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术生,当然要来一趟法国了。设计课堂上说着巴黎圣母院,蓬皮杜艺术中心,总想着来实地看看。
正好借着我弟在法交换的机会且放圣诞假,也有幸获得了工作之余的十几天假期,可以游玩一趟法意瑞。也因为是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所以我和家人、亲戚,选择跟团行。
以下是我回国之后的碎碎念。
想念可以直接喝的直饮水,想念设计的精美的教堂;
想念街上随处可见的冰箱贴,想念正宗的硬面包、法国家禽、有青酱的蜗牛..
想念全部。
在法国3天的行程,第一天最累,也是去的景点最多的地方,所以本文可能无法面面俱到,望读者理解。
坐了十个多小时的飞机,从巴黎戴高乐机场简单洗漱后,第一程直接去蒙马特高地。
在此途中,领队告诉我们:第一天也是最累最赶的。和我们说了一些国内和欧洲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可能会不习惯的地方。
- 在欧洲,人工很贵,不像中国这么卷,例如大巴车司机如果没有连续工作3小时,直接想休息45分钟,没毛病。但也由于福利体系太好,也造就了小偷多,连警察都拿他们没办法。
- 上厕所是要钱的(1欧左右),但有的地方(咖啡馆)等地,少数服务区也有免费的。
- 水龙头出来的水可以直接喝,但是水质比较硬,喝多了容易掉头发。
- 欧元如果不换算,和我们的价格差不多,例如矿泉水1-2欧。
很快,路过众多不算繁华的街区,对巴黎的街道有了一个初印象:
非常多的涂鸦,我理解的是自由的象征。小巧的阳台,近似空无一人的街道,她以这样的姿态在迎接我们。
Day1:24.12.23
蒙马特高地-圣心大教堂
在历史上,不少留法的艺术生们来到这里绘画,造就艺术生涯,蒙马特高地附近也造就成了比较年轻的社区。
没想到一下车便开始了“欧洲的第一个拉练“:往上是一个上坡,在去圣心大教堂的顶端也是。
圣心大教堂是我看到的第一个教堂,他的设计精美足以令我感到震撼。进去的时候要简单查个包,便可以体会到欧洲大多数教堂的气息:华丽的穹顶,内部持续在闪闪的蜡烛,也可以自己供奉蜡烛。
内部有多国语言的解说,扫描二维码可以导览。
在蒙马特高地顶端,可以俯瞰巴黎全貌。
因为是跟团游,所以不用担心交通问题,一直是接驳大巴,行李也可以寄存在车上,所以不用拖着行李到处跑。
领略过最年轻的社区和圣心大教堂后,就出发去凯旋门。
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
本次的欧洲之行见到了两个凯旋门,一个是巴黎的,一个是罗马的。而巴黎的凯旋门则是拿破仑根据罗马的获得灵感而建造。
大巴抵达巴黎著名的凯旋门,得以简单的绕了一圈。获得了一个经验:坐观光车需要做到左侧,视角更好(在后面瑞士的山路也应证了这一点)当然这也得看对应场景的构造和运气。
在凯旋门,也让我拍到了第一张在欧洲的人生照片。
在它的附近,就是香榭丽舍大街。路过且见到了LV总部,还有我们熟悉的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在此,我们只是路过,在很少的时间内我们待了一小会儿。
据了解,法国人会觉得买LV的外国人不太懂其中的内涵,而香奈儿和爱马仕则是代表了女性的独立与解放。
体验塞纳河游船
在游船两侧,全都是独一无二的著名建筑景观:自由女神像、耶拿桥、亚历山大三世桥、巴黎大皇宫……
每一次过桥的时候,因为那些桥都比较低,人们在经过的时候都会把手高高上举,并发出“wow”的声音。
游船二层人特别多,一层则先是比较空,后来可能因为人们“见的比较多了”,于是觉得冷的人们纷纷躲在了一层具有围栏的船内,船尾的卫生间也是免费的。
埃菲尔铁塔
通过塞纳河游船,从多个角度观察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喜欢摄影的我当然不会放过这个绝佳的机会。
除了从游船上见到埃菲尔铁塔,在下方也有近距离地靠近。
在第二天,看到消息说埃菲尔铁塔失火,但是有团友准备去吃饭的,后来据说只是电路问题。
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并没有购票与进入乘坐电梯,而在后续的自由行中,我选择了打卡比较久远的餐馆以及一个Apple Store。
协和广场、方尖碑、今天降半旗
在中午吃完中餐团餐后,我们下午接着赶路:协和广场与方尖碑、卢浮宫。
在19世纪(1829年),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将卢克索方尖碑作为外交礼物送给法国,以感谢法国在考古和文化领域的帮助。1836年,这座方尖碑被移至巴黎的协和广场,并由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竖立。
爱好观察细节的我,则是观察到方尖碑附近的建筑都在降半旗。于是我问了一下chatGPT(这趟旅行给我印象深刻之一的,就是通畅的互联网)得知:
悼念法国海外领地马约特岛上自然灾害的遇难者。
该地区近期因严重洪灾和泥石流导致多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这一天为全国哀悼日,并呼吁全国人民默哀,以表达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支持与同情。
卢浮宫
通向卢浮宫,我们穿过一条里沃里大街,走到卢浮宫门前。在柔软的沙地上,旁边还有水的倒影,我觉得这一切似乎不太真实。
