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个读者,你应该给自己点个赞。因为根据最近几年的报告,大部分国人一年看不了一本书。本文想更进一步,探讨一个对自我有要求的读者,应该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提到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其中阅读单一书籍的最高境界是分析阅读,它的作用是完全吃透一本书并为我所用。主题阅读是阅读一系列相关书籍的方法,它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你只有能熟练地运用分析阅读的方法吃透一本书,才能展开有效的主题阅读。本文主要探讨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后面再介绍。

那么,如何阅读一本书呢?

1 快速判断一本书值得读?

一旦你从书单选出一本书,先使用检视阅读的方法快速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读下去:

a)看豆瓣评分:小于8分的一般不值得读

b)看序言

c)看目录大纲

d)看一些章节的看头,末尾

e)看文章结尾

通过这几步,你能在半小时之内大概知道这本书讲什么,作者的行文风格、写作质量。

一般有三种情况导致你放弃这本书

a)书写的烂。

b)书写的很好,但这阶段的我看不懂。比如《道德经》、《传习录》。

c)发现书籍探讨的内容和想象的不一样。比如本来为了解决问题A来看本书,但发现本书不涉及。

生命有限,及时止损。对我个人而言,我要求自己去阅读经典书籍,减少踩雷的概率。吃透一本经典书籍,比得上看100本平庸的书。

2 阅读任何书籍的4个问题

一旦你决定看完一本书,你就应该使用分析阅读的方法去吃透一本书。

很多阅读方法都在提倡速读、跳读,打破原文的顺序读,我认为这些都是术的层面。 归根到底,如果你真的读懂了一本书,需要回答下面四个问题:

a)这本书讲了什么?

b)作者怎么讲的?

c)作者讲的有道理吗?

d)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不管你用什么技巧来读,都应该回答上面四个问题,否则这本书你就没有完全吸收。顺便说下,我其实不太迷信速度、跳读等各种看起来很fancy的方法,我感觉有点自相矛盾,因为一本真正的好书,是值得你按照作者制定的框架,从头看到尾的,并且通常值得你反反复复来看。

我一般就是按照书籍行文的顺序,从头读到尾,阅读时划线和记笔记,期间可能会略过看不懂和有注水嫌疑的段落。最终阅读完书籍后,我会来回答刚才上面提到的4个问题,通常为了回答它们,你需要反复翻看书籍,看自己的划线和笔记,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你把书籍内化成自己知识的过程

问题1:这本书讲了什么?

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如果要你给别人简短的推荐这本书,你会如何推荐。

问题2:作者怎么讲的?

用本书的框架,大部分作者写书都是从主框架慢慢展开的。

如果是一本好书,这个框架基本上就是本书的目录,沿着目录的结构把本书的主要要点总结出来。当然你也可以对目录结构做一些微调。

如果是一本烂书…嗯,我建议你尽量远离烂书。

问题3:作者讲的有道理吗?

马斯克说:“这个世界,除了物理学规律不可打破,其他都只是建议”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你需要用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任何一本书,不过前提是你真的看透了一本书,既回答了前两个问题,掌握了本书的主旨,核心论点和论据。

如果你发现作者和你已有的知识体系或者其他作者的观点冲突,这就是产生智慧的时刻,不要错过,仔细分析异同点,去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问题4: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阅读完一本书后,你至少会有以下3个收获之一:

1)提升认知,更新或者完善个人知识体系。

2)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

3)指导下一步行动

如果你读完一本书,没有达到上面的效果,说明这本书你基本上白读了..当然,也可以安慰自己开卷有益。

3、如何写阅读笔记?

现在讲记读书笔记的方法很多,Life OS采用的是卡片笔记法,对于每一本书,会写一片文献笔记。文献笔记的结构其实就是以上4个问题的答案

举个例子,我对《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文献笔记如下图所示。

《如何阅读一本书》文献笔记