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记

不知不觉,时间来到2024的尾巴上。照例,对过去这一年做个小结,对未来的光阴播下期许。给自己,给当下,给将来。

前情提要

(二)工作:失业前

  1. 从工作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它占据了我2024的绝大部分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2024年我在工作上经历了失业找工作的波折。
  2. 在波折之前,我仍然在原来的创业公司,沿着2023的路线,做着下面几方面的事情,直到9月6日:
  • Alluxio数据缓存系统。为了提升自动驾驶算法训练的效率,需要将图片、点云组成的数据集从远端的对象存储中拉取到离GPU集群近的缓存系统中。之前采用的是NAS系统做缓存,但因为卡顿的性能瓶颈、绕不开的手动清理缓存的易用性问题,亟需优化。2023年底,我设计了基于Alluxio的缓存方案,并验证了可行性;2024上半年将其落地,推广到所有的算法训练中,将整个缓存系统的可用性提升了N倍,而且完全不需要手动清理缓存,同时还把价格打了下来。优雅!💃
  • 整个系统运行在K8s集群上,因为公司运维人手有限,赶鸭子上架,我接下了Alluxio集群的运维工作。于是用kubectl搞起了K8s的各种操作,cluster、node、namespace、operator、deployment、daemonset、configmap、secrets、CRD...算是对容器体系有了系统化的了解和实践的手感。其间有因为参数配置不对排查问题的熬夜加班、系统debug导致的不断系统重启、还有进入新手村难免的低级错误。一路跌跌撞撞,压力山大,但最终结果还不错:从原始系统上线,到最终运行两个月才有一次系统重启,经历了三个月的系统调教;顺手还建立了一套运转良好的运维机制和文档系统。因为积累了不少落地经验,反馈了挺多应用的问题和建议,与Alluxio公司合作深入且顺畅,于是5月份受邀去北京参加了Alluxio的行业分享会,面基了很多Alluxio同仁。👭
  • 在熟悉K8s的基础上,帮公司数据平台搭建了Gluster、Rook+Ceph的分布式文件系统,用来支持数据处理的整个pipeline。在这个过程中,深感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其间听说过一句话,深觉有理:衡量深入了解一个系统的标准之一是你是否能持续运维它。搭建和运维Rook+Ceph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是一个大的挑战,我在它的水平扩展上始终没有搞定,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从底层掌握它的运作。
  • 2024在基础设施上的努力不仅限于数据缓存、K8s和分布式文件系统,还包括对象存储。因为服务商提供的对象存储冷备功能不完善,需要我们自己做转冷的操作,于是在这上面花了很多时间,挪了好几PB的数据到冗余度更低、价格更便宜的冷存储中。这个本来应该是服务商提供工具、简单完成的事情,却让我们自己写代码、并持续运行好几个星期才得以完成。其教训是:选基础设施,一定要选成熟的供应商,不能贪便宜,不然就是给自己埋雷。尽管从老板的层面来讲,这些选择要考虑非技术的诸多因素,但能避开就尽量避开。对个人来讲,找工作的话,公司的技术底座应该纳入考虑范围,不然会白白浪费很多生命,像陷入沼泽的泥泞一般。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 在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做了很多数据链路层面的优化,包括为节省图片存储空间的resize操作、图片的多集群缓存等等。它们更贴近数据,直接为提升算法访问数据的性能服务。
  • 在数据应用层,基于OpenAI CLIP模型的以文搜图、以图搜图的多模态搜索系统正式上线,且在查询性能上做了多轮优化;在这个系统上,为算法同学提供了车道线、儿童、红绿灯、路面坑洼、鱼骨线、三角警示牌等不同场景的数据挖掘。
  • 本以为,工作会在自动驾驶多模态上持续探索,不断深入。我已经做好了CLIP模型微调、自动驾驶基础模型等相关技术和方案的调研,写了详尽的调研报告。哪知一切在9月10日,随着公司裁员消息的到来,戛然而止。