1981年,在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后,提出了“伟大工程”(Grands Projets)计划,在1983年亲自挑选贝聿铭担任卢浮宫改造项目的总设计师。
到了经典的卢浮宫前,很远就可以看到贝聿铭设计的大小金字塔。
前面许多的小桩子,就像特地是为前来旅行的人们准备的打卡地。
好在是跟团,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在寒风中等待两个多少时排队从正门进入,通过我们“潜伏在”卢浮宫的地导带领我们从室内排队,安检后即可进入参观与讲解。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展示品的内部中都具有报警器,如果触碰之后报警,后果则是可想而知的。
主要参观了卢浮宫最开始的样子,和几个有名气的雕塑:
最开头的是女儿救父亲的故事:《卡尔达斯与父亲》,米罗的维纳斯(又称断臂的维纳斯)、《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著名的蒙娜丽莎,我并成功挤到了最前面,拍到了第二张人生照片。(由于人不帅,这里就不放大头照了)
再放一张自己很得意的照片。
位于卢浮宫对面的小凯旋门,则是叫做卡鲁塞尔凯旋门,与金字塔形成一条中轴线。
Day2:24.12.24
老佛爷购物中心
在老佛爷购物中心,分为主楼、男装楼和家具楼,因为时间原因,我们逛了主楼,通过长廊进入男装楼。
在一进去的购物中心,由于是第一次入场,我们进入就响起了很多的掌声。
外面播放的BGM非常愉悦,但我始终识别不出对应的歌曲名是什么。
当时的圣诞节主题是“Golden Voyageur”,由设计师Kevin Germanier创作。
这样的掌声,让我想起了在Apple Store开张与购买产品的掌声一样。
在这里有众多的纪念品可供购买,但巧克力由于担心运输过程中出现问题,则只是在前面的视窗前拍了照片。
在小红书刷到的天际线冰箱贴(右),结果过于火而买完了,长的又没地方挂。
因为实在觉得没有什么可买(里面奢侈品较国内便宜,但我目前单身且无相关需求),
最终,在前往巴黎春天百货公司的路上,文艺且小众的我买了一个《世界报》,📄打卡了Apple Store剧院店。
凡尔赛宫
下午我们去了凡尔赛宫,经常听说“你好凡尔赛”,结果还真的来了一趟凡尔赛。
根据历史得知,路易十四将凡尔赛从一个小型狩猎行宫扩建为欧洲最宏伟的宫殿,象征着法国绝对王权的巅峰,他也让很多贵族居住于此。
我对此的印象则是:很多个房间,只是跟着人流走动。
最需要的是一个好的讲解器。
当时令我最震撼的是镜廊,一条长长的通路,来这里的游客无不拍摄留念。
Day 3:24.12.25
由于当天是圣诞节当天,较多商店在今天都选择不开放,于是我们都强烈想去巴黎圣母院。
第一次排队排到了说无法进入,只有下午2点才可以进入参观(一个群里的截图或者其他),所以趁着上午人不多,我们在前面先打了卡。由于位置正好离蓬皮杜艺术中心较近,于是纳入自由行的行程。
蓬皮杜艺术中心
再次回到艺术这个话题,则必须要去蓬皮杜艺术中心看一看。
因为人比较多,以及需要购买门票,不想耽误下午的巴黎圣母院,于是只是在外围看了看。
之前只是在网上看到,还是不如去现实中摸一摸。由远及近,感受它的抽象与壮丽。
法国的历史咖啡馆
打卡法国的第一家咖啡馆,历史悠久:Procope。
中午本地人很多,也是排队进。我们尝试了一些法国菜,法国家禽,红酒炖牛肉,鳕鱼背,牛腰子,法国鸭肝,“风起云涌”(Soufflé),印象深刻的就要数风起云涌,我吃的是咸味版,面包外脆里嫩,配合蔬菜一道吃。
这一顿需要158欧。
巴黎圣母院
饭后闲庭信步,再次来到巴黎圣母院。今天是2024年5年之间过节时首次开放,所以并不像上午那样便于排队——一个小时后才得以进去。
我在撰写本文时,看地图的时候才想起,附近就是法国公路的原点,当时居然没有低头找这个原点,比较遗憾。
夜晚
巴黎道路比较小,所以也很容易堵车,晚上原本回酒店1个小时的路程,但因为堵车而导致无法预估车程。
在法国连住3晚
我们住在酒店里,B&B Hotel,连住三晚。这样可以让我们避免更换行李。
其实这里可以地铁能到,不过因为晚上5点多有车可以接我们回来,我并未能体验到法国的地铁公交,这也导致了一些攻略也白做了:法国的周卡怎么买,如何预防地铁的小偷和扒手……
Day 4:24.12.26
去安纳西:
自由行结束后,我们便从火车站出发,去里昂附近的小镇。
他这个列车上写着的“In Oui”,就好像在说,“对”~
非常喜欢使用世界迷雾App记录轨迹的我,这一程居然断掉了--不靠近窗边,也忘记下载记录离线轨迹的App导入。
在往瑞士走的那一天,主要是去法国非常靠近瑞士的一个小镇:安纳西小镇。
这个小镇只有1条主街,非常的小,走过来走过去差不多15分钟便可以走完全程。
关于西餐
说了这么多景色,来说说法国的早餐。
在酒店的西餐,这次的行程主要是早餐自助。
可颂面包,黄油,奶酪🧀,果汁,烤肠。用南京话说,“偶尔吃吃可以,吃多了真不赖斯。”
虽然我开始吃得还比较满意,总是西餐,但是可能是因为喝多了凉水,也导致我恶心反胃,吐过两个早上。
导致之后在瑞士有一天没有心思煎鸡蛋🍳,没有体验“在异国下厨”。
后记
这正是我和家人与亲戚在法国的3天旅行掠影,欢迎大家评论你想了解的,有空则会一一回复。
下篇,我将会更新“瑞士篇”,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