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位游戏设计专家聊天时,我突然意识到一件很有趣的事:
我已经好几个月没打游戏了。
不是因为工作太忙,更不是因为突然想通了要戒掉游戏。恰恰相反 —— 我发现了一个比游戏还让人上瘾的东西:用 AI 学点什么。
我大概和他讲了讲我的方法,那位游戏设计专家兴奋地打断了我:"等等,你知道你这种学习方式用上了游戏设计中最核心的几个原理吗?"
他说了一堆专业术语,什么"核心游戏循环"、"心流状态"、"学习曲线"、"成就系统",说白了就是:
我搭建了一个关卡体系、一个开放世界、一套游戏地图和成就系统、一条动态难度曲线、一个即时反馈的伙伴系统。
从而达到了:
上瘾的心流体验。
于是我决定把这个发现聊给更多人听。
一、你一定见过的冒险游戏
如果你玩过开放世界的冒险游戏,常见的设计是:你扮演一个勇者,站在一片未知的大陆上。这片大陆被迷雾笼罩,只有你所在的这座山丘周围是清晰可见的。远处若隐若现的城堡指引着你的终极目标,但通往那里的路径却有无数种可能。
这个游戏的妙处在于:首先,你不必按照固定的路线前进。你可能会被远处山顶的宝箱吸引,也可能对眼前的古老遗迹充满好奇,或者干脆沿着小溪一路探索。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在最初,你遇到的都是些简单的挑战,比如跳过小溪,推开石头。而在城堡、迷宫、遗迹这种大型关卡,你会碰到boss 还有传奇的装备。随着你获得新的装备和技能,你解锁了更丰富的游戏体验。
你有一个随从,当你找不到方向时,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但总能在你需要时给出恰到好处的指引。
你会有一个地图系统,清晰地知道游戏的进度,随着探索的深入,地图上的迷雾渐渐散去。你不仅能看到更远的地方,还会发现原本看似毫无关联的区域居然暗藏着密道。每当你点亮一座灯塔,解开一个机关,获得一件新装备,都会感受到自己正在一步步接近那座神秘的城堡。
等等,这不就是……塞尔达传说、上古卷轴、辐射 4、艾尔登法环?
二、我的方法非常简单:
1、搭建关卡,案例即关卡(Quests as Cases)
在接触新领域后,先把教材扔给人工智能帮我总结知识点。我会让AI提出三到四个案例,把每个知识点都落到具体的例子里。我会直接学习具体案例,通过案例来反推这些知识点还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它们可能是跨章节的。我不会从基础知识或基础概念开始学习,因为太抽象太零散。
这是把学习游戏化最关键的一步:我把线性的知识有机地聚拢成了几个游戏里的大型关卡,每开一个都有宝藏。
任务目标化:传统课本把知识切得太碎,而通过AI精选的大型案例学习,就像设计了几个核心关卡 —— 每个案例都会串联起多个知识点。比如在学习金融时,一个特斯拉股票定价的案例就会涉及市场预期、风险溢价、行业估值等多个概念。通过啃下这样三四个大案例,整个学科的核心知识点就都串联起来了。这种案例驱动的方式不仅让零散的知识有了联系,更让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的应用场景。
任务分解与分级:有些 Boss 打不过时,我们会先去刷野怪。当 AI 给出一个复杂案例时,我会要求它进行任务分解。比如学习"设计模式"时,不直接理解完整的工厂模式,而是让 AI 把它拆解成递进的小任务:从简单工厂到抽象工厂。每个小任务都建立在前一个的基础上,形成清晰的进阶路径。如果某个概念特别难懂,就让 AI 设计更多的中间任务,确保学习过程始终处于适度挑战的状态。
2、开放世界机制,自由探索(Open World Mechanism):
我一定从最简单最好理解的地方开始学,就像一个大地图,我会先去有趣的地方探索。这有点像玩游戏的新手教程,从试玩版开始进入一个领域,我很快就能有一些初始的认识。遇到不懂的,就和AI聊天,把新概念和已有的认知连接起来。
从原来跟着书的目录来看,变成了哪里好看就看哪里:
兴趣优先机制:开放世界让你可以随时选择探索的方向。我的学习也是如此 —— 不必从"第一章第一节"开始,而是直接切入最感兴趣的知识点。编程不一定从变量定义开始,可以直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器,让兴趣指引学习的方向。
开放式奖励:教材之外和 AI 聊出来的“白痴问题”往往藏着最有趣的知识点。比如“为什么钢琴键从C而不是A开始编号?这用户体验设计得也太差了”。这些看似无关的"彩蛋"不仅满足好奇心,更帮助建立起对领域的深层理解。
自我驱动的独特剧情:当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节奏探索时,就会形成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你的提问会引导AI展开新的知识分支,让学习变成一场由你主导的探险。这种"我在设计自己的探索"的掌控感,让学习始终充满动力。