3. 经过上面的历程,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工作的轨迹,不是因果推断,或者规划的必然;工作更像弹球,做事的轨迹是从一个球撞向另一个球,然后再由这个球撞向下一个球。个人身处其中,一方面是要猛烈地撞击,在其间迸发自己的花火;另一方面,在每一次撞击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积累认知、汲取知识、赚取声望,让弹射出去的球,更大、更快、更猛,它有更大的可能撞到更多的球,有更高的概率掉落到你生命意义的球洞中。🎱

(三)失业:再就业

裁员的消息来得突然,那是9月6日,一个忙碌的周五的下午。我上午和中午还在和Alluxio的同学紧张地做系统的升级,听说部门老大来了要谈谈,还以为是他出差路过,顺便聊聊。之前种种迹象表明,公司资金紧张,年终奖已经转成期权了。但没想到那么紧张,会导致大规模的裁员。

听到拿N+1、下周离职的通知,起初,有点懵。稍微出去透了一下气,整理了一下思路,和另一个相熟的同事通了个电话,然后就进入那个昏暗的小会议室签了协议。出来,倒是有一种释怀和轻松。一段旅程结束了。

我自己倒没有什么慌张或者危机感,甚至觉得应该给自己放个假。回家和老婆说了这个情况,她反应挺大的。她一向危机意识比我重,对环境的变化比我敏感,于是我也就跟着紧张了起来。

接下来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三个月内找一个新工作。因为N+1相当于三个月工资,加上大环境确实困难,就定下了这个目标。

于是1200元租了家附近的一个共享办公司单间,做个大项目:把自己卖出去。为了增加成功率,我扩大了地域范围,不局限于杭州,上海、北京,甚至深圳的机会都在聊。

每天:刷题、专题训练、练习自我介绍、面试、找猎头、找内推、记录面试心得、查缺补漏。。。如此循环,过了一段高强度的封闭求职日子。

整个过程我都有记录,每天写下当天所做、所思、所感,见:2024心路历程汇总(这里我用Ace这个半自传化的角色来记录,力争用一种第三方的视角了观察和审视自己的生活)。

大部分的时间,都集中心思和精力在找工作本身这件事情上,不过也有一次情绪的失控,下面是以Ace口吻的描写:

尽管看起来没心没肺,Ace内心还是积累了一些情绪。

最近他总是丢东西,一开始是无线耳机,然后是电动车的备用钥匙。在被裁几天后的晚上,他又找不到大门的钥匙。当时在客厅里,他跟老妈和妻子叹息说:哎,我最近老丢东西。

“我最近老丢东西,我把好多东西都丢了。”这句话不断在他心底泛起,在耳边回荡。渐渐地,Ace感觉到了心中的酸,和眼里不知不觉的泪。幸好老妈去卧室帮忙找钥匙去了,只有妻子注意到了他的落寞。

Ace借口上楼,进了书房,坐到电脑前时,就绷不住了,他无声地哭了起来,眼泪筛豆般涌出:我把一切都丢了。

妻子跟着他到了书房,温柔地摩梭着他的手,轻声说到:你还有我们。

过了一会儿,Ace就不哭了,心里放空了许多。

真的很感谢朋友们的帮衬,他们帮我推荐机会、牵线搭桥、加油打气、心理按摩。我后来拿到offer的工作机会,基本上都来自朋友们👭(很大一部分是前同事或者前前同事)。这让我在2024年这个本来萧索苍凉的年份,感到非常温暖和激越。

最后的结果非常不错,经过36天的奋战,找到一个匹配度挺高的职位。这个职位的面试,让我收获了一次终生难忘的感动:

更温暖的,来自一次面试。

那次面试,Ace和面试官 (也是面试职位的直属领导)聊得非常愉快;无论是硬技术还是软技能,感觉都很契合。到快结束的时候,女面试官跟Ace说:“既然聊得这么好,我想就给你提个建议。你的简历上有个‘个人使用指南’,上面有‘你可以调用我的能力包括’这样的话,我个人感觉这样写非常不好。你不应该这么说自己,我感觉你这个有能力、有想法、有活力,你完全不用这样说自己。人和人之间不应该是调用的关系。”

那一刻,Ace心是无比温暖的,有一种被深深尊重的感觉。在国内的职场环境中,倾轧和算计无处不在,打工人就是工具人,以至于Ace把自己也当做可供调用的工具。能听到这样的话,真是太令人动容了,Ace破了大防。面试结束后,Ace通过HR表达了对面试官的深切感谢,并把修改后的简历发给了她。

