没有选择退缩放弃,甚至往前多走了几步,开始明白,成年人之间交往,要的是尊重而非教育,靠的是筛选而非改变。勇敢表达自己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了。
最后,能看到这儿的人,谢谢你愿意花时间来听一位陌生人的碎碎念,希望这些书可以带给你一些不一样的想法或者片刻的宁静。以及从这些书籍里汲取勇气和智慧,真正地读懂身边的每一个朋友,读懂自我。
新的一年,我会继续阅读、学习、思考,把世界、身边的人作为一本书,从他们身上学习,打磨自己,保持一颗澄澈的心,更好地爱自己,爱身边的朋友。人们就是为彼此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