3、进度系统(Exploration Map):构建认知地图
AI 总结出来的知识点会作为我的学习地图和进度指示 。 在探索过程中,我会随时回看这些知识点,不是去看知识点具体的解释,只是用来确认自己的学习深度和方向。
知识点的目录只是我反复确认的 todo list:
可视化的成就系统:每掌握一个知识点,就像在探索地图上点亮一座灯塔,每理解一个概念间的联系,就像获得了一枚成就徽章。这些清晰的进度标记不仅让学习变得充满成就感,更像游戏中的成就系统一样,激励我们去解锁更多未知的领域。
全局视图更新:随着探索的深入,认知地图也在不断进化。新掌握的知识就像驱散迷雾,让我们看到更远的地方;发现的知识联系则像开启密道,连通了原本看似独立的区域。这种实时更新的地图系统,让我们既能纵览全局,找准自己的位置,也能看清下一步该往哪里去。
4、动态难度调节(Dynamic Difficulty):成瘾性的心流体验
在学习的过程中,绝对不要让自己卡壳。如果碰到抽象的概念,我一定会让人工智能具体化、案例化、打比喻,有了人工智能,那些半懂不懂的概念我可以迅速连接弄懂,这让我很有探索的惊喜感。
如果还是卡壳,我就马上切换方向,我把这个原则叫做“好吃的先吃”。
我不要用意志力,只要持续的正反馈:
实时调整难度:游戏最让人上瘾的机制之一是动态难度系统。在和 AI 学习时,它也会根据你的理解程度实时调整内容的复杂度。当发现概念太抽象,AI 会立即切换到更基础的解释方式;当掌握了基础知识,它又会引入更深层的内容。这种实时调整确保了学习始终处在"恰好有挑战"的状态。
低成本试错:在和AI对话时,我经常用自己的话复述学到的概念。当理解有偏差时,AI会及时指出并引导思考。当遇到理解障碍时,AI 会迅速提供替代路径。它不会固守一种解释方式,而是灵活调整策略,从不同角度帮助理解。这种低成本的试错机制正反馈极强,鼓励迭代。
5、即时反馈伙伴系统(Instant Feedback System):AI作为NPC
还有一点很关键,当我们在进行聊天时地学习时,我们不仅在用“费曼学习法”,我们也有了:
一个极度聪明的随从,它可以帮我们:
实时问题解答:有了AI作为NPC,每个疑问都能得到即时回应。这种即时反馈让学习变成了一场流畅的对话,不会因为困惑而卡壳,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连续性和效率。
虚拟团队:虽然自学是"单人游戏",但AI能完美扮演不同角色 —— 有时是耐心的导师,有时是纠错的搭档,有时是启发思考的对手。这种虚拟团队的存在让独学不再孤独,每个想法都能得到及时的回应和深化。
三、重新发现学习的乐趣
听完他的分析,我才明白为什么这种方式这么让人上瘾,学习就像在玩塞尔达,而且它不是时间的消费,反而获得了生产力。
传统的学习会被大家视为寒窗苦读:
固定低效的线性路径忽视了每个人的兴趣和节奏。即使你对后面的内容充满好奇,也得硬着头皮按部就班地先搞懂前置概念。
另外,进度总是模糊不清。除了考试成绩,很难知道自己到底学得怎么样。这种不确定感让学习之路显得格外漫长。而且反馈来得太慢,你可能要等到月考或期末,才知道自己理解得对不对。
最后,互动几乎不存在,当遇到困惑时,往往只能独自苦恼,小红书总是提倡死磕,真实情况是很容易把自己磕死。
是时候找回真正的乐趣了。
我之前写过一篇用人工智能速通考试的帖子,有读者觉得我只是在讲应试。
成年人的世界,机会都稍纵即逝,最后脱颖而出的,往往是那些敢于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依然主动出击的人。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武装自己,然后直接撞上去。
这绝不是在否定多年实践基础知识的价值,也不是在鼓吹"速通主义"。而是在提倡一种更接近游戏开发的"最小可行产品"理念 —— 先快速搭建一个简单但能运行的原型,然后在实践中不断迭代,逐步补充基础知识。
出了学校才发现教育是一种昂贵的服务。大家发现了吗,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少数派,"在职备考"类的文章很容易上热搜。
我们中年人,很少考虑要不要当行业大咖,发愁的都是还有没有机会入行。
AI不仅给了我们抓住机会的可能性,更让我们重新找回了学习最初的模样:那不该是痛苦地前行,而是一场充满好奇与惊喜的探索。每掌握一项新技能,都像获得了认知世界的新的眼睛,体验那些本来读不懂的生命里的惊喜。这是学习最动人的馈赠。
当然什么都想学只会害了你,再怎么学习仍然不是创造,而创造是更高级的快乐。
这篇文章怎么来的:
方法太好,不想公开,使唤 AI 干活的 100 个小妙招 ( 多图 )
我搭了一个游戏大王:
想和游戏大王聊天请访问:
https://chatgpt.com/g/g-677aa66cd5088191b3b0374676a71b58-you-xi-da-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