这样的温暖,Ace会记一辈子。

很有幸,我现在是这位面试官的下属。

这次一个多月的找工作历程,我一共经历了30来场面试。这段时间不断地通过“自我介绍”去叙述自己,让我再次意识到:叙事即重塑。自我可以在不断的“讲述”中得到发掘和塑造,尤其是要面对二三十个面试官、上百个不同的问题时,你会深入去挖掘自己的过去,collect the dots,把离散的、琐碎的过去,拾掇起来,不断打磨,让它们星光熠熠,并串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自我认同感极强、无比正面(因为必须要正向兜售自己)的连续整体。我发现了这样一个完整的自己、自信的自己、可以做成事情的自己、强化的自己。这比淹没在日常生活中、隐入尘烟的自己更好,更值得珍视。这也许是面试被忽视的价值:尽管从外在上,这个过程充满压力、不确定性,但对我的内在发展,意义重大。💎

(四)工作:再次出发

  1. 新工作和我的匹配度很高。这里即有重构数据仓库、这种适合我发挥十年数仓开发经验的任务,又有自动驾驶数据平台建设、契合最近几年我在数据闭环构建相关领域沉淀的挑战;而且有超大规模的数据、大模型训练带来的平台挑战和范式转移。底层平台是我熟悉的,上手比较顺利。希望自己能在不断的挑战中,发挥才能,精进修为。
  2. 同事关系简单,做事环境纯粹。暂时没有感觉到内耗,希望能持续。
  3. 工作在上海,家在杭州。周一早上去,周五晚上回。租房在离公司两公里的地方,通勤时间在半小时以内(一半通勤靠走路,一半通勤靠共享单车),因此每天专注在工作上的时间非常多,净工作时长在8小时以上。晚上下班回来还有一定的个人时间,可以远程陪娃,顺便写写文章,研究研究AI。
  4. 入职不久,就做了/准备做两个分享:一个是自动驾驶标签系统的建设,一个是数据仓库的开发。正好在这两方面都有用武之地。
  5. 第一个落地的项目是一个数据仓库的重构。要做的是把一个因为历史原因,实现非常繁杂的数仓重新设计,目标是将支撑分析的几百张表用几张表就替代掉。入职两个月,已经初见成效。已经有两年没有做数据仓库的工作了,很高兴回来。而且发现自己宝刀未老,而且通过这两年在数据平台上架构和工程能力的发育、以及之前提到的面试中的“讲述”重塑,在认知层面更加本质,在实现层面更加删繁就简,在心态上也更加自信。
  6. 这次重做数仓的过程中,发现或者说是明确了自己做数据仓库也好,做数据平台也罢,除了解决问题带来的功能价值,还应该给合作的同事或者说组织因为架构和实现的扎实工程设施带来情绪价值。具体到数据仓库上,一方面是通过大量的测试验证(测试和验证代码至少是正式代码的5倍),让我生产的数据成为“单一事实来源”(Single Source of Truth),值得信赖,从而提供稳稳的“安全感”;另一方面,架构尽可能省净,代码尽可能简洁,文档尽可能爽利,从而减少认知负担。这是工程之外的人因追求,也是自己要对同事尽到的道德义务 。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要求自己在组织和权限范围内公开自己写的一切代码和文档,主动邀请相关同事review,让出自我手的一切都流经他人的目光。😄
  7. 刚刚入职才两个月,一切正在渐次展开。前路漫漫,我心徐徐。

