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什么的功德林
在电影《决战之后》中,除了主角杜聿明外,其他角色也很出彩,比如我之前读书笔记提到的黄维和文强,此外“真男主”邱行湘、“打饭委员”王耀武、“洗澡委员”郑庭笈、“罗盘仙人”张淦等等,也都贡献了不少精彩桥段。但还有一位角色,他在“功德林三大战役”中均有出镜,影片中给他的镜头同样不少。
这个角色就是《红岩》中“严醉”的原型沈醉,他在晚年整理出版了五本回忆录,其中《战犯改造所见闻》记述他在改造时的所见所闻,以及从“同学”中听来的各类八卦,可与黄济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相互参看,其中有一些内容(如理发、带领大家做广播操等),在电影《决战之后》中也有体现。

实践劳动气象新
在当时的改造政策中,有一条“经过劳动改造,使之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虽然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是让战犯象征性劳动,以示“思想改造与劳动改造相结合”,但其实对于这些曾经呼风唤雨的大人物来说,通过政治学习改造他们早已定型的三观是非常困难的,反而是劳动和实践,会让他们受到一些启发,进而成为改造的契机。沈醉作为功德林里年富力强的少壮派,也参加过各种不同的劳动,如缝纫、理发和在农场的果树种植等等(电视剧《特赦1959》中,沈醉还会维修收音机等小家电)。从他的文字当中,不难发现劳动和实践对他的改变。
有句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压断脊”。对于从未参加过劳动的人,缝纫、理发这些事情,往往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踩缝纫机,沈醉一开始小心翼翼,顺利缝了半条裤子,然后便骄傲自满起来,结果不小心就把针给折断了。因为算是“损坏公物”,沈醉只好写了检讨,所幸管理员通情达理,未予惩罚。其实“只要皮带轮是朝自己的方向转动,就可以避免断针的危险了”,沈醉实践出真知,每次开工先用手指转动轮子,就再也没有“损坏公物”了。

缝纫如此,理发同样如此,莫看《决战之后》电影里,沈醉操刀给大家理胡子。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给曾扩情理发却见了红。原来曾扩情想理个光头,沈醉因为曾经在刮脸和剃胡子时割破过别人的嘴唇和鼻尖,不敢答应,在曾扩情再三鼓励下才动手,结果刚一剃就割破了老头皮。原来“用剃刀给人剃头时,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一手把头皮拉紧按住,不使移动,才能下刀,否则头皮会移动挤在一起,这样就非把头皮割破不可”。沈醉实践出真知,这才懂得怎么理发了。
同样是操刀,沈醉杀猪不成导致的“黑猪围歼战”可谓《决战之后》的名场面。这样的丢脸事,沈醉自然不会在回忆录里自曝其短。(回忆录一般都是给自己贴金,给别人甩锅)李前宽、肖桂云在《导演〈决战之后〉的思考》中,提到“杀猪”故事是在采访原“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所长姚伦同志(李所长的原型)时,听姚伦的儿子介绍的。据网友说,沈醉其实并不会杀猪,一刀捅在猪屁股上,猪吃痛狂奔,才导致了经典的“围剿刘峙”。电影中,“同学”还打趣沈醉说:“早先杀那么多人手都不软,怎么现在杀猪倒不灵了?”让沈醉呆住,陷入了沉思。