(五)家人

  1. 聊完长长的、一波三折的工作,开始讲讲家人。这跟当下自己的状态很像,工作上花的时间最多,然后才是家人。但家人的重要性远超工作。工作可以失去,可以换,可以再找;工作提供的更多是养家糊口的功能价值。而家人一生一世,提供的是存在价值。他们的存在就是你最后的底色、堡垒和港湾。🩷
  2. 时光悠悠,和老婆结婚已经9周年。和她的关系倒是越来越甜美顺畅,少了很多年轻时候的磕磕绊绊。相交多年,大矛盾没有,小摩擦不断。我俩之间的主要矛盾是我为人处事的粗线条、不在乎、笨且拙,与她的精细化、高标准、严要求之间的矛盾。我经常笑她对我抱有不切实际的改造幻想;她经常回怼生活本来就很苦,还不允许想得美点。
  3. 经过这些年的风雨,我在个人自信心、生活掌控力、对世界的认知上有进步;她在人生态度上,亦有精进,已经从原来常常跟生活、他人和自己较劲,慢慢放下,冲和平淡。虽然各自的生命底色和心性并无根本的变化,但都朝着彼此的方向在不断前进了不少。心理上,觉得互相靠近了很多。空间还很大,够余生漫漫。我跟她讲:你有福了,你老公晚年必将宏图大展。她笑骂:咋不早点。
  4. 这一年,很感谢她的支持。之前在失业篇中提到过,我曾因为钥匙找不到了,脑子于是搭了一根弦到“我最近老丢东西,我把好多东西都丢了”的悲伤神经上,黯自神伤,默默哭泣。她上来阁楼,用她的手轻轻抚着我的拳,温柔地说:你还有我们。那一刻,爱融化了我心中忧思的坚冰。
  5. 没有她的支持,我是不可能周一到周五到上海来工作的。这种支持不仅仅是态度和情感上的,更重要的是日常行动上的。这意味着她要独自辅导女儿的作业,还要独自面对我爸妈的日常。这任何一项,都是巨大的挑战。
  6. 随着彼此的成长,以及因为我异地工作带来物理相处时间的减少,我们反倒是更加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时光。周五回家照例是夜聊到深夜:娃最近的可爱的、可笑的、可恼的元素,各自工作上的好的、坏的事情,爸妈最近的状态,听过的播客,刷过的视频,见过的人,触发的想法,心里的感受。。。每每到午夜依然谈性尤浓,直到一方实在困得不行,在无意识中睡过去。周末照例是陪娃去一个地方玩耍,今年去过的地方包括科技馆(N次)、亚运公园(N次)、西溪湿地徒步(N次)、宝石山爬山(N次)、天目里(N次)、东方文化公园(我非常喜欢里面的三江塔)、Hello Kitty乐园、龙井、杭州博物馆、北山街迪斯尼。。。还有就是家附近的各个商场。陪娃也是陪彼此。👩‍❤️‍👨
  7. 当然,偷闲我们也会创造属于两个人的时间。周日午饭后,到小区对岸的大公园散散步,晒晒冬日的暖阳,看河畔的柳树在初冬垂下一抹成熟的黄,坐在长凳上说着些无关紧要的话。在周日晚上女儿笛子课等候的当口,在小学的操场上牵手绕上十几圈。那时,静谧无人,路灯都闭了眼(学校冬日不开放,只有学器乐同学的家长可以入内),只有细细碎碎的星光和远处透过来随意的光亮。她的手依然滑嫩,犹在昨日;操场静谧,夜幕无声,世界只有我们,一切都被抛开,爱在心底泛起。那个特殊的时刻,会在我心中驻留,成为永恒:一直牵着手,一直向前走。
  8. 和老婆在一起的时间,绝大部分是绕不开女儿的。如果说夫妻之间心底流淌的是静水流深的陪伴,那么娃带来的永远是成长的惊喜。娃每周跟着老师学习竹笛,已经在学校艺术节、新年音乐会等场合有过多次上台表演了,算是建立了一个正反馈;在少年宫每周六学习画画和模型,模型课收获了两个学习的优秀学员,看起来动手能力不错;在玩了几年水之后,今年暑假找教练培训了一下,学会了蛙泳;最近超级沉迷捏彩泥,一有空不是在动手捏,就是在小红书/B站上学习捏,各种娃娃、甜点、动物、帽子等等齐刷刷摆满了她爹妈的床头,马上就溢出了。周末的中午,我和老婆照例会睡一会儿午觉;娃是不睡的,一边听故事,一边折腾彩泥。十二分投入,工匠精神十足。🐶
  9. 在娃捏彩泥的进阶过程中,我和老婆很是感慨:一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是不需要外力来驱动的,她真的会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和实践,不断精进。父母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帮她找到自己的领域,让她通过成长以及对成长的感知,来创造事物、构建自我。
  10. 在学科的学习上,算是马马虎虎。口算的速度在训练了很久,哭过很多次之后,稍有提升;语文拼音的错误依旧,无甚进步;在每天阅读任务的驱使下,渐渐开始习惯阅读文字。近期在学习上感觉比之前上道,马上2年级上结束,终于可以自己梳理着完成大部分作业。学习是一个非常长线的事情,甚至是个终身的事情,得有足够的耐心去呵护她的热情、训练她的能力。
  11. 今年意外的收获是“多邻国”。一开始是让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学习英语,结果她非常喜欢,每天打卡,已经连续159天学习。每天就画个5~10分钟,没有什么压力。多邻国优秀的学习路径设计,加上游戏化的体验,让人欲罢不能。除了英语,娃已经用它在学习数学、音乐和粤语,特别欢乐。这充分证明学习本身是可以充满趣味的。为了跟娃同步,也体会其中的欢乐,我和老婆都紧随其后,用多邻国分别学习法语和日语。我从自己看过的法国电影和女儿读过的法国绘本中感知到法国人的表达有一种来自生活的趣味,于是有了萌生学习这门语言的想法。于是决定用多邻国学习一门语言时,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语。现在已经连续打开了123天,非常enjoy。
  12. 今年还有一个意外的欢乐就是一家人一起在B站追“OK哥环球探海记”。通过Up主OK哥的摄像机,我们一起潜入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阿曼、科摩罗、巴尼岛、马尔代夫、斐济、汤加等世界各地的海洋深处,去抓龙虾、猪齿鱼、面包蟹、蜘蛛螺等海货。这是纯粹的欢乐,老妈、老婆、女儿,老中青三代人都喜欢看。除了增加见识,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OK哥揣着“蹩脚”的英语,用简单甚至简陋的单词就可以走遍全世界,这是对娃的极好示范,让她对学习语言完全没有预设的门槛。“你看OK哥。。。”这句话对她非常受用。🐳
  13. 在养娃的过程中,父母会使用一些抓手,比如屏幕时间,来push或者pull娃去做一些反人性的事情,比如学习;但是更重要的是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教育的基石。现阶段,娃和我们的关系挺不错,老婆常感慨她是一个“听劝”的娃。希望这种关系能一直持续,或者说我们能不断去构建、加深和维护好和娃的关系,和她的沟通跟顺畅,交流更深度。
  14. “养娃就是养自己。”这是我和老婆这两年最深的感触。娃的成长投射的是父母的影子。父母和孩子要一起面对各种挑战:老师的突然调整、学科学习上的困难、和同学之间的冲突、娃人性上的弱点(撒谎、不负责任、嫉妒等等)。。。这个过程充满未知和不确定,经常是早上上学路上母慈女笑,晚上放学就乌云密布山雨欲来。每到这个当口,和老婆一起在心中默念“耐心、耐性”是必须的功课。“文征明的父亲”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榜样;“带着蜗牛🐌去散步”是练习的起手式。孩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新生命,而更多的是父母自己的新生。
  15. 说完小孩,再说说老人。老妈一如既往,自从去年通过词典笔学会了认字后,今年已经读完了三本书了;我真是佩服她,70多岁的人了,为了弥补童年的遗憾,一开始是跟着孙女的认字书硬啃;后来给她买了一个词典笔,她如获至宝,不用等到我们下班回家才教她认字。去年就这样硬生生啃完她读的第一本书;今年已经读完了三本;明年肯定会更多。一个人最强的动力就是内心的动机。
  16. 老爸硬朗依旧,倔强依旧。今年80,每年早上5点出门到小区锻炼,雷打不动。真是生气勃勃的老年人!我跟!
  17. 老妈今年去医院的次数不少,不过都是小毛病。在这种情况下,她总是埋怨自己耽搁我周末休息,要开车带她去医院。不过我倒是觉得这是不错的深入交流机会,一边开车,一边和她聊家乡的人和事、回忆过去的岁月、沟通和媳妇相处的艺术等等。在只有母子二人的时空里,会有一些超出日常、难得的谈话。🚗
  18. 这一年我继续保持着每周末给家人做一顿饭的传统,一般是周日的午饭。早饭之后就会骑电单车去家附近的菜市场逛逛,买点鱼肉和蔬菜。顺便看老头老太太们砍价买东西,遇到抢购新鲜便宜货的场合,更会挤进头去加入战团,和人间烟火打成一片。然后回家钻进厨房,一边听播客,一边做羹汤。今年新学会了做粉蒸肉,做过很多次,算是娴熟了。到中午开饭,一家人热热嚯嚯吃顿饭,是在这个不确定的当下能稍微把握一下的确定的事情。