在沈醉笔下,他的反思则要在农场种植葡萄后才姗姗来迟。虽然在不小心将玉米苗当杂草拔掉时,沈醉已经从“看事容易做事难”感受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在和杜聿明等人种葡萄时,沈醉他们因为自己精心照料的葡萄被狂风暴雨打掉,心底里才和劳动人民产生了共情。既然自己因为葡萄被风雨摧毁便会仇恨老天,那么对于劳动人民来说:“凡是经过自己劳动创造出来的果实,一旦被别人夺走,便会不顾一切豁出性命来保护它,夺回它。”沈醉进而又想到,如果自己是“一个靠种田过活的普通农民,当自己的收获物被地主夺走而影响到自己活不下去时,我肯定会不顾一切铤而走险和他们去拼命”。在被改造的第十年(1959年春),沈醉终于有了深刻的反省,或许这就是他能在次年“毕业”的原因吧。
龙头凤尾有门道
沈醉这本书里的文章,最初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为香港的《百姓》半月刊撰写,专供港、澳、台地区及海外读者阅读。出于将“党的宽大政策和改造政策,通过许多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说明,以有利祖国早日得到统一”的目的,沈醉特地学了港台人写东西的轻松笔调,在笑谈中来暗示出党的政策。但我们在看文章的内容捧腹之余,也应留意沈醉这些文章一开一合的功力。在标题上,沈醉往往以对仗的形式点题,指出这篇文章要写的人物。如《失人和灵官扫台 缺地利将军送终》甚至有几分古典小说的色彩。而在文章结尾处,沈醉又往往融臧否于嬉笑中,让今天的读者不免感慨,这个好奇心重,“遇事总爱侦察、研究分析一番”的家伙真会“蛐蛐”。
比如黄维钻研永动机的事情,今天不少人已经耳熟能详,但当时还有另一位“发明家”康泽,也在钻研“土法治病”。沈醉将两人的故事合为一篇文章,标题为《为发明,黄维改造难 医风湿,康泽让蜂蜇》,其实也可从中看出沈醉的态度来。在写黄维的这一部分结束时,沈醉写道: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他特赦后有了很多良好的条件,但“黄维永动机”还是没有制造出来。全世界的“能源危机”也正在一天天加深,不知他做何感想!

可见沈醉是多么会阴阳怪气。接下来沈醉笔锋一转,提到康泽因患风湿,便用自己身体来做实验,看看蜜蜂蛰能不能治风湿病。虽然蛰了几次疼痛有所减少,但毕竟没有完全治愈。“所以他决心蜇上一百针,作为一个疗程来观察”。不过直到真的蛰了一百针,康泽的风湿病还是没好,最后通过蜡疗才治愈。沈醉在文章最后评价说:
老天未免太无眼睛,为什么让这个立志想为风湿病患者创造发明奇效验方的好心人,白白被蜇了一百下,一点成绩都没有呢!
联系到沈醉在文章中提到的康泽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种种恶行,这段话实在是讽刺意味十足。
我最喜欢的一个结尾是沈醉在《范汉杰喜开玩笑 廖耀湘一本正经》中,提到廖耀湘在特赦之后得知,1948年冬,他的兵团在黑山、大虎山地区被解放军全部歼灭的消息从新华社广播出来时,蒋老先生不但气得连收音机都一脚踢翻,还踢死了宋美龄的一条小狗。沈醉以廖耀湘的话来给文章结尾:
他听后连忙摸着头发全白了的脑袋笑着说:“好险!差一点就搬家了!”

这段话要联系解放战争史来理解,电影《大决战》中,东野指挥部还一度为廖耀湘“五天前干什么去了”而疑惑。但对于廖耀湘来说,他的时间全浪费在和蒋、卫之间的扯皮、推诿上。他若是按照蒋的方案去救锦州必然羊入虎口,但如果不听军令擅自往营口撤退,也难免军法处置的下场。电影里的廖耀湘一面“如果能带九兵团夺取一条生路,个人的一切不敢有所多虑”,一面又犹豫不决丧失时机,最后只留下“我兵团畅通无阻”、“立体滚筒式的撤退”和“明码发电”这些笑料。
在沈醉笔下,廖耀湘虽然生活上一贯马虎,而且颇为自负,但有爱阅读的好习惯,从佳木斯到北京后,廖耀湘“买了一些法文书,津津有味地一看便是一两小时”,终究不负“在法国圣西尔军校吃过黄油面包”之名。但就是这么一位有学问的高级将领,却闹出过分不清香菜和胡萝卜的笑话。在老农和管理员纠正后,还死鸭子嘴硬:“你们湘潭的香菜不是这样,我们宝庆的香菜都是这样,一点都没有错。”
沈醉另一篇文章里的话,倒也可以用来评价廖耀湘:“一个才疏学浅的人,如果对某一件事妄下结论,自以为是地满足于自己的一知半解,肯定是会犯错误的。”其实廖耀湘算得上学识渊博,就像沈醉自己在种果树时也感慨:“我过去完全不知道,又大又甜的苹果、梨子等,必须经过嫁接才能长出好的果实来。”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学到过去不懂的知识,进而解决思想上的问题。

蠹余录 |读书笔记2024| 读书笔记2023 | 读书笔记2022 | 读书笔记2021 | 读书笔记2020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