(六)写作

  1. 今年持续写作。在【无人之路】上写了49篇介绍AI产品和技术的文章;因为记录失业和人生感悟,在【Ace人生】上写了48篇文章。给自己保持持续输出鼓掌👏!
  2. 【无人之路】是关于AI的;【Ace人生】是关于自我的。希望能一边探索技术,一边探索内心。
  3. 【无人之路】的粉丝从年初的2000多,涨到年尾的4000多。虽然量少,但增长喜人。谢谢大家捧场💐。
  4. 为什么要以日记或者周记的方式写作【Ace人生】呢?起初是因为自己失业,为了避免陷入无意识的混乱,从而采取的一种负熵自救行动。到后来,发现记录自己日常,是在书写个人的小历史,可能会是给AI的一种不错的数据。如果AI注定会掌管并运作这个世界,有一天它爬取到关于我的文字,我希望它解析出一个还不错的人类个体,给它要对齐的人类价值体系数据增加一个强有力的样本。
  5. 2024年阅读过万的、最受欢迎的几篇文章都是基于个人AI实践的,比如Roer、Open UI等,2025会继续用AI做项目、搞实践,然后分享给大家。

(七) 输入

  1. 写作是输出;它以输入为基础。
  2. 今年主要的输入是各种技术文章,主要集中在AI和Data领域。我主要的英文信息源是科技媒体medium、手机chrome浏览器的推荐文章、github的排行榜以及substack的订阅,偶尔刷一下X;常看的中文媒体是微信订阅号、飞书知识库“通往AGI之路”和即刻。📖
  3. AI用得很多,几乎每天都用。用得最多的几个是:ChatGPT、Claude、Cursor、Perplexity、Kimi和Storm。
  4. 播客听得很多,400多个小时。听得最多的几个:半拿铁、Onboard!、硅谷101、42章经、高能量、乱翻书。🎧
  5. B站全勤奖,天天下饭。主要关注:健身气功易筋经(天天练习)、凡人修仙、武侠、赶海、历史、知否、音乐、影视。
  6. 电影和剧看了一些,推荐:因果报应、职业杀手、老狐狸、套装、好东西、走走停停、唐诡之西行。
  7. 走过一些地方:和老婆孩子去过一趟烟台看海;找到新工作后,一个人去了一趟平潭;来回上海几十次;最多的就是杭州深度citywalk。2025,多走走。✈️
  8. 和不少人聊过天、吃过饭,感谢很多朋友的帮助。2025,要更多交往。

(八)身体

  1. 马上四十。身体机能有些地方强了,有些地方弱了。💪
  2. 上半年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总感觉闷得慌,有点呼吸困难,在办公室呆得久一点就受不了。去医院检查,说是肺部小气泡的功能减弱。吃了一些药,自己做了一些呼吸训练,加强了运动量;同时更重要的是放松了心情,小红书上说可能是压力导致。现基本恢复,没有这种让人窒息的感觉。
  3. 胃功能有明显减弱的迹象。吃饭稍微过量就不舒服;太辣的肯定是不能吃了。
  4. 耐力增强了。
  5. 现在走路上下班,每天步数1万以上,量是够的;新的一年调一下结构,加强肌肉力量训练,已经开始,跟着B站的某个视频下班到寝室就开练。🏃‍♂️

(九)结语

  1. 写到这里,窗外有远处隐约传来的烟花爆裂之声。脑海闪现一句诗:“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希望2025扫去2024天空的阴霾,更加晴朗☀️。
  2. 无论怎样,向前走,别回头。
  3. 祝新年快乐,2025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